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自然与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亚戏剧 >

第3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自然与人生的盛宴-莎士比亚戏剧-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07年,莎士比亚的大女儿苏珊娜同本镇一位有名的医生约翰·霍尔结婚。第二年,他当了外公,外孙女取名伊丽莎白。

  他的创作的最后阶段从1608年开始,以后他只写了几出传奇剧,其特点是情节离奇曲折。在《冬天的故事》和《辛白林》等剧作中,主人公都历尽艰辛,终于侥幸地平安生存下来,很显然,莎士比亚已没有悲剧时期那一腔激情,把矛盾写得纠结一团,不可解脱,而是寻求妥协的保守的办法,以大团圆的结局来弥补裂缝。

  1610年伦敦又发生瘟疫,这一年莎士比亚四十六岁,他决定退出戏剧界,回故乡居住。不过在以后的几年中,他仍关心着戏剧舞台,也写过一个剧本,1613年与国王剧团同事弗莱彻合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于同年6月在环球剧场演出,莎士比亚还亲临指导。但不幸演出中剧院失火,只得停止。晚年的莎士比亚过着安逸的生活,种花栽木,含饴弄孙,到郊外散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他的心境就象一场大风暴过后晴朗的天空。

  1616年2月,他的二女儿朱迪丝同好友理查·魁奈的儿子结婚。这时莎士比亚的健康状况很不好。年初他就请来当地的柯林斯律师为他草拟一份遗嘱。不久就得了病。据说是因为和几个老友聚饮,多喝了几杯,得了热病。三月间,他找来柯林斯,将遗嘱作些修改,对财产的分配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在上面签了字。遗嘱规定,大部分财产归大女儿苏珊娜,包括“新地”住宅,亨利街住宅,土地和一些现金等。二女儿得到三百镑现金和一个镀金的大银杯。妹妹琼得二十镑和全部衣物以及在亨利街住宅永久居住的权利。当年伦敦剧团的老朋友约翰·赫明齐,理查·伯贝奇和亨利·康德尔等,他赠给每人二十六先令人便士买一个戒指作为纪念。镇上的亲朋好友都有安排,甚至还给镇上的贫民留了十英镑。至于他的妻子,遗嘱上只有一句:“把我次好的那张床给我的妻子。”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但也有人指出,按当时英国的法律,妻子可自然地得到丈夫遗产的三分之一,是不必写在遗嘱上的。另外,按当时的习俗,家中最好的床是用来招待客人的,那么次好的床就说得过去了。

  1616年4月23日,也就是他生日这一天,莎士比亚逝世。两天后,他被安葬在斯特拉福镇圣三一教堂。他的墓上刻着四行诗:

  看在耶稣基督的份上请住手,勿挖掘这块石碑底下的尸骨。

  谁在这里动土他将要受诅咒,谁尊重我的遗体就会受祝福。

  这几句话似是专为后世那些总想掘墓的考据家们写的。1627年莎士比亚遗孀去世,生前她提出希望与丈夫合葬一个墓穴。但法律不允许挖墓穴,再加上这个墓石上的警告,她也就只好葬在丈夫墓的旁边。

  历史剧

  戏剧,按其体裁分类,古希腊时代有悲剧和喜剧两种。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演变派生出其他的种类,后来在划分种类的时候还加上题材的因素。如道德剧、奇迹剧,就是以所写内容来界定的。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名目愈益繁多。《哈姆莱特》一剧第二幕第二场,宫廷大臣在向王子殿下介绍某剧团的剧目时就列举出好几个名称,说他们可以演“无论悲剧、喜剧、历史剧、田园剧、田园喜剧、田园历史剧、历史悲剧、历史田园悲喜剧”。这位大臣喜无聊的饶舌,玩文字游戏,把几种类型任意拼合,加上后缀cals,我们不必细究。但从中可以看出其骨干有四种即悲剧、喜剧、历史剧和田园剧。

  莎士比亚一生所写剧本,四类都有。这里不免有个问题,按照古代的悲喜剧二分法,结局悲惨的是悲剧,与此相反的就是喜剧。历史剧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则是有悲喜,时悲时喜的。莎士比亚戏剧中有些历史剧就是典型的悲剧,为什么还要列出历史剧一类呢?人们之所以这样划分,乃是因为在那时伦敦戏剧舞台上历史剧十分流行。

  1588年,英国舰队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海上霸权,为英国向海外扩张铺平了道路。国内人们的爱国热情也空前高涨,人们对自己伟大帝国的自豪感和对其历史的浓厚兴趣就通过历史剧来表现。据统计,这场战争以后的十几年间,伦敦有关历史的著作和历史剧出版了二百多部。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除《约翰王》和《亨利八世》之外,其余八部所写历史事件具有连续性,描写从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末一个世纪中,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及英国王室内部王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从理查二世开始,到里士满的亨利建立都铎王朝而结束。理查二世在位时不理朝政,纵情声色,引起举国上下的不满,勃林布洛克公爵起兵将他推翻并取而代之,这就是亨利四世。但他在位时时时内心不安,视御座如针毡,因为按照自古以来君权神授的观念,他是一个弑君篡权的罪人。在他晚年,北方大贵族联合叛乱,他与儿子哈尔太子统领大军平定了叛乱。太子继位即亨利五世。这位英明果敢的君王在位期间,全国统一,人民富庶,对外扩张地盘,国威远扬,史称太平盛世。亨利六世即位,因为他天性柔弱,无所作为,导致国内各派势力猖獗,最终国家政体分崩离析,军事也失利。野心家理查三世采用血腥手段篡夺王位,而上台后又胡作非为,犯下累累罪行。最终由亨利七世兴兵讨伐理查三世,诛暴君,恢复了和平统一的局面。

  在这一百多年间,英国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封建贵族间的争权夺利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可见和平的可贵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而国家统一的根本则是权力必须集中在王室。莎士比亚通过这几部历史剧,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些观念。

  那时的历史剧创作一般采用编年史的写法,即把宫廷斗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按其在历史上的先后顺序叙述一遍,要求真实而且简洁。又因为这些戏大都描写历史上的大事件,剧作家也就没有办法从小地方或小人物身上着笔,从侧面来加以表现。所以,大多数历史剧象历史书一样,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记述王族与贵族们的言语行动、文治武功。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素材,主要取自他同时代的历史学家荷林舍德著的《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1577年)。1587年该书修订后,出第二版,莎士比亚即依据第二版进行创作。此外,霍尔所著《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贵族结合记》(1548年)也对莎士比亚的整体构思产生了影响。霍尔在该书序言中认为,亨利四世的篡位是英国政局长期动荡、封建贵族之间争吵分裂的祸根。莎士比亚的这些剧本大致上采用了这个观点。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大都以君王的年号命名。其实这个君王不一定就是该剧的主人公。有时他只是一个代号,表示剧中描写的事件发生他统治下的英国。如《亨利四世》上、下篇最为典型,国王亨利四世的戏不多,王子及酒店一班人却占尽风流。可以说,他的历史剧是以事件为中心的,事件发展到哪里,他就写到哪里。第一部历史剧作品《亨利六世》五部曲就是如此。

  《亨利六世》

  ——历史观的雏形

  莎士比亚以该剧初露锋芒,在伦敦舞台上独步擅场。它虽然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显出作者的宏大构思,也透露出他那时的思想观念。

  《亨利六世》上部写的是1422—1444年间亨利五世驾崩、亨利六世即位及与法国玛格丽特订婚等事件,重点描写百年战争中英军围攻法国奥尔良,圣女贞德协助法军击败英军解救奥尔良及法军内讧,贞德被俘后被活活烧死,英军在战争中暂时得胜。中部写亨利与玛格丽特公主结婚到阿尔班战役,中间穿插王位的争夺及杰克·凯德领导的农民起义。下部写的是亨利六世统治最后十年的事。贵族内部的战争即红白玫瑰战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葛罗斯特公爵阴谋杀死国王,自己取而代之。全剧结束时,爱德华四世即位,玛格丽特王后返回法国。

  亨利六世是一个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英国战祸频仍,争端迭起。他本来根本算不上英明,但莎士比亚在剧中对他寄予同情。原因就是莎士比亚有正统的历史观,维护王权,认为君主的权威才是国家统一的保证。他对那些制造分裂、争权夺利的贵族、背叛国王的贰臣深恶痛绝。亨利六世给观众的印象是他虽软弱但心地善良,虽然他也曾因为娶法国女人昏了头,变得很固执,而一般地他总以泪水来恳求臣下不要争斗,他不断告诫大臣们说臣僚不和就好比一条毒蛇,会把国家的心脏给啃掉。在红衣主教与护国公的斗争中,作者站在护国公一边,因为宗教势力一向与王室不和。上部第五幕提到亨利第五老王的一句预言,说红衣主教一旦得势,他就会和国王分庭抗礼。在剧中,红衣主教及其同伙狠心毒肠,采用卑鄙手段,害死敌手,最终他们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或惊恐而死,或身首异处。总之,贯穿全剧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有了强有力的王权,王国才得平安,而作臣下的职责就是尽忠国事,不得为私利横生事非。

  莎士比亚对那些任性胡为的贵族也给以严厉的批评,在第二幕第四场国会花园里关于红白玫瑰的辩论中,莎士比亚着重表现他们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不休,说一些无聊的俏皮话:

  普兰琪纳特 瞧,萨姆赛特,哪儿还有你的论点?

  萨姆塞特 我的论点藏在我的刀鞘里,它打算把你的白玫

  瑰染成血一般红。

  而就是为了这红红白白的争吵,过了不久就使成千上万的人丢掉性命。

  该剧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充沛的爱国热情。这也是最受当时观众欢迎的地方。例如上部中描写的英法之战,莎士比亚把英军主帅塔尔博塑造成伟大的民族英雄。从史实上看,他没有这么突出的品质,当然戏剧,即便是历史剧也允许适当的夸张。莎士比亚重点写了他的机智和英勇果敢。英军攻占奥尔良,一位法国伯爵夫人宴请他,实际上是想骗他入圈套然后把他俘虏。他识破了这个诡计,在伯爵夫人家附近布置了军士。最精彩的是他临死前的场面。塔尔博父子身陷重围,父要子撤,子为荣誉坚持留下,塔尔博也抱着尽忠报国的决心,于是父子二人互相鼓励,血战到底,为国捐躯。

  爱国热忱的另一面,就是对敌国敌军的痛恨。莎士比亚对法国人的描写颇多蔑视之词。法国的民族英雄贞德本是洛林地区一个农家女子,当英军在奥尔良围困法军时,她勇敢地站出来鼓舞士气,使法军取得一次重大胜利。但在莎士比亚笔下,她的形象被严重歪曲,成了一个弄法的女巫、放荡的淫妇,法军战胜英军是靠了她的巫术和英军内部的不团结。莎士比亚把法国人说得一无是处,而且在言词上对法国人极尽辱骂之能事,这种出于民族感情、爱国主义的偏狭,在当时熙熙攘攘的剧场里所引起的观众的兴奋和狂热是可以想见的。

  对于国家统一稳定的强调使莎士比亚在描写农民起义时使用了漫画化的笔法。农民起义领袖凯德在剧中是个大骗子,一心想升官发财,是混乱秩序的代表。他率众攻入伦敦城,作为京城的新主人发两条命令,一是他统治的第一年头,“尿管子”(一个公共喷泉)里必须流淌出冰红酒,供弟兄们享用,费用由政府开支。第二件是大家从此以后只能叫他爵爷,否则格杀勿论。不一会儿,有一个士兵来找他,称他原名,立即被处死。真有点儿象中国秦末的陈胜,一称王,就不得了,昔日的伙伴找他说几句话就性命难保。杰克·凯德其他种种胡言乱语,败坏纲纪的事很多,如说:“去把国家的档案全部烧掉。今后我的一张嘴就是英国的国会。”“这国度里最高贵族也不能把脑袋戴在肩膀上,除非他向我纳贡。任何女子不准结婚,除非让我在他丈夫之先享受初夜权。一切人的财产都是为我保管的。”这不就是阿Q革命时的动机吗?

  总之,莎士比亚用自己的观念来支配历史人物。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夸张的。当然,描写那样一个混乱年代的生活,他也不时为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哀叹、伸冤。该剧下篇第二幕第五场他借那位面慈心软的君主之口感叹道:“唉,多么悲惨的景象!唉,多么残酷的时代!狮子争夺窝穴,却叫无辜的驯羊在它们的爪牙下遭殃。”

  《亨利六世》作为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不免有粗疏和不成熟之处。其最显著的缺点在于为写史而写史,近乎流水帐,人物形象显得单薄。而这个缺点在他的下一部历史剧《理查三世》中就明显地得到改正和弥补。

  《理查三世》

  ——暴君的下场

  《理查三世》,文题相符,写的是理查三世本人悲剧的历史。全剧情节集中紧凑,写宫廷内的斗争,写理查三世从阴谋篡位到身败名裂的全过程。

  戏一开始,作者就借助独白、旁白等手段使理查三世(即位前叫葛罗斯特)露出凶险的面目和可怕的野心。他对权力有不可抑制的贪欲,作为皇上的弟弟,他一直在为没能继承王位而耿耿于怀,仿佛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他的计划是设下圈套,搬弄是非,用酒后狂言、毁谤及梦呓等一切手段,挑拨他的三哥克莱伦斯与大哥即皇上的关系。他先是甜言蜜语,骗取克莱伦斯的信任,然后进宫,在生了病的皇上面前说克莱伦斯的坏话,让皇上动怒杀死他,这时他就可以独揽大权了。他以前曾杀了安夫人的丈夫和父亲,但他为了目前的需要,打起如意算盘,要娶这位寡妇为妻,当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想得势以后把她杀死,再娶她的侄女。他知道自己犯的罪过不可饶恕,在安面前无地自容,而且他这一瘸一拐,形象欠佳,连她前夫一半也不如。但他用花言巧语和满面春风,并且采用非常的手段终于把安骗到手。

  他厚颜无耻,嘴上总是挂着滔滔不绝的正义辞藻。与人争吵,总是大嚷大叫,先发制人:丑人就该死吗?就一定存心害人吗?一副单纯的真实心肠就该受到凌辱,就该让狡猾欺诈的家伙占尽上风吗?如此等等。罗斯特本是骁勇善战的将领,曾四方征战,立下功勋,所以他动不动就提起他以往的历史来要挟当今的统治者,他不择手段,铲除阻碍他达到极权地位的一切障碍,甚至最后杀掉一直跟随他的爪牙白金汉公爵。他的所作所为终于导致举国上下怨声载道,众叛亲离。里士满公爵起兵直逼王宫,而以前被他杀害的人的幽灵在不断纠缠他的灵魂和良心。“良心是个懦夫,你惊扰得我好苦!”他叹道。剧终时,在战场上,他陷入重围,连坐骑也没有了,凄惨地高喊着:“一匹马!一匹马!我的王位换一匹马!”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这部作品情节简明,主题突出,人物性格也较丰满。比起 《亨利六世》那种枝蔓过多,平铺直叙是一个大进步。它显然受到马洛等人悲剧作品的影响,在历史事件中挑选与悲剧性人物有关的事,加以集中化的处理。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正经历着一个转折,他的历史观也趋向成熟。究竟怎样评价帝王将相,是他的历史剧的中心问题。亨利六世是个昏君,懦弱无能,导致国家混乱。而理查三世过于用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