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哲学-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位置的情况。这即是说,本来应该由哲学家去把握、追思的问题,如今由诗人来追问了。诗人坚持把注意力集中在生命之谜上,他们对用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形而上学这样一种关于世界秩序的理论来解释生活之谜深感失望,因为生命必须根据自身来加以解释。
从诗人的思考方式出发来解决人生问题,在狄尔泰看来,在现代是从叔本华开始的,这一精神随着与具有体系的哲学日益尖锐的对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现在它成为新的一代哲学兴趣的中心。他宣告,由于长期的科学哲学的统治,现在出现了新的哲学,哲学现状的特征是,哲学的最强大的影响不是来自体系,而是来自非教条化的哲学思想,它表现在文学和诗歌之中。如今,戏剧、小说、抒情诗都表现出强烈的哲学冲动。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梅特林克等,都成了大哲学家。
狄尔泰的这一见解是颇为精辟的。我们看到,在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系统论、操作主义、控制论、人类学等哲学或心理分析等准哲学的飞跃发展,文学、诗歌、戏剧则愈来愈哲学化了。表现主义的诗文,存在主义的小说,荒诞派的戏剧等等,都成了哲理玄思。里尔克的形而上学、卡夫卡的形而上学、康拉德的形而上学、普鲁斯特的形而上学,纷呈出一派光怪陆离的新哲学景象。
但是,诗歌、文学的形而上学化毕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们在人类历史的巨大分裂面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毅力和精神。实际上诗与哲学终究还是有别的。人生价值的形而上学的反思仍然应该是哲学的任务,诗应该永不脱离人的感性的感受、情感的领域,给处于寒冷的世界中的人以温暖、安慰、柔情,给处于生存的迷茫中的个体提供一个充满激动人心的温爱的心境。狄尔泰是多少敏感到这一点的。他在谈到古日尔曼时代的赞美诗时说,“它是那把个人互相维系在他们的存在的最高要素中的共同精神的表达。它吐诉出伟大的心灵颤动,这种心灵活动在节日中,在祭祀时,在大战前夕,在对死去的英雄的思念中,在把新娘引入新房时的节日般的气氛中,在节日的游行队伍穿过人群的狭道时充溢激荡。”⑷正是诗展示了心灵的伟大力量和对人生意义的永恒渴求。
因此,狄尔泰认为,诗人出来担当哲学家,只应是促使一种新的哲学的产生,而且这也是必然的。他举出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之于希腊哲学,文艺复兴的文艺之于十七、十八世纪哲学,德国古典文学(狂飙突进运动)之于德国古典哲学。
那么,如今的诗人哲学家所预示的是一种什么哲学呢?狄尔泰指出,他们所预示的就是生命哲学。“我们正处于传统模式的形而上学的终结之时,同时又在思考我们要终结科学哲学本身。这就是生命哲学的兴起。每一次新的拓展都要抛开一些形而上学的成分,更加自由独立地去开拓。上一代人中有一股主导力量形成了。叔本华、瓦格纳、尼采、托尔斯泰、罗斯金、梅特林克逐一对青年一代发生影响。他们与文学的天然联系加强了他们的冲击力,因为诗的问题就是生活的问题。他们的方法是深切地去体验生活,否弃一切原则上的体系的假设,这种方法一开始就直接指向人的生命过程,力图从中归纳出生命的普遍性特征。”⑸
如今,人的历史境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应该寿终正寝了,因为它已不再适应改变了的人的历史存在,它所精心构置的关于世界的理性认识不再能继续解释新的生活事实。狄尔泰呼吁:让我们努力把握现代生命哲学的本质吧!当人们对基于普遍有效性和逻辑基础的方法论的依赖逐渐减少时,这就已构成了哲学的一个方面。从生活体验出发来对生命的意义作出解释,它应具有十分自由的形式,应以开导、领悟、信仰来取代系统化的论证。在形而上学这种虚假的普遍有效性的科学被永久地摧毁以后,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来确定生命的价值、目的和准则。
诗人的反思和追求进入了形而上学之域,这一现代历史现象的首要意义就是宣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破产,正是这一点,使现代诗人对哲学的促进与以往几次历史上出现的诗人对哲学的促进有所不同。它表明,科学的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体系无法解决人的生活世界的问题,尽管传统形而上学提出了无数的理论模式,并且总是无休止地从一种可能性推导到另一种可能性。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争端,也不过是用一种理论形式去代替另一种理论形式而已,它并没有解决隐藏在形而上学内部的根本矛盾,“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目标最终又想要解决世界和生活之谜,但它又用一种实在科学的普遍有效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之谜的问题。前一方面使它趋向于宗教和诗,后一面又使它趋向于科学,结果,它成了既非科学,又非诗或宗教的东西。”⑹
长期以来,形而上学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仅仅是因为,生活之谜的一个方面是可以由思维概念来规定的。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黑格尔就是这么干的,但他们的哲学尽管囊括了宗教、科学、甚至艺术,却是一种不伦不类的东西。科学(关于实在的因果知识),宗教(关于人的行为目的和责任原则的意志态度)和诗(关于生活的意义),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普遍性态度,它们之间的关联完全是建立在感性个体的有限生存的历史生活体验之中的。主体只不过以这些态度的某一种去对待客观对象罢了,如果要撇开历史生活的体验,在此之外去找一个统摄所有态度的理性,就成了十分荒谬的作法。所以,实在因果知识、价值、意义等范畴实际上来源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它们不能互相推演出来,或从另一种更高的理念推演出来。
狄尔泰的这一见解是十分重要的,他的意图在于指明,科学的问题不能用宗教和诗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而事实上,科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排除传统的宗教意识和古老的诗的意识,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反之亦然,涉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宗教和诗的问题,同样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想一想维特根斯坦的著名论断:“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仍然没有触及到。”⑺但实际上,科学的思维方式至今仍然不断涉足宗教和诗的领域。这显然是不合法的。所以维特根斯坦要讲,确有神秘的东西存在,但它是不可说的。
追求普遍有效性的愿望,本是出自于人企图控制自然和社会的要求,它在十八世纪达到了普遍化。十七、十八世纪的哲学成就就是概念的抽象化,普遍的理性化,甚至当时的怀疑论和神秘主义也是以概念抽象化和普遍理性化为前提的。但正是这种普遍的理性化意味着人的心灵的枯竭,完整的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之中的有限个体绝不是那种抽象化了的人的概念所能穷尽的。所以,普遍的理性化,也就是普遍地遗忘了人的感性生存,面对这一历史境遇,诗人出来取代哲学家,就不但合法,而且也是诗人的圣职。
⑴ 《狄尔泰选集》,1976年英文版,第109页。
⑵⑶ 《狄尔泰选集》,1976年英文版,第109页、第111页。
⑷ 狄尔泰:《论德国诗歌和音乐——从德国诗歌和音乐研究德国被思想史》,1933年德文版,第44页。(以下书名从简)
⑸ 《狄尔泰选集》,1976年英文版,第114页。
⑹ 狄尔泰:《哲学的本质》,1961年英文版,第64页。
⑺ 维持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文版,第103页。
第二节 诗的解谜功能
最伟大的诗人的艺术,在于它能
创造一种情节,正是在这种情节中,
人类生活的内在关联及其意义才得以
呈现出来。这样,诗向我们揭示了人
生之谜。
狄尔泰:《体验与诗》
继叔本华和尼采之后,狄尔泰进一步确立了生存哲学的发展方向。但在狄尔泰那里,获得本体论的优先地位的已不再是绝对的、盲目冲动的意志,而是具有历史性的生命。处于历史过程之中的生命作为本体却又是晦暗不明的,它被诸多关联所制约,生命成为一个谜。诗是使生命的意义呈现出来的绝对中介,生命通过诗的活动而达到自身的透明性,这就是本体论的诗在狄尔泰那里的主要内涵。
要了解生命本体如何诗化,首先得了解生命本体本身。生命,在狄尔泰看来,固然是有机生命进化阶段中的一个表现。但从科学进化论的角度来谈生命,已不是哲学的思考方式。因此,人的生命绝不能只从生物性来规定。生命是有限个体从生到死的体验的总和,它植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生命之中。生命表现为由情感去感受、以思去反思的体验,而体验又总是对生命自身置于其中的生活关联域的体验,因此,生命即生活,生活即生命,其中心的关联是体验。⑴人与物理世界打交道,因为人是生物;人评价事物,因为人有情感和目的;人领会历史,因为人自己是历史,人解释他人的表现,因为人自己在表现。处于特定的社会——历史之中的生命的复杂关联就形成了生活。但生活像谜一样不可解,因为人置身于生活关联域之中,有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命、生活关联域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本体论的问题就是生命(生活)之谜的问题。“人类的全部创造都是来自内在生命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⑵一切知识都以生活关联域为基础,一切哲学理论也都起源于日常生活关联和个体的生命。所有的思想,每一种内在和外在的行动,都体现着生命生活的结构。生活世界中的所有一切都从生命出发来结成一种关系网,因此,感性个体才在周围的一切中直观到生活和精神的具体表现。生活,个人独特的生活构成了个体生命的世界。死板的形而上学构架绝不可能代替生命的生活关联。相反,生命包括了人的全都活动和体验,所以,生命才是哲学的唯一主体。
狄尔泰的本体论强调生命——生活的绝对地位,这是否是在提倡一种绝对个体主义呢?狄尔泰提出了部分一整体关系来消除这种危险。人的生命(生活)本身体现着一种部分一整体的共存关系,个体是一个历史文化组织的成员,作为这一成员,他当然是社会的部分,但作为一个部分,他也即是整体,历史文化的社会整体离开了这一部分,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要理解个体生命,就必须从社会文化入手,而理解社会文化,又必须从个体生命人手。生活关联域表明,感性个体总是处于复杂的情景之中,要想离开这一复杂的情景也是不可能的。
在本体论的立场确立之后,狄尔泰随之在认识论上作出了重大的推进,这就是确立了与生命本体论相适应的认识论。
狄尔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适合于认识科学的对象,即自然的经验实在,并不适合于认识人的生活关联域。对生命——生活本体的认识,应该有自己的特殊范畴和认识方式。
前面已经提及,针对康德提出的认识物理世界的诸范畴,狄尔泰提出了把握生活意义的生活范畴。在这里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康德的范畴是有限制的几个判断的先验形式,这些先验形式是可以通过先验还原去建立的。在康德看来,如果这种还原不可能,我们就会被迫承认从经验中得出范畴,这就有坠入恶性循环的可能。狄尔泰认为,这一恶性循环仅仅是对科学认识论来说才是可怕的,在生活世界的认识论方面,这种循环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生活范畴是不能先验地给予的。生活范畴不能从认识主体的心理结构中抽取出米,它们只能看作是由语言、思想、文化体系的发展所历史地给予的。
生活范畴作为认识论上的法则,是人在认识生活关联域时所必得采用的组织法则,但它最终是受历史制约的。实际上,世界观就是生活范畴的理论化的表达。而世界观恰好是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发展的。只有那些能促进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和引向更实际的生活目标的世界观方得以保存下来。具有生命力的世界观经过历史的选择,结构才更加完善。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往往是有矛盾的,这就是生命——生活各个历史阶段内的目的论关系在世界观的特定结构上打下的烙印,世界观无法摆脱生命对未来的设定、对生活判断的估价和生活目的的确立的历史依赖性。
在认识论上,狄尔泰还确立了与科学认识论不同的认识方式,这就是领会、说明(解释)、体验。领会一词与传统认识论的知性一词相似,但内涵完全不一样。领会是人把握一个被表达出来的意义的认识过程,它与知性认识的实在对象是不一样的。我们认知一幢房子,我们领会朋友的微笑。认知作为科学的方法学是尽可能精确地把握对象,而领会作为人的认识方法,则是要把握一种处于交互传达的意义。因此,领会是一个精神过程,它是人的生活世界中的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正是通过领会的方式去知道生活世界中的事情的。
但领会绝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也有自身的前提,这就是领会主体与领会对象(他人)的所共同具有的生活关联域。这样,领会也是再发现处于你中的我,通过领会对象,领会的主体认识了自己。因而领会不只是对对象的认识,也是对自己的认识,这也是与科学认知完全不同的。它的根据在于,作为领会的人都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凡精神活动都有一种内在结构;2)人的精神生活是有目的的;3)人意识到自己在影响环境,同时又被环境所影响;4)人总是有意无意地通过躯体活动去表达精神状态;5)人不仅认知周围世界,而且要以感情去评价它。正是由于人都具有这些共同的因素,领会才有可能成为人认识他人、认识自己的首要的功能。
狄尔泰还区分了两种说明,这在认识论上也是一大贡献。他指出,有科学的说明,有解释的说明。前者是科学的主要活动,它是在一般的普遍法则下说明个别,后者是生活世界的主要活动,在人的研究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解释的说明总是在表达某种意义,又是在寻找某种意义。所以,对人的生活世界的研究有如寻找一首诗的意义,而不是像探究物理、化学问题那样仅仅是测定。
狄尔泰区分了两种认识类型、两种认识领域、两种认识方式,为避免在人的研究上长期存在的尴尬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人的问题只有通过人的方式去解决,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暗示出,关于人的知识应统摄关于科学的知识,而不是相反。后来的加达默尔就是努力要想通过解释学来解决人与科学技术的普遍疏导关系这一在本世纪异常突出的问题。
狄尔泰还设定了一种更基本的人的认识方式——体验,它直接与人的有限生命与价值超越的关系有关。本体论的诗化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体验不是科学认识上的那种被动的经验认识,不是镜子式的反映,不是外在世界加诸于被动心灵的印记,它是有限生命对生活的反思。体验把感性个体具有的具体和一般的知识与感性个体的自我在与生活世界及其命运的遭遇中所发生的(内冲动和情感在我们内部唤起的)许多明细的事件结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