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黄帝内经太素 >

第53章

-黄帝内经太素-第53章

小说: -黄帝内经太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大络,及足厥阴孙络结聚之血可刺去之,又刺肿上,及取胃管,并刺三里也。平按∶少腹病肿 
《灵枢》作小腹痛肿,《甲乙》作少腹肿痛。络脉上《甲乙》有结字。)睹其色,察其目,知其 
散复者,视其目色以而知病之存亡。(取病存亡刺,十四也。散则病亡,复则病存也。平按∶以 
而知病之存亡,《灵枢》无而字,恐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专务不散,则一 
其形也。移神在脉,则听动静也。气口则手太阴寸口脉,人迎则足阳明人迎脉也。平按∶壹《灵 
枢》作一。)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濡者病持,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 
口候阴,人迎候阳。(气口藏脉,故候阴也。人迎府脉,故候阳也。平按∶《灵枢》视上有以字, 
濡作软,持下作将下。)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疾头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阳刺,入一,旁四。(不诊刺,十五也。所刺之家,病患自知病之所在,不复须诊,更不为诊, 
即为针之,故曰藏针。藏针之法,刺至骨部,不得伤于骨肉皮部皮者,乃是取其刺骨肉之道,不得 
伤余处也。刺头病者,头为阳也,甚寒入脑以为头疾痛病,故阳刺之法,正内一,旁内四,疗气 
博大者也。本作阴刺者,字误耳。平按∶疾头痛《素问》作头疾痛。为藏针之,《素问》新校正 
云∶“全元起本无藏字。”《素问》病已下有上字,阳刺作阴刺,新校正云∶“《甲乙经》∶阳 
刺者,正内一,旁内四。阴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阴刺疑是阳刺。”与此正同。四下《素问》有 
处字。注更不为诊,袁刻脱为字。)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俞也,(寒热刺,十六 
也。大脏,肺脏也,肺脏之形,大如四脏,故曰大脏。刺肺寒热之法,近脏刺之,刺于背俞。迫,近 
也。平按∶《素问》背下重一背字。)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气去而止,与刺之腰,发脏而泄 
出血。(刺背俞,迫脏刺之,使脏气会通腹中,寒热气尽乃止,并刺腰中,浅发其脏气,出其血 
也。平按∶《素问》热下无气字,腰作要,发脏而泄出血作发针而泄出血。注脏气会通,袁刻脱气 
字。)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大者多血,深之必喘,内藏为故止。(痈肿刺,十 
七也。刺痈之法,当痈上刺之,大者深之,小者浅之,便喘,内藏以出血为故。藏,贼郎反。平按∶ 
痈肿、痈上,《素问》痈均作腐,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腐作痈。《素问》深之上有小 
者二字,必喘内藏为故止作必端 
内针为故正,新校正云∶“《甲乙经》云∶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正。”)病在小肠者 
有积,刺腹脐以下至少腹而止,刺夹脊,刺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髀季胁肋间,道肠中热下气已。 
(肠积刺,十八也。髂,客骂反,腰骨两箱也。小肠传脊,下连皋系,外传于脐,故小肠有积,刺 
于脐腹,下至少腹,并脊椎间,及季肋间也。平按∶病在小肠者《素问》作病在少腹,刺腹脐以 
下作刺皮HT 以下,髂髀作髂 ,道肠中热下气已作导腹中气热下已。新校正云∶“皮HT 应作 
皮, ,骨端也,谓脐下横骨之端。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脐旁 起也,亦未为得。”)病在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也。 
(髁,口化反。痛疝刺,十九也。得寒者,得之于寒多,刺此五处,得热便愈也。炅音桂也。平 
按∶《素问》痛上重一腹字。“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甲乙》作“得寒则少腹胀,两股间冷”, 
髁作 。)病在筋挛,诸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 
炅,病已止。(筋痹刺,二十也。筋络诸节,故筋挛,诸节皆痛,不可中其骨部。以病起筋,所 
以筋热已止也。平按∶挛诸节痛《素问》、《甲乙》作筋挛节痛,分间作分肉间。炅《甲乙》作 
热。)病在肌肤尽痛,痛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热以为故,(肌肤痹刺,二 
十一也。寒湿之气客于肌中,名曰肌痹,可刺肉之大分小分之间也。平按∶肌肤下《素问》、《甲 
乙》复有肌肤二字。痛痹二字《素问》、《甲乙》作名曰肌痹四字,热以作以热。)无伤筋骨, 
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刺肌肉分者,不得伤骨筋之部,伤骨筋之部发为痈也。 
刺肌痹者,若得诸分肉间尽热,即病已也。平按∶痈发《甲乙》作寒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 
骨髓 痛,寒气至, 
名曰骨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至其大分小分,骨热病已。(骨痹刺,二十二也。邪客在骨, 
骨重 痛,名曰骨痹,刺之无伤脉肉之部,至得刺其骨部大小分间也。平按∶痹上重骨字,《素问》、 
《甲乙》不重,当系衍文。至其大分小分《素问》作其道大分小分,《甲乙》作其道大小分。病 
已下《素问》、《甲乙》有止字。)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 
视分分尽热,病已而止。(狂病刺,二十三也。阳并阳明太阳等,故曰诸阳脉。身及四肢诸分且 
有寒热,名之为狂。刺法,补其虚阴,令分分皆热,得平病也。平按∶分字《素问》、《甲乙》 
不重。)病初发盛,一发不治,日一发,不治,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其分诸脉,其尤寒者,以 
针调之,病已止。(癫病刺,二十四也。一发不疗者,谓得癫病一盛发已,有经数时不发,不疗 
之者,后更发时,有一日一发,不疗之者,后更发时,一日之中四五度发之,名曰癫病。刺法,待 
其发已,刺诸分诸脉,以针补甚寒者,病已。有本为月一发也。平按∶《素问》、《甲乙》盛作 
岁,日一发作月一发,四五发上有月字。“刺诸其分诸脉,其尤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素 
问》作“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甲乙》作“刺诸分,其脉尤寒者,以 
针补之”。)病风且寒且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 
而已。(寒热刺,二十五也。风成为寒热,一日数度寒热并汁,刺诸分腠络脉,复且寒且热,三 
日一刺,分剂也。平按∶炅下袁刻脱汗出二字。炅上《素问》、《甲乙》有热字。)病大风,骨节 
重,须 
眉随落,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大风 
刺,二十六也。刺肌肉之部及骨髓部,各经百日,二百日已,以须眉生为限也。平按∶须眉随落 
《素问》作须眉堕,《甲乙》作须眉坠。止下《素问》、《甲乙》有针字。) 



卷第二十四·补泻

天忌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新校正云∶“《八正 
神明论》又与《太素·知官能》篇大意同,文势小异。”检本书十九卷《知官能》篇与本篇《天 
忌》及下编《本神论》文意多同,亦可互证。又自是故天寒无刺五句,见《甲乙经》卷五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服, 
事也。光为三光。)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 
乃刺之。(定者,候得天地正气曰定,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 
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 泣而卫气沉也。(淖,大卓反,濡甚也,谓血濡甚通液也。 
卫气行于脉外,故随寒温而邪浮沉滑涩。泣音 。平按∶ 泣《素问》作凝泣。气易行袁刻误作气 
日行。注脉外袁刻误作脉中。)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血气者,经脉及络中血气者 
也。卫气者,谓是脉外循经行气也。 
精者,谓月初血气随月新生,故曰精也。但卫气常行而言始行者,亦随月生,称曰始行也。)月郭 
满,则血气盛,肌肉坚;(脉中血气及肉,皆随月坚盛也。)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 
形独居,是故所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经脉之内,阴气随月皆虚,经络之外,卫之阳气亦随 
月虚,故称为去,非无卫气也。形独居者,血气与卫虽去,形骸恒在,故曰独居。故谓血气在于 
时也。)是故天寒无刺,天温无疑,(天温血气淖泽,故可刺之,不须疑也。平按∶《甲乙》天寒 
作大寒,天温作大温,无疑作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生,血气始精微弱,刺之虚虚, 
故不可泻。月满,人气皆盛,刺之实实,故不可补也。)月郭空无疗,是谓得时而调之。(无疗 
者,治之乱经,故无疗也。是谓得时法也。平按∶无疗《素问》、《甲乙》均作无治。)因天之 
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正立待之,伺其气也。)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 
(月生,脏之血气精微,故刺之重虚也。平按∶脏虚,《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脏作减,当 
作减。)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经有留止,命曰重实;(扬溢,盛也。月满刺之,经溢流血,故 
曰重实也。平按∶经有留止《素问》作络有留血。)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 
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月郭空者,天光尽也。肌肉并经络及卫气阴阳皆虚,真 
邪气交错相似不能别,无刺之则邪气沉留,络脉外虚,经脉内乱,于是淫邪得起也。平按∶注无 
刺之,无字恐衍。)黄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日月之行 
度,有以二十八宿为制度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 
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以八方正位,候八种虚邪之风也。四时者,分阴阳之气为四时,以调 
血气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 
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形及血气年加皆虚,故曰身虚。身虚与 
虚邪相感,为病入深,故至于骨伤五脏也。法天候之以禁,故曰天忌也。平按∶注身虚身虚与虚邪 
相感袁刻作身之虚虚与虚邪相感。)黄帝曰∶善。 



卷第二十四·补泻

本神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与上编相接。自泻必 
用方以气方盛至末,又见《甲乙经》卷五第四。 
黄帝曰∶其法星辰者,余以闻之,愿闻法往古者也。(帝问师古摄生之道。)岐伯曰∶法往 
古者,先知《针经》也。(往古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即可制《针经》摄生救病之道。)验 
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盛虚也,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制《针经》 
之旨获验于来今者,由先知寒温盛虚,以候脉气浮沉,次用针调之,以取其验也。)观于冥冥者, 
言形气营卫之不形于外,(形之肥瘦,血气盛衰,营卫之行,不见于外,故曰冥冥也。平按∶营 
《素问》作荣。)而工独知之,以与日之寒温,月之盛虚,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 
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以下解观也。工人以神,得彼形气营卫之妙,不可知事,参伍相合调之,符合外不知,故曰观冥 
冥。平按∶以与日之寒温,《素问》无与字。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无穷者,谓血气 
之妙也。有通之者,可传于万代。不通之者,以杀生人,故不能传之。)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 
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之。(良工观于冥冥,所知众妙,俱不可知之。平按∶不形袁刻作形不。)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曰冥冥,若神仿佛。(冥冥之道,非直目之不可得见,亦非舌所得之味。 
若能以神仿佛,是可得也,此道犹是黄帝之玄珠,罔象通之于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 
正邪者,身形饥,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入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胃中无 
谷曰饥。饥及汗出虚,因腠理开,虚风得入。虚风入时难知,故曰冥冥也。平按∶《素问》身形 
下无饥字,其中入微作其中人也微。)上工救其萌芽,必先知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救之。(萌 
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先知三部九候调之,即疗其微,故不败也。平按∶必先知,《素问》知 
作见。不败救之《素问》作不败而救之。)故曰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气以相失, 
有因而疾败之。(疾者,言其速也。平按∶《素问》故曰下有“上工”二字,下工下有“救其已 
成,救其已败”八字。之气以相失作“之相失”三字,有因而疾败之作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 
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其邪形也。(但察三部 
九候,得其病脉,见其邪形,即便疗之,以守其门户,更不须问其情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 
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 
也,以息方吸也,而内针,(方,正也。气正盛时,月正满时,日正温时,身 
正安时,息正吸时,此之五正,是内针时也。)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之,(此之一正,是乃转针 
时也。)乃复候其方呼也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此之一正,是出针时也。泻 
用七法,即邪气行出也。平按∶其方呼也而徐引针,袁刻呼误作吸,引误作出。)补者必用其员 
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营,复以吸也。(员之与方,行针齐实也。行补之法,刺中营气, 
留针补也。因吸出针,移气使气实也。平按∶补者必用其员者行也《素问》作补必用员员者行也, 
《甲乙》作补者行也。营《素问》、《甲乙》作荣,吸下均有排针二字。)故员与方也,排针也。 
(员之与方,行针之法,皆推排针为补泻之。平按∶排针《素问》作非针,王注云∶“所言方员 
者,非谓针形,正谓行移之义。”检本书《知官能》篇经云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与此不同。杨注 
云∶“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泻必用方,补必用员, 
彼出《素问》,此是《九卷》方员之法,神明之中,调气变不同故尔。”据此则方员之义,一言 
其法,一言其用,不必执也。)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 
可不谨养也。(养神之道∶一者须知形之肥瘦,二者须知营卫二气所行得失,三者须知经络血有 
盛衰。知此三者调之,神自养矣。平按∶营《素问》、《甲乙》作荣。)黄帝曰∶妙哉论也! 
(妙者,言得其神之精秘者也。)辞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 
能通之?(言微妙之辞,以人形合于阴阳,一也;合于四时,二也;合于虚实,三也;合于冥冥, 
四也。非夫子穷微极妙之通,孰能为此论也?平按∶《素问》合上无辞字。)然夫子数言形与神, 
何谓形?何谓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