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10-幼科释谜 >

第2章

610-幼科释谜-第2章

小说: 610-幼科释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蝎散、钩藤散。眉红者不可治。胎黄者。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 
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母受湿热而传于胎也。凡有此症。母子皆宜服地黄汤、地黄饮子。有生下百日。及 
半周。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若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经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犀角散。若淡黄兼白者。 
胃怯也。白术散。 

卷一初生诸病
胎寒胎热
属性:虞抟曰。何谓胎寒。芽儿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时发战栗。曲足握拳。日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开。名 
曰胎寒。其症在胎时。母因腹痛而致。亦有产妇喜啖甘肥生冷。或胎前外感风寒暑湿。治以凉药。内伤胎气。则生后昏 
昏多睡。间或 乳泻白。不早治。必成慢惊、慢脾风。宜冲和饮合当归散加煨姜微泄。次用匀气散调补。次参苓白术散 
养胃。白芍药汤去寒湿。何谓胎热。儿在胎中。母多惊恐。或食热毒物。生后旬日间。儿多虚痰。气急喘满。眼闭目赤。 
目胞浮肿。神困呵欠。吸吸作声。遍身壮热。小便赤。大便秘。时惊烦。由胎中受热。或误服温剂。致令热蓄于内。熏 
蒸胎气。故有此症。不早治。则鹅口、重舌、木舌。赤、紫、丹瘤。自此而生。母宜先服木通散。亦与儿服。次以四圣 
散温洗儿两目。目开。进地黄膏、天竺黄散、当归散、牛蒡汤。亦同母服。凡有胎疾。当先令母服药。使药过乳。渐次 
解之。百无一失。如以凉药攻之。必生他病。乳母尤必忌口。 

卷一初生诸病
撮口
属性:孙思邈曰。小儿初出腹。筋骨未敛。肌肉未成。血凝乃坚成肌肉耳。其血沮败。不成肌肉。则使面目绕鼻口左右悉 
黄。而啼闭口。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皆是血脉不敛。此多不育。宜龙胆汤。 
李仲南曰。外症。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 
不可救疗。其或肚胀筋青。吊肠卵疝。内气引痛。皆肠胃郁结不通致之。治法贵疏利。宜辰砂膏。初生七日后。此症可 
免。 

卷一初生诸病
鹅口(一名噤口风。又名雪口。)
属性:巢元方曰。儿初生。口里白屑满舌上。如鹅之口。故名。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治法。用发缠指 
头。蘸井花水揩拭之。睡时。黄丹 。出火气。掺舌上。如用此法不效。敷保命散。 
李 曰。噤口风者眼闭。啼声渐少。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吮乳不得。口吐血沫。二便皆通。此胎中热毒流于心脾也。 
此症亦初生七八日内患之。 
鳌按。鹅口疮。用硼砂细研敷之。立效。 
王肯堂曰。茅先生论。儿喉中壅一块肉瘤闭却。为喉痹。身大热。舌硬不转。为木舌。口闭。满口黄如膏。名鹅口。 
三症皆热甚生风。风壅热毒至此。为实热。先用三解牛黄散。微与通利。次用天竺黄散、共牛黄膏与服。如喉响似锯。 
及眼直视。面青黑。不乳食者。死。 

卷一初生诸病
脐风脐湿肿脐疮脐突
属性:孙思邈曰。脐风者。断脐之后。被水湿风冷所乘。风湿之气入于脐。而流入心脾。遂令肚腹胀满。脐肿。身体重着。 
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食乳。甚则发为惊搐。若脐边青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 
朱震亨曰。初生七日内。见噤口撮口脐风三症者危。百日内见此症。手足蜷者。亦不治。 
曾氏曰。如禀赋充实。发热有痰。惊搐。投黑白饮、温蜜汤。空心调下。微泄似茶褐色二三行。进白芍药汤加姜枣。 
常用此法。亦妙。 
脐突一症。又非脐风。此亦因初生洗浴。系脐不紧。秽水浸入于内。产后旬日外。脐忽光浮如吹。捻动微响。间或惊悸 
作啼。治用白芍药汤加苡仁。次以外消散涂贴。自然平夏。 
陈无择曰。小儿初生一七日内。忽患脐风撮口。百无一效。坐视 
其死。良可悯也。有一法世罕知者。凡患此症。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以温水蘸熟帛裹连 指。轻轻擦破。即开 
口便 
安。不药神效。 
李 曰。断脐后。为风湿所乘。或尿湿 裙。遂成脐风。面赤喘急。啼声不出。其症脐肿凸。腹胀满。日夜多啼。 
不能乳。甚则发搐。撮口噤口。宜调气益黄散。甚者金乌散或宣风散。亦有热在胸堂。伸引努气。亦令脐肿发风。千金 
龙胆汤。 
钱乙曰。脐湿肿者。断脐后为水湿所伤。或入风冷。致令四肢不和。脐肿多啼。不能乳哺。宜柏墨散、五通膏。 
滑伯仁曰。婴儿脐中肿湿。经久不瘥。若至百日。即死。宜速治之。用枯矾龙骨为末。入麝少许。拭脐干掺之。须 
避风。 
巢元方曰。脐疮者。水入脐中。或受尿湿。肿烂成疮。或解脱为风所袭。入于经络。则成风痫。若脐肿不干。久则 
发搐。宜金黄散。 
王汉东曰。断脐作疮。枯矾龙骨 当归末皆可掺。或油调敷之。 
李仲南曰。脐突者。芽儿有热在胸堂。则频频伸引。呃呃作声。努胀其气。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脐突肿赤。虚大可 
畏。无识之人。将谓断脐不利而使然者。非也。此由胎中母多惊悸。或恣食热毒之物所致。宜对症与药。其热自散。其 
脐归本。不必敷药。恐反为害。 

卷一
惊风
属性: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惊必发搐。惊必窜睛。惊必牙紧。惊必面青。惊必鱼口。惊必弓形。心经热积。肝部风生。 
肝风心火。二脏交争。血乱气壅。痰涎与并。百脉凝滞。关窍不灵。或急或慢。随其所撄。急由阳盛。慢属阴凝。急缘 
实病。慢自虚成。急惊之症。暴疾难名。种种恶候。一一并呈。迨其发定。了了神清。揆厥所原。调护失情。昼抱当风。 
夜卧浓衾。多食辛辣。偶触鼓钲。跌扑嚷叫。人物雷霆。凡诸惊恐。动魄乱经。一旦疾作。讵比寻恒。慢惊之症。睡卧 
靡宁。乍发乍静。神思昏瞑。大抵久病。逐渐热增。吐泻疟痢。消耗匪轻。脾虚胃弱。阳常不升。虚邪火旺。肝木来乘。 
淹延困顿。遂致命倾。有慢脾风。症更堪憎。慢惊之后。虚极难胜。病全归脾。故慢脾称。脾家痰饮。凝聚胸膺。脾家 
虚热。来往相仍。脾困气乏。肢冷目瞪。频呕腥臭。微搐焦声。无风可逐。无惊可平。十不救一。魂魄归冥。又有天吊。 
状若祟凭。头目仰视。身热不停。爪青肢 。是真病情。邪热毒瓦斯。壅遏心精。颇难调治。医药速营。诸惊疾发。诊视 
察听。表里虚实。尤贵详明。惊风之属。痫痉易醒。更多兼症。一一细评。毋轻心掉。毋躐等行。方治无误。医始称能。 

卷一惊风
惊搐由脏腑
属性:钱乙曰。因潮热发搐在寅卯辰时者。此脾用事之时也。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内生热涎。项颈强急。此 
肝旺也。当补肾治肝。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因潮热发搐在巳午未时者。此心用事之时也。心惕。目上视。白睛赤 
色。牙关紧急。口内涎生。手足动摇。此心旺也。当补肝治心。补肝地黄丸。治心导赤散、凉惊丸。因潮热发搐在申酉 
戌时者。此肺用事之时也。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热如火。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此肺旺也。当补脾治肝 
治心。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因潮热发搐在亥子丑时者。此肾用事之时也。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 
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省。此肾旺也。当补脾治心。补脾益黄散。治心导赤散、凉 
惊丸。 

卷一惊风
惊搐痫痉不同
属性:娄全善曰。惊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表里之异。身热力大者为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仆地作声。醒时吐沫者。 
为痫。头目仰视者为天吊。角弓反张者为痉。各不同也。 

卷一惊风
伤风伤食发搐
属性:钱乙曰。伤风搐者。因伤风得之。口中热气出。呵欠顿闷。手足动摇。当发散。大青膏。小儿生来怯弱者。多此病 
也。伤食搐者。因伤食后得之。身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乳食而发搐。当先定搐。如羌活防风煎汤下泻青丸。搐退。 
白饼子下之。后服安神丸。 

卷一惊风
惊风先见之症
属性:危亦林曰。惊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积渐而生风也。 
杨士瀛曰。惊邪入心。则面红脸赤。惕惕夜啼。入肝则面目俱青。眼睛窜视。入肾则面黑恶叫。咬乳切牙。入肺则 
面淡白。喘息气乏。入脾则面淡黄。呕吐不食。凡乳儿欲发惊风者。先神志不定。恍惚惧人。扎眼上视。左顾右盼。伸 
手握拳。闷郁努气。情态不如寻常。皆惊风先症也。 
钱乙曰。切牙甚者发惊。目直视。面色青。身反折者生惊。呵欠面青者惊风。呵欠面黄者脾虚惊。目赤兼青者发搐。 
肝脏实热。手寻衣领。乱捻物。目直视者。必发惊。肝有风。目连札。不搐。有热则目直视。亦不搐。得心热者则搐。 
肝主风。风动而上行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定。儿不任。故目连札也。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 
两皆系。不能转动。故目直视也。若得心热则搐。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 
虞抟曰。王氏云。木能胜土。热动心忡而生惊也。 

卷一惊风
惊搐有声无声
属性:钱乙曰。惊痫发搐。男发搐。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男反右视。女 
反左视。亦皆有声。 
李杲曰。男为木。故左视木位无声。右视金位。相击则有声。女为金。故右视金位无声。左视木位相击亦有声。 

卷一惊风
急惊风
属性:钱乙曰。急惊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热气出。二便黄赤。剧则发搐。盖热盛则生风属肝。此阴盛阳虚 
也。利惊丸主之。以除热痰。不可用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搐虚。热不消也。小儿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大声非常。则动 
而惊搐矣。若热极虽不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张元素曰。急惊者。阳症也。俱腑受病。热痰客于心肺。是少阳相火旺。经云。热则生风。因闻人声而作。若谓东 
方震卦。得火气而发搐。火本不动。焰得风而动。当用利惊丸、导赤散、泻青丸。搐止。宜服安神丸。 
危亦林曰。惊风形症不明。若言阴症。则浑身又温。若作阳症。则又不大搐。乃阴阳不和。宜用防风温胆汤下大惊 
丸、小惊丸。 
杨士瀛曰。急惊先当定搐。搐由风也。风由热也。搐已定。方可下热退惊。热若不退。惊亦不散。急惊。截风定搐 
为要。风搐既定。次与下热。热去则无风。风散则不搐。 
朱震亨曰。老医常言小儿惊搐。多是热症。若先便用惊风药。若白附子全蝎僵蚕川乌之类。便成坏症。后有医幼科 
者。只用导赤散加地黄防风进三服。导去心经邪热。其搐便止。次服宁神膏。神效。 
曾氏曰。急惊之论。前代书所不载。惟曰阳痫。大概失所爱护。或抱于当风。或近于热地。昼则食多辛辣。夜则衾 
盖太浓。郁蒸邪热。积于心。传于肝。再受人物惊触。或跌扑叫呼。雷声鼓乐。鸡鸣犬吠。一切所惊。未发之时。夜卧 
不稳。睡中或哭或笑。切牙咬乳。鼻额有汗。气喘痰喘。忽尔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手足搐掣。此热 
甚而然。况兼面红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而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心火也。肝风也。风火阳物也。风主乎动。火得风 
则烟焰起。此五行之造化。二阳相鼓。风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热则神魂易动。故发惊也。心主乎神。独不受触。 
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故能成搐。名曰急惊。治之之法。先发表。次通心气。疏涤肝经。安魂退热。惊风既除。与 
之去痰。免成痴疾。但不可用大寒凉药。 
李仲南曰。大要急惊用药。有次第。有轻重。开关以后。且与截风定搐。风搐既定。却下痰热。理为至当。若患在 
痰热。未有惊风。只可退热化痰。不可妄投惊风药。盖药中多用寒凉。恐引痰热入经络。凡病在热不可妄治痰。止当解 
表。病在惊不可妄治风。盖惊由痰热。只可退热化痰。而惊自止。病在痰不可便治惊。急须退热化痰。病在风不可便治 
搐。盖风由惊作。只可利惊化痰。其风自散。若惊亦有搐。须用截风散。至妙之道。若治惊而痰不化。热亦不退。惊安 
得自止。化其痰。热若不退。风亦不散。痰安得去。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之也。急惊初传。风搐得定。而痰热一泄。 
又须急与和胃定心之剂。若搐定而痰热无多。则但用轻药消痰除热可也。然急惊虽当下。切不可过用寒凉。致成慢惊。 
且如只下痰热。不必太骤。但斟酌处。只用大黄一味足矣。且急惊症。原在于去肝风。降心火。幼幼书以为至要之说也。 
薛己曰。急惊之候。牙关紧急。壮热涎涌。窜视反张。搐搦颤动。口中气热。颊赤唇红。脉浮洪数者。此肝经血虚。 
火动生风。盖风生则阴血愈散。阴火愈炽。火动则肺金愈亏。肝木愈旺。宜滋肝血养脾气。 
王肯堂曰。急惊由内挟实热。外感风邪。心家受热积惊。肝家生风发搐。肝风心火。二脏交争。风气壅盛。无可发 
泄。故暴烈也。又有搐搦反张斜视。而牙关不紧。口无痰涎而气热。未可直指为惊风。恐是伤风伤寒夹食夹惊疹痘等症。 
此即钱氏假搐之说。又各根据本症施治。又急惊搐搦。不可把捉。但扶持之。否则风痰逆入经络。遂使手足拘挛。或成废 
疾。小儿急慢惊风。古谓阴阳痫。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盛而阳亏。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 
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虚能发热。热则生风。是以风生于肝。痰生于脾。惊出于心。热发于肝。而心亦热。以惊风痰热。 
合为四症。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八候。凡眨眼摇头。张口出舌。唇红睑赤。面眼唇青。及泻皆青。发际印堂青筋。 
三关虎口纹红紫或青者。皆惊风候也。大抵肝风心火。二者交争。必挟心热而后发始于搐。故热必论虚实。症先分顺逆。 
治则有后先。盖实热为急惊。虚热为慢惊。慢惊当无热。其发热者虚也。急惊属阳。用药以寒。慢惊属阴。用药以温。 
然又必明浅深轻重进退疾徐之机。故曰热必论虚实。男搐左视左。女搐右视右。男眼上窜。女眼下窜。男握拇指出外。 
女握拇指入里。男引手挽左直右曲。女引手挽右直左曲。凡此皆顺。反之则逆。亦有先搐左而后双搐者。但搐则无声。 
搐逆则有声。其指纹弯弓入里者顺。反外者逆。出入相半者难痊。故曰症必分顺逆。阳病阴脉。阴病阳脉。亦为反。 
热甚生痰。痰甚生惊。惊甚生风。风甚发搐。治搐先于截风。治风先于利惊。治惊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热。其若四症 
俱有。又当兼施并理。一或有遗。必生他症。故曰治有先后。纲领如此。若分三者言之。暴烈者为急惊。沉重者为慢惊。 
至重者肝风木之克脾土。为慢脾风。丹溪云。忽惊用降火下痰丸。养血药作汤下之。慢惊当补脾。兼用朱砂安神丸。清 
米汤 
下。更于血药中求之。如四物四君东垣黄 益黄散之类。世以一药通治。甚妄。薛氏于急慢惊痫之外。又出惊风一症。 
其候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泄泻色青。盖惊之轻而虚者也。若惊入心。则面赤夜啼。用栀子清肝汤加黄 
连。若入肝则面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