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给你一个战略头脑 >

第48章

给你一个战略头脑-第48章

小说: 给你一个战略头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尔萨斯…洛林,只放最少的兵力,但求能迟滞对方进攻就行了。这个计划是简单明快的: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越过中立国突然出现在敌军主力的背后,就能保证突然袭击,速战速决;沿海峡南下,切断英法联系,使英国无法在英吉利海峡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绕过巴黎西郊,然后折向东,一直冲到法国-瑞士边境的山区,把法国军队赶进阿尔萨斯-洛林的山区。这一片山区,如果与法国内地联系,可以成为易守难攻的要塞,可是一旦被德国军队包围,其穷山恶水的不利因素将决定百万法国军队的悲惨命运。这是史里芬伯爵的过人之处──创造条件,将对手的有利条件转化为致命的不利条件。 
临终时,史里芬担心继任人陷入计划的细节而失去方向,他叮嘱道: 
〃战争不可避免,保持我军右翼强大!〃 
不幸的是他的继任人终于还是没有抓住要点。 
因此战略家看问题,做事情一定要超脱细节,抓住要点。 
大凡学过一点企业管理的人,都会对决策技术发生兴趣,但是实际从事过企业管理的人,却发现正正规规的采用书本上介绍的决策技术的机会并不多。很多情况下是〃跟着感觉走〃,或者象西方人常说的,凭〃直觉〃办事。与其说慢慢坐下来画〃决策树〃,找〃关键路线〃,做统计分析预测,还不如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尽管教管理的学者往往批评这个是〃经验管理〃,而不是〃科学管理〃,但是最经常的管理实践正在于此。你如果当个领导,无论是厂长还是局长,经常都会有诸如某位失恋的员工醉倒在街角的小餐厅里,公安人员要你找人去抬回来;某双职工家庭纠纷请领导评理……,突然登门的记者,XX检查团就更不用说了。好多这类的事情都需要你当机立断,拿出办法。当办事人员拿了〃令箭〃走后,你才发现:〃嗨!我怎么就这么糊涂,把它给忘了呢?〃然后,又发出一支〃令箭〃,去纠正或补救上支〃令箭〃的失误。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半路上汽车因为超速给警察截住罚款教育,反而把时间给耽误了。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琐事,有些时候,国家民族的命运就是这样决定了。威震欧洲的拿破仑败于滑铁卢,历史学家研究他在战役中的指挥,基本上没有大错。滑铁卢战役前夕,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重新统治法国,欧洲的君主和英国一片惊慌,匆忙拼凑了反法联盟。正当联军的统帅就战略问题举棋不定的时候,拿破仑抓住战机,挥军北上,直指比利时境内的普鲁士和英国军队,打算将其各个击破,而敌军正处于〃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态势,没有做好对付拿破仑进攻的准备。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参谋长的疏忽,忘记给四个骑兵旅下达进军命令。拿破仑及时纠正了这个错误,代价是这些骑兵必须急行军才能补救。另外,还发生了传令官意外和个别军官叛变,使一个军团出发晚了一些,另一个军团的行动也受到阻碍。尽管如此,拿破仑的战略还是运行良好,他亲自帅主力向东北方向的普军进攻,派内伊元帅率一支劲旅向北方挺进,阻止英军的增援。拿破仑首战普军,在取得战场优势时,忽然发现有一支劲旅在向战场走来。拿破仑按兵观察,近两个小时后,才发现这是内伊元帅指挥的一支法国军团,奉命前来包抄普军后方,但是走错了路,到了法军的左翼。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这个军团的司令当机立断,加入拿破仑的主力,仍然有机会全歼普军主力。但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军团的司令接到内伊元帅的命令,紧急增援北部战场,于是又离开了拿破仑。结果这个军团徒然在两个战场之间行军,没有派上用场,反而使拿破仑犹豫了一阵,贻误战机,使得歼灭战变成了击溃战。在击溃普军后,拿破仑挥军北上,进击英军。不料一向以勇猛著称的内伊元帅这次却一反常态,进攻畏首畏尾,让英军从容逃走,到滑铁卢布置阵地。拿破仑发现后,催军猛追,又遇大雨,天色已经黑下来了。第二天的决战当中,正当拿破仑出动近卫军,对威灵顿统帅的英军摇摇欲坠的阵地进行决定性打击的紧要关头,原来被击溃的普军突然从侧翼猛扑过来,而拿破仑一直期待的派出去追击普军的格鲁希军团却没有赶到。拿破仑的主力大军在优势敌人的夹击之下,突然崩溃,土崩瓦解。 
战役的经过表明,拿破仑的战役决策是正确的,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发生那么严重的偏差,各个击破敌军是有把握的。 
正确的谋略,如果没有正确的指挥把它贯彻到底,也不一定能在竞争中取胜。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就是说,再好的谋略,如果在指挥过程中贯彻不力,或发生了意外的不可抗力影响,很可能会成为画饼一个。 
中国现代的历史,也不乏这样的先例。我们国家直到80年代,才开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前为什么不能发展呢?大家一般认为是〃左倾机会主义〃的破坏所致,为什么〃左倾机会主义〃会占上风呢?很多人就不好回答了。五十年代过来的人,或有些中国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当时有个《共同纲领》,根据这个纲领和中央的路线,中国准备花一段时间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待条件成熟了,再搞社会主义。从后来的经验看,这个《共同纲领》规定的路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后来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朝鲜战争的后果。我国解放战争期间,美国虽然一般地反对共产党,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当时是比较客观的,也有合作的愿望。在战争中尽管倾向国民党,但是对国民党的支持没有达到蒋介石的要求。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就留下来期待与新政权联系。美国在当时是机会主义的〃脚踩两只船〃的对华政策:倾向国民党,但是不〃为朋友两肋插刀〃,如果对美国争霸全球战略有利,和共产党交朋友也不是不行。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的政策是重欧轻亚,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逐步撤出东亚的朝鲜和台湾,据守日本列岛。不料美国还没有撤出,朝鲜战争爆发,使中美军队直接交战,双方都并非出于本意地卷入了〃一个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战争〃。因为敌对行为,使双方国内都产生了一股极端的机会主义思潮,从根本上损害了两国的利益。美国产生了〃麦卡锡主义〃,随后又卷入冷战、越战,国力大伤。中国实际上废除了《共同纲领》,一面倒向苏联,搞〃三面红旗〃、〃大跃进〃、〃备战,备荒〃、停止解放台湾的准备,更严重的是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了连串的政治运动,使新生的共和国元气大伤。 
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角度,如果能够影响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因此罗斯福总统曾经设想美苏英中法五个大国联合统治世界,并且在雅尔塔协定当中体现了这个思想。其中英法苏都是强国,只有中国是个落后的穷国、弱国。能够挤进这个圈子,算是很给面子了。但是国民党政府过于腐败无能,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谈得上管世界?罗斯福算是看走眼了。从现在来看,美国最好的影响中国的方案是在太平洋战争的后期大举登陆中国,组织中美联军对日本作战 。到日本投降之后,即使美军回国,但是对中国的影响已经形成。当然,这个方案对于中国共产党后来夺取全国政权是不利的,甚至有可能丧失部分国家主权,包括内政被美国人干涉,美国军队可能会长期驻扎在中国的几个军事基地等等。 
这一着棋不走,还可以在中国内战中大举干涉,支持蒋介石政权。国民党政府虽然不是美国喜欢的政权,但是至少反苏反共是没有问题的。 
到了朝鲜战争再来干预,已经不合时宜:中国共产党已经太强大,并且和苏联、朝鲜联合作战,美国劳师远征,强弩之末。不如干脆利落,撤出朝鲜,据守日本。 
从中国来说,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你不想打人家,可是人家打到你家门口了。我们可能会想,如果美国军队到了鸭绿江边之后,停止下来,和我国和平共处呢?但是一个强大的敌国的军队驻扎在你的邻邦,与你的重工业基地只隔一衣带水,安全感怎样?历史的结果对于中国和中国军队都是很好的:打败了最强大的国家的联军,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我们看一下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大家很容易得出英国保守,革命不彻底而法国彻底的看法,但是比较一下,就知道英国的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稳步渐进地进行的,基本上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而经济基础的演变,又配合了生产力的发展,可谓相得益彰。法国就不同了,革命过来,反革命过去,共和国和王朝来回折腾,社会动荡不安,投资环境不好,工业化进程缓慢,最后被〃更为保守〃的英国、德国击败,甚至连托着长辫子的满清军队也在镇南关、谅山教训了一下她的殖民者。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社会改造,必须配合她的经济发展,不可顽固不化,亦不可操之过急。 
指挥,包括了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科学,指它本身有特别的规律,不能乱来。这个方面,已经有很多关于管理的著作,也有不少相应的技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有关的著作。所谓艺术,是指因人而异的临场发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讲的领导风格,正是这个意思。不同的指挥者风格不同,如果你想勉强统一,反而坏事。巴顿和蒙哥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两个杰出将领,但是也是一对冤家对头。巴顿将军是猛打猛冲的类型,适合指挥美国军队,挥霍无穷无尽的资源。蒙哥马利则是稳扎稳打,小心翼翼的典型,适合指挥英国军队,为他的老大帝国保存最后一点血脉。如果他们分别指挥,则都能打胜仗,可是放到一起,就非常别扭。 
正确的指挥的前提是对形势的正确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没有必要深入到细微末节,而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或者说,是构造一个形势模型,这个模型当中,只保留有限的几个要素和变量,最基本的关系,这些保留下来的要素和变量都是对于竞争的过程和结果发挥决定性影响的。在这个模型中,分出自己能够支配的变量,并实事求是地确定这些可支配变量对于模型当中的其它变量和要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式,得出自己的活动能够影响形势变化的方式和能力的科学的估计。 
接下来,是从形势模型中得出谋略模型。这个模型也是简单明确的,包含了自己的大概的行动方针,对手的反应,模型当中各个要素和变量的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反应。如果这些变化或反应不是唯一的,则我们还应该评估不同反应的后果和可能性,并认定其信息标志。当然,与对手和环境要素反应的不唯一性相适应,我们也应该有若干备选谋略。当某个信息标志出现,证明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我方应选择哪一套谋略方案。在制订谋略方案时,如果形势的变化不唯一,我们基本的谋略方案的针对性也不应是唯一的。虽然说唯一针对性的方案可能效率更高一些,但是由于缺乏灵活性,风险也更大。 
指挥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在认识模型中,充分注意到模型各要素的势能和动向,把握它们的合力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就是说,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产生自己对于竞争的认识模型。 
第二个,是在谋略模型中抓住要点,充分利用各个要素的势能和动向,尤其是合力的作用,去以最小代价战胜对手。《三国演义》当中有一段故事,说曹操击败袁绍后,斩袁谭,追击袁尚、袁熙兄弟到易州。袁氏兄弟逃到辽东投公孙康,诸将皆请兵追击。这时曹操得了郭嘉的遗书,笑着对诸将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诸将皆不肯信。果然,几日后,公孙康将二袁首级送到。操大笑曰:〃不出奉孝之料!〃众皆惊问。操遂以郭嘉书示众官。书中说: 
〃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虽然《三国演义》之中带有艺术夸张的成分,预测精确到百分之百,连几日内送头的细节都分毫不差,这在实际竞争当中,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但是书中还是把郭嘉的形势分析和曹操的理解和指挥表现无遗。 
战略里面有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根据长期当中基本稳定的情况和趋势制定的,专门针对某一类事件的对策,这种对策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把这一类长期稳定的,知道全局的对策叫做〃政策〃;另一个内容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准备的不同对策的方案,如果某一种情况发生,我们只需要使用其中的一个对策方案,这时其他情况不会发生,则针对其他情况的对策失效,这种随机应变的对策集合,我们称之为〃策略〃。毛泽东曾经有一段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如果我们担任一个比较大的单位的领导,一般应该把〃以不变应万变〃的政策交待给中层的管理人员或者干部去执行,自己除了制定战略和检查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之外,应该把精力集中在需要我们随机应变的策略方面。 
一般来说,制定和实施一项正确的战略,大体有这么几个阶段: 
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保证在信息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别给人家骗。能够获得充分必要的,准确的关键信息供决策之用; 
建立高明团结的战略决策班子,保证CPU(〃中央处理器〃)的功能强大,这样才能有好的战略产品出来; 
确定竞争的目标体系,先后次序。 
确定对手、各方的盟友、第三方到底是谁,分清主次,先后,制定对待不同人物或者集团的政策和策略。 
分析竞争各方的实力,得出运用和开发自己实力的政策和策略,破坏和削弱对手实力的政策和策略(如果是失控的竞争情况下,受控竞争主要应该集中发展自己的实力并且显示出来); 
分析环境对于实力的影响(乘数关系),得出适应、利用、控制、改造环境的系列政策和策略; 
形势分析,得出发展战略(造就势能,积蓄势能)和交锋战略(将势能转变为最大的动能,以便获得最大冲击力)。注意利用信息竞争提高效率,注意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的不同,为各种可能预做准备,尤其是败退的可能,保证自己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可以生存下来; 
执行战略。原则上政策由中下层执行,策略由高层执行。 
检查和评估战略本身的正确性和执行是否发生偏差等。 
纠正战略错误和执行的偏差。 
一般人只要掌握这些环节,就可以在自己所出的竞争活动当中制定出所需要的战略方针来,至于水平怎么样,是不是能够成功,取决于个人修为,不是书本上学的到的。
   


您下载的文件来自txt。nokiacn 由会员(83067919)为你制作【…TXT论坛】…立志要做最新最全的txt文本格式电子书下载论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