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自然与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亚戏剧 >

第15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自然与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亚戏剧-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两足横跨海洋,他的高举的胳臂罩临大地;在对朋友们说

  话的时候,他的声音有如谐和的天乐,可是当他发怒的时候,就会

  象雷霆一样震撼整个的宇宙。他的慷慨是没有冬天的,那是一个收

  获不尽的半年;他的欢悦有如长鲸泳浮于碧海之中;载着王冠宝冕

  的君王在他左右追随服役,国土和岛屿是一枚枚从他衣袋里掉下来

  的金钱。

  就是这样一位天神一般的英雄,她却永远失掉了。

  同样,爱也将克莉奥佩特拉毁灭了。她渴望获得爱,甚至迷恋于抽象的爱的观念,厌恶政治利益的杂质。她之与安东尼相爱,就需要这爱时时更新,增加新刺激。她愿意有各种尝试,哪怕是冒着毁灭的危险,她毫不畏惧。她的思想又那么光怪陆离,总处于兴奋、不安和骚动之中。她挥霍成性,连她的感情、她的情人也成了她挥霍的材料。遇上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女人,伟大的英雄逃不脱被禁锢、被融化的命运。安东尼是被克莉奥佩特拉的爱摧毁的,但他甘愿如此。只有伟大的英雄人物才配有这样的命运,凡夫俗子与此无缘。他有这样执着的激情,才敢于冒巨大的风险,做出超越世俗的事情。

  他们的悲剧就在于异乎寻常,过于沉湎于爱情,忽略了现实世界的法则即功利支配一切。安东尼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正因为他没有计算实利的得失。我们看他多么宽宏大量,在几乎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感染了克利奥佩特拉的奢侈和大方,将胜利果实轻易抛弃。他甚至要求与奥克泰维斯·凯撒单独决斗,以定两军胜负。这是多么浪漫的念头!与刘邦项羽在鸿沟相持时的争端何其相似!项羽对刘邦说,为了不使老百姓受战乱之苦,希望与刘邦一对一打一场,刘邦笑答:宁斗智不斗力。凯撒也是刘邦一样的人,精于算计,善于利用,知道世俗和历史只以成败论英雄。而他们这些人总是得胜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封建时代的汉朝,中国的史官司马迁也对项羽寄予了相当的同情。更何况莎士比亚,他是在作诗写戏,并不是在纪录历史。

  克莉奥佩特拉的死是英雄般的,悲壮的,告别了情人,她将一条毒蛇放在胸口,自杀殉情。她有男子般的勇气和毅力。而安东尼呢,自陷入情网起,就有了女人似的优柔寡断。在戏的结尾,小凯撒发表评论说,他觉得很可笑,这两人的性别似乎发生了倒错。其实,这是爱情力量的显现,爱使他们趋同,使他们融合、转换,这是一般冷漠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雅典的泰门》

  ——愤世嫉俗

  莎士比亚的最后一出悲剧《雅典的泰门》表现主人公对人类道德良心的绝望。泰门因为理想破灭及世俗社会丑行对他的精神压迫,产生痛恨一切人的变态思想。后世莫里哀写过一部喜剧《恨世者》,刻画一个看不惯世上一切人事,整日牢骚满腹的角色。莫里哀的出发点是哲学上的,他对剧中人恨世的原因并未具体探究,也没有写其性格的变化,也就是说,他只是描写一种类型。莎士比亚笔下的泰门性格发展起伏波动很大,他从爱的高峰跌进恨的深谷。

  泰门本来财产丰瞻,乐善好施,每天举办盛宴与食客们饮酒作乐。大家都称赞他慷慨,都操着心想从他手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利用泰门轻信的性格,朝夕陪伴,殷勤之态可掬,言词极尽谄媚。他的家产经不起这样的挥霍,过些时候忠诚的管家就把账本摊在泰门面前,然而泰门不予理睬,他不相信自己会倒霉,他乐于这样做事。终于有一天当他吩咐管家把部分田产卖掉换钱用时,管家告诉他,田早已卖光。泰门自我安慰说,他为朋友耗费了财产,现在有了这么多朋友,他不会缺钱用的。于是派人去借。但这些腹中装满泰门的酒肉,屋内骗得他许多钱财的贵族,阔得都快胀破了,却都装出可怜的样子,含糊其词,百般推托,或者私下给来借钱的人一些贿赂打发,就连泰门曾替他还债,现在阔得流油的文提狄斯也不肯借,其实哪里是借,那五个泰伦他还没有还给泰门呢。总之人人都躲着泰门象躲避瘟疫一样。泰门家门可罗雀。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那些所谓朋友们还得了便宜卖乖,责备他以前那样慷慨大方是奢侈和挥霍,太愚蠢太不应该了。

  泰门怒火中烧,决定报复。他又发了请柬,请那些食客们光临盛宴。那些人都很惊奇,以为这轮沉没的太阳重放光芒。他们自然也有些尴尬,为的是没有借钱给他——原来泰门是装穷啊。于是他们赶紧表白,说泰门去借钱的时候,他们不巧手头正紧,不能帮助,深自抱愧。泰门摆摆手请他们不必介意。然后示意奏乐上菜,一桌宴席热腾腾地摆出来了。但等盘子上的布掀开来,大家才明白泰门是在涮他们。盘子里装的不是他们期望的山珍海味,而是冒着热气的开水,泰门厉声喝道:“狗子们,舔吧!”不等他们镇定下来,泰门就拿水往他们脸上泼,还把盘子摔在他们身上。那些忘恩负义的大人先生们纷纷夺路而逃。

  从此以后,泰们跟雅典人告别。他到树林隐居,诅咒那个可恶的城市和所有的人,说雅典已经变成一个众兽群居的森林,而森林中最残暴的野兽也比人类仁慈得多。他这样想着,脱掉所有的衣服,挖了一个洞穴,象野兽一样过活,吃树杈树皮,喝生水,尽力使自己没有人的形状和习性。

  可是有一天,他在挖树根时,碰到一些坚硬的东西,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堆金子。他一下子又可以成为富翁,又可以让全雅典有头面的人物趋之若鹜了。但泰门是失望过的人,他早厌弃这世界的虚伪和奸诈,金子非但不能吸引他,反而招来他的一顿痛骂:(视金子)啊,你可爱的凶手,帝王逃不过你的掌握,亲生的

  父子会被你离间!你灿烂的奸夫,淫污了纯洁的婚床!你勇敢的战

  神!你永远年轻韶秀、永远被人爱恋的娇美的情郎,你的羞颜可以

  融化了狄安娜女神膝上的冰雪!你有形的神明,你会使冰炭化为胶

  漆,仇敌互相亲吻!你会说任何的方言,使每一个人唯命是从!你

  动人心坎的宝物啊!你的奴隶,那些人类,要造反了,快快运用你

  的法力,让他们互相砍杀,留下这个世界来给兽类统治吧。

  他本来要把这些金子埋回地里去的,可是这种思考使他最终决定,以此向人类施行报复,因为他所憎恨的那两脚的野兽,为了金钱,是暴力、凶杀等等什么都干得出来的。正巧,一队士兵由艾西巴第斯率领前去攻打雅典城。泰门就把金子分给士兵们,要求他们把雅典居民都烧死,或者斩尽杀绝,无论其老幼。因为老的放高利贷害人,作恶多端,小的长大也会变成叛徒和奸贼。泰门对人类的憎恨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不过他也有一次的清醒。一天,他的仆人,那位好心的管家找到他,看他已经瘦弱不堪,象一座衰老的纪念碑,不禁泪流满面,难过得说不出话来。泰门看他是个人形的东西,怀疑他是元老们派来的奸细,喝令他收起虚假的眼泪。等仆人用许多实例证明他以前对泰门的忠诚,恳求留下来照顾主人时,泰门只好承认世界上还有诚实的人:“原谅我的抹杀一切的武断吧!永远清醒的神明们!我宣布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正直的人,不要误会我,只有一个……”虽然如此,这个好人也必须走开,因为泰门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心里就很不舒服。所以说,他最终还是不愿放弃他憎恨人类的立场。当雅典遭围困,危在旦夕,人们来向他求救时,他说他看在同胞的份上,给他们出个主意。他指着他的洞穴前的一棵树说,有哪个雅典人愿意解脱痛苦,就在他砍掉这树之前来尝一尝它的滋味——上吊。

  几天以后,泰门死了。一个士兵路过离他的洞穴不远的海滩时发现一座坟墓,墓碑上刻着字,说这是憎恨人类的泰门的安息之处。墓志铭预示了人类的命运,他希望一场瘟疫把全人类统统毁灭。他究竟是自杀,还是耗尽生命,冻饿而死?谁也不知道。艾西巴第斯读罢墓志铭,说这写得很恰当,选择海滩作为安息之地也大有深意:蔑视从人们凉薄天性里流露出的悲哀,叫那苍茫的大海永远在墓边哀哭,掩盖了人们那短暂而轻浮的啜泣。

  泰门虽是因为个人大起大落的遭遇而不平、失望乃至绝望的,但他的痛苦不是纯粹个人的。哈姆莱特王子因家庭里的不幸和罪恶而想到普天下人们的痛苦,泰门亦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金钱对人们灵魂的腐蚀在他眼中已达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他认识到,重视伦常天性的人,必须遍受各种颠沛困苦的凌虐;灭伦悖义的人,才会安享荣华。他的这种认识越深越广,他对人类的憎恨就愈益加深。泰门的悲剧就因为他走到极端不能自拔。莎士比亚在剧中设置了一个类似莫里哀笔下恨世者的角色,哲学家艾帕曼特斯,他从根本上或者说从理念上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尘世的丑恶。作者通过他发表对现实的看法,极富哲理,入木三分。他是泰门命运的旁观者。在泰门以山珍海味款待众贵族的筵席上,艾帕曼特斯就揭露了这些人的虚仁假义,警告泰门,善待这些人,相信他们空口的盟誓,等于相信娼妓的眼泪和狗的假寐,将来在他面前跳舞的人也会把他放在脚下践踏。但泰门执迷不悟,等到泰门栖居海滨,痛骂人们忘恩负义的行为时,艾帕曼特斯称赞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道出他如此沉浮的原由。泰门只知道人生中的两个极端,不曾度过中庸的生活。但艾帕曼特斯也指出,泰门是个真诚的正直的人,他无论贫贱和富贵,都不容于社会。经过这次的打击,他再不可能恢复对人类的信任,只有恨恨而终。有了这位头脑清醒的哲学家的陪衬,泰门的悲剧命运更清晰了。

  金钱的毒害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不但正直善良的人被吞噬而且那些贵族老爷,正如泰门所预料的,也因他们的极端利己的行为吞吃了苦果。尽管结局是正义得到伸张,艾西巴第斯在宣读了泰门的墓志铭后,大力称赞他的优秀品德,并鼓励人们对生活抱积极的态度,看到光明和美好的一面,但全剧的主调一直是悲观厌世的,充满了愤怒的呐喊和冷嘲热讽。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现实,对人生所怀悲观情绪。剧中泰门的恨世思想的形成原因并没交待清楚。在作者以往的剧作中,主人公也有对社会的痛恨,也有复仇,但他们都满怀希望和生的激精,而泰门对人类的报复不能不说有点过于阴沉和盲目。

  莎士比亚写完这出戏,就停止了悲剧创作。他的戏剧生涯也将走到尾声。

  传奇剧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又称“田园喜剧”,是喜剧的一种。它出现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末期,虽与早期和中期的喜剧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早期的喜剧是欢快乐观的,中期的喜剧则略显沉郁,或者说是悲喜交集。而在这一时期,作品情节更加突兀神秘,更多了幻想性,对现实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缺陷更多地采用非常手段来加以解决和弥补,而这样的手段实际上根本无法带给人们所需要的安慰。从这种意义上说,称其为传奇剧比田园剧更为贴切。称其为田园剧,人们是指莎士比亚在描绘了悲喜交织的壮丽人生画卷后,努力寻找人生平静港湾作为归宿。

  晚期传奇剧的代表作是《暴风雨》。

  《暴风雨》

  ——诗的遗嘱

  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杰作中,有着神话般的幻想,充满了传奇色彩,用大自然的风景和神奇变化来化解人世的纠葛。在表达了对人生的乐观精神的同时,莎士比亚也有意识地向自己的戏剧创作生涯告别。

  《暴风雨》一剧描写米兰公爵普洛士彼罗爵位失而复得的经历。他在任的时候,喜欢关起门来读书,修身养性,把政事托付给他弟弟安东尼奥。安东尼奥对权力起了狂妄的野心,勾结那不勒斯国王,彻底夺取了政权。他下令把普洛士彼罗和他女儿米兰达放在一条小船上,既无帆篷,又无桅樯,也不带补给,任其漂流,实际上是想杀害他们。幸亏一个好心肠的大臣贡柴罗在船上放了些食物和衣服,使他们得以存活。更使普洛士彼罗高兴的是,还带上了他那些宝贵的书籍,凭着这些书籍,他可以运用多年研究所掌握的法术。他们父女来到一个荒岛上,普洛士彼罗凭借魔法,制服了妖怪,并召集了一批精灵为自己服务,为首的叫爱丽儿,生性爱淘气,极勤快,呼风唤雨样样来得。

  这一天,那不勒斯国王和安东尼奥等人在海上航行,普洛士彼罗发现后即命精灵们兴风作浪,使他们纷纷落水,但不致于丧命。然后将那不勒斯王的儿子费迪南单独引领到自己所居洞前。王子见了米兰达觉得象见了天仙,米兰达因为一生只见过父亲那长着胡须的苍老的面貌,乍见费迪南英俊的面容和洒脱的仪表,不禁连声赞美。两个人相爱了。对于国王、安东尼奥一帮人,普洛士彼罗也并不加害他们,只想让他们尝尝苦难的滋味。他派爱丽儿去领他们,当他们饿得要死的时候,在他们面前安排一桌丰盛的酒席,待他们刚要下嘴,酒席倏地消失。爱丽儿又变成一个鸟身女面的东西跟他们说话,叙述他们是如何残忍地把普洛士彼罗赶出米兰,又如何把他们父女俩扔到海里淹死,说现在该惩罚他们了。那些人听了都很后悔。普洛士彼罗知道他们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就会见了他们。他先迎接队伍中的老臣贡柴罗,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然后饶恕了那些犯罪的人。大家欢欢喜喜,为一对天造地设的恋人祝福。普洛士彼罗收起了自己的魔法,他要回米兰去安度晚年。

  这虽然是个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但它有很真实的生活依据。现实的罪恶使公爵父女有了不幸的遭遇。残酷的政治是不讲仁慈的。有了那不勒斯王和安东尼奥,他的悲剧命运实际上很难幸免,但他居然生存下来并借助超自然的手段最终取得胜利。这样一来,他在海岛上的生活就没有显出什么悲剧色彩,不悲哀也不悲壮,而是静谧的田园式的憩息。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象个天神,勘破自然人生的奥秘,掌握自己和周围许多人的命运。这是莎士比亚晚期创作思想的体现。喜剧式的结局表明作者对人们之间的和解、对人类道德的进步和美好未来的信心。至于如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现实中的丑恶面,在悲剧如 《哈姆莱特》中,主人公要挺身而出,把罪恶扫清,而现在莎士比亚赋予主人公的不是悲剧英雄所有的反抗精神,而是大度宽容的品质,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忍让、等待和开导。

  普洛士彼罗并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渊博的学者,他把书本看得比一个公国还宝贵。他不愿走出书斋,同世俗的人们打交道。他缺乏治国的经验,对人情也并不很通达,就把安东尼奥视为心腹,托以国事,结果他给人的极大信任得到的报酬只是同样大的欺诈。当然流放到海岛上以后,他对现实社会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说安东尼奥为了野心忘了怜悯和人的天性,是个大奸大恶的人。但他的态度是忍耐和随遇而安,而不是牙眼相报:“虽然他们给我这样大的迫害,使我痛心切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