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一切财物,一律归她自己所有。
法国人口增长缓慢,成为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的突出问题。1876
年,法国人口总数为3700万,1911年为3960万,平均每年增长不到10万。
法国人口的出生率很低,而且呈下降趋势。1872年至1875年出生率为
26。2‰,1896—1900年下降到21‰,一次大战前为20‰。根据1911年的统
计,10%的家庭没有孩子,超过两个孩子的家庭只是少数。
出生率低的原因,是各阶层的人士都不愿多生孩子。广大小农不愿把小
块土地再分割给后代;而靠剪息票为生的中小食利阶层,则力图保持原有的
生活水平;许多中产阶级为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社会升迁的机会;有些
工人则响应一些工会实行“肚腹罢工”的倡仪,不愿为资本家提供任人剥削
的劳动力及为帝国主义当“炮灰”。
法国此时人口绝对值缓慢增长是由于死亡率下降和大量移民补充。19世
纪中叶,死亡率为27‰—25‰,一次大战前下降到18‰。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1860年男性为38岁,女性为41岁;1910年,男性为48岁,女性为52岁。
这段时间,大量的外国移民取得法国国籍。1872年至1911年间,有99。2万
移民成为法国人,1914年法国有外国移民160万。
丧俗
巴黎有许多神秘而富有特色的公墓,在这些公墓中埋葬着许多著名的人
物,其中活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埋葬在这些公墓中的著名人物有:拉
雪兹公墓中的肖邦、英国画家吉姆、音乐家吉姆·毛里松,还有巴黎公社墙
和社员烈士纪念碑;蒙特巴纳斯公墓的莫泊桑;蒙马特公墓中安息着的大作
家左拉。
③德国
婚俗
在柏林西南有一个叫希乔贝克的小镇,全镇的人都热衷于国际象棋活
动。镇上姑娘们选择配偶的一个主要条件,就是未婚夫的棋艺要高。因此,
小伙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须先与姑娘的父亲对弈一盘。如果小伙子赢了,
老头子不但不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小伙子也会因此受到姑娘全家的厚待,
婚事自然也就十拿九稳了。如果小伙子输了,那么就对不起了,先去学棋,
等棋艺提高了,可再次来姑娘家求婚。
传说这个棋艺定终身的习俗开始于1068年,到19世纪末就已有800多
年的历史,可这里的人们仍然遵循着这一婚俗。
闹婚是德国古老的婚俗之一,到20世纪初时仍然保持着。男女青年婚礼
的前一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等到夜幕降临,客人们便纷纷手
捧旧瓷器,尽情地向新房的门摔过去,以此祝贺新人幸福美满。因为德国有
个谚语“碎片会带来吉祥”。可是所摔之物中,不能夹带玻璃器皿。否则就
触犯了“幸福象玻璃一样脆弱”的禁忌。在众目睽睽之下,新郎新娘要一点
不剩地将碎片打扫干净,以此证明自己具有结婚的资格。有的在婚礼前,要
向新人赠送面包,葡萄酒和盐巴;结婚登记仪式后要向新人身上撒豆子,祝
愿多生贵子。有的地方,新人在进洞房之前,象征性地洗点衣服,客人们便
借此恶作剧,将晾衣服的绳子高高举起来,迫使新郎将新娘抱起来;接着是
… Page 30…
两人共同锯断木块,意为冬天准备木柴,锯完木头,再两人合饮一盘汤,然
后新郎抱起新娘进洞房。
直到19世纪末,在德意志虽已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对于贵族允许一夫多
妻制。当时刚刚灭亡的母权制还有一定的残余,即对女性的崇敬。贵族家庭
的少女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人质。想到自己的妻子可能被俘而做奴隶,这对于
德意志人是最可怕的,他们认为妇女是先知和神圣的,所以重要的事情都得
先听她们的意见。
1874年实行了民事婚姻和户籍登记的法令,规定,只有在户籍登记处办
完手续的婚姻才具有法律效力。从那时起,发给婚姻证明书,这完全属于国
家的职权范围。1875年帝国采用了这两项法律。
丧俗
在德国,传统丧俗为土葬。棺木有两种:木棺和铁棺。
在德国,亲人病危时,家人一般要守候在身边,为其送终。在病人咽气
后再将死者房间的窗户打开,以便让灵魂从窗户中飞出去。他们还在死者的
舌下放一枚硬币,谓其“专利钱”,还要把死者室内的镜子,面朝墙壁翻转
过来。也有在报纸上刊登讣告,并向死者亲友寄送讣闻及葬礼通知的,这种
习俗多在城市。死者如是虔诚教徒,其所在的教区还要在教堂前发通知,以
便死者的所有友人能为其送葬。
葬礼那天,送葬的队伍缓缓来到墓地。队伍前面是灵柩,身穿黑色丧服
的人们手执松柏长青的花圈紧随其后。待灵柩放入墓穴后,一名神职人员为
死者的亡灵祈祷。死者的亲朋好友及同事可简短致辞,以表哀思。随后,从
死者的亲人开始,大家依次向墓穴中的灵柩上撒一把土,至此,送葬的仪式
结束。
④俄国—苏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婚俗仍是传统式的,要
经过繁琐的说亲、订亲、送嫁妆,在教堂举行婚礼,举行结婚喜宴、婚礼舞
会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送亲、迎亲特别热闹和有意思。
到了结婚的日子,新郎乘坐三匹马拉的轿式马车迎接新娘去教堂。马车
用彩带、鲜花、小玲铛装饰得非常漂亮。一路上小伙子们拉着手风琴,唱着
歌陪新郎去接亲。迎亲车到新娘家门口时,男方要举行象征性强行进入新娘
家“买新娘”的仪式。马车先围着新郎绕三圈,伴郎则对空鸣枪,并把鞭甩
得“啪啪”作响,这时人们也跟着欢呼雀跃以示庆贺。迎亲车经过的地方,
人们故意设几道马竿为障碍,伴郎必须用葡萄酒、各种小礼物赠送给设马竿
者,以让车通过,这实际上是一种闹婚的形式。
直到19世纪末叶,俄国青年男女结婚还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因为他们相
信,结婚如未征得双亲同意,那么神就会降怒于青年夫妇。
到了 19世纪,在东方的斯拉夫民族中还发现了婚外俗。这就是在俄罗
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农村中常见的“晚间集会”,“谈情会”、“谈心
会”等等。这些聚会都是姑娘们举行的,而且照例是在寡妇 (孀居或离婚)
的家里举行。“晚间集会”等都与性关系自由有关。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俄国学者们在库页岛吉里亚克人
中发现了群婚的实例。吉里亚克人的男子对自己兄弟的妻子及自己妻子的姊
妹都有丈夫的权利,至少行使这些权利并不为社会所禁止。丈夫不能确认自
己的孩子,孩子更不知其父。因而把父辈的兄弟都称为父亲,把父辈兄弟的
妻子也叫母亲。把“父母”们所生的孩子都称兄弟姊妹。吉里亚克人还有一
… Page 31…
个习俗,丈夫死后,其妻根据氏族决定,转嫁丈夫的胞兄弟或名义兄弟当中
的一个。这些情况都说明吉里亚克人中存在着群婚制是无疑的。
20世纪初,在尼夫赫人中存在着一种三氏族联婚的群婚制度。
尼夫赫人婚姻制度规定,一个氏族不得从本氏族妇女所嫁人的那个氏族
中娶妻。而应从第三个氏族中娶妻。这样的规定便把尼夫赫人的婚姻限制在
三个氏族之间。甲男娶乙女,乙男娶丙女,丙男娶甲女,形成了三角式的三
个氏族联姻的形式。尼夫赫人的婚配原则只限于一个氏族对另一个氏族,而
且不是互相的,氏族之间不得互换婚姻,否则被视为“骨肉倒流”。此外,
他们还实行严格的“等辈婚制”,在这个制度上,形成了一个亲属的岳父被
视为整个氏族的岳父的亲属制。
在尼夫赫人中,他们不仅把自己的生父称父亲,也把生父的一切兄弟叫
父亲,把这些兄弟的妻子及自己母亲的妹妹称母亲,这些亲族的子女统称为
自己的兄弟姐妹。妻子称“安赫”,丈夫称“著”。从这些称谓中也反映出
尼夫赫人的群婚制度。
雅库特人的婚俗中,在19世纪末叶以前以牛数计算彩礼。而19世纪末
以后,彩礼便改为现金了。说明经济发展给以雅库特人习俗的影响。
在撒慕那福叶克阿斯梅叶克及其他属于旧俄罗斯帝国的民族间,直到19
世纪末叶还存在着一种掠夺婚姻的习俗。如求婚者无力支给一定购买的价
格,皆采取夺窃新娘的手段,以达成婚的目的。
丧俗
19世纪末俄国的丧俗在张德彝的《随使英俄记》中有所描述:英法之棺
色皆一律,都是黑色,外包黑毡。俄国虽也用毡包裹棺木,但颜色则不同。
如死者为男性用绛色,女性用黄色,鳏夫用藕荷色,寡妇用兰色,幼童用五
彩色,处女用白色,贫者之棺染成浅黄色,孕而不生,生而不育者皆用白棺
木。棺木的形状,由两个挖槽的器具合起来,上浅下深。从正面看如“■”,
旁边看“■”形。富有者的棺木镶着边,并用彩缎装饰,中下四边有垂穗,
四角下有脚支起,脚为金色。出殡用四轮敞车拉着,马数无定规,车马均为
黑色。走在车前的是教士,有一二对的,也有四五对的。他们穿黑色衣服,
举着一盏长柄黑木“■”形玻璃灯;后边是一对幼童,穿黑衣,手提炉焚香;
最后是一名神甫,穿着驼色长袍,光着脚,光着头,手举铜十字架。死者要
是贫民,则车只有载木棺而已。张德彝还描写了亲眼所见的两次丧葬之事:
乃见武斯吉街礼拜堂,一家出殡,先是穿黑衣丧服,骑着黑马,戴着金盔的
6对兵士,后面跟着8对穿黑衣丧服,举着黑木架玻璃灯的人,再后跟着是,
穿黑衣丧服的4对提炉幼童,还有三个穿黑衣丧服的人捧着6尺的黑布扁枕
头,上面放着死者生前所得的宝星缎领等物,最后则是用黑毛毡布罩起来的
棺木,并用鲜花把棺木围了起来。棺木用黑色的马拉着,拉车的是8匹乌马。
车后跟着他的妻子,戚女等三四十人,形成了一个黑色的送葬队伍。
现代早期,俄国远东地区的大部分土著民族仍处于原始公社阶段,保留
着完整的传统葬俗。例如氏族有自己的公墓,本氏族的成员必须葬在本氏族
的公墓中。婴儿夭折实行风葬。箭、矛、武器和工具的殉葬,举行出魂仪式
等等受原始宗教信仰限制的丧葬形式。
⑤瑞士婚俗。 1907年,瑞士法律规定:妇女有权支配婚姻联盟收入的
三分之一,只要她参加劳动,作帮手或家庭主妇。
⑥阿尔巴尼亚租妻制。阿尔巴尼亚一些地方存在着一种租妻制度。一个
… Page 32…
单身汉可随时租一个临时妻子,而且完全是合法的。这种租妻制盛行于南部
地区。这里有“婚姻市场”,“租妻者”和“出租者”在市场上经过讨价还
价达成协议,并向政府登记,便可成交。按当地的法律,一个男子在一个时
期只能租一个妻子。而一年最多只能租12个,即一个月只能租一个。这种“租
妻”制原于阿尔巴尼亚南北部落的冲突,后便成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直到
20世纪初仍然流行。
另外,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尔巴尼亚的某些地方存在着婚礼仪式上
新娘跳火的习俗。
⑦罗马尼亚婚俗。在罗马尼亚的一些地区,每年七月底都要举行女子集
市。集市上的妇女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并运来自己的全部家产和家畜,
炫耀自己的美丽和富有,以此吸引男人。
需要娶妻的男子对集市端坐的女子评头论足,倘若看中哪一个,就可以
将其带走,成为他的妻子。这种习俗到20世纪初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可它
不仅无衰落的迹象,而且越来越红火。
婚礼上撒麦粒的习俗在欧洲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初,它
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保留着。在罗马尼亚人的婚礼上,桌子上放着一个盛着
麦粒的圆盘子,里面盛着姑娘和小伙子的订情物——彩色围巾及戒指。仪式
开始,姑娘拿起戒指,小伙子拿起围巾,然后把盘子里的麦子撒在地上,以
示丰衣足食。
⑧南斯拉夫女人城。南斯拉夫南部的嘉历尼克城是个有名的女人城。这
里的成年男子都外出做工,由女子管理城市。这里每年7月12日过狂欢节,
15岁以上外出做工的男子于7月1日至14日回家探亲,过节,未婚的小伙
子和姑娘们在狂欢节上举行集体婚礼,大开宴会,大家举杯狂欢,互相祝贺。
到14日,男子又会踏上外出做工之途。嘉历尼克城的这一习俗到19世纪末
时已流行了300多年,并仍在流行着。
⑨婚龄纪念日。在欧洲的婚俗中,婚龄的纪念日是很重要的。这在欧洲
4个大国英、法、德、俄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随使英俄记》中记载了英国世爵毛遂克夫妇庆祝“五十金婚”的情
况。还提到了德国的婚龄纪念:“按日耳曼俗:凡嫁娶至二十五年为银婚,
再二十五年为金婚,又十年至六十年则为金刚石婚”,还提及了1879年德皇
贺金婚和奥皇庆25年银婚之事 (《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
第334、634、639、711页)。
(5)文化娱乐
①英国。19世纪末出使英国的刘锡鸿和张德彝都在自己的日记中提到了
英国的文化娱乐生活。如大英博物馆、赛马会、园圃艺术、水族馆、千人歌
会、书院、音乐堂,各种游戏及体育活动踢键,割纸人等等。
在张德彝的日记中提到了一种“蚤戏”。在伦敦水族馆的一间房子里,
人工养了4只跳蚤,可表演推磨、推车的节目。其车和磨与真的没有差别,
只是极小,只有绿豆那样大。据说这4只跳蚤已养了4年,每晚让它伏在养
者的手指上吸血1小时。养者的手指也因此血迹斑斑且又红又肿 (《走向世
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389页)。
马球比赛是19世纪末叶连英王都经常观看的一种比赛。在离伦敦20多
里的荷苓屯有一个马球场。场地宽阔,“周约四里,正面木房五面,中设御
座,惟王公国戚世爵大员方得入”,场地中间有一四面用木栏围起来的宽敞
… Page 33…
的院子。比赛者分为两队,共十余人,穿着不同颜色的短衣和小帽,每人手
执一木锤,柄长为三四尺,院中放一个牙球,球后站着裁判,举旗发令,旗
落比赛开始。两队同时奔驰抢着击球,以球击出场外的次数计输赢。(《走
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405—409页)。
英国人喜欢观马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