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双方都是以一个整体在作战,实际上是一对一的对攻。这种队形若要集
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就会造成自己队形的混乱。这是在王朝军事思想
统治下的海军将领们所不得不接受的。但乌沙科夫从作战实际出发,探索了
多变的舰队队形和战术,他的这种努力恰好与同时代英国的一位海军改革
家、著名海军将领纳尔逊不谋而合。乌沙科夫主张首先集中火力攻击敌军旗
舰,以便主动地打乱敌军队形;为了发挥舰载各种火炮的作用,尽量靠近敌
舰,通常在霰弹射程之内开火;主动与地面部队配合。
(3)萨克斯
在 18世纪的王朝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法国军事思想家和军事指挥家
萨克斯,可以被认为是自路易十四时代之后,法国堪与普鲁士、俄罗斯那些
不断涌现的军事艺术理论家们相提并论的佼佼者了。
萨克斯1696年生于德国,是波兰国王的私生子。他12岁时就在欧根亲
王军中供职,1727年成为法国将军,1744年升为法国陆军元帅,逝世于1750
年。使他名声卓著的是他的战争理论。他的杰作《沉思》(另亦称《梦想》)
集其思想大成,书中对战术和领导艺术作了精辟论述。
他对“三十年战争”以来的欧洲军事,只是形式主义地抄袭古斯塔夫的
军事模式不以为然,他认为人们注重了形式,而忘记了原理。他指责王朝军
队依靠欺骗和暴力来建军。他高度评价战争中的士气因素,强调指出:懂得
如何使军队保持高昂的士气才是大将的真正特色。他说:打胜仗不在于兵多
而在于兵精。因此他又特别强调为将的素质和用兵之术。他认为:“为将者
的首要条件是‘勇气’。没有勇气,则其他条件都没有价值。因为,在胆怯、
畏惧之时,其他所有条件都无法发挥作用。第二是 ‘智慧’,为将者应聪明
过人和随机应变。第三是 ‘健康’。”此外还应具备处理意外事态、当机立
… Page 39…
断的才能;能够洞悉他人意图,而自己不被察觉的能力。他说:为将者的职
责是无限的,他必须知道如何维持其军队的生存、控制和管理它们;如何使
军队自发地而非被迫地进行战斗;如何运用其军队,把握时机。他认为指挥
官无须事必亲躬,否则只能算得上是个驾车到处跑的马车夫;他在交战当天,
应无所事事,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思考,然后发出恰当的命令;在关键时刻
才亲率军队奋勇杀敌,以决战局。他极推崇将领的“天才”。他说:“任何
人除非生来就有指导战争的才华,否则将永远是一位平庸的将领。战争艺术
的天才,犹如所有的天才,艺术的、音乐的、诗歌的,必须有出类拔萃的天
赋。”鉴于此,他又指出:“战争是一门笼罩着阴影的科学,……一切科学
都有原则和规律,唯独战争是一无所有。”
在其他方面,萨克斯也能敏锐地认识到军事科学的发展趋势。他追求后
膛火炮和后装滑膛枪;军队要按兵种穿军服;改善连队伙食,以增进士兵的
健康和提高士气与纪律;培训熟练的步枪手和散兵,以打破敌人的冲锋;废
止排枪射击,改为瞄准射击等。他还建议恢复长矛兵,以保护步兵,增加滑
膛枪手的信心,使之能仔细地瞄准目标,而不是慌忙地发射。他主张5年兵
役制。在防御战术上,他强调多面棱堡或战术据点比战壕更为有利。他重视
坚决地追击溃退之敌。
(4)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18世纪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最后
一次单纯的王朝战争。以交战国家来说,一方是奥地利、法国、俄国、瑞典
及萨克森等一些日耳曼小诸侯国;另一方是普鲁士和英国。以战争的规模范
围来说,欧洲的主要国家都被卷入,还有英、法在印度和北美等地进行殖民
战争,可以说是一次有史以来的世界大战了。以战争的后果来说,战争期间,
人口消耗100多万;欧洲大陆各国王朝政府,除普鲁士之外,全都债台高筑;
法国被挤出北美殖民地,在印度的殖民地也失去不少,为大革命埋下伏笔;
奥地利也元气大伤,哈布斯堡王朝威望跃落,再也挤不进强国之列了,也促
使神圣罗马帝国的崩溃。这次大战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普鲁士尽管没有夺取
多少土地,但英国将全部欧陆战斗任务全都给了普鲁士,普军一敌四强(瑞、
俄、奥、法),竟不败,这便是大胜。从此,普鲁士军威赫赫,为世人羡慕,
其国际政治地位也在上升,位居奥地利之上。
在这次大战之前,除了路易十四的战争和北方大战之外,18世纪的君主
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王朝之战:“法国王位继承战争”(1715—1720年):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
—1748年),这场战争又包括了两场“西里西亚战争”,这是两位同于1740
年登基继位的君主——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和奥地利的特利萨,为争夺位于
普鲁士以南、奥地利之北的西里西亚而进行的战争。这两次作战,是腓特烈
大帝初试锋芒,使欧洲列强不敢小觑。“七年战争”又是因西里西亚的争端
而起,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此次成为主角,以普、奥各组阵营作战,卷入
各国除各有利益盘算之外,与奥同盟者都有畏惧普鲁士作大的担忧。故有“第
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之称。
1756年6月,奥、法、俄、瑞及萨克森等国组成联军,并出发向普鲁士
进军。俄军10万、瑞军2万、法军10万、奥军也以大于普军总兵力的军队
指向西里西亚,普鲁士四面楚歌。然而,腓特烈大帝以顽强的战斗,各个击
… Page 40…
破的战术,于10月取得洛博西茨战役的胜利,降服了萨克森,打退了奥地利
军队。在波西米亚的一次非决定性战斗之后,腓特烈大帝发觉自己有被围之
险,于是迅速摆脱。
①罗斯巴赫战役。腓特烈大帝亲率2。3万大军,12天内急行军273公里,
于1757年11月5日到达罗斯巴赫(莱比锡的西方),与6。4万法、奥联军
决战。腓特烈在一屋顶观察到敌军恃其兵力绝对优势,正以几个纵队并列前
进,大摇大摆,满不在乎。法军统帅苏贝西将军唯一担心的是对方溜掉,于
是不断催促部队加速运动,竟不顾队形凌乱。于是普军以一小部分在原地掩
护,腓特烈帝率主力向后撤,迂回敌侧。可法军以为普军又要逃走,便加速
前进。这时已运动到法军暴露着的侧翼的腓特烈4000骑兵,在炮火掩护下,
向正在仓促行进的法军冲击。仅用1小时即将法奥联军击溃,以550人的代
价歼敌7700人,取得大胜。由于腓特烈的军队大部分是强迫服役的,腓特烈
担心士兵逃亡,所以没有追击扩大战果。此役证实了一度在路易十四时期十
分强大的法国陆军,正在衰落;也再次证明,腓特烈的战术是有效的。
②吕岑战役。当腓特烈大帝在罗斯巴赫作战时,普军在西里西亚的战局
又吃紧,于是他又向东急行军274公里,于1757年12月6日(另一说为5
日),与奥军8万人会战于吕岑。奥军阵地长而坚固,正面达8公里,共有
167门火炮。腓特烈的炮兵(重炮)较多,由于以马拖曳,所以运动迅速;
他的骑兵也略占优势。普军行军矛头指向敌阵中部,可在接近敌阵时,突向
右转,直奔奥守军左翼,同时又分一路去敌右翼佯攻和助攻。普军把所有10
个要塞炮兵连全部开到敌左翼,以支援步兵;而步兵营也各有一门6磅炮,
以补足炮兵火力。炮兵火力如此集中使用,这是空前的。战斗开始时,双方
骑兵率先接触,当普军主力在奥军左翼发起总攻时,守军才发觉自己抵挡的
才是普军主力,而防备敌军的奥军主力,此时已被调到右翼防普军的佯攻去
了。普军主力巨炮齐鸣,不久奥军工事皆被炸成碎末。这时奥守军发现,在
白皑皑的雪地上,身穿蓝色军服的普军正排着奇怪的队形向自己逼近。他们
各营间隔50步,前后交错,呈星状排列。这就是历史上称为“腓特烈梯次队
形”或“斜形梯队”,形成4∶1的优势,奥军左翼被突破,又席卷右翼。在
此役之前,腓特烈也使用过此队形,但收效不大。奥军残余仍在一些据点固
守,腓特烈以猛烈炮火将其一一摧毁。吕岑村被普军夺下,奥军残部成为成
群的难民。是役,双方各损失6000人,然奥军被俘达2万余人,损失火炮
116门。
吕岑之战,成为军事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人们认为此役是拿破仑之前,
唯一的一次充分发挥火炮威力的战役。另一个在军事史上长期为人议论的是
腓特烈“斜形队列”。不过,对于此役中是“火炮”还是“斜形队列”使普
军以少胜多,攻克要塞,腓特烈虽对此讳莫如深,但他在其后经常提起并注
重使用的却是“集中炮兵火力”。这次战役之后,西里西亚重归普鲁士。
③佐恩多夫战役。七年战争中的俄国军队,虽仍承有彼得大帝创造的余
威,但由于国内正处在彼得大帝与叶卡特琳娜二世之间的30多年混乱时期,
军事废弛。阴谋权臣把持军政大权,战略飘乎不定,海陆军均受削弱,指挥
低能;只有那些由农民组成的大军,作战尚忠勇。
1758年,俄军侵入东普鲁士,直逼腓特烈的心脏,于8月25日,同普
军在佐恩多夫激战。从上午9时开始,至深夜,俄军开始撤退。翌年8月12
日,俄奥联军9万人,卷土重来,与腓特烈的5万普军激战于库涅斯多夫(位
… Page 41…
于佐恩多夫之南)。
腓特烈固执地令军队在森林中穿越,以迅速包围敌军。可是,普军所擅
长的是在操场上练出来的编队作战。结果,普军在被树林隔得七零八落之后,
反遭以逸待劳的守军各个击破。6小时后,普军损失2万余人,178门炮,兵
败而走。所幸的是,俄军拒绝奥将的追击建议,普军才收容起2。2万人残部。
而俄奥联军伤亡1。5万人 (另一次为1。2万人)。
这是腓特烈最大的一次失败,于是发誓,除非不得已,决不再进行代价
惨重的会战了。这以前他打了7次会战,损失15万宝贵的普鲁士军人,这比
“运动战”专家马尔波罗及萨克斯一生所消耗的兵力还多。在此后的4年中,
腓特烈只打了1次会战,而致力于军事科学的改造上。腓特烈将库涅斯多夫
惨败归咎于炮兵缺乏机动性。他想起马拖的要塞炮,为什么不能也用马拖野
战炮呢?自此以后,在普军中便出现了四马拖曳的野战炮兵部队。头两匹马
两炮手乘其上,每门野战炮配有普通炮弹100发、葡萄弹和霰弹30发,这些
炮队运动得很快,其速度差不多等于骑兵。
腓特烈还发现一般野战炮对于在起伏地带或堑壕里的敌人无能为力,于
是想到将攻城的榴弹炮战术应用到野战炮部队。这种炮以适当的仰角射击,
可越过障碍,击中目标,不过这需要精确的角仰测定。到1762年,普已有一
个野战榴弹炮兵连,有炮45门。但他始终未能对其所热衷的线式战术和斜队
战术进行大的修改。
直至战争结束,腓特烈一直采取机动防御,避免大的会战。同时,其他
国家也都逐渐感到疲惫,尤其是普鲁士在经济上难以支撑长期战争。然而最
后给普鲁士解围和结束七年战争的关键因素是 1762年登基的沙皇彼得三
世。他是腓特烈的狂热崇拜者,一即位就与普鲁士议和,并且还协同普军作
战,尽管不久他被废黜,可新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也没有再恢复对普战争。
1763年交战各国都签署了和平条约,七年战争结束,欧洲一切领土恢复战前
原样。然而战后世界局势则与战前大不一样了,此战酝酿了两场“人民革命”,
从而改革了欧洲及世界的历史,进入了新时代。
5。海上大战
自从击败了西班牙与荷兰舰队之后,英国就确立了它无可争议的海上强
国地位,称霸海上200多年。正如彼得大帝也意识到的那样,“海权”既是
国家强盛的表现,也是使国势强盛的手段。后来马汉对此作了系统的理论阐
述。在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上,堪与英国在海上一较短长的也只有法国。所
以18世纪的英法实际上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海上军事发展主要成就及发展大
势。由于海上军事的特点,决定了它既属于总的军事格局,作为其一部分展
示军事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进程、自成体系,所以往
往出现同一时期的海陆军事发展不很合拍的现象。
(1)海军战略与战术
海军进入近代中期以后,不仅仅作为袭击、劫掠的手段,而更多地演变
为开拓国家疆域、战略决斗等军事工具,成为一个世界性国家、民族的基本
条件。海战战术方面,开始仍沿用旧海战方法,舰对船地进行海上陆战。但
由于长期海战,培养出一批惯战的海军指挥官,而且,舰载火力的加强,所
… Page 42…
以,战术也在不断变化、改进。在海军的统御、规则、战术以及舰船建造和
装配方面,英、法海军最为典型。
①英国舰队。“风帆时代”到来之后,战斗帆船日臻完善。船上装满了
大炮,桅杆上也挂满了风帆。到了18世纪,帆船具备了近代海军军舰的特点,
发展成为较完善的战斗武器。
军舰的舵轮带动滑轮操纵船舵,改变了过去那种靠人力在甲板上转舵的
笨拙方法,从而提高了军舰的作战机动能力。英舰还首次使用铜皮护船,防
止木船底附着海洋生物,以至降低航速。随着造船工艺的提高,装有纵帆设
备的高大船楼淘汰了,从而降低了重心,提高了航速和稳定性,航行得更远。
船帆也大有改善,舰首部采用“纵向三角帆”和桅杆之间的“支索帆”,这
比仅用“横帆”更能利用风力;“横帆”的驱动力也因增加了“翼帆”而得
到加强,它由原船帆横杆外端延伸,满帆时,一艘大型帆船战舰可挂36面帆,
以10节的航速前进。
18世纪军舰最明显的改革之处,是在甲板下面安装了一排排威武的大
炮。一艘63米长的军舰,舰体上下3层安装了多达100多门大炮,每发炮弹
相当于1个人头大,单弦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除普通炮弹外,还可
发射一粒粒滑膛枪子弹大小的葡萄弹、一串串链弹、火箭弹、燃烧弹,还有
暴雨般的铁钉子、锐利的铁片等。战舰上的火力是当时兵器中最强大的。
“战列舰”是当时最大的作战军舰,有自己的作战方式。英国皇家海军
的作战观点是:将战列舰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