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历代高僧传1 >

第9章

历代高僧传1-第9章

小说: 历代高僧传1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罽宾大寺中,来了一位前秦僧人智严。他为学法而来,见此地僧众仪表谈吐果然不凡,而见地也非汉土能比,不禁冲着东方慨叹道:“哎,我的同辈们,学习大法的弘愿已备,只可惜遇不到真正的老师,无法开悟!”便向方丈询问:

    “请问大师,此地谁能担得起到罽宾传法的重任呢?”

    “要说这罽宾城中,道行高深的人自然不少。不过细论起来,还是佛驮跋陀罗合适。此人生在天竺那呵利城,世代相传,尊崇佛法,他自幼出家,已通透地理解了经论,小时曾跟大禅师佛大先学习过。”方丈默想片刻答道。

     智严又去访佛大先,大先也说:

    “能统摄僧众、传授佛法的人,佛驮跋陀罗正是。”

    智严便去苦苦邀请,跋陀罗最后答应下来。

    这佛驮跋陀罗,即觉贤,他三岁丧父,五岁丧母,叔祖鸠婆利可怜他孤苦无依,便让他做了沙弥。十七岁时,与几个同学一起,以诵习经典为业。他聪慧过人,师傅常感叹:“他一天能抵别人三十天!”受戒之后,更加精谨勤苦。年轻时,他便以精于禅律出名。后来,与同学僧迦达多同游罽宾。几年之中,达多虽佩服他才识明通,但尚不知其底细。一天,正在密室坐禅,忽见觉贤进来,吃惊地问:“师兄从何处来?”他微笑道:“刚去了一下兜率天,向弥勒佛表示敬意。”说完便隐没了。达多知他是圣人,后来又屡见他显神通,细加询问,才知他已证得了不还果。觉贤修炼已成,便想游历四方,弘扬佛法,兼以考察风俗,于是便答应了智严的请求。

    觉贤告别僧众,裹粮东行。步行三载,尽严寒酷暑,才度过葱岭。一路上经过六个国家,国王们佩服他远行传法,都尽力资助。行至交趾(越南),便搭船沿海路走。海雾迷漫,船行到一座小岛旁。觉贤用手一指小山说:“在这里停一停。”船主却说:“旅客赶路,珍惜时日,又不是游山玩水,这样的顺风不走哪行?”船走出二百多里,不想风向突转,又将船吹回岛下,众人才知道他不是凡人,纷纷拜他为师,由他决定是走是停。又刮起顺风,其他船只竞相出行,觉贤说:“不能走。”很快,先走的便覆没了。一天半夜 ; 觉贤忽令所有船只出发,众人正在梦中留连,懒得动,他便亲自解开缆绳,一只船独自走了。很快海盗过来,留下的人都被杀掉。

    觉贤到达青州东莱郡(今山东一带)他听说鸠摩罗什已在长安,便去找他。(此时苻坚的前秦己亡,姚兴的后秦正盛)两人相见,十分欢喜,共同探讨法相,阐发玄微之理,悟到许多精妙之理。觉贤一次十分疑惑地问罗什道:“你所阐发的,并无出人意料之处,怎么弄到这么大的名声呢?”罗什微笑道:“只因我年纪大,不一定当得起美名啊!”此后一有疑惑,必是两人共同探究。

    太子泓想听觉贤说法,便令群僧集会东宫,只见罗什与觉贤两人往复问难,众人屏息凝神。

    “佛法以何为空?” 罗什问。

    “众多微尘形成世间诸物,这些事物没有自性,所以虽然为物,但也是空。”觉贤答。

    “既然可用极小的微尘破掉色与空的界限,那又用什么来破掉微尘呢?”

    “众经师或许能够分析一个微尘,我的意思却不以为然。”

    “微尘是常存的吗?”

    “以一微的缘故众微才空,以众微的缘故一微才空。”

    …… ……

    当时宝云传译,不知什么意思,众僧以为,觉贤是说微尘常存。后来长安学僧请觉贤再详加解释,他说:

    “万法都不能自生,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有一微才有众微而微尘没有自性,故称为空。怎么能说微尘常在呢?” 

    这是师徒问答的大意。

    姚兴专心于佛法,供养着三千余名僧众,这些人往来宫中,参与各种事务。只有觉贤自守清静,与众不同。然而他并未因此免掉麻烦。

    他的麻烦出在两件事上。某天,他对弟子说:“我昨天看见有五艘船从家乡向这里驶来。”弟子将话传给外人,于是关中僧人当即认为他妖言惑众:谁不知他家在天竺?中国与那里远隔万里,他又不是神佛,如何能看得见呢?另一件是,他弘扬禅法,远近僧俗闻风而至。但学习所得有深浅,证得的境地有高低,难免有矫伪之徒用奸耍滑。有个弟子,很少用心参证,却自称得了不还果,觉贤又没有立即察问。于是流言四起,诽谤横生,随时都可能发生不测之灾。徒众中很一部分是投机取巧之流,见势不好,有的匿名遛掉,有的半夜跳墙而走,半天工夫,便散得差不多了。只是觉贤平淡自处,不以为意。但有人找上门来了。

    长安僧人道恒、僧契前来,表情庄重地说:

    “你先前宣称有五只船要来,结果了无踪影,虚而不实,你的门徒也诳言惑众,爱起纷争,这于戒律已有违背。你最好快走,不要停留!”

    觉贤平静地说道:

    “我如漂于水上的浮萍,去留都极容易。只是遗憾在此地有志未伸。”说完便收拾行装。 

    觉贤与弟子慧观等四十多人开始动身,当时太阳很好,照得一切明晃晃的。师徒一个个神志从容,面无异色,轻松得如同出游一般。许多人见他们都如同遇到妖人,避到远处,也有眼力超凡者为他们惋惜,相送的僧俗聚集了一千多。姚兴听说后怅恨不已,将道恒召去,责备道: 

    “觉贤和尚,不远万里来游化传道,本欲宣扬大法。真知卓见尚未吐露,但用意之良苦,也足以让人感慨,怎么能因一句话有错,就让万众失去导师呢?”

    道恒心内不服,但不得不做出忏悔状,姚兴便派使者骑快马追赶。

    使者说明来意,觉贤平淡地说:“陛下皇恩浩荡,值得感念,然而既已启程,就恕不能从命了。”他知道凡事皆有缘分,不必勉为其难,日后终有被承认的一天。他率众人连夜赶路,向南直奔庐山——那便是宋的境地了。

    隐居庐山的高僧慧远,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知道他来,欣喜非常,如遇故旧。他认为,觉贤的被排斥,过在门徒,至于那五只船的说法,也只看你同意与否,于律无犯。于是他派遣弟子昙邕,送信给姚兴及关中僧人,为他排解。又请他译了数种禅经。

    觉贤居无定所,一年多以后,便西上江陵。在那里正好碰到五艘船靠岸,一打听,果然是从天竺来的,再查对日期,正是觉贤对弟子说话之日。消息传开,境内士庶百姓竞相前来礼拜。关中僧人听说,才知错怪了他,羞愧难当。觉贤声名鹊起,所得供奉很多,但他一概不要,而是不分贵贱地持钵化缘,恬淡度日。

    觉贤带着弟子到太尉长史袁豹家乞食。这袁豹平日不信佛法,待他们相当刻薄。两人吃了一点,便起身告辞,袁豹说:“好像还不够,再多用些吧。”觉贤一笑:“施主施心有限,为我设的饭已没了。”袁豹呼左右加饭,并说:“和尚不必多心,怎么可能没了呢?”左右却为难地说:“确实已完。”袁豹羞愧难当。他悄悄问慧观:“这位僧人到底是什么人?”慧观略带神秘地回答:“德行器量高远,不是你我凡夫所能测知的。”袁豹惊异非常,便禀报太尉,太尉请求一见,一见便对他崇敬至极。不久太尉回京,便请他同去,住在道场寺中。众人见他仪态范率真质素,与汉地不同。而韵致清雅幽远。无不点称赞,宋武帝也对他很是看重。

    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吴郡内史孟(凯…几+页)、右卫将军褚叔度,请觉贤翻译支法领从于阗带回的《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他集合法业、慧严等百余僧人,在道场寺开始译经。觉贤手持梵本,诠释、决定文辞义旨,因兼通梵汉,所以颇能探得经义奥妙。这一翻译十分有名,道场寺后来还存有华严堂。后来法显从西域带回《僧祇律》,也请他翻译。他还先后译出《观佛三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共十五部,一百零七卷,均能做到辞旨双美。

    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觉贤圆寂于建康城中,终年七十一岁。
法显 

(万里求法)

 

    命中注定,法显不是尘凡中人:他的三个哥哥均是几岁便夭折,于是他刚到三岁,便由伤心已极的父亲决定做了小沙弥。只是年岁尚小,暂时养在家中,谁知住了几年,病重要死,家人赶忙送他回寺院,一夜之后,病就好了。自此就不肯回家。十岁时,父亲病死,叔父因他寡母不能独立,逼他还俗,他淡淡地答道:“我本不是因有父亲才出家,只不过想远离尘俗,才皈依佛法。”叔父认为他说的有理,便由他去了。数月后,母亲去逝,这法显性情中独有过人之处,丧事一完,就立即回了寺院。 

    法显曾和师兄弟几十人在田里收割稻子,成群的饥民前来抢夺,众人四散奔逃,独有他从容自如,对饥民说:“若要粮食,随意拿就是了。只是你们前世不行善布施,才有今生衣食无着的恶报。现在又来抢夺别人的。来世恐怕会更穷。贫僧真为你们担忧!”说完便走。饥民们愣了片刻,纷纷放下稻子散去。几百僧众,对法显无不叹服。他受戒之后,处事严肃,不逾规范,只是深感于经律的缺漏失误,立志到国外寻求。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 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向西方走去,经行流沙(中国西北沙漠地带),大漠如雪,茫茫一片,举目四顾,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不知身处何地。只能凭日月判别东西,以人的枯骨来认定道路。途中屡有热风恶魔,撞上必死无疑,法显等人听天由命,居然闯了过来。行至葱岭(今昆仑山、天山一带),更加难走。这岭上终年积雪,有恶龙喷吐毒气,风雨不断,沙砾满天,举目望去,峭壁高耸入云。当初曾有先行者凿石开路,建成台阶,法显等人走过七百余级,又拽着悬索过河。这种地方多至几十处,都是汉代通西域的张骞、甘英不曾涉足的。爬上小雪山,忽然寒风暴起。慧景颤栗不已,对法显说:“我活不成了,你继续往前走,不要管我,否则就会都葬送在这里。”说完便合上眼睛。法显手抚尸身哭泣不已:“本来早有此准备,这是天命,有什么办法呢?”几个人在路上已或死或却步,只剩下他孤身一个了。他很快地站起上来,朝迷茫之中走去。出了山地,他又走过三十余个国家,才到天竺。 

    法显疲乏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黑夜将临,但与雪山中的夜晚相比,这里的夜是如此平静温和,法显投宿到离王舍城三十里的寺院中。第二天,法显说要去佛祖说法的耆阇崛(灵鹫)山,寺僧纷纷劝道:“此去路途十分艰险,而且山中有许多黑狮子,屡次吃人,为何非去不可呢?”法显十分执着:“我跋涉几万里,发誓要到灵鹫山,身家性命并未指望保全,怎能使数年的虔诚心意,在将达目的时废掉呢?”众人止他不住,便派了两人送他。 

    来到山中,已是夕阳西下,法显便想停下来过夜;送他的两人听见远处狮子吼叫,吓得两股颤颤,丢下他跑了回去。法显独处山中,感念佛祖遗迹,烧香礼拜,如同见到佛的真身。夜里,三只黑狮子跑来蹲在他面前,冲着他摇尾舔唇。法显诵经不止,狮子们渐渐低头垂尾,伏在他脚前。法显抚弄狮头,念咒语道:“想要害我,等诵完经再下嘴,若是来试验我的,现在可以走了。”过了许久狮子才离去。法显了却宿愿,第二天一早便往回走。这山中道路崎岖不畅,只有一条小径可通。法显还未走出一里,忽见迎面走来一位九十来岁的僧人,服饰素雅,神韵清峻。法显暗暗称奇,但并未十分在意。随后又遇到一位小僧,法显低头问:“刚才那位老者是谁?”小僧答道:“头陀摩诃迦叶,佛的大弟子啊!”法显猛然醒悟,扣悔不已,返身追赶,但见横石阻挡,只好流涕而回。 

    法显又游历到迦施国。国内有条白耳龙,常与僧众相约,让国内五谷丰登,每次都非戏言。僧人盖起龙舍,并供设福食,每逢夏日打坐完毕,龙就化作小蛇前来,两耳仍是白色。众人用铜盂盛上乳酪,将龙放在里面,从上座向下传,每人都要做一遍,然后龙就化身而去。法显见后,从心内赞叹。 

    随后,法显来到中天竺,在摩竭提邑波连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中,得到《摩诃僧祇律》、《萨波多律抄》、《杂阿毗昙心》、《綖经》、《方等泥洹经》等。法显居住三年,学习梵语梵文,然后才亲手抄写一过,并用心诵读。 

    法显又随客商到了狮子国。每当静夜,他常想起同伴,不由得悲叹。一天,忽然在佛像前见到商人供奉的晋地出产的白团扇,不觉凄然泪下,沾湿衣衫。两年间,他得到《弥沙塞律》、长、杂二《含》及《杂藏》,都是东土所缺的。

    法显求得许多经卷后,搭商船沿海路回国,同船有二百余人。一天遇上暴风,海水浸入船中,众人惊惶失措,纷纷把杂物丢到船下。法显担心这些人把他的经像仍掉,便一心默念观音。船随风漂荡,十几天后到达耶婆提国,经像完好无损,法显才舒了一口气。五个月后,法显又搭别的商船,东奔广州。船平安地走了二十来天,暴风突起,船上人纷纷议论,指着一个外国僧人道:“都是因为有他,我们才弄得这般狼狈不堪。不能因他一个,葬送所有人!”说着便要将其推下船去。法显站起身来,厉声呵斥这些商人:“住手!你们要把他推下去,也得连上我!不然既使船不翻你们的命也保不住。东土帝王敬重佛法僧人,我回去将你们所为禀奏,他一定治你们死罪!”商人相顾失色,赶忙停下。船上水尽粮绝,任其顺流飘泊。终有一天看见海岸。法显见到碧绿的藜藿菜,便知到了晋地。法显等上岸,碰见猎人,便问是什么地方,知是青州长广郡。猎人回去报告太守李嶷,李嶷一向敬信佛法,听说有僧自远方来,亲自出迎。 

    法显在城中住了一阵,便想回京城,刺史留他过冬,他说:“贫僧冒险到万难返回之地,只为了弘扬大法,现在志愿未伸,不能久留。”便南下进了都城建康。 

    在道场寺中,他与觉贤一起,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等,近百万言。回首一生,法显再无憾事,他后来到了荆州,继续弘法,最后圆寂于寺院中,享年八十六岁。

玄高 

(愿生恶世中 度人出苦海)

 

    前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冯翊万年(今陕西西安一带)一个姓魏的人家。主妇寇氏半夜梦见天竺僧人将无数鲜花洒在自己的居室内,早晨醒来,便有了身孕。第二年二月八日,生出一个男孩。这天,家中弥漫了奇异的香气,不知从何而来的光明照耀墙壁,很久才熄灭。母亲看孩子生时有吉兆,便为他取名灵育。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法师玄高。

    玄高小时,因受人们看重,又被称做世高,他十二岁便想辞亲入山修行,父母无论如何不答应。过了些天,一位书生来他家借宿,说自己想到中常山中隐居,父母一想,自己的孩子也早有此意,只是爱之过甚,割舍不下,现在何不让他随这书生进山呢?强留毕竟不行。事情就这样定了。傍晚,父母和村人送他们上路。第二天早上,又有村人来探望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