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

第11章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第11章

小说: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舍利弗尊者的请求,佛陀讲述了《佛种姓经》,这部经涵盖了从燃灯佛时代到维山达拉王时代,这段漫长时间里菩萨修行的故事。因此,
菩萨乘的思想源自佛陀。
从佛陀的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之所以要讲述此经的理由,佛陀说:「谛听《佛种姓经》,此
经能给予你们欢喜和愉悦,去除忧伤的尖刺,并带来三种乐,即人界乐、天界乐及涅槃乐。聆听之后,应
当依此经所示之道而奉行,如此能驱除骄慢、舍弃忧伤、解脱轮回、灭一切苦。」
问5…12:请问禅师,生为女众,出家修行,若今生无法修得成就解脱,那么如何才能「转女成男」,来生
再继续修行呢?请慈悲开示。
答5…12:正如佛陀所说的,一个人的愿望可以透过他清净的戒行而得以实现。同样地,女众也可以透过清
净的戒行而转生为男性。如果能够证得禅那,而且维持到临死的那一刻,则能投生为没有性根色而只现为
男相的梵天人。
如果她修行止禅与观禅,成功地证得初果须陀洹,就能像葛碧卡公主那样。
她证得初果之后,发愿投生为男性,结果就真的能如愿以偿。
问5…13:请问依上座部佛教的佛陀观,佛陀是「万能,全能」的吗?或者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
答5…13:佛陀不是万能的,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在《法句经 》第276偈中,佛陀开示说:

「你们自己应当努力,诸佛只是导师而已,专注修行者能脱离魔王的枷锁,达到解脱。」
佛陀是人类与天神的最佳导师,但他不是万能的救世者。他指示我们通向涅槃之路,但他不能代
替我们走。他明白业果如何产生作用,但他不能违反业果。如果他是万能的,他能变出一块自己推不动的
石头吗?请思考这一点。而且,如果佛陀是万能的,那么他就不够慈悲,因为他并没有以神通力将一切众
生都变成佛。
问5…14:想修行菩萨道的人,要如何做才能只证到行舍智,不证道智?
答5…14:如果他是一位已经得到授记的菩萨,除了在他即将成佛的最后那一世之外,无论他如何精进修行
,都不可能证得任何道果。至于尚未得到授记的人,如果他具有想要成佛的强烈意愿,那么他的观智提升
到行舍智时就会自动停在那里(不再向上取证)。
问5…15:南传教典中,世尊除了为弥勒菩萨授记成佛之外,是否也为其他菩萨授记成佛?
答5…15: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中,提到有十个人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但是此书
是后人的着作,不属于巴利圣典。
问5…16:如何有次第地学习巴利藏经?其特色为何?
答5…16:如果想要彻底地研究南传三藏或巴利圣典,最好是先学习巴利文之后,直接研究巴利文三藏,因
为还有许多巴利圣典并没有翻译成其他语言。再者,从巴利原典翻译过来的着作中,意义上经常有一些改
变。
在不同的国家,巴利文法的用法上有些许的差异;然而,你可以选择用任何一种文字保留下来的
巴利文,例如:斯里兰卡的辛哈尔文巴利或缅甸文巴利。除此之外,你应当在博学的导师指导之下研究这
些圣典。在研究巴利三藏之时,你也应同时研究注释和再注释,因为若不研究注释和再注释,你就无法透
彻地了解巴利三藏。
三藏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在这三藏之中,每一位比丘、比丘尼都必须彻底地研究律藏。经藏
包括许多部经,教导我们如何修行到证悟阿罗汉果的方法。至于修行到色业处、名业处及十二因缘的人,
他们必须具备一些《阿毗达摩论》的基本知识,否则无法彻底地修行这些业处。
问5…17: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各断那些烦恼?能否请禅师开示,或在那些
经论有说明,可以有所依据?
答5…17:须陀洹道断除身见、疑及戒禁取见。在某些经及《阿毗达摩论》中提到,嫉妒和悭吝也是在须陀
洹道时被断除。斯陀含道将感官欲望及瞋恨减轻。阿那含道断除感官欲望及瞋恨。阿罗汉道断除剩余的五
种高层次的结(五上分结),即:色界欲、无色界欲、骄慢、掉举和无明。
问5…18:请问禅师,瞎眼、耳聋的人是否没有眼净色、耳净色?
答5…18:是的,如果他是完全地瞎眼或耳聋的话。
问5…19:如果一个人右手不全,只靠左手做事,但是他很有智慧,而且有因缘接受具足戒。当他的戒腊足
够时,能否传授他人具足戒?
答5…19:根据南传戒律,他可以传授他人具足戒。只有当初在他本身接受具足戒时,参与授戒仪式的比丘
犯突吉罗罪,而这位右手不全的比丘本身并不犯任何罪。
即席问答
问 1:南传比丘是否能向菩萨像(如:弥勒菩萨像)顶礼、问讯或合掌?
答 1:依据南传的戒律,比丘不应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顶礼或合掌。因此,如果弥勒菩萨现在是
一位比丘,而且戒腊比我们高,那么我们应当礼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腊比较低,则我们不应向他致敬
。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向他合掌致敬。如果比丘那样做,就违犯了突吉罗罪

问 2:证悟须陀洹道果的比丘才是真实的比丘。此话确实否?
答 2:比丘有两种:认定比丘与真实比丘。凡夫比丘是认定比丘。认定比丘指的是经由佛陀所允许的方式,结界作羯磨法而成为的比丘。只要还未证得圣位,他
们就还是凡夫;只要还是凡夫,他们就称为认定比丘,也就是名字上的比丘而已。
但是,认定比丘也必须遵守别解脱律仪戒(比丘的戒条与威仪)、根律仪戒(防护根门,不令烦
恼在根尘接触时生起)、活命遍净戒(以清净正当的言行来过活)及资具依止戒(如理思惟使用四种资具
之正确目的)。这四种戒称为增上戒。增上戒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假设一位凡夫比丘遇见
一位阿罗汉比丘,如果凡夫比丘的戒腊比阿罗汉比丘高,那么阿罗汉比丘就必须礼敬凡夫比丘。这是戒律
上的规定。因此增上戒非常重要。
问 3:根据北传佛教,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是否有不同阶位的分别?
答 3: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尽管菩萨确实是智者,但是在他们之间并没有阶级的差
别。
问 4:菩萨得到授记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能力在听完佛陀开示一首短偈之前或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
。然后在四阿僧祇劫和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里,总是维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难令人相信,在最
后一世成佛之前,菩萨还是凡夫,还会生起无明,而去享受欲乐?
答 4: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即:若没有无明,贪爱就不会生起。在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成佛之前他
对妻子耶输陀罗及儿子罗候罗还有贪爱。为什么说对耶输陀罗与罗候罗的贪爱是
受到无明所包围的呢?以观智照见时,不论内在或外在的身体都是由微粒所构成的。如果分析这些微粒,
我们将只见到究竟的色法而已。这些色法是剎那变化的:它们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无常的;它们不断地
遭受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们没有不变的实质,因此是无我的。在燃灯佛时代,虽然我们的菩萨具
有这样的观智,但是这观智只能暂时去除无明而已;只有圣道智才能完全灭除无明,因此他还有无明。由
于无明,所以他还认为有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注意到他们是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是不如理作意,而如此认知
则是无明。由于此无明,所以他会贪爱耶输陀罗或罗候罗。
当观智持续生起时,无明不能生起;但是当观智不生起时,由于不如理作意,无明会再生起。因
此,当他降生到人间时,他还有对人生的爱着,认为在那一生当中他能够证得佛果。所以,如果他错知为
有人的生命,这种错知就是无明。对人生的爱着称为贪爱。由于无明与贪爱,心中就
生起执取。由于无明、贪爱与执取,所以他造作善业。由于那善业的业力,所以他投生到人间。由于无明
和贪爱,当发育成熟时,他娶了耶输陀罗为妻,并且生了罗候罗这个儿子。这些是在他成佛后所开示的第
一部经——《转法轮经》中所宣称的「凡夫的行为」。
唯有在证得正等正觉之后,他才完全灭除心中的无明和贪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阿罗汉道智已
经彻底地毁灭所有的无明与贪爱。
问 5:要发至上愿的人必须先具备八项条件,其中第二项是必须生为男人。佛陀也说女人
不可能成佛。但是耶输陀罗曾经在二万亿尊佛面前发菩萨愿,她如何能办到这一点?
答 5:她并没有发愿要成为菩萨,她只是发愿帮助我们的菩萨圆满波罗蜜而已,就好像在这次禅修期中帮
忙护持的义工人员。
女人不能成佛指的是:她不能以女人身成佛。但是她可以先投生为男性。转生为男身之后,如果
具足八项条件,他就能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得到授记之后,他必须以至少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
来履行诸波罗蜜。波罗蜜成熟时,他就能成佛。菩萨得到授记之后就不可能再投生为女性,一直到成佛那
一世都只会投生为男性。但是在他得到授记之前,有时还是会投生为女性的。
问 6: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比阿罗汉更强,因此应当是圣者,怎么可能还是凡夫呢?
答 6: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波罗蜜还
未成熟到足以证得圣道与圣果。而还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问 7:为什么佛陀不教导所有的弟子只修行到行舍智为止,然后发至上愿,修菩萨道,直至成佛?
答 7:这个问题你应当去问佛陀本人。在许多经中提到:佛陀出世的本怀是为了使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脱
离老、病、死等……。佛陀的本怀是:既然他本身领悟了四圣谛,也要让弟子们领悟四圣谛;既然他本身
渡过了生死苦海,也要让弟子们渡过生死苦海等等。这是佛陀的本怀。
问 8:佛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为什么佛陀不在一开始时就教导所有弟子发愿成佛,
以便人人平等,没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等的差别?
答 8:根据南传三藏,有两种相:自性相及共相。共相指的
是无常、苦、无我这三相。如果禅修者辨识内在与外在的究竟名法与色法,他会了解内外的名色法都是无
常、苦、无我的。那时,一切都是平等的。
虽然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法,但是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
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不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一切知智相应;有些无常
、苦、无我的法与上首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大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
的法与普通弟子觉智相应。从这角度来看,它们是有差别的。
问 9:根据北传佛教,即使佛陀般涅槃之后,他仍然能以神通力变现无数的应化身,继续救度众生。禅师
认为如何?
答 9:南传有一部经中提到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婆罗门来见佛陀,请问佛陀许多问题。佛陀一一答覆了,婆罗门感到很满意。最后
他问道:「你的弟子是否全部都证悟涅槃?」佛陀回答说:「有些人证悟,有些人没有证悟。」婆罗门问
说:「涅槃一直都在,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佛陀也在,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证悟涅槃,有些人却没有
证悟涅槃呢?」佛陀反问他说:「你知道前往王舍城的路怎么走吗?」婆罗门说:「知道。」佛陀说:「
如果有两个人请示你前往王舍城的路,一个依照你的指示而走,另一个不依指示而走,反而走上错路。结
果一人走到了王舍城,另一人却走不到。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呢?」婆罗门回答说:「哦,乔达摩,
我只能指示他们前往王舍城的路而已,他自己走不到,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佛陀说:「同样道理,诸佛
只是指示通向涅槃的道路而已,众生必须自己精进修行。有些人能证悟涅槃,有些人不能,我又有什么办
法呢?」因此,诸佛只是指出通向涅槃之道而已,他们并不救度任何人。依《阿毗达摩论》,佛陀从未救
度任何人达到涅槃,他只是指示涅槃之道而已。
根据《阿毗达摩论》,佛陀的神通是色界唯作神通心,这
是一种名法。佛陀般涅槃时,所有名色法全部都息灭,包括神通心在内。因此佛陀的神通力在般涅槃时也
息灭了,不再有神通力存在。
问 10:在涅槃当中,是否有个常住真心在享受涅槃的常、乐、净?如果涅槃里没有名色,我无法想像那是
什么情形。
答 10:涅槃是不可思议、超乎想像的。如果有个常住真心,因为心是名法,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涅槃
是苦谛与集谛的息灭,而苦谛就是五蕴,包括了四种名蕴。涅槃是一切名色的息灭,所以如果涅槃还有一
个常住真心,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
问 11:北传的经典里提到有五件事是不可思议,佛陀的神通力就是其中一件。既然佛陀的神通力是不可思
议的,我们怎么能以《阿毗达摩论》来解释它呢?
答 11:所谓「神通力不可思议」只限于佛陀还在世的时候,而不包括佛陀般涅槃之后。不仅佛陀的神通力
不可思议,其他人的神通也是不可思议。
问 12:佛陀般涅槃之后不会再出来度众生。但是他在过去行菩萨道时与许多众生结缘,当这些众生得度的
因缘成熟时,佛陀也不会出来帮助他们吗?
答 12:与菩萨有缘的众生通常都跟随着菩萨。他们的波罗蜜往往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成熟。在佛陀的时代,
有四十倍无量数的众生领悟四圣谛,证得圣果,他们的数量之多,无法计算。当我们菩萨履行波罗蜜时,
这些都是与他有缘的众生。
问 13:证悟初果须陀洹的圣者是否还会结婚生子?
答 13:会,像:毗舍佉、给孤独长者等。在佛陀时代,憍萨罗国有七千万人口,其中有五百万
人都是证果的圣者,而他们大部份是有家室之人。
问 14:修行成就慈心观有十一种利益。然而,如果有人修行慈心观,但无法证得慈心禅,他是否也能得到
一些利益?
答 14:是的。《清净道论》中提到一个故事:当一只母牛正在哺乳小牛时,有个猎人以矛刺牠,但是那矛
无法刺入牠的身体,而该时牠所拥有的只是普通慈爱而已。如果你修行慈心观,虽然未能证得慈心禅,但
是修行慈心观的善业仍然能产生今世在人间的善报,以及来生天界的果报。
问 15:《摄阿毗达摩义论》中提到,单单只修行四梵住是无
法证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请禅师再加以解说?
答 15:因为四梵住只能产生禅那而已:修行慈梵住能达到第三禅,修行悲梵住、喜梵住也都能达到第三禅
,修行舍梵住只能产生第四禅。如果有人只修行这些禅那,而不修行观禅,则他们无法证悟涅槃。死后他
们可能投生到梵天界。唯有观禅才能令人证得涅槃、知见涅槃。
如果他们能以四梵住禅那为基础,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并且能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是无常、
苦、无我,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达到涅槃、知见涅槃、证悟涅槃。
问 16:如果一个人求受比丘戒之时年龄未满二十岁,但是他不知道那是不如法的,而且受戒后他持戒精严
。他能否算是真正的比丘?
答 16:他不是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