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北方吹来的风俄罗斯-苏联文学与中国-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瞿秋白一样,蒋光慈也曾留学苏联,后来在成为一名早期共产党人的同时,也成了一位文坛的知名作家。因而他与瞿秋白的文学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轨迹。有别于高尔基描写工人生活的《母亲》,蒋光慈的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展现了一幅中国农民运动的图景。这篇小说在创作方法上明显带有《母亲》的痕迹。
《母亲》还使一贯善写浙东农民和知识分子生活的王西彦,对工厂和工人生活产生了兴趣,1936年,他写下描写工人斗争生活的短篇小说《曙》。
三、四十年代,在中国读者中最为流行、最有影响的高尔基作品,莫过于流浪汉小说、自传体三部曲、《母亲》及《底层》等。中国广大读者和作家从它们了解到高尔基的精神以及作品的力量和源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革命教科书的作用,在中国读者中间具有神奇的力量。
高尔基对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作家群体有着普遍性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邹韬奋、瞿秋白、鲁迅、茅盾、巴金来考察一下,中国现代作家对高尔基及其创作是如何理解、把握、借鉴与再创造的。
邹韬奋—— 《革命文豪高尔基》
三十年代初,邹韬奋看过一本美国教授的专著《高尔基和他的俄国》,觉得书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实,如果介绍给中国读者,一定会令人兴奋。于是他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化了近五个月的功夫,编译完成一本二十万字的《革命文豪高尔基》。1933年7月,该书在上海问世,立即受到全国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到了次年4月,就已发行到第三版。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这算得上是个奇迹。
《革命文豪高尔基》引起鲁迅的注意。还是这一年的5月,鲁迅致信邹韬奋,认为此书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并提出如果有插图就更有趣味,还表示如果需要,他可以把自己的《高尔基画象集》借给他制版。
尽管还有这样的和那样的缺点,但在中国作家编写的有关高尔基的著作中,《革命文豪高尔基》是一部较早的、也是较为详尽的传记。
1933年正是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加剧,暗杀屡见不止的时候,邹韬奋编译完《革命文豪高尔基》后,就于7月流亡国外。抵达莫斯科后,不懂俄文的邹韬奋,立即用英文写信给自己敬慕已久的高尔基,表达了希望见到这位革命文豪的心情,并准备把《革命文豪高尔基》送给高尔基本人。
高尔基是否会见过邹韬奋,有没有给邹韬奋回过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映证的史料。
瞿秋白——穿云破雾的“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一只海燕冲破层层阻霾,高声呼唤着暴风雨的到来……这一几代中国人熟悉之极的画面,对于今天的中学朋友也不会陌生。《海燕之歌》——高尔基的著名散文诗,它的第一位中文译者就是瞿秋白。
瞿秋白是“五四”以后我国高尔基作品的最早译介者、研究者之一。
瞿秋白的译文忠实于原作,极好地传达出原作的精神。不仅如此,他在介绍、评论高尔基方面也很有建树。
二十年代,瞿秋白旅俄期间完成的《俄国文学史》,其中就有论及高尔基的文字。这段不长的文字主要集中评述高尔基的早期创作,特别是高度评价了流浪汉小说。瞿秋白还强调,作家的文学精采之处不在《歌狄叶夫》(即
《福马·高尔杰耶夫》)、《底里》(即《底层》)、《三个》(即《三人》)、《母亲》等几部作品。由于身为作家的瞿秋白,又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所以他对高尔基作品的评判,有自己特定的取舍标准。象他对《母亲》之后的大量作品只字不提,恐怕就是受到二十年代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无产阶级文化派”指责高尔基为“同路人”。瞿秋白当时并未看清这一派的偏颇,对高尔基的评价某些地方有失公允、客观。
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一种片面化的倾向:有些人仅仅抓住高尔基创作中的几部作品,一再宣传他的革命意识。瞿秋白很有代表性。他翻译过《高尔基论文选集》、《高尔基创作选集》、《高尔基——伟大的普洛艺术家》等文,还写过《关于高尔基的书——读邹韬奋编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和《“非政治化的”高尔基——读〈革命文豪高尔基〉二》等文。译文和论文在观点和意图上具有一致性。基本上都是对高尔基各个时期的主要创作与俄国革命的关系进行描述。
总观瞿秋白对高尔基的翻译和评介,他注重的是作家、作品与革命的关系,强调的是作家的革命意识。
作为一位赋有天才的作家,瞿秋白自然也会从高尔基那里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创作。他的《水陆道场·暴风雨之前》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方面,直接模仿了《海燕之歌》。文中作者满怀激情地呼唤“暴风雨呵,只有你能够把光华灿烂的宇宙还给我们!只有你!”这分明是高尔基式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瞿秋白的全部文学活动都鲜明地贯穿着服务于社会政治斗争的目的。
鲁迅——“中国的高尔基”
长期以来,在中国和苏联文学界鲁迅都享有“中国的高尔基”的盛誉。苏联人彼得罗夫认为,把鲁迅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立者高尔基相提并论是完全应当的。
鲁迅十分推崇高尔基,但反对别人把他比作中国的高尔基,认为伟大的高尔基,无人可比。
鲁迅翻译过高尔基的《俄罗斯童话》、短篇小说《恶魔》和文章《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还有一些苏联、日本等国研究者的高尔基研究论文,并为不少高尔基作品的中译本写序言和介绍,同时又在许多文章、书信中论及高尔基。
鲁迅十分反感有知识的人摆出上等的姿态,极其赞赏高尔基始终如一的平民意识,以此谆谆告诫文学青年。另外,当大多数评论者死死抓住几部作品不放,纷纷热衷于高尔基某些作品对俄国革命的意义、积极高扬高尔基的革命意识时,鲁迅发现了高尔基在剖析俄罗斯国民性方面的功力和成绩。仅从《俄罗斯童话》中的十六个篇幅短小的故事中,鲁迅就洞察到,高尔基“写出了老俄国人的生态与病情。”这种敏锐与深刻,首先来自鲁迅本人的思想艺术追求。这种追求恰好与高尔基的艺术追求发生了精神上的契合。
高尔基在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后,将关注的焦点从改造社会环境,转向重铸俄罗斯人的民族灵魂。高尔基创作生涯上的这一重大转折,不为一般读者察觉,也少有研究者探讨。只有鲁迅从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的多种角度,准确地把握了高尔基创作道路中期的这个转变,从而找到了一位异国知音。
鲁迅对高尔基的平民意识以及他的深刻的人民性有着透彻的理解,并积极宏扬倡导,其用意在于增强中国现代作家们的平民意识和人民性。这一努力使得人道主义、人民性在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中得以承续、强化。鲁迅、茅盾、瞿秋白、邹韬奋、巴金、路翎、艾芜、蒋光慈、胡风、张天翼、夏衍、王西彦……众多的中国现代作家和知识分子都注意到,平民意识是高尔基精神的核心,人民性是高尔基创作的力量源泉。两者贯穿于作家的全部作品中。不少作家将高尔基作为具体的学习与借鉴的范例,在高尔基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平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人民性的特征。
茅盾——“研究生活的一切参加者”
在我国,不少当代读者知道茅盾的《雷雨前》与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具有某些共同点。还有评论者从赏析的角度将两者加以比较,象 1985年谭学纯发表的《让暴风雨洗涤出崭新的世界——高尔基〈海燕〉、茅盾〈雷雨前〉比较赏析》一文。但在我国文学界的茅盾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很少有人去全面地考察高尔基对茅盾的影响。
1930年,茅盾的《关于高尔基》一文反映出茅盾对高尔基深有了解。在这篇文章中,茅盾以 《母亲》和《童年》作为划分高尔基创作道路三个阶段的标志,并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作家从“开风气,振人心,”到“社会主义的高尔基”,再到“诗人的高尔基”——三个阶段的成就与风格特征。茅盾着重从整体上把握高尔基的创作,客观地肯定高尔基每一时期作品的独特意义和影响。比起当时和后来只抓住高尔基浩繁多样的创作中的少数作品的评论者们,茅盾确实更胜一筹。
茅盾也象鲁迅一样,十分注意高尔基作品中的平民意识。三、四十年代他曾多次谈到,来自社会底层的高尔基,在成功之后,也始终没有抛开平民意识。
茅盾在评论上对高尔基颇有己见,在创作实践中也深受高尔基的启发。
茅盾曾表明,高尔基的作品增长了他对现实的观察力,而作家特有的处置题材的手法,也使他在熟知的古典作品手法之外,看到一个新的境界。
高尔基善于从宏观上鸟瞰式地巡视千姿百态的社会人生,而且善于通过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入剖析,把握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捕捉社会动态发展的变化和人们精神心理的微妙变动。从第一个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直至最后一部四卷本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高尔基从探寻流浪汉的生活与心灵世界起步,逐步塑造出大千世界的小市民、农民、手工业工人、知识分子、外省商人、中产阶级人士的形象。
茅盾对“五四”以后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他也长于俯视社会现实、捕捉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也象高尔基那样,时时注意“研究生活的一切参加者”,工农大众、青年知识分子、大小军阀、政客、各种资产者。
茅盾认为高尔基处理题材的角度很独特,对自己很有影响。高尔基是从“人的心灵运动”的角度来挑选、组织材料,因此构成高尔基作品的主脉材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欲望、意向、观念之间的冲撞,人物心灵深处的矛盾和人物之间在心理、思想、道德情感的横向联系中的纠绊。
同高尔基相似,茅盾重视社会精神生活的流程,将人物放到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从人物的心灵运动中折射出生活的变动。这也是茅盾小说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作为小说家的茅盾,心理描写不只是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而是反映生活本质的一种方式,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实实在在的内容。
在《子夜》中,茅盾让吴荪甫在几条战线上奔波往来,让他不断地随公债投机、企业活动和家乡事业等多方面的胜利和失败的波澜而起伏。在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镇定自若、时而急躁不安的复杂心理活动中,将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展现给读者。在《幻灭》中,茅盾让章静始终处于兴奋和幻灭不断交错的心境里,通过对她跌宕起伏的心理动态的揭示,反映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和命运。茅盾其他的小说,象《动摇》、 《追求》、《腐蚀》等都鲜明地体现出茅盾刻划人物心理时的高尔基式的大手笔,探索人物内心的奥秘、人物心灵深处的矛盾,意在揭示这些冲突的社会性、时代性,进而表现特定时期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的典型特征。
巴金——“燃烧的心”
三十年代初,巴金就翻译了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后来他又编选了五卷本
《高尔基短篇小说集》,该集收有他自己的译作。
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几乎同时起步的巴金,在翻译高尔基的早期作品时,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巴金曾表示,他特别喜爱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高尔基短篇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样式曾给予巴金很大的启迪。巴金多次提及《伊则吉尔老婆子》中的勇士丹柯,极为欣赏高尔基身上的丹柯精神:以“燃烧的心”驱散黑暗和愚昧,为人类照亮光明前途。巴金也是个极富激情的人,有着一颗炽热的心,渴望“把心交给读者”,向读者直接倾吐“奔放的感情”这就使得巴金很快从高尔基作品中,找到了最适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即第一人称的小说样式。这一叙述角度便于和读者交心恳谈、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灭亡》、《春天里的秋天》、《家》、《寒夜》……无不让读者感到巴金那颗“燃烧的心”。
从这一点上看,巴金准确地抓住了高尔基创作个性的一个基本特点。“文如其人”。我们能从高尔基的作品看到作家的善意真诚,我们也能从巴金的小说中感受到巴金的诚恳直率。巴金喜爱高尔基的作品,也是因为高尔基诉诸作品强烈的感情,并赋予这种感情以淋漓酣畅、力度十足的艺术表现。
象高尔基一样,巴金也擅长以情动人。这一点源自感情的积累,更是得益于两位作家思想的深度。没有高尔基的深厚博大的人道主义、平民意识和他对重铸民族灵魂的关注;没有巴金的民主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深情,以及他对光明和正义的执著追寻,他们的炽热情感就会缺少底劲。
高尔基在中国:耀眼的明星
三、四十年代,对高尔基的评价文字和翻译在量上压倒其他任何外国作家。这一绝对的优势表明了中国知识阶层的对高尔基的兴趣及热情。
这股热情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那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处在为新生的共和国献出一切的高昂情绪中。红色苏联——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生活诸方面崇敬、效仿的楷模。在这样的时代中,高尔基和他的作品受到格外的推崇。
在1949—1966年的十七年间,纪念性、回忆性、介绍性的评介高尔基的文章占绝对优势,但有份量的不多,大多数内容都很空泛,真正属于研究性质的论文很少。另外,研究课题的选择面十分狭窄。即使有关高尔基的研究著作,绝大多数不是撰写,而是翻译或编译。
这一时期我们对高尔基的评介有两大特点:竭力突出高尔基的革命意识、政治斗争意识;有意强调高尔基的“人学”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由于十七年间的社会氛围,前一种倾向占压倒一切的优势。
评论者们一窝蜂地涌向高尔基的少数几部作品,象《母亲》、《海燕之歌》等。大家乐此不彼地反复阐释这些作品的政治意义,对现实斗争的指导作用,却对高尔基的创作整体视而不见。可见,三、四十年代我国文学界对高尔基的偏识还在起着作用。
这样,通过评论界以偏概全的引导,在一般中国读者视野里高尔基是一位以文学创作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典型,是一位善于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的作家,又是一名俄国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歌手。这一强大的宣传导向甚至影响到“文革”前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记得我们上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精神文化生活少得可怜。在翻来复去读的几本小人书中,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从那里我们这代人知道了:高尔基从一个苦大仇深的流浪儿,成长为一个“根红苗正”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给我们的印象不过是只会像海燕那样高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之类口号式的话。
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