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幼科释谜-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防己、蚕沙。暑热邪伤。初在气分。日久不解。渐入血分。反渴。不多饮。唇舌绛赤。芩连膏。如不应。必用血药。
凉佐清气热。一味足矣。轻则用丹皮、(汗多忌)青蒿、犀角、竹叶心、元参、鲜生地、细生地、木通、(亦能发汗)淡
竹叶。若热久痞结。泻心汤选用。又夏月热久入血。最多蓄血一症。谵语昏狂。看法以小便清长者。大便必黑为是。桃
仁承气汤为要药。幼稚疟久。面肿腹膨。泄泻不欲食。或囊肿。或跗肿。必用东垣益气以升阳。倘脾阳消惫。前方不应。
用理中汤或钱氏益黄散。得效二三日。须投五苓散。一二日。再与异功、参苓白术散之类。必全好。徐忠可注金匮。有
云。幼儿未进谷食者。患疟久不止。用冰糖浓汤。余试果验。疟多用乌梅。以酸泄木安土之意。用常山、草果。乃劫其
太阴之药。以常山极走。使二邪不相并之谓。用人参、生姜曰露姜饮。一以固元。一以散邪。取通神明去秽恶之气。总
之久疟气馁。凡壮胆气。皆可止疟。未必真有疟鬼。又疟邪既久。深入血分。或结疟母。鳖甲煎丸。设用煎方。活血通
络可矣。
卷二疟疾
寒热往来
属性:巢元方曰。风邪外客于皮肤。而痰饮内渍于脏腑。致令血气不和。阴阳更相乘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之气。
为邪所乘。邪正相干。阴阳交争。时发时止。则寒热更相往来也。
吴绶曰。凡寒热往来。是无定期者。其有定期。疟也。全生云。若其人翕翕如热。淅淅如寒。无有时度。支节如解。
手足酸疼。头目昏晕。此由营卫虚弱。外为风邪相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久不治成痨。宜荆芥散。又曰。
如苦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
道不舒。阴阳交乱。宜备急丸。若止见寒热。起居如常。久而不愈。乃大病后元气未复。悉属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宜
八珍汤。食积为病。亦令寒热。保和丸消之。兼呕吐泄泻。六君子汤。厥冷冻饮料热。人参理中丸。作渴不止。七味白术散。
食积消而寒热尚作者。肝邪乘脾也。异功散加栀、柴。然此皆非疟症也。切不可混。
庞安常曰。小儿食积。寒热如疟。渴泻气急。要合地卧。此候当先取下积。只用平胃散。次常服进食丸。
卷三
黄胆
属性:脾土色黄。病则成疸。其病缘何。先因虚损。复感湿热。风寒外犍。停郁腠理。浸淫肢脘。内热蒸蒸。外熏色变。
此其大凡。脉必濡缓。伤寒无汗。瘀热不散。身必发黄。尿涩腹满。暑邪挟湿。经络俱 。沦肤浃髓。脏气莫展。黄如
橘色。筋骨痿软。或由疳泻。肌肉消 。肚大筋青。皮黄发卷。胎疸之疾。得于初产。生下即黄。遍身栀染。原虽不同。
阴阳必辨。阳黄体热。二便硬短。脾与心搏。胸膈必懑。先利小便。下法莫远。阴黄肢冷。清便滋泫。大便清黄。腹痛
而喘。面目爪齿。黄色暗惨。脾虚失制。肾水胀衍。约此二端。疸病斯显。再详兼症。身疼体懒。强直
其膊。枯涩其眼。溺如屋漏。浮肿若茧。或渴或呕。或寒或暖。按症求之。有此款款。淡黄兼白。乃胃怯懦。或胃不和。
其病稍浅。
卷三黄胆
疸病原由症治
属性:钱乙曰。诸黄皆相似。如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
色。着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胆也。其症多患于大病后。别有一症。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
黄腹大。食土而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古书云。诸疸皆热也。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
胃不和也。难知云。色如熏黄。乃湿病也。则一身尽痛。若色如橘子黄者。黄病也。身不痛。有干黄者。燥也。小便自
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宜栀子柏皮汤。有湿黄者。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宜大茵陈汤。如大
便自利而黄者。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或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
曾氏曰。黄病不可一概论。标本不同。症治亦异。乃脾胃气虚。感受湿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蕴积成黄。熏发
于外。故有是症。或脾胃虚弱。内因症癖。攻之而成。然疳泻亦主皮黄。肚大发直筋青。肌肉消瘦。外无色泽。身必发
黄。治法。感湿热者。以 咀五苓散加麻黄、姜。汗之即愈。或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亦可。若得干疳癖者。形如
黄土。宜醒脾。或化癖丸。
罗谦甫曰。予治一小儿。季夏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橘黄。眼白亦黄。筋骨瘦弱。不能行立。此由热加以湿。
而蒸搏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生。故脾遂乘心。湿热相合而成以疾也。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
胜。则皮肤如橘色。有余之气。必乘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内经言。脾热者。色黄
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是也。所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盖脾土退其本位。肾水得复。心火自平矣。加减泻
黄散。
卷三黄胆
疸分阴阳
属性:张元素曰。阳黄者。大小便赤涩身热。是脾土与心火相搏。为阳病。法当先利小便。后下大便。阴黄者。清便自调。
面目及身黄。四肢冷。是脾虚不能制肾水。宜益黄散。下使君子丸。
卷三
水肿(诸肿胀附)
属性:少阴肾水。太阴肺金。金本生水。水融两阴。肾邪相传。膀胱是侵。逆于脾土。反被水沉。脾虚失制。随水所淫。
脾既受克。不能生心。水激心火。与肺相临。肺又受害。化原失凭。以致水溢。肾邪纵横。脾易受湿。水乃与并。脾主
四肢。流走 。渗于脉络。皮肤是寻。血亦化水。停积日深。乃作水肿。腹饱筋青。手足面目。悉属水停。或气喘逆。
或口呻吟。或发烦渴。或寒热乘。或小便秘。溺出如针。胸满胁胀。减食失音。背平脐凸。命乃将倾。须洁净府。亦开
鬼门。去菀陈 。内经是箴。当须识此。急早治惩。根由症状。仔细详明。嗟嗟水肿。病岂寻恒。时俗谬妄。河白是称。
遍考方书。古无此名。
卷三水肿(诸肿胀附)
水肿原由症治
属性:曾氏曰。原肿病之由。标本之疾。肾主元气。天一之水生焉。肺主冲化。地四之金属焉。肾为本而肺为标。皆至阴
以积水。其为病也。肾者。胃之关键。关键不利。则枢机不转。水乃不行。渗于脉络皮肤。而为浮肿。当推究内外所因
为治。儿大者。凭脉以明虚实。古方有十种论症。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
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便闭
涩。为胃水。少腹急满。为小肠水。然脉浮为风为虚。沉伏为水病。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即为正水。脾脉虚大。
多作脾肿。因循不治。乃成水肿。盖脾属土。喜燥而恶湿。常感湿气。湿又喜伤脾。血化为水。土败不能制水。则停蓄
不行。留滞皮肤。故作浮肿。初得病时。见眼胞早晨浮突。午后稍消。急以羌活散疏解。次醒脾散。及间投南星腹皮散。
其脾冷困。则燥以草果、缩砂之类。然此症夏秋冬治之颇易。惟春不然。盖四时之水。无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
受克。不能受水。所以难疗。须徐徐调理取效。若脾热而困。入投燥热药。虽不能生土。亦可胜水。奈杀之太过。土不
胜火。则热愈盛而不食。发热烦渴。又进燥剂。由此面目转浮。致脾败。手足背肿。脐凸。皆脾之外候。有未经发表。
递用下药。一泻肿消。乃曰泻之力。不知脾愈泻而愈虚。不旬月。其肿如初。此世人但知泻肿为最。不求十补而一泻之
论。法当随四时用药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宝丹加麻黄、桂枝、赤苓、姜、葱。夏以五苓散加麻黄、苡仁、车前子、
姜、葱。秋以清肺饮加羌活、细辛、商陆。姜、葱。冬以冲和饮加白术、生川乌、赤小豆、
姜、葱。次投滋润救脾导水汤剂渗泄之。乃为良法。更以香陆胃苓丸顿服。自安。
有国中便觉痰嗽气喘。小水不通。正属肺肾所主。先服解表散。次投三白散。凡得此病。非一朝夕之故。不可求速
效。以致虚脱。如愈后。再感外风。满面虚浮。用排风散和解。仍服救脾汤剂。免致反复。刘氏曰。治肿非易。补养尤
难。忌食物切须详审。有久不消者。下浚川丸即效。
史演山曰。肿胀二症。此由虚中有积。久患失治。日渐传变。症候多端。随轻重。察盛衰。审表里以主治。先固其
本。后治其标。斯无患矣。受湿肿。食毒瓦斯肿。伤寒虚气入腹肿。泻痢虚气入腹肿。此四种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虚得之。
受湿。谓脾胃受湿冷。久不克化。气浮。四肢头面皆肿。食毒瓦斯肿。由脾胃伤冷积。毒瓦斯停留胃脘。致气入腹。蛊胀肿
急。伤寒由下之太早。乘虚入腹作肿。泻痢久。脾气亦虚。是以致肿。以上宜平调胃气。补脏充实。方可去肿。先服
四味理中汤减半干姜加白术、桑皮。伤寒虚肿。加枳实。作喘加淡豉。泻痢虚胀。宜正气调胃。胃气既壮。救生丹利之。
肿即退。再用观音散调补脏腑。即平复矣。
王履曰。气虚肿。亦名气蛊。血虚肿。亦名血蛊。小儿所患肿胀一门。最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肿胀之作。皆
由荣卫不顺。脏腑怯弱。壅滞三焦。流注百脉。表里俱虚。邪正相乱。以致四肢浮盛。肚腹膨满。多由食毒得之。饮食
得之。症伤得之。饥饱得之。积久不化。故成斯病。病由虚得。或妄乱通下。因虚致虚。根不得去。疾加益甚。是谓坏
症危症。先投荣卫饮子。次服分气饮子以散滞。斯病去矣。
叶桂曰。夏季湿热郁蒸。脾胃气弱。水谷之气不运。湿着内蕴为热。渐至浮肿腹胀。小水不利。治之非法。水湿久
积。逆行犯肺。必生咳嗽喘促。甚则坐不得卧。俯不能仰。危期速矣。大凡喘必生胀。胀必生喘。方书以先喘后胀者治
在肺。先胀后喘者治在脾。亦定论也。金匮有风水、皮水、石水、正水、黄汗。以分表里之治。河间有三焦分消。子和
有磨积逐水。皆有奥义。学人不可不潜心体认。难以概述。阅近代世俗论水湿喘胀之症。以内经开鬼门取汗为表治。分
利小便洁净府为里治。经旨病能篇。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以健脾燥湿为稳治。治之不效。技穷束手矣。不知凡病皆
本乎阴阳。通表利小便。乃宣经气利腑气。是阳病治法。暖水脏。温脾肾。补后方以驱水。是阴病治法。治肺以轻开上。
治脾必佐温通。若阴阳表里乖违。脏真日漓。阴阳不运。亦必作胀。治以通阳。乃可奏绩。如局方禹余粮丸。甚至三焦
交阻。必用分消。肠胃窒塞。必用下夺。然不得与伤寒实热同例。擅投硝、黄、枳、朴。扰动阴血。若太阴脾脏饮湿阻
气。温之补之不应。欲用下法。少少甘遂为丸可也。其治实症。选用方法。备采葶苈大枣汤、牡蛎泽泻散、甘遂半夏汤、
子和桂苓汤、中满分消饮、五子五皮汤、茯苓防己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泻白散、五苓散、控涎丹、禹功丸、大顺
散、越婢汤。徐姓小儿。单胀数月。服肥儿丸、万安丸、磨积丹、绿矾丸、鸡肫药。俱不效。余谓气分不效。宜治血络。
所谓络瘀则胀也。用归须、桃仁、延胡、山甲、蜣螂、 虫、灵脂、山楂之类为丸。十日全愈。
卷三
腹痛腹胀
属性:腹痛腹胀。病属中宫。脏气相击。邪正交攻。挟寒挟热。症见不同。曰食曰积。壅滞于胸。有虚有实。其故难穷。
二病之因。各以类从。先详腹痛。势若攻中。脾虚气冷。胃虚呕HT 。虚热面黄。实热面红。食积便臭。蛊积沫 。肝
木乘脾。两胁恫恫。寒水侮土。泻利重重。脾气下陷。重坠如钟。脾来克肾。少腹如舂。盘肠内吊。腰曲犹弓。啼干唇
黑。由于肝风。
亦有锁肚。硬如石HT 。撮口面青。初生屯蒙。此二症者。患之实凶。以上种种。务通其中。次详腹胀。痞气填衷。
闷乱喘满。下则倥侗。不喘虚痞。误下疲癃。土虚及肺。金气销熔。目胞腮肿。内及喉咙。或缘病后。脉细朦胧。或缘
痰食。膈满肚壅。(叶平声)或缘热结。壮热若烘。或缘寒积。肢冷涎之。丁奚哺露。无辜病丛。头小腹大。黄瘦其躬。
乃
胀之重。病气日充。审其根原。毋俾病隆。为补为泻。当可病松。莫作等闲。用拯幼童。
卷三腹痛腹胀
腹痛原由症治
属性:钱乙曰。小儿积痛、食痛、虚痛、虫痛。大同小异。惟虫痛当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症用药。虫与痫相似。小儿
本怯。故胃虚冷。则虫动而心痛。与痫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宜安虫散。又有胃受极寒极热。亦令虫病。或微
痛。或不痛。遽然吐虫。法当安虫为主。若因治虫。反伤胃气。固不可。因寒而动者。理中汤加乌梅、川椒。因热而动
者。五苓散加乌梅。
曾氏曰。虫痛。小儿多有之。其症心腹痛。叫哭。倒身扑手。呕吐清水涎沫。面青黄。时作时止。口唇紫黑色者。
是蛔厥也。宜安虫散、安虫丸。
谭殊圣曰。小儿腹痛。多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桔梗枳壳汤加青皮、陈皮、木香、当归为妙。挟热而痛。
必面赤壮热。四肢烦。手足心热。四顺清凉饮加青皮、枳壳。挟冷而痛者。必面色或白或青。手足冷。七气汤加桂。调
苏合丸。冷甚变症。则面黯。唇口俱黑。爪甲皆青矣。若内吊痛。则钩藤散。其余则芍药甘草汤。皆要药也。
卷三腹痛腹胀
盘肠内吊痛
属性:娄全善曰。曲腰干哭无泪者。为盘肠内吊痛。面 白。不思食。为胃冷痛。面赤唇焦便黄。为热痛。面黄白。大便
酸臭。为积痛。口痰而沫自出。为虫痛。然皆不如内吊之甚也。
吴绶曰。小儿腹痛。曲腰干啼。面青白。唇黑肢冷。大便色青不实。名盘肠内吊痛。急煎葱汤淋洗其腹。揉葱白熨
脐腹间。良久。尿自出。其痛立止。续用乳香散。
卷三腹痛腹胀
锁肚痛
属性:曾氏曰。有锁肚痛者。婴儿一月后。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气俱冷是也。
始因断脐带不紧。为冷风所乘。症甚危急。以白芍药汤、乌梅散投之。久则难治。更参考脐风症。
卷三腹痛腹胀
腹胀原由症治
属性:钱乙曰。腹胀由脾胃气虚攻作也。实者。闷乱喘满。可下之。用紫霜丸。不喘者。虚也。不可下。误下则脾虚。气
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即目胞腮肿。四肢黄色。宜塌气丸渐消之。未
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何以然。脾虚气未出。故虽腹胀而不喘。可以温散药治
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若气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则
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肾。随肺气上行
于四肢面目。肿若水状。肾气漫淫于肺。即大喘也。宜塌气丸。病愈。面未红者。虚衰未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