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幼科释谜-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氏曰。赤白之痢。世人无不曰赤为阳为热。白为阴为冷。或曰无积不成痢。至于调治。若冷热药更进。或单投去
积药。必难效。盖风木克胃土。不为暴下。则成痢疾。赤白交杂。为阴阳不分。法当分正阴阳。若既分。仍赤白同下。
则专究所因。若先白后赤。乃内伤生冷。失于盖复。又元气感于暑热。宜先救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后白。乃先伤热而
后感冷。先宜解热。后治痢。有夹热痢者。则纯下鲜血。此风能动血。宜冷服黄连香薷散。及当归散加醋炒蒸柏叶。有
夹冷痢者。则下纯白冻。或白上有粉红色。或似猪肝瘀血。皆为阴症。盖血得寒则凝也。先五苓散加守中汤。次固真汤。
倘不辨虚实冷热妄治。必脾胃愈虚。或成噤口。又有里急为阳。后重为阴。未圊前腹痛为里急。已圊后腹痛为后重。里
急大肠涩也。先大顺饮加宽气散。利解宽肠丸。后重为气虚。五苓散加人参送香连丸。若二症俱作。双金饮。然泻痢二
字。自是两症。粪夹水。来多而顺者。曰泻。带血纯白冻。来三五点而疼者。曰痢。轻重阴阳。于此而分。斯为治法。
有脓血交杂。经久不止。日轻夜重。或日夜频数。食减痛多。并用万金散、神效散。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脏蕴热。荣卫
不调。五谷不化。熏腐脏腑。神气昏沉。日久不散。此候已危。最苦是腹中利痛。儿小者无治法。盖五色者。乃五脏之
色。皆见于外。儿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小来复丹。煎五苓散送下。或可疗。又有风痢。多是黄褐色。与疳泻颇同。
但不臭为异。此风毒停滞于脾。泻黄散。若赤白同下不禁。小便少涩。痛热并作。唇裂眼赤。气促心烦。坐卧不安。狂
渴饮水。谷道倾陷。饮食不进者。难治。
薛己曰。海藏用四君芎归治虚弱之痢。四君干姜治虚寒之痢。愚尝治手足指热饮冷者。为实热。用香连丸。手足指
冷冻饮料
热者。为虚寒。用异功散。送香连丸。若兼体重肢痛。湿热伤脾也。升阳益胃汤。小便不利。阴阳不分也。五苓散。若
湿热退而久痢不止者。脾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倍升柴。泻痢兼呕。或腹痛。脾胃虚寒也。异功散。加木香、炮姜。或
变为疟者。肝克脾也。六君加升、柴、钩藤。若积去仍痢。脾气虚也。四君送香连丸。若因母膏粱六淫七情。致儿为患
者。当兼治其母。
叶桂曰。脓血痢。 痛后重。初用宣通驱热。如芩、连、大黄。必加甘草缓之。非如伤寒屎坚。须用芒硝咸以 坚
直
走。破泄至阴。此不过苦能胜湿。寒以逐热。足可却病。噤口痢都因热升浊攻。必用大苦。如芩、连、石莲清热。人参
辅胃益气。热气一开。即能进食。药宜频频进二三口。小儿休息久痢。变为粪后下血。最难速愈。有因气弱下陷。补中
益气。虚寒若饮食不化。益黄散。湿热未净。气分延虚。清暑益气汤。胃强善食者。苦寒清热。更节饮食。须善调经月。
久泻久痢。必伤肾。肾司二便也。必肛门后坠。与初病湿热里急下重不同。治以摄阴液。或佐疏补。久则纯与摄纳。
卷四
感冒
属性:感者触也。冒其罩乎。触则必犯。犯则内趋。罩则必蒙。蒙则里瘀。当其感冒。浅在肌肤。表之则散。发之则祛。
病斯痊矣。宁至盘纡。若不早治。由外内徂。侵经及络。脏腑壅沮。潜骨沦髓。邪毒固储。变成大病。难以骤驱。而至
于危。而至于殂。伊芳谁之过。能无憾欤。感冒之邪。惟风最初。风行迅速。飘忽吹嘘。当风行止。便入身驱。由风挟寒。
风寒是区。乃风之寒。非风寒俱。故异伤寒。六经遍逾。脉兼浮紧。其候吁喁。由风挟热。风热是呼。乃风及热。非风
热殊。故异中热。暑喝猝 。脉兼浮数。其候 。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摅。
惟肺主气。首先犯诸。心火相合。肝风并 。以渐而入。因风疾驰。避风避箭。载在方书。正风且然。况戾风刳。感冒
之症。未可尽拘。头疼身热。轻则或无。必恶风寒。肢体不舒。鼻流清涕。堵塞气粗。咳喘声重。涎沫有余。咽干口闭。
自汗沾襦。此外因也。当用表除。素有痰热。窠囊若墟。太阳阳明。二经是居。风邪易入。招引而孚。风乘火势。火煽
风枢。互相鼓动。病盛膈 。此内因也。当用爬梳。感冒之治。四时难诬。春夏辛凉。升麻柴胡。荆防羌葛。取效须臾。
秋冬辛温。桂枳参苏。二胡二活。其要也夫。内治甘苦。升散同符。冲和通圣。二方是图。临时消息。以意 畲。庶几
疾。如草加锄。所触斯解。所罩亦纾。
卷四感冒
四时感冒症治
属性:钱乙曰。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者。伤风症也。头目疼痛。而畏人畏寒者。伤寒症也。
张元素曰。小儿外感风寒。拘急。呵欠。皮毛涩。口中气热者。当发散。秋冬用温热。春夏用凉寒。
谭殊圣曰。小儿头疼体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颊赤眼涩。山根青色。皆伤风寒也。宜大青膏。
初虞世曰。感冒风寒。通用人参羌活汤、惺惺散、参苏饮。
万全曰。有风热兼伤者。或先伤风而后受热。或先受热而后伤风。一时齐发。贵审轻重而治之。宜桔梗汤、热郁汤。
若久不愈。此儿必虚。不得仍用表散。
李 曰。伤风则涕流鼻塞声重。伤风症。属肺者多。宜辛温辛凉散之。戴氏曰。新咳嗽鼻塞声重是也。有汗而恶风。
此真感风症也。
卷四感冒
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症治
属性:王履曰。小儿春日温病。未满三日。先用惺惺散二帖。后四五日不解。烦渴呕吐。白术散。自汗口燥。用制白虎汤。
六七日。大便燥结。四顺饮子下之。心腹大实大满。牛黄通肠丸下之。初起。疑是疮疹。只用葛根升麻汤解肌。
叶桂曰。春温。伏气症也。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
昔人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
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幼医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
尽者多矣。拟春温备用方。黄芩汤、凉膈散、清心凉膈散。若新邪引动伏邪。葱豉汤。春温。为冬季伏邪。幼科亦有之。
治从大方。然暴感为多。如头痛恶寒发热。喘促鼻塞。身重。脉浮无汗。原可表散。春令温舒。辛温宜少用。阳经表药。
最忌混乱。至若身热咳嗽。有痰之症。只宜肺药辛解。泻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属。消食药。只宜一二味。风温。
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治在上焦。不与清胃攻下同法。幼科不明手经之病。多致危殆。若寒痰阻闭。亦有喘急胸高。
不可与前法。用三白吐之。春季温暖。风温极多。温变热最速。若发散风寒消食。劫伤津液。变症尤速。拟风温备用方。
凉膈散、清心凉膈散、泻白散、白虎汤、至宝丹、清心牛黄丸、喻氏清燥救肺汤。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热。热者。
暑热也。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病变由此甚多。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
继用甘寒。再用酸泄收敛。不必用下。可称要言不烦。夏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即热气闭塞孔窍所致。其邪入
络与中络同法。牛黄丸、至宝丹。芳香利窍。可效。苏后用清凉血分。如连翘心、竹叶心、元参、细生地、鲜生地、二
冬之属。此症初起。大忌风药。初病暑热伤气。竹叶石膏汤。或清肺轻剂。大凡热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齿燥。
二便不通。或泻不爽为是。大忌误认伤寒。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与春月风温相似。而温自上受。燥自
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世人误认暴感风寒。混投三阳发散津劫燥甚。喘急告危。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
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帖亦可。更有粗工。亦知热病与泻白散加芩连之属。不知愈苦助
燥。
必增他变。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液。秋燥一症。气分先受。治肺为急。若延数十日。
病必入血分。又非轻浮肺药可治。须审体症端。深秋入冬。暴冷折阳。外感发热。头疼身痛。呕恶。必从太阳。若渴能
饮水者。里热见症。即非纯以表散。伤寒每以风伤卫用桂枝法。寒伤营用麻黄法。小儿肌疏易汗。难任麻桂。辛温表邪。
太阳治法。轻则紫苏、防风一二味。身痛用羌活。然不过一剂。伤风症亦肺病为多。前、杏、枳、桔之属。辛胜即是汗
药。葱豉汤乃通用要方。若肢冷寒战。呕吐自利。或身无热。即从中寒里症。三阴须分。但小儿太阴中寒最多。厥阴间
有。若冬令应寒。气候温暖。当藏反泄。即能病。名曰冬温。温为欲热之渐。非寒症得汗即解。若涉表邪一二。里热必
兼七八。是瘾疹丹痧。非徒风寒。或外受之邪。与里邪相搏。亦令郁于经络。或饮醇浓味。里热炽烈。而卫气不与营气
相和。或不正直入内侵。即有腹痛下痢诸症。其治法必以里症为主。稍兼清散。设用辛温。祸不旋踵。至于痧痘时疠。
须分四气也。
卷四
痰涎
属性:大人痰饮。小儿涎痰。痰由涎结。涎乃脾泔。脾运胃液。肢体皆咸。脾气不足。风热相兼。壅遏中脘。口沫淹淹。
乃生壮热。
惊搐渐添。脾热乘心。涎亦中含。心忡心悸。胸膈常 。涎流口角。痰自喉探。或喘或嗽。皆痰之嫌。鸡声锯声。皆痰
之占。凡属惊痫。痰必深潜。凡属痞积。痰又牢坚。疟必有痰。寒热难堪。眩亦多痰。痰火上炎。凡诸痰病。涎亦均沾。
然痰与涎。津液所涵。实为元气。相附如缄。不图其本。痰涎是 。元虚而脱。难免 。钱氏遗法。白术散拈。涎痰
之治。此其大凡。勿求小效。心存二三。
卷四痰涎
痰涎原由症治
属性:钱乙曰。余治朱监簿子。五岁。夜发热。晓如故。医以铁粉丸下涎。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饮。余取白术散一两煎三
升。任意饮。朱疑其泻。余曰。纵泻勿怪。但不可下耳。止泻治痰。清神退热。皆此药也。又煎三升。服稍尽。愈。三
日。又服三
升。不渴无涎。投阿胶散二服。安。
圣惠方曰。小儿多涎者。风热壅脾。积聚成涎。即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壮热。小儿多涎。亦由脾气不足。不
能四布津液而成。若不治其本。补益中气。而徒去其痰涎。痰涎虽病液。亦元气所附。去之不已。遂成虚脱。每见惊搐
壮
热等症。医以下痰小见功效。屡下之而致夭亡者多矣。姑备方。半夏丸、牛蒡子散、谭氏金珠丸、白附丸。
卷四痰涎
五脏传变皆痰
属性:李 曰。五脏传变。皆痰为患。盖痰乃风苗。火静则伏于脾。风动则壅于肺。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嗽痹。痰
火结滞。则为痫钓。或为咳嗽。痰火来去。则为泻青。皆由脾湿而成。所以惊风忌纯用风药。当以养血药为使。古方保
元汤加白芍。为慢惊美剂也。
脾肺母子也。二脏俱虚。则生 涎。 涎者。脾肺所出也。涎则流溢在于咽喉。如水鸡之声。喘嗽烦闷。宜抱龙丸、
夺命散。
卷四
咳嗽哮喘
属性:咳嗽哮喘。肺脏所招。为虚为实。有本有标。析而治之。理无或淆。咳则无痰。其声必高。嗽则无声。其痰若胶。
声痰俱有。咳嗽名昭。大抵咳嗽。由伤肺杓。或风乘肺。头痛汗饶。或寒乘肺。肢冷酸 。或热乘肺。面赤热潮。或火
乘肺。涕唾血条。或燥乘肺。毛发如烧。惟嗽之痰。脾湿未消。更详时令。四序分 。秋冬多实。春夏虚劳。更分久暂。
莫任 。初时感冒。邪舍皮毛。淫淫习习。喉痒难搔。嗽久液耗。华盖难浇。声连气促。涎沫盈瓢。更参脏腑。仔细
推敲。呕苦属胆。胁痛肝挠。小肠失气。喉梗心苗。长虫胃呕。吐乳脾嘈。大肠遗粪。喘息肺摇。膀胱遗溺。肾痛背腰。
腹满面肿。此属三焦。须明种种。咳嗽堪标。哮喘相近。细核实遥。哮专主痰。与气相撩。或嗜咸醋。膈腕煎熬。口开
呷吸。口闭呀嗷。呀呷二音。乃合成哮。喘气促急。专主热燎。痰声喝喝。肚撷胸尧。抬肩张口。鼻扇气 。俱为恶候。
非可易调。故知肺病。不自一朝。金为火克。热被寒包。根因不一。辨析厘毫。整肃娇脏。永令坚牢。
卷四咳嗽哮喘
咳嗽原由症治
属性:钱乙曰。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肺气大旺。病嗽者必实。非久病也。其症面赤痰盛。或身热。宜葶苈丸下之。
久者不可下也。十一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风从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宜麻黄汤汗之。有热症面赤饮水涎热。咽喉
不
利者。宜兼甘桔汤。若五七日间身热痰盛唾粘者。褊银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
即热。泻白散。若伤风嗽。五七日无热症而但嗽者。亦可用葶苈丸。后用下痰药。有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常出气。
喉中有声。此久病也。阿胶散补之。痰盛者。先实脾。后以褊银丸微下之。痰退。即补肺如上法。盖久嗽者。肺亡津液。
故必用阿胶散。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即补之。更量虚实。以意为增损。
圣惠方曰。小儿嗽而呀呷作声者。由胸膈痰多嗽动。其痰上搏于咽喉之间。痰与气相击。随嗽动息。呀呷有声。其
咳嗽本体虽同。而于治疗则加消痰破饮之药。以此为异耳。宜圣惠射干散。
罗谦甫曰。小儿 症。本由暑热所侵。未经发散。邪传心肺。变而为热。热生风。风生痰。痰实不化。因循日久。
结为顽块。圆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与乳食。或饲以酸咸。气郁不利。致令生痰。或风寒暑湿
侵袭。或堕水中。水入口鼻。传之于肺。故痰母发动而风随之。风痰潮紧。气促而喘。乃成痼痰。急宜去风化痰。先以
五苓散同宽气饮、宽热饮。稍用姜汁和匀。沸汤调服。次进知母汤、半夏丸治之。
张元素曰。嗽而两胁痛者。属肝经。小柴胡汤。嗽而呕苦者。属胆经。黄芩半夏生姜汤。嗽而喉中如梗者。属心经。
甘桔汤。嗽而失气者。属小肠。芍药甘草汤。嗽而右胁痛者。属脾经。升麻汤。咳而呕长虫者。属胃经。乌梅丸。嗽而
喘息吐血者。属肺经。麻黄汤。咳而遗尿者。属大肠。赤石脂汤。咳而腰背痛。甚则咳涎者。属肾经。麻黄附子细辛汤。
咳而遗溺者。属膀胱。茯苓甘草汤。咳而腹满。不欲食。面肿。气虚者。属三焦。异功散。
曾氏曰。脾虚亦能作嗽。当投补剂。醒脾散、茯苓浓朴汤。令脾气实。然后间与清肺饮。疏解肺经风寒。及藿香饮
助脾养胃。亦救子益母之法也。有一症。咳嗽至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此名
风痰壅盛。肝木克脾土。用白附饮治之。
薛己曰。咳嗽流涕。外邪伤肺也。参苏饮。咳嗽面赤。心火刑肺也。人参平肺散。嗽而吐青绿水。肝木乘脾也。异
功散加柴胡。嗽而吐痰乳。脾肺气伤也。六君加桔梗。嗽而吐脓痰。热蕴于肺而成肺痈也。桔梗汤。凡风邪外伤。法当
表散而实腠理。其用下药。非邪传于内。及胃有实热者。不宜轻用。面色白。脉短涩者。肺之本症也。易治。面色赤。
脉洪数者。火刑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