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军事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于沙皇,被授予俄步兵上将军衔。他还做过拿破仑三世的战略参谋顾问。
他对史无前例的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有深入研究,集前人军事思想之大
成,成为资产阶级创始时期两大代表之一。恩格斯称之为军事理论方面的“全
世界公认的权威人士”。他发表过大量军事著作,主要有《论大规模军事行
动》、《法国大革命战争军事批判史》、《拿破仑的政治和军事生涯》,而
影响最大的是《战争艺术概论》,于1838年出版。他第一个把拿破仑的军事
… Page 95…
思想写下来供学者研究,因此,他的理论著作一直作为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1869年他逝世于巴黎。
他认为军事学术在任何时期都有,所以他反对萨克斯的“战争是一门笼
罩着阴影的科学”的观点。他努力证明存在着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的、不变
的原则,但它只存在于伟大的统帅的头脑里,从来有著作对它进行阐述。以
往的著作都只停留在次要的军事问题,即战术问题上。因此,他认为自己的
工作就是写出包括军事、战争的一切方面的理论著作。
约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主要阐述这样几个观点:对战争史的研究
是战争艺术原理的唯一理论基础。战略是进行战争的科学,战术是进行战斗
的科学。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
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不是实施旨
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
坚决把主力投入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侧翼采取迂回包围,同时从正面进行
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侧翼采取迂回包围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
敌军分割成孤立的几部,尔后予以各个击破。在初战获胜后,应适时地转入
坚决连续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军。但是他也提出不很令人信服的观
点:战争艺术的规律是永恒的、绝对的和不变的;夸大统帅在决定中的作用,
低估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对整个战争的影响等。
约米尼的军事思想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认为发动战争的理由可
分为:一是为要求归还权力或捍卫权利;二是为了保持权力的均势;三是出
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征服性战争的理由:一是企图通过扩张来扩大本国
的势力与影响;二是满足单纯的欲望。他认为后者是愚蠢而有害的。而前者
一旦遇有全面抵抗,则是无法取胜的,除非入侵兵力强大到足以同时占领和
控制交通线、乡村并打击敌主力。他意识到,拿破仑战争已经开辟了打“歼
灭战”的道路,全民动员则提供了打歼灭战的手段。所以,他对“总体战”
深为忧虑。因此,他又主张“效忠的和骑士气概的战争,而不主张有组织的
暗杀”。他希望“灭绝人的战争”将会从“国际法典中排除,依靠有训练的
民军保卫国家,加上良好的政治同盟来维护国际关系”和各国独立。通过国
际组织来反对总体战争造成的不可容忍的破坏。因此他渴望战斗能受到国际
法的约束。
约米尼很推崇代议制政府,但他告诫他们在和平时期也不要忽视武装力
量。他详细地阐明了正确的军事政策,包括:训练能担当政治和军事两方面
任务的领导人;兵员和军需要作好充分准备;认真研究军事学术;把军事职
业置于受尊重的地位;和平时期的计划;战略情报;财政;作战计划与战争
目的一致。理想的军队也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忽视其中一种,后果严重。一
位将军最基本的素质是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勇气,其知识应该是全面的,因此
将才应是天才。
约米尼认为战略的根本一点就是积极主动地运用密集队形,在保持己方
安全的同时,在决定性时刻,连续地攻击敌人决定性阵地及其交通线。他为
阐明其战略思想,把战场划分为地带、地点、战线和作战基地。因此他得到
一个“几何学战争倡导者”的名声。然而,在他自己的论述中很强调灵活性,
认为杰出将才绝不会为这些空洞的学问所拘束。
4。克劳塞维茨
… Page 96…
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普鲁士,12岁入伍,后在柏林军事学院学习军
事科学,成为校长沙恩霍斯特的门徒。多次参加反拿破仑战争,亦曾效力俄
军。1818年晋升为陆军少将,任普鲁士陆军大学校长,致力于兵学及战史研
究,开始写那部著名的《战争论》。他还著有《1796年拿破仑·波拿巴的意
大利远征》、《1799年》、《1812年》等。1831年因患霍乱不治逝世。其
遗孀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其中1—3
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
《战争论》在军事思想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资产阶级军事理论
界也没有第二部著作如此完整地阐述最一般的战争原理和战争哲学。它并不
是单纯评价总结拿破仑的著作,它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战争与社会的相互关
系。该书思想新颖,具有持久价值。因此,克劳塞维茨被公认为最大的资产
阶级军事理论权威,对以后所有的军事理论都产生巨大影响。
然而,正如在他遗稿中发现的那张纸条所说的:“假使我过早去世,因
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象样子的思想
材料了。它们将会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他的思想是那么庞杂而又有说
服力及权威性,以致它的著作被断章取义地广泛被套用,往往多于对他的著
作本身的研究。而且亦如约米尼所言:“任何人不能否认,克劳塞维茨是一
位饱学之士,而且还有一支如椽巨笔。不过他的笔法有时却不免太玄妙了,
尤其是对教学法的讨论颇有些过于自负,……此外,他对军事科学问题所持
的怀疑态度,也未免过分;在他的书中,第一卷用夸张的笔法反对一切战争
理论,而以下两卷却又充满了说教式的理论,这可以证明作者相信自己的教
令是绝对有效的,而对别人的学说则认为一钱不值。”
什么是战争?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是一种暴力行动,用以强迫敌人屈
服于自己的意志。在这个过程中,武力是手段,强加的要求是目的。使用武
力,在理论上是没有限制的,在实践上要受国际法、政治考虑及其它细节的
限制。他认为,决心要实施无限制的屠杀,无情地使用武力的一方,要比尽
力限制使用武力的对方强一些。因此,由于对暴力的厌恶而忽视暴力,在最
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浪费时间和力气。
军事行动的首要目标是解除敌人的武装,并使其处于这样的地位,即如
果继续战斗,将比接受和平更为不利。暴力行动将逐步升级而达到最高界限
——战争手段的限制。因此,在理论上,战争就是达到极限的暴力。在实践
上,对于使用武力存在着明显的军事和政治的限制。这些限制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战争不是一种孤立的行动,也不取决于一个决定或冲击。因此,战争
所产生和释放出的能量的程度变化很大。克劳塞维茨称那种理论上的战争为
“绝对战争”。
什么是战争的目的?他认为,必须始终是以解除敌人的武装,强迫它同
意自己的意志为目的。为此,一般地说,敌人的武装力量必须被摧毁,或者
使之不能继续战斗;尔后必须对其实行征服和占领;最后应该使敌人的意志
屈服,使其同盟者和人民同意和平安排及其条件。
为摧毁敌人的武装力量,克劳塞维茨认为只有一种手段,即战斗。他认
为,尽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削弱敌人的意志,然而,由于只有大战役和大规
模的战斗才能产生决定性的后果,所以,全部军事活动都要坚定不移地朝这
个方向努力。他说:“让我们不要听信有不经流血而克敌制胜的将军之说”。
… Page 97…
他认为,既然从绝对意义上来说,战争如果是无限制的暴力行动,大战
役是达到战争目的最好手段的话,那么战争领导指挥的作用就无比的重要
了。战争的才能是多种力量的结合,即智慧和精神的汇合,将才必须是天才。
只有重视军事的社会,才能产生军事天才;大胆无畏通常是天才气质的体现。
勇气越大,应付偶然情况的能力就越强。不幸的是,人的官阶高了,反而不
够勇敢了,因为私心杂念多了。战地指挥员还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
力,以及坚定的决心。他还必须具备对情报的分析辨别能力,这种能力可以
通过提高判断力和知识水平来获得。但是,克劳塞维茨认为,大部分情报是
不真实的,正确客观地观察事物是困难的。但往往第一信念是正确的。指挥
官还要能够克服随时出现的意外“阻力”。
在战略上,克劳塞维茨认为,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防御力
量要比进攻力量强大。这支防御力量包括:一支习惯于战争的军队,一位静
待敌人的将军,还有不怕敌人来临的强大人民。防御一方要在战斗最高潮—
—转折点时,迅速发动一次有力的反攻,使暴力水平迅速提高,达到激战。
于是优势将从进攻一方转到防御一方,将后者推向胜利。所以,他提倡进攻
性防御,诱敌消耗力量,然后巧妙把握、利用战斗的顶点——转折点,最后
取胜。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是克劳塞维茨理论中最受推崇的一部分。他认为战
争始终是一种具有政治目的的行动,因此政治目的应是战争实施主要考虑的
问题。另外,政治目的又始终与军事现实相一致,所以政治动因的意义愈大,
则使用暴力的范围也就愈大。因此,战争总是受产生它的动因所控制。进而
合乎逻辑地导出他的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他说,
战争是整个社会不要可分割的一部分,战争反映国家的政治,是国家的工具
之一。因此,他告诫说,军事观点必须经常从属于政治。正确的理论要求在
战争开始前,应该根据政治条件来确定战争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必须在军事
上有达到的可能。
克劳塞维茨认为,人民战争是19世纪出现的新现象。他指出,这完全是
由于全民动员而引起的大量使用暴力的结果。一个武装的国家、武装的人民,
能够使侵略军逐渐衰落下去。而在人民战争中,应该遵循正规军支持下的“游
击战”,避免会战,依靠战略防御,由小股部队执行有限的战术进攻。通常
不需要一次大规模的交战以决定战争的结局,因为时间和空间都是人民的同
盟军。
克劳塞维茨把军事艺术分为战略和战术。他说战术是在战斗中运用武装
力量的学说;战略是运用战斗以达成战争目的的学说。军事艺术最一般的原
则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兵力集中以及突然袭击。
… Page 98…
六、中西军事比较
在近代中期军事历史上,中国与西方尚未发生大规模直接的军事较量,
军事方面的优劣短长,似乎亦难以断言。但是,就某些方面而言,此间中华
帝国的劣“势”则渐显端倪,至1840年鸦片战争,便更确定无疑了。
然而,在近代中期及以后的比较史学中,中西比较似乎又是最难以进行
的。因为中西方已经各自独立地发展了数千年,历史轨迹、文化基础大相径
庭。另外,自然环境等对历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条件差异悬殊,因而失去
了许多可比性。所以,在此仅列举一些事实予以对照,并无意定下“优”与
“劣”结论。
1。军事性质
军事性质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军事的诸多差异的直接因素。这与此时的
政治因素也有直接关系。
近代中期,欧、美的军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作用下,正向近代军事
文明迈进。尽管仍以王朝军事为主,但是其实质内容已发生变化,并不可阻
挡地向民族军事转变。
在中国,清王朝的军事自始至终都是家天下的封建专制王朝军事。由于
满清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其军事也始终有“民族”性质,只是在入关初期
的内外征战中民族特点突出一些,而到后期,阶级特点占主导地位。但是,
清代前期军事的“民族”特性完全不同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军事”,仅仅是
为了维护边地少数民族的军事特权而已,尚未成熟到“中华民族军事”的阶
段。
2。军事空间
在小于中国的空间中,欧洲竟然同时并存众多军事强国。它们的竞争,
给欧洲军事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
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只有一个中央军事权力,它所面临的也只有民间
的非正规军的微弱挑战,在边疆仅有并不引人注意的军事骚扰。
3。战略思想
一般说来,欧洲列强的军事战略总是向境外、甚至海外发展的。由于欧
洲军事空间有限,列强军事太容易发生接触了。这种接触一方面使它们相互
交流和促进,另一方面也迫使它们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这使列强军事具有
强烈的侵略性。无论是克伦威尔,还是彼得大帝,或者拿破仑,只要有可能,
欧洲列强的军事战略总是注重发展海军,以控制海权。因而,欧洲列强成为
恩格斯所说的“世界性国家和民族”,海军成为它们向世界施加影响的工具,
舰队成了它们“移动的边境”,其结果是御敌于海上,取利于它国。
清朝统治者则主动放弃了海权,实行“海禁”,把辽阔的海疆视为无需
征服的“天然屏障”,采取海岸固守,本土防御的战略。清代将军事战略之
所以只限于本土,也许是满族游猎习性、只善陆战之故;也可能是中国广阔
… Page 99…
的空间,足以耗尽原本是强悍好战民族的所有军事潜力,它已无力再向海外
扩张;还有就是由于当时在东方,中华文明一直是“一枝独秀”,周边并无
值得征服或值得提防的国家与地区,中国足以使满清这一“区域性政权”满
足。而在一统天下的清代中国境内又严重缺乏军事竞争动力。所以,作为中
国军事的唯一拥有者清朝政府开始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坚持落后腐朽的封
建军事思想,只图自得其乐地享受一般太平时日。即使有“十全武功”的开
明皇帝康熙大帝,以及其后的“盛世”皇帝们,也都曾以荒唐的理由放弃了
与当时渐露强盛端倪的西方列强交流的机会,只顾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