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治年间也有兵部,但最初接受王大臣会议指挥,后又按军机处指令行
事。其所能管理的只有绿营,不能管八旗。
②地方军事机构。基本上沿袭明制,在京畿设“顺天府”,受皇帝直接
指挥。在各地又划23个省,各设文职总督为当地所有军队的最高军政长官,
又设武职提督统兵。战时,朝廷还可直接派统兵大员指挥作战。巡抚和总兵
是各省总督、提督之下的文武官员,其权重叠。
各地的八旗兵由专门的“八旗都统衙门”统御,地方官无权干涉。其军
事统帅为“将军”,职权往往与“都统”、“副都统”重叠,故常有兼职。
在少数民族地区,军事设有“理藩院”,军事由其管理。
③军队指挥体制。地方军政官员实际所统之兵只有绿营,而八旗只有将
军、都统、副都统及其下属满族军官统御。但所有军令又必须出于督抚等地
方文官,即以文制武,防止武将专兵。为此,在绿营当中,也不让统兵将帅
久居一处,与士兵建立过密从属关系。刘武元巡抚提出“将皆升转”的原则,
被朝廷采纳。规定:武官升职后,必须到新的单位就任;不许原下属士兵随
从调动,为免将官利用乡里关系营结私人势力。高级军官不得在本省任职,
低级军官也要相应地回避生活所在地和原军事单位。
3。军 备
明末清初,中国的军备并不亚于当时蒸蒸日上的欧洲,而且在某些方面
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清王朝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后,由于战略思想的落
后,无视火器时代到来必将引起的军事变革,反而强调“骑射乃满州之根本”,
不能将已出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甚至不能保持明代已取
得的成果,至使清朝军备在鸦片战争中不堪一击。
(1)武器
清廷为“强干弱枝”,使精良武器主要用于装备八旗部队。而八旗兵以
骑射为主,只在军中设一些装备先进火器的“营”,兵力仅数千人。尽管如
此,火器已在清军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并在作战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清
… Page 91…
代有“乌真超哈”(满语“重军”之意,即指炮兵),其种类有:红衣炮(即
红夷炮)型,包括“金龙”炮、“武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
炮;子母炮型,包括“子母炮”、“奇炮”等。还有大口径的短管火炮,如
“冲天炮”、“威远将军炮”等。康熙年间,共铸铜铁炮900门,可是还要
分散于广大的中国各地,就微不足道了。况且,以后的清朝各代火炮发展基
本停滞。火器营所使用的轻火器有:鸟枪、铳枪、抬枪、火箭、火球、火罐、
喷筒等。然而这些火器尽管名称繁多,也很奇怪,但制法粗糙,多年因循,
不图改进,而且在国内战场上,除攻城用炮外,主要还是使用冷兵器。所以
清前期的武器并无特殊可言。
然而,这期间却有一可贵的发明家很值一提,即戴梓(1649—1726年)。
其人自幼聪明好学,知识面很广。当时火器为前装,单发明火燃放,射程短,
射速低。他26岁从军时,向统兵将军献上造“连珠火铳法”,并附有“构造
图”。这种枪形似琵琶,“火药铅丸”(已类似现代铅弹丸)贮于铳背(类
似弹夹),以机关开闭;有两机轮相连,扳动第一机轮时,火药铅丸自动落
入枪膛之中,同时第二机轮也随之转动,摩擦燧石发火,点燃火药,将铅丸
发射出去。这种枪可连续发射28发铅丸,有效射程约160米以外。其性能类
似20世纪的半自动步枪。可惜的是,由于清政府不重视,未能广泛推广。至
乾隆年间,其工艺与图纸皆失传了。戴梓还能迅速地仿制许多西方的先进武
器。但他的科技才能与成果,只是被朝廷用于赏玩而已,并未用于军事。戴
梓的另一项贡献是制造“冲天炮”。此炮属于短管炮类,似近代臼炮,用4
轮装载,铁铸炮身,炮身装有瞄准具,发射爆炸弹,先从炮口点燃炮弹的导
火索,再点燃火门上的引信,炮弹被射至敌阵后爆炸射程远近由发射药量和
发射角度决定。
(2)军事工程
清代军事战略以防为主,其筑垒技术在当时堪称优秀。它在境内修城池,
在边境筑要塞。清代的火器主要是火炮,它也主要用在边塞防御,故重要的
要塞为“炮台要塞”,清前期共有30余处,著名的有虎门、镇海、旅顺等要
塞。
为了应付火炮的攻击,炮台要塞体系采取了分散配置炮位、降低城墙高
度、增加墙壁的厚度等方法。这种体系便于对付当时已被密集使用的炮火;
炮位选择多在利于防守隐蔽的地点,有持久守备的能力;每个炮台既可以独
立作战,又与其它炮台互为犄角,形成有屏障、有前沿、有纵深的防御体系,
作战时可以互相支援,火力交叉。清代的炮台要塞体系取代了明代的卫所城
池体系。
清代炮台要塞主要设于海防线,以虎门要塞最为典型。明永乐年间,就
在扼珠江口、广州门户之处的虎门,构筑营垒,设兵防守。清康熙年间(1717
年)始,在此筑炮台式要塞。虎门要塞有十几座炮台,有炮452门。在林则
徐、关天培等人的营建下,到鸦片战争前已形成配套完善的体系。关天培在
奏请建筑另一座炮台时记载了建筑规模和方法。他说:“新建靖远炮台一座,
在威远、镇远之间台面宽六十三尺,拟开炮眼六十,安炮六十位,炮台东南
角包墙长九丈五尺,西角炮墙长七丈三尺,后台围墙长八十七丈,台前临水
留出土坡十六丈,炮台石墙均宽五尺,敌台面宽二丈五尺,敌台后至山根处
阔十四尺,窄处阔七尺”。
… Page 92…
清前期的炮台要塞体系特点是:以击来犯敌舰为主,全面构筑设防;阻
打结合,在水中设置木排桩寨和铁链等障碍物;以陆上炮台为骨干,配合以
水上机动作战。但是,清前期虽有内河、外河两支水师,可力量甚微,只限
于防守海口、缉捕海盗、运送步兵、物资等辅助工作。其水师一般以22。4~
34。5米长的赶缯船为主力战舰,小点的河船、双蓬艍 船用于攻战追击。最
大战舰配火炮17~18门,小者只配1~2门。所以说,清前期尚无具有进行
正规海战的近代意义的海军。
(3)战术
清军八旗兵传统战术是“逐利如鸟集,困败如云散”的游牧民族非正规
骑兵战法,“平地则八旗并驰、险地则八旗鱼贯”,本没有一定的队形。只
是在列阵、宿营和驻扎时以旗为单位,定有规矩,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有变。
在与明军长期作战,学得汉族战法,包括绿营兵都采用戚继光的鸳鸯阵与三
才阵等。由于八旗兵已引进鸟枪等火器,所以也创立了一种叫“连环枪式”
的射击战斗队形:
战斗时,前一伍取卧姿,第二伍取跪姿,第三伍取立姿,全组三伍,依
统一号令同时发射。齐放完毕,右行由右后方,左行由左后方,返转到第三
组之后,重新装填弹药。同时,第二组即推进到原来第一组位置发射,依次
类推。清军视之为不传秘法,只传授满蒙八旗,对汉人保密。
清朝军事思想尽管顽固,但面对火器时代的到来,也不再单纯以骑兵冲
击了,而是先施以火力准备。在战场上也不再是单一的“如墙而进”,而是
也有因时因地变换姿势、逐步跃进了。中国最早采用“散开战斗队形”的是
乾隆、嘉庆年间湘西起义的苗族军队。据记载:“苗人临阵、并无行列,皆
系三、五零星,附木依崖,莫可踪迹;或在山巅,或在沟内,上下指击,皆
能有准,兵勇不可防备,每被戕伤。”
由于清政府并不鼓励民间对军事参与而满族自身又日益腐败,导致清代
军事思想受到禁锢,不仅失去了中国历代相传的民间军事传统,就是已有的
兵书也被列为禁书。
… Page 93…
五、智者箴言
近代中期的军事史上,不仅战争规模和军事艺术水平空前发展,而且军
事思想也达到历史的新高峰。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以及大
量军事实践的推动,一个新时代的军事理论体系开始形成,涌现出一大批杰
出的军事思想家及优秀的著作。这一涌动的军事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东
方帝国,但此时在东方,军事思想的发展显然要落后西方许多。
利德尔·哈特曾说:“伟大的将帅多半是拙劣的作家。除在描写其行动
方面缺乏文艺技巧之外,他们对于自己的思路也是有意搞得晦涩不清的。关
系到他们的所做所为,就 ‘如何’及‘为何’这两个方面,他们告诉后代子
孙的却极少。”有鉴于此,那些既总结了这一时代的军事行为又阐述了自己
的军事思想的军事思想家们,对于军事历史的发展,以及对后人的教益就更
为珍贵了。戴高乐就认为:“任何杰出的将领无不对人类智慧的宝贵遗产发
生兴趣。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所以,在
军事历史上,这些用“笔”的人士的作用不亚于那些用“剑”的将军们。
1。劳埃德
亨利·劳埃德又称亨利·汉弗莱·伊文斯,据说生于1720年,其家世无
从确切考察。曾出任法国“爱尔兰旅”的军事教官,后来在普鲁士军中服役,
还成为奥地利陆军少将。1783年逝世。他著有2部著名的著作:《军事狂文》
和《德国近代战史》。
他在著作中,较早地谈到了“军事科学”。劳埃德认为不仅存在着军事
科学,而且它是世界上最难以研究的科学。他说:“……似乎认为,懂得一
些少量无关宏旨的小事,就可以使人成为一个伟大的将校”。对此,他大不
以为然,认为“这种艺术如同所有其他艺术,也是以一成不变的固定原则为
基础的,只有这些原则的运用可以有所变化,而原则本身却永远不变。”但
他又认为军事科学中也存在着难以琢磨的因素,“无法解释或教授”,“不
论如何勤奋好学,这一部分都是没有规律、无法研究、也是没有先例的;不
论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也无法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这一部分是属于天才的。”
他也提出了关于军队的训练原则,必须按照战争中所需要的一切来训练军
队。“当双方部队素质相当的时候,机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将领
们必须在平时致力于大军机动的研究,战时尽可能选择有利的战场,使大军
能隐蔽一部分,以便能适时适地集中胜过敌人的优势兵力”。在无法隐蔽时
“则应讲求较大的机动性。……以便集中多于敌人的兵力”;“指挥官唯有
借投入优势兵力,才能在重要地点上占有优势;但是,如果大军不能井然有
序而迅速地运动,和不能同时投入战斗,则兵力上的优势,只能增加混乱。”
他认为18世纪的战争“不可以借若干次会战就能结束……如果一开始就不具
备决定性,则以后将永远不会具有决定性。”他的军事思想代表着17—18
世纪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萌芽。
2。戴吉伯
戴吉伯 (又译吉贝特)生于1743年,青年时期投身法军。1770年出版
… Page 94…
了《战术泛论》,名斐巴黎。1779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战争的系统防御》,
与其前著颇有径庭之处。他平生抱负未能实现,在1790年临死前还大喊:“我
会出名的!”不过他那本《战术泛论》的确经常被一位名人携带在身,他就
是拿破仑。据认为,拿破仑受其影响颇大,因为书中曾预言会有象拿破仑这
样的人物出现;而且还激怒了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巨人腓特烈大帝,因为此书
击中了普鲁士国王的要害。
《战术泛论》中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求建立一个爱国的或是公民的军队;
二是提倡“运动战”。他主张建立一个军政合一的制度。他说:“现在的欧
洲政府全都是专制的……人民全都是软弱的……,假使有一天在欧洲突然有
一个新的民族兴起,他们有强烈的精神、政府和所使用的工具。这样的人民
有坚硬的素质,可以组成一支民族性的军队,具有预先拟定的侵略计划。我
们就会看到这样一个民族,征服邻国,推翻我们这种脆弱的制度,好象秋风
扫落叶一样。”法国大革命证实了他的预言。他认为要将人民的活力注入军
队中,法国将会发展成为有决定性的国家,可这若无政治革命是办不到的。
而这又回到腓特烈大帝的起点。在其著作第二部分中,他认为应简化军队,
不主张建立要塞,也不主张攻打要塞。因为建立要塞会使战争成本过高、分
散兵力;而一支好的军队,则不该出现在可以阻止他们前进的既设阵地面前,
或者在不利的形势下被迫发起对据守之敌的进攻。他认为一支精干的、运动
迅速的部队,不需要辎重和仓库基地,那些后勤物资会限制军队的作战范围
和攻击的突然性——部队只能在补给线附近行动。新式军队应轻装运动,只
带最多8日的口粮,其它补给要就地征集。新式军队将使用新发明的“师”
的单位,以免军队过于庞大雍肿。行军时各师取一路纵队前进,增加运动速
度。进入战场后,各师纵队汇合成一军团;指挥官先行前进,以观测势态,
然后决定会战战术。这样会战就更有弹性。他在后一部著作中,几乎否定了
这一切。
与戴吉伯几乎是同时代的比洛,被称为“自负的狂士”,也有人誉之为
“近代军事科学的始祖”,他的第一部著作为《新军事体系的精神》在1799
年出版,其观点几乎与戴吉伯类似。只是他提出“政治空间”的概念及其论
述,被认为是“地缘”政治学的雏形。他认为一个国家有填补某一地区的趋
势,而越过了那个地区,这个权力就无效了。所以,一个国家有其天然疆界,
维持之则有持久和平。另外他还有总结拿破仑战争的著作。不过,这方面的
集大成者是另外两个人: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
3。约米尼
约米尼(另译若米尼),1779年3月6日生于瑞士帕耶纳。曾在巴黎某
银行工作,后服役于瑞士陆军,因写有关战术的作品而名躁一时,并受法军
纳依元帅的赏识,任其为参谋长;1810年在拿破仑军中晋升准将。他也曾效
力于沙皇,被授予俄步兵上将军衔。他还做过拿破仑三世的战略参谋顾问。
他对史无前例的法国大革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