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自然与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亚戏剧 >

第13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自然与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亚戏剧-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从心灵深处爱着这个完美的女性的人无疑是一位高尚的人。奥赛罗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是性格刚勇的英雄好汉。他慷慨豪放。象人们称赞的那样,他的心扉只为和煦的阳光开启而从未沾濡过黑夜的阴霾。他爱得真诚,他又因为被爱而对生活怀着美好的信念。他信任别人,因为他首先信任他的妻子,信任爱情,那是他精神的支柱,是他的荣誉和生命。这样一个高尚的人,却犯下了凶杀的大罪,导致他的毁灭,使读者和观众震惊不已。然而正是他的高尚和纯洁使他滑向罪恶的陷阱。剧中有一个与他本质相反的人物伊阿古,一个邪恶的化身,操纵着剧情的发展,操纵着剧中所有的人物,导演了一出血雨腥风的悲剧。

  伊阿古的生活信条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极尽奸诈欺骗残忍之能事。表面上,他总是一副正直善良的样子,对于统帅奥赛罗是一个披肝沥胆、掬献忠心的谏诤者,他动辄指着“永古炳耀的日月星辰”发誓,振振有词,赢得“诚实的伊阿古”的美誉,骗取了奥赛罗的信任。他利用这种信任,实现了他的罪恶计划。

  奥赛罗刚刚把年轻军官凯西奥提升为副官,使久已想得到这个职位的伊阿古怒火中烧。他既恨凯西奥这个热情快活的小伙子,又恨奥赛罗,一是因为他偏爱凯西奥,二是他无中生有地认为奥赛罗看上了他的妻子爱米利娅(她在苔丝狄蒙娜身边当女仆)。他的可伯的报复计划是要引起摩尔人对妻子的猜疑,怀疑凯西奥的忠诚和苔丝狄蒙娜的忠贞品德。奥赛罗本是君子之心,从不猜忌别人。他在与苔丝狄蒙娜恋爱的时候,曾找凯西奥当他的信使、传信带话,因为他担心自己不善词令,而凯西奥能说会道,办事机灵。他们结婚以后,作为“媒人”的凯西奥还是他们家的座上宾。伊阿古正是利用这一层关系,先在一个狂欢之夜将凯西奥灌醉,唆使一个人来招惹他,结果闹成一场格斗。这对有警卫任务的凯西奥来说,是很大的过失。而伊阿古一见他们打起来,就四处奔走,大声嚷叫着:“出事了!出事了!”吵醒了奥赛罗,经过一番调查,将凯西奥的职务撤销。凯西奥醒来,忘掉了夜晚的事,仍然把伊阿古当作朋友。伊阿古就给他出个主意,让他去找苔丝狄蒙娜,求她在将军面前说情,凯西奥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照办了。苔丝狄蒙娜当然很爽快地答应,并且立即去丈夫那里,请他尽早恢复凯西奥的职务。而伊阿古早就计划好,瞅准时机与奥赛罗一起进门,正好看见凯西奥从另一个门走出去。他就故意咕哝了一句:“我看事情有点儿不大对头”。这并未引起奥赛罗的注意。但等奥赛罗与妻子谈完以后,他又问奥赛罗一些他恋爱时的事,问凯西奥当时在干什么。奥赛罗说,他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信使。伊阿古就紧皱着眉头,好象看到了一件很不情愿看到的事实,嚷叫了一声:“真的吗?”这次引起摩尔人的注意。他觉得伊阿古话里有话,在怀疑什么。而伊阿古是个正直诚实的人。于是他追问下去。

  伊阿古抓着奥赛罗性格上的弱点,知道怎样下圈套,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了好半天,为的是显示他的猜疑的可信性以及这件事是多么见不得人,又竭力装作为奥赛罗好,怕惹出麻烦。光是这种办法就足够了。奥赛罗已经在疑神疑鬼,几乎要发疯了。伊阿古又做作出十足的诚心和关怀,劝他不要嫉妒。但伊阿古知道,那可怕的东西已在这位英雄的心里扎了根。

  但奥赛罗还不愿相信妻子不贞,因为他们之间的爱太深了。可恶的阴谋家伊阿古旁敲侧击,找了更多的理由来加强他的猜疑。他首先称赞奥赛罗不轻易怀疑妻子是很对的,没有真凭实据、就不能随便嫉妒;然后劝他仔细留意凯西奥在场时苔丝狄蒙娜的神情举止。过一会儿又忧心忡忡地说,也不能就认为平安无事,因为威尼斯的妇女惯于背着丈夫干些风流的鬼把戏。他还暗示说,苔丝狄蒙娜跟他结婚时就欺骗了她的父亲,将与他的恋爱甚至结婚掩盖得那么巧妙,言下之意很明白了,她当然也会做出欺骗丈夫的事来。

  别的就不必多说了,嫉妒的星星之火,很快就成为燎原之势。伊阿古一面假意地恳求他没有拿到真凭实据,不要贸然行事,自己暗地里赶紧炮制证据,好彻底击毁这几个人。从此以后,奥赛罗的心失去了宁静和平。在嫉妒这头长角的怪兽的折磨下,他对别的一切都视而不见,满脑子想的是妻子忠实不忠实这个问题。他一会儿怀疑妻子,一会儿怀疑依阿古,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要是不知道这事该多好,即便它是实有,不知道也就不会痛苦。他仍然是深深地爱着苔丝狄蒙娜。终于有一次,他掐住伊阿古的喉咙,严令他拿出证据,否则以诬谄论罪立即处死。但那一位早就准备好了,诬称苔丝狄蒙娜把丈夫送给她的手帕给了凯西奥,其实是他诱骗自己的妻子从苔丝狄蒙娜屋里偷出来又扔进凯西奥屋里的。这样,奥塞罗相信了,他的嫉妒的火山到了喷发的时刻,现在在他眼里,爱人越是美丽,这美丽越是丑恶和羞耻的标志。他心中爱情的圣坛,顿时变成了“蛤蟆繁育生息的污池”。他把苔丝狄蒙娜比作一株毒草,样子好看,气味也香,可是一见眼睛就痛,一闻鼻子就难受。他用其他种种恶毒的语言咒骂她。在理想彻底破灭的绝望中,他惨忍地将妻子扼死在床上,并让伊阿古去刺杀凯西奥。只因为伊阿古派刺客去行刺时被抓获,这才阴谋败露。奥赛罗得知真情,悔恨万分,拔剑自刎,倒在妻子身旁。

  奥赛罗杀死贞洁的妻子,犯下滔天的罪过。然而他仍然是伟大、高尚的人。他的罪过来自激情,他的激情生于真挚的爱。如果他有缺点,那只是轻信别人,而轻信正是他慷慨大度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觉得他丑恶,我们敬仰他的热情,他因此而爱和被爱,幸福的奥赛罗!他的激情与阴谋、罪恶一起加害于自己那无辜的妻子,我们只有更痛恨阴谋。

  悲剧的最后一场,何等凄怆,催人泪下。历尽艰辛,经受过贫穷、疾病、耻辱等种种苦难折磨的黑皮肤的英雄,因为心中理想的爱情的破灭,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他行凶以前一遍又一遍地吻苔丝狄蒙娜。这吻真甜啊,他说。他泪流满面。

  他是凶手,但他是“正直的凶手”。

  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将要自杀之前,他嘱咐身边的人,要他们向政府原原本本地报告事情的经过:

  你们应当说我是一个在恋爱上不智而过于深情的人;一个不容

  易发生嫉妒的人,可是一旦被人煽动以后,就会糊涂到极点;……

  会把一颗比他整个部落所有的财产更贵重的珍珠随手抛弃;一个不

  惯于流妇人之泪的人,可是当他被感情征服的时候,也会象涌流着

  胶液的阿拉伯胶树一样两眼泛滥。

  《李尔王》

  ——普天同悲

  《李尔王》作于1505—15O6年间,系根据民间传说和前人的戏剧作品改写创新而成。它的故事很简单。国王李尔因年老体弱,想提前退位,遂把土地分成三份,给三个女儿。但要女儿们轮番向他表示孝心。老大和老二甜言蜜语,极尽夸张之能事,他听得心花怒放;而老三考狄利娅言词恳切,合情合理,他却龙颜大怒,将她斥逐,只把土地分给两个大女儿。但这两个人得了便宜立即翻脸,百般折磨老父。相反,老三却一如既往,诚恳地显示她对父亲的孝顺。在民间传说中,李尔王最终取得胜利,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受到惩罚。这原是一个道德教育故事。经过莎士比亚的戏剧改造,它变成一个悲剧故事。而且人物大大增多,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本质,使这出戏成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精品和世界文学的不朽杰作。

  莎士比亚写作《李尔王》的时代,社会斗争十分尖锐激烈。象《哈姆莱特》中主人公概括的那样,这是一个“脱了节的时代”。《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葛罗斯特之口,描绘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为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些事就发生在这出戏里。

  从 《李尔王》一剧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作品反映时代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虽然剧中人物很多,但大致上可以分为善恶两个阵营,而以李尔王的悲剧命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

  全剧开始时,李尔是个专横独断的封建君主,刚愎自用,喜怒无常。这并非因为他年老,而是在位几十年一惯如此。惯听臣下阿谀奉迎的话,他之生出要将国土分给女儿们的念头,并不是一时糊涂,而是他向来作威作福的惯性使然。他认为他的皇爷的名份是天定的,退下去当个太上皇可以怡养天年而仍享九五之尊。因此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谎言他听了满心欢喜,而小女儿的老实话却使他勃然大怒,立即宣布与她断绝父女关系。当辅弼大臣肯特据理力谏时,他怒吼起来:“听着,逆贼!你给我按照做臣子的道理,好生听着!……这一种目无君上的态度,使我忍无可忍;为了维护王命的尊严,不能不给你应得的处分。”结果当然是大臣和小女儿受害。

  可是他哪里想得到,等他交出了王冠和权杖之后,他的地位就很快从不可一世的君王变成一个平常的老头儿和可怜的叫化子。先是住在大女儿高纳里尔家里,没人理睬,孤苦伶丁。大女儿为撵走他,就唆使家人慢待他。当仆人惹怒了李尔,李尔动手打他时,高纳里尔就沉着脸教训他,要他不要动不动就生气动手,那实在有失一个作长辈的体统,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应该懂事一些……还冷言冷语道,年老的傻瓜正象小孩子一样,不能一味纵容坏了他的脾气,应该对他凶一点。可怜李尔已没有以前的生杀大权,只是暴跳如雷却拿她没办法。大女儿这里呆不住,投靠二女儿里根。然而这两姊妹“就象两只野苹果一般没有区别”。里根把他派去送信的人囚禁起来,并且拒绝他进城堡,要他把身边越来越少的侍从裁减到一个也没有。李尔走投无路,只有向苍天呼吁了。

  第三幕第二场,李尔王荒在野上与暴风雨搏斗是全剧的高潮。大自然的风暴与他内心的风暴交汇一起,而后者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前者。这段独白象暴风雨一样有宏大壮烈的气势:

  吹吧,风啊!胀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你,瀑布一样的

  倾盆大雨,尽管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没了屋顶上的风

  标吧!你,思想一样迅速的硫磺的电火,劈碎橡树的巨雷的先驱,烧焦了我的白发的头颅吧!你,震撼一切的霹雳啊,把这生殖繁密

  的、饱满的地球击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

  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

  ……

  尽管轰着吧!尽管吐你的火舌,尽管喷你的雨水吧!风、雨、雷电,都不是我的女儿,我不责怪你们的无情;我不曾给你们国土,不曾称你们为我的孩子,你们没有顺从我的义务;所以随你们的高

  兴,降下你们可怕的威力来吧,我站在这儿,只是你们的奴隶,一

  个可怜的、衰弱的、无力的、遭人贱视的老头子。可是我仍然要骂

  你们是卑劣的帮凶,因为你们滥用上天的威力帮同两个万恶的女儿

  来跟我这个白发的老翁作对。啊!啊!这太卑劣了!

  他尝到命运悲苦的滋味。一惯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现在沦为乞丐,衣不蔽体。由于地位的变化,过去从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他,开始认识并思考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这凶恶的暴风雨之夜,他想起天下许多象自己一样无家可归的人,腹中饥肠雷动,身上千疮百孔,痛苦不堪。他为他们呼吁:“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李尔认识到,这个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褴缕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了锦绸衣服就可以隐藏一切;罪恶镀了金,公道那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如果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就连一条得势的狗,人们也得唯它之命是从。第四幕第六场,他告诉葛罗斯特他的一个发现,法官与小偷之间的区别,只是大偷与小偷、窃珠与窃钩的区别而已。

  就这样,李尔因为自己地位的变化带来思想的进步,从一个专制昏庸的暴君变成一个有平等思想的平民。他的性格也由原来的暴躁变为忍耐和随遇而安。他之令人同情也就在此,因为这种巨大的变化能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李尔参透大自然的玄机,悟得苦难人生的真谛。在悲剧的结尾,他同来解救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一起被俘,救援的法军也惨遭失败,一切希望都丧失了。但有考狄利娅在身边是他莫大的安慰。他说他们父女俩应该象笼中的小鸟一样歌唱,他要跪下来求女儿宽恕。他们嘲笑那班象金翅蝴蝶一般的廷臣,听那些可怜的人们讲些宫廷的消息,谁胜谁败,谁在朝谁在野,他们在囚牢的四壁之内,仿佛是上帝的耳目冷眼观看那些朋比为奸的党徒随着月亮的圆缺而升沉。由悲观而乐天知命。他的死亡虽是悲剧性的但却是平静的。

  莎士比亚在剧中还安排了葛罗斯特一家,作为李尔王受女儿们折磨的陪衬和补充。葛罗斯特有两个儿子,一个嫡生,一个私生。私生子没有继承权,他为夺取财产就挑拨父亲与哥哥的关系。葛罗斯特中了他的奸计,捉拿大儿子,逼得他装扮成疯子,在外乞讨为生。但葛罗斯特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因私生子告密,被人挖去双眼,驱赶到旷野里,与李尔相遇,君臣相怜相借,所谓“一个疯子领着一个瞎子走路。”他们对这天昏地暗的世界都有了清醒的认识。

  剧中有两个人物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一是三女儿考狄利娅,温柔、娴淑、谦逊、诚恳,是莎士比亚笔下又一个完美的女性。另一个是正直的大臣肯特,当李尔昏聩地错待考狄利娅时,他勇敢地站出来,“批怒龙的逆鳞”说:“君主不顾自己的尊严,干下了愚蠢的事情,在朝的端人正士只好直言极谏。”他被昏君放逐,但毫不后悔,也不自弃,仍然怀抱正义的信念,“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尔落难后,他追随其身边,帮助和保护他,给他极大的安慰。

  高纳里尔和里根是两个极端自私、自利,不讲信义不顾廉耻丧尽天良的败类。除了虐待父亲,她们之间也勾心斗角,既争权夺利,又争风吃醋。惨忍刻毒,蛇蝎心肠,结果落得毁灭的下场。

  剧中反面人物的主要角色是葛罗斯特的私生子爱德蒙。这出戏中悲剧的发生发展,大部分由这位阴谋家导演。为了与哥哥争夺财产,他制造假书信,造谣中伤,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连生父也不放过。他内心的独白说得很清楚:“既然凭我的身份,产业到不了我的手,那就只好用的我智谋;不管什么手段只要使得上,对我来说,就是正当。”“因为我保全自己的地位要紧,什么天理良心只好一概不论。”他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赶走父亲当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