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舞,以给跳塔的青年壮胆鼓劲。只有勇敢的从塔上跳下的青年男子,才能正
式步入成人的行列。
(4)婚丧嫁娶
①澳大利亚
婚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澳大利亚土著人中,对偶婚的形式占据
着统治地位。这种婚姻的特点是实行同辈婚制;婚姻年龄差别大,实行一夫
多妻制。在某些部落里,虽然对偶婚占统治地位,但结婚却仍是涉及整个集
团的事,婚姻由成年的已婚男子们或者由长老会议指定某男青年娶某个姑娘
为妻。在绝大多数部落中,最普通的结婚仪式是自幼订婚或许配。由父母或
年长的亲人商订子女的婚事,有的甚至在子女出生前就定了。在东南各部落
中,婚姻通常采取交换的形式。当一个男子结婚的时候,他的姐妹或小于他
的一个女性亲属则成为新娘嫁到对方去。只有在很少的场合下,婚姻才是自
由恋爱的。
土著人的婚礼很简单,新娘的亲人把她带到新郎的住宿处,把她留在那
就行了。也有的举行一个简单的喜宴和跳舞会。
丧俗 现代早期澳大利亚土著的丧俗是多种多样的,几乎包括了世界上
所有一切处理死者的方式。各部落都有自己的丧葬方式。在北部沿海各部落,
通常把长老们葬在土里,把青年人葬在树上。而在卡通加部落中,把青年死
者埋在土里,把年老的死者烧掉。孔布卡布拉部落,把长老的尸体先放在台
子上,然后埋入土中,以后再取出来带在身边,最后放在在树洞里。
哀悼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哭丧较为普遍。有的部落整部落的人全部参加
哭丧,大家高声叫喊,表示自己的悲痛。在阿斯玛特人那里,丈夫死后,妻
子则在烂泥中打滚,大哭大喊,用匕首刺地。
人死后,各部落也有不同的限制和禁忌,有的不许提死者的名字,有的
限制自己的饮食,有的让未亡人长时间地穿专门的丧服,有的甚至禁止长时
间说话。
推测死因是澳大利亚土著的丧俗之一。他们认为,任何人死都是由于巫
术,所以人们竭力想找到“罪犯”,以便报仇。推测的方式很多,通常是去
察看葬处,特别是悬空葬的地方,在它附近发现了痕迹,便根据痕迹进行推
… Page 109…
测,或是根据所属的图腾进行推测。
②新西兰
婚俗 新西兰人的婚姻很讲究等级,不同的社会阶层采取不同的婚姻形
式。普通的人,男子向女子求婚,女子同意,便可结婚。如上层人物对此表
示不满,有权终止这种婚姻。中层人的婚姻,与家庭地位、财产、土地占有
关系密切。结婚往往采取增强家庭、部落、集团间关系的联姻方式。上层贵
族的婚姻,要经过部落族长们的讨论,结婚时还要举行毛利宗教仪式,为了
政治上的原因,上层人士总是在部落内找对象。
南岛的毛利人普遍从小订婚,长大后如不满此婚,可和自己的情人私奔。
因而有时也会发生争吵与殴斗。北岛的毛利人重视部落之间或远亲之间的联
姻,订婚要举行正式的仪式,结婚要举行喜宴。他们认为不举行喜宴婚后夫
妇不会生孩子。
毛利人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如女方不育,男子可再娶。贵族和头人可以
有几个妻子。在这些妻子中,第一个妻子对其他妻子有支配权。如果长子为
第一个妻子所生,那么她就有特别的权威,可对其他姐妹发号施令。
基督教传入新西兰后,许多毛利人采取基督教的方式,在教堂举行婚礼。
此外,他们还要举行传统的结婚仪式和小型的庆祝活动。1910年通过的婚姻
法规定,毛利人之间,毛利人与欧洲人之间结婚都必须办理正式手续才能被
承认。
丧俗 毛利人认为死意味着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站,就要入天堂了。因
此毛利人死后,一般都要尽快地通知亲戚朋友。人们知道后,马上放下手中
的活计,前往吊丧。家属将死者穿戴整齐,把遗体送到部落的毛利会堂,时
间最好在白天,据说这意味着死者是堂堂正正入圣堂的。
治丧的时间一般为3天,前来吊丧的人通常带一种披风或一块绿玉献给
死者,表示哀悼,并向死者的家属行碰鼻礼。死者的亲属要款待吊丧者。亲
戚、特别是妇女们要戴芳香的植物叶子或是海藻串成的白项圈,象征死者的
灵魂漂洋过海,去了彼岸的极乐世界。
大酋长去世,葬礼严肃而庄重,要把他生前用的武器、获得的荣誉一一
展示出来,主祭人讲述其业绩,还要一一提到他祖先的名字,大家唱挽歌为
其送葬。
瞻仰完遗容的人不得转身离开,要面对遗体退出门。吊唁结束后,前来
吊唁的人要在死者的屋子走一遍,称为“踩房”,并洒水,以驱邪出屋。
普通的人死了,葬在地里或海边的山丘上。有战功的人死了,葬地保密,
有的就葬在村中的公房中,把尸体保护起来,以防敌人报复。
③巴布亚新几内亚
婚俗 在巴布亚,现代早期的男女青年的婚姻是由父母决定的。女方的
家长往往向男方家长索要很重的聘金和礼物,其中不可缺少的礼品是“猪”。
而男方赠猪的多少要视新娘漂亮的程度,越漂亮要的越多,有的甚至可达到
7、8头猪。
新几内亚的芒特哈根人,新娘是明码标价买来的。她们只被看作是“一
件会做家务的家具”,他们的肉体和血液被认为是脏的。她们不能和丈夫一
起吃饭,男人向他们求欢也要在室外进行。
居住在南部高地的胡利人,实行自由恋爱的婚姻。但谈恋爱的方式很独
特。男女双方不能讲话,而是吹一种竹制的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婚后,
… Page 110…
待第一个孩子5岁后,夫妻分居两处,女孩随母,男孩随父。
丧俗 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很重视丧葬。人死后,有专门的匠人将尸体涂
上一种红土,放在架子上,用火熏烤成木乃伊,再把制好的木乃伊送到一间
在背阴的地方用木棍盖起的房子里,让尸体斜躺在木架之上。
在美尼亚米亚附近的村子里,有一座安置木乃伊的山丘,涂着红土的木
乃伊一排排安置在岩石台子上。这里没有停放尸体的小屋,而只是一个背风
的岩石场。木乃伊也不是卧姿放着,而是用木棍支撑着坐在那里。
人们对存放木乃伊的地方非常尊敬,并常常到这里来汇报村中的事情,
他们认为他们所说的一切死者都会知道,并能看到和感受到。
新几内亚的部落中也存在着土葬。他们将死者以坐姿放入棺材,并在棺
材上打几个洞,以使死者呼吸畅快。埋好后,在坟墓上插上数十根木桩,坟
墓周围挖排水沟,在水沟外种上几百棵树。每年全部落的人都要在墓前举行
祭祀。祭祀时,他们把40头猪击毙,并立刻开肚抛肠,薰烤4、5个小时,
熟后,男人一拥而上分食之。再把一只小猪放在墓前临时搭起的小屋里,供
死者的灵魂附身。祭灵时还要赞美死者,其妻子儿子围绕坟墓走一圈,边走
边喊叫。
芒特哈根人死后,尸体放在匣子里,吊离地面让其腐烂。经过两个月后,
再把腐烂了的尸体放进一只漆过的箱子里,直到变成一具骷髅再送往坟场。
④西萨摩亚。西萨摩亚人的婚礼十分简单,亲朋好友在一起吃一顿罗卜
糕似的食品,热闹一番,婚礼就结束了。婚后男方去女家住或是女到男家住
均可。婚后,全家老小住在一个凉亭式的房子里,大人们的房事也从不避开
孩子们。
西萨摩亚群岛的土著人,结婚时要当众破除新娘的贞操,这种事一般由
新郎或头人去做。
新娘被领进举行仪式的广场以后,陪同她的老媪取尽她身上所有的遮盖
物,让姑娘盘腿而坐在广场中的一块雪白的毯子上。由头人用右手的食指和
中指当众捅破她的处女膜。如果头人举起右臂,怀着焦急的心情观望的人们
确信这个姑娘是贞洁的,随之四处爆发出一片欢呼声,人们为她感到光荣。
此后,老媪搀新娘赤身裸体从众人面前走过,一边走一边唱象征性的歌
曲:河水快快流,两岸留不住,冲破暗礁石,奔腾向大海。
如果上述验证有损于整个部落的名誉,新娘的兄弟,甚至是她的父亲,
就会冲上去用棍棒将她活活打死。她的名字也从此将从整个部落人的记忆中
消失。
1903年,第一批华人来到西萨摩亚,当地人与华人通婚的习俗也由此开
始。
丧俗 1893年,由于英、德、美国的挑唆,萨摩亚发生了一场内部的战
争,战争中死了许多人。人们为他们举行的丧礼是这样的:“战死者的女眷
来到战场,铺开法拉 (地毯)。蝴蝶和虫儿停在它的上面,把它赶走,又回
来,又赶走,再回来,这样反复三次,又再回来,那便被认为是战死者的灵
魂。妇女们便郑重地把它抓起来,带回家里祭奠。
海岸上,也出现了同样的情景。凭吊在海上的战死者。在海岸上铺开法
拉,螃蟹和寄居虫爬到它上面,赶开,又回来,接连三次,又再回来,便被
认为是战死者的化身,拿回家去祭奠”(岩佐嘉亲著《萨摩亚史》,第112
页)。
… Page 111…
⑤斐济。婚俗斐济人不能在本部落内寻找自己的配偶,而是到与自己部
落曾有过矛盾的外部落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结婚必须争得各自家长的同
意。结婚时,双方部落的酋长们都要举行仪式,邀请对方,互送礼物“塔姆
娃”即鲸鱼的牙齿,共饮高纳酒,借此消除双方的误解,以增进两部落的友
谊。
结婚后的第四天,要在传统的房屋的四壁挂满树皮布,在布上画满了古
典图案。婚后一周,新娘在村里妇女的簇拥下,举行洗澡仪式。新娘同姐妹
们一起走到齐腰深的海水中,太阳落山时,提一条半米多长的鱼回家,仪式
就结束了。
丧俗 斐济人在死者埋葬后的当天晚上,亲人们要通宵达旦地唱颂歌,
以表示哀思。酋长死后,小伙子们疾击木鼓,昂首吹起海螺号角,妇女们哭
声悲切,顿足捶胸。此时任何人都不得走动。酋长死后的四、五天内,都要
由部落中年长的妇女守护尸体。下葬的墓地设有墓碑,高出地面的部分四周
用石头垒住,作为永久的纪念,葬礼后,参加葬礼活动的人都要到海水中进
行冲洗。
在大洋洲其他民族中,现代早期的婚俗还有许多种,并都带有各自的特
点。如波利尼西亚人的摩鼻求爱,马克萨斯群岛居民的人体铺路、汤加人的
风流婚俗等等。
也有不少奇特的丧俗,如瓦努阿图小南巴人的丧俗,所罗门群岛各部落
的丧俗等等。
(5)文化娱乐
①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喜欢的娱乐活动很多,流行于 19世纪末叶至
20世纪初的有赛马、跑狗、板球等等。
在墨尔本从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每年11月的头一个星期四都要举行
赛马锦标赛,每次比赛都吸引着全城的人。
板球是澳大利亚人非常擅长的运动。从 1882年开始,多次与英格兰举行
比赛,胜多输少。
澳大利亚的电影业也兴起于19世纪末。1899年至1900年间全世界的第
一部故事片《早期基督教殉道者》就是在澳大利亚摄制完成的。以后又在澳
大利亚的拍摄过上百部无声电影。
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中有一种既是武器又是运动器械的“飞来飞去”,
它即可打猎,杀敌,又可当投掷器。
②新西兰。新西兰的体育活动很丰富,包括各种球类,海上运动,滑雪
等等。
毛利人能歌善舞,“波依舞”是女性的代表舞蹈。“波依”是一种用蔺
草编织的白色小球,小球的一端用细绳牵着,在音乐的伴奏下,演员将小球
有节奏地上下舞动,左右绕行,象水流星一样在空中划出变化多端的优美弧
线;小球还不时地碰击演员的头和身体,发出悦耳的声响。
男性的代表舞蹈为“哈卡”,是以表现战争题材的勇士为内容。演员脸
上模仿古人纹面,赤裸上身,下穿黑黄两色草裙,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有时
还手持武器,刀剑相击,铿锵作响,并伴以高声喊叫。
③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十分喜欢跳舞。每逢节日、典礼
等,他们都要以舞蹈助兴。”
在新几内亚,芒特哈根人的歌舞会是最有特色的。哨子一吹,歌舞开始。
… Page 112…
40个手擎长矛的武士出场了,他们扭动双膝,跳了起来。他们之中,每隔四、
五人就有一个拿着黑色细腰鼓,用手击拍绷紧着兽皮的一面。武士们的打扮
很奇特,他们前身有一块茅草编成的短裙挂在腰带上,后身用当地称为“驴
草”的树叶,蓬蓬松松地遮起来。每人胸前都挂着一只金色的贝壳,贝壳上
方是用一条条树皮串成的项圈。树皮的条数是财富的标志,代表该人有一头
猪和一个珠贝。身上涂满树脂和猪油,闪闪发亮。有些舞蹈者还在下巴上挂
着象欧芹叶子那样的“胡须”,鼻孔中穿一根白骨头,脸上抹得墨黑,只把
鼻子涂白,把眼睛和嘴巴周围勾出白色的轮廓。头戴假发及老鹰和极乐鸟的
羽毛装饰。参加仪式的妇女脸涂成赭红色,穿着草裙。跳着欢快的舞蹈,场
面极为热闹而富有特色。
在大洋洲,喜欢舞蹈的还有所罗门岛居民。他们的传统舞蹈有驱魔舞、
蓑裙舞、战争舞等等。
(6)宗教与禁忌
①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宗教是图腾式的,他们相信人与自然界
的精灵之间有血亲关系,而且这种血亲关系是生命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移民的宗教信仰可以说随移民的到来而兴起,并随移民的增加信教的人
数也不断增加。1870年左右,信教的人数达全国总人口的38%,所信的宗教
有英国圣公会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9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发生了基督教各教派之间关于宗教信仰、道
德、教育等方面的争论。也说明了基督教在澳大利亚的发展。
②新西兰。18世纪初,欧洲人来到新西兰,西方的文化也日益影响了新
西兰。基督教日益成为新西兰信仰的宗教。而移民则保留着自己宗教信仰,
其中包括东正教、犹太教、佛教和印度教。
毛利人则相信灵魂不灭,崇拜自然力量化身的神和祖先的精灵。
③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普遍信仰精灵,崇拜图腾和祖先。
他们每个人,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精灵。
16世纪随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基督教传入了巴布亚新几内亚,19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