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枢》作善满善胀,《甲乙经》作 喜胀。)肾小则安,难伤也;(肾小不受外邪,故安而
难伤也。)肾大则喜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也。(肾大在于腰中,故俯仰皆痛也。)肾
高则善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高去腰,着于脊膂,故脊膂痛,不得俯仰也。)肾下则腰尻痛,
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下入于尻中,下迫膀胱,故尻痛不可俯仰。疝,所奸反,小腹痛,大
小便难,曰疝。疝有多种,此为狐疝,谓狐夜时不得小便,少腹处痛,日出方得,人亦如此,因
名狐疝也。)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在腰背之间,故肾坚则腰不痛也。)肾脆则喜病消瘅。肾
端正则和利难伤也,肾偏倾则喜腰尻偏痛。(二肾有一偏倾,则偏处痛也。平按∶瘅下《灵枢》、
《甲乙》有易伤二字。)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以喜常病也。(人之五脏,受之天分,有此二
十五变者,不由人之失养之愆,故虽不离屏蔽,常喜有前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五
脏二十五变皆在身中,变生常病亦居其内,未知因候,知以为调养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
小,粗理者心大。(理者,肉之文理。粗音粗也。)无 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 长
者心坚, 弱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胸前蔽
骨,蔽心神也。其心上入肺中,不须蔽骨,故心高以无蔽骨为候也。高者,志意高远也。故短小
举者,为心下之候。下者,志意卑近也。平按∶ 《灵枢》作KT 。弱下《灵枢》、《甲乙》有
小字。)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掖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
坚,肩背薄者肺脆。好肩膺者肺端正,胁偏竦者肺偏倾也。(大肩,胸膺反□喉骨陷入,肺必高
上。平按∶巨肩,巨字原抄作臣,谨根据《灵枢》、《甲乙》作巨。掖《灵枢》、《甲乙》作腋。
好肩膺《灵枢》、《甲乙》作背膺浓。竦《灵枢》作疏,《甲乙》作竦,注云一作欹。)青色小
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菟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
腹好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足胫也。反,前曲出也。平按∶菟《灵枢》作
兔,《甲乙》作脆。好好《灵枢》、《甲乙》均不重,恐衍。)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
偏倾也。(揭,举也,起辄反。)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
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一箱独高为偏。平
按∶高耳
《甲乙》作耳高。)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凡此二十五变,过分以为不善,减则为病,
持平安和,以为大则也。平按∶减原抄作咸,谨根据《灵枢》、《甲乙》作减。)黄帝曰∶善哉,
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感也,甚寒
大热,弗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子言五
脏之变,所知是要,然非吾之问本意。问本意者,人生尽于天寿,内则深忧大恐,外则甚寒极热,
然无所伤,不为病也。而有外无寒暑之侵,内去怵惕之怀,而疾病百端,其故何也?平按∶感
《灵枢》作减。)岐伯曰∶五脏六腑者,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六腑坚端正者,和利得人,
则道之宅也。脏腑脆而偏倾,则邪气舍也。为道之宅,则其性和柔,神明聪利,人之受附也。为
邪之舍,不离病也,心奸邪也,喜为盗也,乖公正也,言不恒也。是知二十五变,虽得之于天,调
养得中,纵内外邪侵,不为病也。乖和失理,虽不离屏蔽,终为病也。前言一脏各有五病,未极理
也;今言一变具有五脏,方得尽理,故请言故也。)五脏皆小者,少病,善焦心愁忧;(夫五神
以根据脏,故前言心脏之变,神亦随之;次说四脏之变,不言神变;今总论五脏,初有四变,唯言
于神,次有二变,但说于脏,次有二变,复但言神也。心脏形小,外邪难入,故少病;神亦随小,
故不自申焦心愁忧也。平按∶《灵枢》、《甲乙》善均作苦,愁忧上均有大字。注自申,袁刻自
作白。)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措,置也,旦故反。平按∶
忧上《灵枢》、《甲乙》均有以字。举措正统本《甲乙经》作举指。)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
(意志卑弱。)五
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五脏皆偏倾者,邪心喜盗,
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喜,虚意反,好也。和谓神性和柔,利谓薄于名利,并为人所附
也。平按∶得人下《灵枢》、《甲乙》均有心字,喜盗均作善盗。不可以为人,《甲乙》无以字。
覆《甲乙》作复。)
卷第六(卷首缺)·脏腑之一
脏腑应候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七第四十七《本藏》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五。
黄帝问曰∶愿闻六腑之应。(五脏应候已说于前,六腑之候阙而未论,故次问之。)岐伯答
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也。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也。肝合胆,胆者,筋其应也。脾
合胃,胃者,肉其应也。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豪毛其应也。(肾合三焦膀胱,故有
五腑也。五脏为阴,合于五腑。五腑为阳,故皮脉筋肉腠理豪毛,五腑候也。平按∶肝合胆,肝字
原缺,谨根据《灵枢》、《甲乙》补。豪《灵枢》、《甲乙》作毫。)黄帝曰∶应之奈何?岐伯答曰∶
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果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
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应,候也。肺以皮为候,肺合大肠,故以其皮候大肠也。结,
纡屈多。平按∶果《灵枢》、《甲乙》作裹。大而长,大字《甲乙》作缓。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甲
乙》作皮急而短。皮滑,皮字原缺不全,《灵枢》、《甲乙》均作皮,袁刻作外,恐误。)心应
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
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心合于脉,脉在皮中,故得以
皮候脉,脉候小肠也。冲,虚也,脉虚小也。平按∶小肠大而长,小字原缺,谨根据《灵枢》、《甲乙》
补。脉波小者,冲字道藏本《灵枢》作冲。)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诸阳脉,六阳经也。
小肠之脉,太阳也。太阳与诸阳为长,故诸阳经纡屈多者,则知小肠亦纡屈也,纡屈即名为结也。
阳经在于肤不见,候其阳络,即经可知矣。平按∶多字原缺,谨根据《灵枢》、《甲乙》补。注与
诸阳,与字袁刻脱。)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脾以
合胃,故以肉 候于胃也。么,小也,莫可反。平按∶么袁刻作縻,注同,《灵枢》、《甲乙》
均作么。)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约不利。肉 不坚者胃缓,(谓 颗累与身大小不相
称也。胃下逼于下管,故便溲不利。平按∶管《甲乙》作脘。下管约《甲乙》注云∶《太素》作下
脘未约。)肉 无小果累者胃急。肉 多小累者,胃结者胃上管约不利。(果音颗,谓肉 无小
颗段连累。平按∶果《灵枢》、《甲乙》作裹。小果累下《甲乙》有标紧二字。多小累《灵枢》
作多少裹累。胃结二字《灵枢》、《甲乙》重。)肝应爪,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者胆薄。爪坚
者胆急,爪濡者胆缓。(肝以合胆,胆以应筋,爪为筋余,故以爪候胆也。平按∶应爪《甲乙》
作应筋。爪薄、爪坚、爪濡下《灵枢》、《甲乙》有色红、色青、色赤等字。)爪无弱者胆直,
(无弱,强也。爪强,胆直也。平按∶无弱者《灵枢》、《甲乙》作直色白无约者。)爪恶色多
败者胆结。(人之爪甲色不得明净,又多好破坏者,其人胆纡屈结也。平按∶多败二字,《灵枢》
作黑多纹三字《甲乙》作黑多文三字。)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
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缓,急皮而无豪毛者三焦膀胱急。豪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希豪
毛者三焦膀胱结。(肾以应骨,骨应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气发腠理,故以腠理候三焦膀胱也。三焦
之气如雾沤沟渎,与膀胱水腑是同,故合为一腑也。腠理豪毛在皮,故亦以皮之豪毛为候也。平
按∶腠理疏《灵枢》作疏腠理。急皮二字《灵枢》、《甲乙》均作皮急,希均作稀。)黄帝曰∶
薄浓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已闻六腑美恶之形,然未知美恶生病何如。平按∶薄浓《灵枢》
作浓薄。形上《甲乙》有其字。)岐伯曰∶各视其所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其所病矣。(各视
外候,则知所生病矣。平按∶各字《灵枢》无。所外应,所字《灵枢》、《甲乙》无。)
卷第六(卷首缺)·脏腑之一
脏腑气液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得尽期而死矣,见《灵枢》卷四第十七《脉度》篇。自肺气通于鼻至
不得尽期而死矣,见《甲乙经》卷一第四。自五脏气心主噫至肾主骨,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三
《宣明五气》篇。自黄帝问至实而不满,见《素问》卷三第十一《阴阳别论》。自脑髓骨脉胆至
实而不满,见《甲乙经》卷一第三。自问曰太阴阳明至下先受之,见《素问》卷八第二十九《太
阴阳明论》篇,又见《甲乙经》七卷第一上编。自问曰见真脏至帝曰善,见《素问》卷六第十九
《玉机真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上编。自问曰脾病而四肢不用至末,见《素问·太
阴阳明论》,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六。又按《素问·玉机真脏论》新校
正云∶详自黄帝问至帝曰善一段,全元起本在第四卷《太阴阳明表里》篇中,王冰移于此。
据此,则《太素》与全元起本同,惜全本已亡,无从查究耳。
五脏常内阅于上,在七窍。(阅,余说反,简也。其和气上于七窍,能知臭味色谷音等五物,
各有五别也。平按∶在七窍《灵枢》作七窍也。)肺气通于鼻,鼻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肺脉手
太阴正别及络皆不至于鼻,而别之入于手阳明脉中,上挟鼻孔,故得肺气通于鼻也。又气有不循
经者,积于胸中,上肺循喉咙而成呼吸,故通于鼻也。鼻为肺窍,故肺气和者,则鼻得和气,故
鼻知臭香。《素问》言有五臭,经无五香。香,脾之臭也。平按∶鼻和《灵枢》作肺和。臭香《甲乙》
作香臭。)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虽非窍,手少阴别脉循经入心中,上系舌本,
故得心气通舌也。《素问》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者,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济,心气通
耳,故以窍言之,即心以耳为窍。又手太阳心之表,脉入于耳中,故心开窍在于耳也。平按∶舌
和《灵枢》作心和。)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目能辨五色。(肝脉足厥阴上顽颡也,连目系,故得
通于目系。平按∶目和《灵枢》作肝和。《甲乙》辨作视。)脾气通于口,口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脾足太阴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故得气通口也。谷有五味,舌已知之,五谷之别,口知
之也,故食麦之者,不言菽也。 平按∶口和《灵枢》作脾和。《甲乙》知作别,谷下有味字。注
麦之,之字疑衍。)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手足少阳、手足太阳及足阳明络皆入
耳中。手少阳、足少阳、手太阳,此三正经入于耳中。足太阳脉在耳上角,又入脑中,即亦络入
于耳。足阳明耳前上行,亦可络入耳中。手阳明络别入耳中。计正经及络手足六阳皆入耳中。经说
五络入耳中,疑足太阳络不
至于耳也。平按∶耳和《灵枢》作肾和。)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疽。(五脏
主藏精神,其脉手足六阴,络于六腑,属于五脏。六腑主贮水谷,其脉手足六阳,络于五脏,属
于六腑。七窍者,精神户牖也。故六阴受邪入脏,则五脏不和,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利也。六
阳受邪入腑,则六腑不和,六腑不和,则阳气留处处为痈疽。平按∶七窍《甲乙》作九窍。留为
痈疽《甲乙》作留结为痈,《灵枢》无疽字。注处处,下处字疑衍。)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利,阳
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故外邪循脉入腑,则腑内不调,流于阳脉,阳脉涩而不
利,阳气留停,不和于阴,故阳独盛也。平按∶不利《灵枢》、《甲乙》作不和。)阳气大盛则
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大盛,则阳气弗能营也,故曰关。(阴
气和阳,故阴气和利也。阳气盛不和于阴,则阴气涩也。阴气涩而停留,则阴气独而盛也。阴脉
别走和阳,故阳得通也。阴既独盛不和于阳,则阳气不能营阴,故阴脉关闭也。平按∶阳气大盛
《甲乙》作邪在脏三字。不利《甲乙》作不和。气留两气字《灵枢》、《甲乙》均作血。弗能营
《甲乙》作不得相营。)阳气大盛,则阴气弗得营也,故曰格。阴阳俱盛,弗得相营也,故曰关
格。(阳气独盛,不和于阴,则阴脉不能营阳,以阳拒格,故名格。平按∶自上节故曰关及本节
阳气大盛则阴气弗得营也,《甲乙》无。)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矣。(阴阳脉有关格,即以其
时与之短期,不可极乎天寿者也。)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噫,乙戒反,饱满出气也。五脏
从口中所出之气,皆是人常气之变也。《素问》肾主嚏,不同也。平按∶五脏气《素问》作五气
所病。五主字《素问》均作
为。欠下《素问》有为嚏二字。)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为哕,小肠大肠为泄,膀胱不约为
遗溺,下焦溢为水。(皆是六腑之气所变之病。《素问》胃为逆气为恐,肠为泄,膀胱不利癃遗
溺也。平按∶《素问》无六腑气三字,胆为怒在遗溺下,为哕下有为恐二字,小肠大肠作大肠小肠,
为泄下有下焦溢为水五字,膀胱下有不利为癃四字,遗溺下无下焦溢为水五字。)五并∶精气并
于肝则忧,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并于脾则畏,是谓精气并于脏也。(精谓命
门所藏精也,五脏之所生也。五精有所不足,不足之脏虚而病也。五精有余,所并之脏亦实而病
也。命门通名为肾,肝之母也,母实并子,故为忧也。心为火也,精为水也,水克于火,遂坏为
喜。肺为金也,水子并母,故有悲怜。精并左肾,则肾实生恐。脾为土也。并于土,被克生畏。
《素问》精并于脾,消食生饥。如是相并为病,乃有无穷,斯为阴阳五行之变也。平按∶《素问》
五并作五精所并。心肺肝脾肾以次为序,与此不同。是谓精气并于脏句,作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
也。注左肾袁刻作于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