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26-温病条辨 >

第12章

526-温病条辨-第12章

小说: 526-温病条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四、少阳疟如伤寒证者,小柴胡汤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脉弦迟者,小柴胡加干姜 
陈皮汤主之。 
少阳疟如伤寒少阳证,乃偏于寒重而热轻,故仍从小柴胡法。若内躁渴甚,则去半夏之燥,加栝蒌 
根生津止渴。脉弦迟则寒更重矣,金匮谓脉弦迟者,当温之,故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陈皮温 
中,且能由中达外,使中阳得伸,逐邪外出也。 
x青蒿鳖甲汤方x(苦辛咸寒法) 
青蒿(三钱) 知母(二钱) 桑叶(二钱) 鳖甲(五钱) 丹皮(二钱) 花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 
x小柴胡汤方x(苦辛甘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加减如伤寒论中法。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 
x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x(苦辛温法) 
即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二钱),陈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八五、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故,名曰湿疟,浓朴草果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之证。舌白脘闷,皆温为之也;寒起四末,湿郁脾阳,脾主四肢,故寒起于此;渴,热 
也,当喜凉饮,而反喜热饮者,湿为阴邪,弥漫于中,喜热以开之也。故方法以苦辛通降,纯用温 
开,而不必苦寒也。 
x浓朴草果汤方x(苦辛温法) 
浓朴(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半夏(二钱) 茯苓块(三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中焦之疟,脾胃正当其冲。偏于热者胃受之,法则偏于救胃;偏于湿者脾受之,法则偏于救 
脾。胃,阳腑也,救胃必用甘寒苦寒;脾,阴脏也 
救脾必用甘温苦辛。两平者,两救之。本论列疟证,寥寥数则,略备大纲,不能偏载。然于此数条 
反复对勘,彼此互印,再从上焦篇究来路,下焦篇阅归路,其规矩准绳,亦可知其大略矣。 
八六、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以其深 
入脏腑也。初起腹痛胀者易治;日久不痛并不胀者难治。脉小弱者易治;脉实大数者难治。老年久 
衰,实大小弱并难治;脉调和者易治。日数十行者易治;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面色便色鲜明者 
易治;秽暗者难治。噤口痢属实者尚可治;属虚者难治。先滞(俗所谓痢疾)后利(俗谓之泄泻)者易 
治;先利后滞者难治。先滞后疟者易治;先疟后滞者难治。本年新受者易治;上年伏暑,酒客积热, 
老年阳虚积湿者难治。季胁少腹无动气疝瘕者易治,有者难治。 
此痢疾之大纲。虽罗列难治易治十数条,总不出邪机向外者易治,深入脏络者难治也。谚云∶ 
饿不死的伤寒,撑不死的痢疾。时人解云∶凡病伤寒者,当禁其食,令病者饿,则不至与外邪相搏而 
死也。痢疾日下数十行,下者既多,肠胃空虚,必令病者多食,则不至肠胃尽空而死也。不知此二 
语,乃古之贤医金针度人处,后人不审病情,不识句读,以致妄解耳。按《内经》热病禁食,在少愈之 
际,不在受病之初。仲景《伤寒论》中,现有食粥却病之条,但不可食重浊肥腻耳。痢疾暑湿夹饮食 
内伤,邪非一端,肠胃均受其殃!古人每云淡薄滋味,如何可以恣食,与邪气团成一片,病久不解耶! 
吾见痢疾不戒口腹而死者,不可胜数。盖此二语,饿字 字,皆自为一句,谓患伤寒之人,尚知饿而 
思食,是不死之证;其死者,医杀之也。盖伤寒暴发之病,自外而来,若伤卫而未及于营,病患知饿, 
病机尚浅,医者助胃气,捍外侮,则愈,故云不死,若不饿则重矣。仲景谓∶“风病能食,寒病不能食” 
是也。痢疾久伏之邪,由内下注,若脏气有余;不肯容留邪气,彼此互争则 ,邪机向外,医者顺水 
推舟则愈,故云不死。若脏气已虚,纯逊邪气则不 而寇深矣。 
八七、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既自利(俗谓泄泻)矣,理当快利,而又不爽者何?盖湿中藏热,气为湿热郁伤,而不得畅遂其本 
性,故滞。脏腑之中,全赖此一气之转输,气既滞矣,焉有不欲作滞下之理乎!曰欲作,作而未遂 
也;拘急,不爽之象,积滞之情状也;小便短者,湿注大肠,阑门(小肠之末,大肠之始)不分水,膀胱 
不渗湿也。故以四苓散分阑门,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合芩芍法宣气分,清积滞,预夺 
其滞下之路也。此乃初起之方,久痢阴伤,不可分利,故方后云∶久利不在用之。 
按浙人倪涵初,作疟痢三方,于痢疾条下,先立禁汗、禁分利、禁大下、禁温补之法,是诚见世之 
妄医者,误汗、误下、误分利、误温补,以致沉 不起,痛心疾首而有是作也。然一概禁之,未免因 
噎废食;且其三方,亦何能包括痢门诸证,是安于小成,而不深究大体也。瑭勤求古训,静与心谋, 
以为可汗则汗,可下则下,可清则清,可补则补,一视其证之所现,而不可先有成见也。至于误之一 
字,医者时刻留心,犹恐思虑不及,学术不到,岂可谬于见闻而不加察哉! 
x四苓合芩芍汤方x(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二钱) 广皮(一 
钱五分) 浓朴(二钱) 木香(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八八、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此证乃伤水谷之酿湿,外受时令之风湿,中气本自不足之人,又气为湿伤,内外俱急。立方之 
法,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以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出外,喻氏所谓 
逆流挽舟者此也;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中焦之湿,以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 
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痢之初起,憎寒壮热者,非此不可也。若云统治伤寒温疫痹 
气则不可,凡病各有所因,岂一方之所得而统之也哉!此方在风湿门中,用处甚多,若湿不兼风而兼 
热者,即不合拍,奚况温热门乎!世医用此方治温病,已非一日,吾只见其害,未见其利也。 
x活人败毒散x(辛甘温法)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枳壳 柴胡 人参 前胡 桔梗(以上各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之。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加陈仓米各 
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加一倍,噤口属虚者勿用之。 
八九、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 
此滞下初成之实证,一以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x加减芩芍汤方x(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浓朴(二钱) 木香(煨,一钱) 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坠者,加槟榔二钱。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 
大黄(三钱);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如积未净,当减其制, 
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 桃仁(二钱)。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 
钱),枳壳(一钱五分)。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九十、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滞下由于湿热内蕴,以致中痞,但以泻心治痞结之所由来,而滞自止矣。 
x泻心汤x(方法并见前) 
九十一、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此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窒,故不肯见积治积,乃以辛淡渗湿宣气,芳香利窍,治所以致积之 
因,庶积滞不期愈而自愈矣。 
x滑石藿香汤方x(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皮(三钱) 藿香梗(二钱) 浓朴(二钱) 白蔻仁(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九十二、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此急开支河,俾湿去而利自止。 
x五苓散加寒水石方x(辛温淡复寒法) 
即于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九十三、久痢阳明不阖,人参石脂汤主之。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久痢胃虚,虚则寒,胃气下溜,故以堵截阳明为法。 
x人参石脂汤方x(辛甘温合涩法,即桃花汤之变法也) 
人参(三钱) 赤石脂(细末,三钱) 炮姜(二钱) 白粳米(炒,一合) 
水五杯,先煮人参、白米、炮姜令浓,得二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 
九十四、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此偏于湿,合脏阴无热之证,故以附子理中汤,去甘守之人参、甘草,加通运之茯苓、浓朴。 
x加减附子理中汤方x(苦辛温法) 
白术(三钱) 附子(二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九十五、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俗名呃忒),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 
此条较上条更危,上条阴湿与脏阴相合,而脏之真阳未败,此则脏阳结而邪阴与脏阴毫无忌惮, 
故上条犹系通补,此则纯用守补矣。扶阳抑阴之大法如此。 
x附子粳米汤方x(苦辛热法)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炙甘草(二钱) 粳米(一合) 干姜(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六、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疟邪在经者多,较之痢邪在脏腑者浅,痢则深于疟矣。内陷云者,由浅入深也。治之之法,不出 
喻氏逆流挽舟之议,盖陷而入者,仍提而使之出也。故以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浅,合黄芩两和阴 
阳之邪,以人参合谷芽宣补胃阳,丹皮、归、芍内护三阴,谷芽推气分之滞,山楂推血分之滞。谷芽升 
气分故推谷滞,山楂降血分故推肉滞也。 
x加减小柴胡汤x(苦辛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丹皮(一钱) 白芍(炒,二钱) 当归(土炒,一钱 
五分) 谷芽(一钱五分) 山楂(炒,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七、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春温内陷,其为热多湿少明矣。热必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救阴之法,岂能出育阴坚阴两 
法外哉!此黄连之坚阴,阿胶之育阴,所以合而名汤也。从黄连者黄芩,从阿胶者生地、白芍也,炙 
草则统甘苦而并和之。此下三条,应列下焦,以与诸内陷并观,故列于此。 
x加减黄连阿胶汤x(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黄连(三钱) 阿胶(三钱) 黄芩(二钱) 炒生地(四钱) 生白芍(五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八、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此邪少虚多,偏于气分之证,故以升补为主。 
x加减补中益气汤x(甘温法) 
人参(二钱) 黄 (二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归身(二钱) 炒白芍(三钱) 防风( 
五分) 升麻(三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九、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此内虚湿热下陷,将成滞下之方。仲景厥阴篇,谓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按热注下焦, 
设不瘥,必圊脓血;脉右大者,邪从上中而来;左小者,下焦受邪,坚结不散之象。故以白头翁无 
风而摇者,禀甲乙之气,透发下陷之邪,使之上出;又能有风而静,禀庚辛之气,清能除热,燥能除湿, 
湿热之积滞去而腹痛自止。秦皮得水木相生之气,色碧而气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热。黄连得少阴 
水精,能清肠 之热,黄柏得水土之精,渗湿而清热。加黄芩、白芍者,内陷之证,由上而中而下, 
且右手脉大,上中尚有余邪,故以黄芩清肠胃之热,兼清肌表之热;黄连、黄柏但走中下,黄芩则走 
中上,盖黄芩手足阳明、手太阴药也;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且能调血中之气也。按仲景太阳篇,有表 
证未罢,误下而成协热下利之证,心下痞硬之寒证,则用桂枝人参汤;脉促之热证,则用葛根黄连 
黄芩汤,与此不同。 
x加味白头翁汤x(苦寒法) 
白头翁(三钱) 秦皮(二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卷二·中焦篇
秋燥
属性:一○○、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x五汁饮x(方法并见前) 
x玉竹麦门冬汤x(甘寒法)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 
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一○一、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之。 
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 
x牛乳饮x(甘寒法) 
牛乳(杯) 
重汤炖熟,顿服之,甚者日再服。 
一○二、燥证气血两燔者,玉女煎主之。 
x玉女煎方x(见上焦篇) 

卷三·下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属性: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 
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若实证居多, 
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若中无结 
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若再下其热,是竭其 
津而速之死也。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 
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 
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 
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其津液也。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 
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 
三、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盖脏者藏也,藏精者 
也。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如阳明结则 
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土实则水虚,浸假 
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此由上及 
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人不可不知。按温病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