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古代传说中,娲皇氏炼石补天,拯救了华夏子民,是一个相当于母系时代创始女皇的人物。娲皇氏是代表正义或正统的华夏女神。而大荒顽石实际上是一块由于不能用于补天而为娲皇氏抛弃的废品。大荒顽石入世被说成造劫历世,是劫生世危的结果。大荒顽石跟炼石补天的娲皇氏一样,都相当于女始皇。娲皇氏是“巾帼英雄”。而大荒顽石是“巾帼奸雄”,是一个代表邪恶的女始皇。由此可见,大荒顽石只能隐喻吕后、武则天、孝庄这样几位有争议的巾帼人物。
《石头记》不可能写吕后和武则天,由此便可肯定,大荒顽石只能用来隐射清朝的开国女皇孝庄。
《清史稿》与《清史演义》都说清朝爱新觉罗的祖先乃长白山天池附近的神女所生,因此,清朝得天下乃是天意,乃是天命所归,所以努尔哈赤立国,称为“天命”元年。《石头记》作者偏偏要说,爱新觉罗的女祖宗,充其量也是女娲氏废弃的女神之流,不是什么好东西。长白山神女没有做开国女皇,所以,《石头记》里讲的大荒山与长白山毫无关系,因为这位神女没有大荒顽石差一点就去补天的女皇资格与经历。
清朝开基的地方在山海关外沈阳东边的一个小村落。满族人聚群而居,垒土为城,地名鄂多哩,人种叫做通古斯族,后称女真族。他们的远祖,相传在唐虞以前便已居住此地,称为肃慎国。帝舜二十五年,肃慎国进贡弓箭,史册上曾有记载。赵宋时代,金太祖阿骨打,是女真族第一个出色人物,开疆拓土,直到黄河两岸,建立大金国,定都北京,南宋受到它的严重威胁。后来蒙古兴起,金邦渐衰,蒙古与南宋联兵,将它吞灭,遗族逃奔东北老家,伏处海滨。经过二百多年,又产生一个重要人物,满洲人说他是天女所生!而所谓天女,则生在长白山下,名佛库伦。有一天她到天池洗浴,恰有灵鹊飞过,吐下一颗红色的果子,被她囫囵咽下,从此肚子就膨胀起来。到十个月后,竟产出一男,状貌魁奇,语言清楚。佛库伦不忍抛弃,就在家中抚养。这就是爱新觉罗的先祖。
《石头记》作者充分利用了满人杜撰的这个神女的传说,将它附会到了孝庄身上。因为孝庄是元顺帝的后代,元顺帝有一块被废弃的石头——元朝作废了的传国玉玺——被皇太极重新镌刻成大清国的传国玉玺。清朝皇室的女人中,只有孝庄与这块玉玺的拥有者元顺帝具有血缘关系,而且具有开国女皇的身份地位。别的女人都不配。
邓狂言《红楼梦释真》云:“托于女娲者,何也?女娲为汉族初代之君主,并为初代之女主,而程子以娲曌为皇,为天地间之奇变,为孝庄写照也。”
邓狂言看出《石头记》的主角大荒顽石,是一个开国女皇。此一女皇不是汉族人,只能是指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是一个与吕后、武则天类似的“祸水”女人。因为她是满族皇帝的蒙族后妃,《石头记》作者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企图不承认她的正统地位,因而将她写成被娲皇氏当废品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妖魔。但大荒顽石不服,认为自己也有为中华民族“补天”的资格,娲皇氏不让自己“补天”,所以就只能下世历劫,非要到中原作乱(“胡乱”)不可。娲皇氏弃置大荒顽石,很有点《水浒传》里洪太尉掀开水井压石,误放妖魔的意思。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看来大荒顽石对娲皇氏执行的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政策十分不满,满腹牢骚,日夜伺机报复。后来在“一僧”皇太极(满洲男人的头儿)的点化(重新镌刻)下,缩小幻化成“通灵宝玉”——大清国传国玉玺,含在贾宝玉(顺治皇帝)的口中来到人间。
第9节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3)
《石头记》原文: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荆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隐秘解读:
空空道人(情僧)组织的文人、历史学家与曹雪芹是《石头记》的原文作者与披阅增删者。作者的真实姓名没有交代清楚,似乎也不屑交代清楚。国都亡了,人都死了,虚名何益?但从《石头记》刻在大荒顽石上来看,显然隐射着作者自己动手将仇恨与污蔑都刻在孝庄的身上,表达了朱明后裔(“空空道人”)对清朝朝廷的刻骨仇恨。而四句偈文,又企图将作者说成是孝庄的自己人(满蒙八旗人士)。作者采用贼喊捉贼的法子,真是狡猾得很的。
大荒顽石随同“一僧一道”离开青埂峰后,作者并未叙及此石如何变化,只说“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石归原处,上刻其经历,即《石头记》。
《石头记》由两部分组成:(1)大荒顽石的经历,即孝庄文皇后的经历。即天命、天聪、崇德、顺治与康熙朝代。其中皇帝的朝政隐射在秦业(努尔哈赤)、秦钟(皇太极)、秦可卿(皇太极)、贾雨村(从努尔哈赤到宣统)身上,后妃的秘史隐射在智能儿(孝庄)、娇杏(孝庄)、秦可卿(孝庄)、兼美(孝庄)、元妃(孝庄)、王熙凤(孝庄)、林黛玉与薛宝钗(孝庄)、多姑娘(孝庄)、傅同芳(孝庄)、夏金桂(孝庄)等女人身上。(2)口衔通灵宝玉降生的贾宝玉的经历。因为贾宝玉主要代表顺治皇帝与康熙皇帝,所以第二部分主要是大清国从顺治入主北京到他死亡或出家的历史,然后是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次要部分是贾宝玉代表的清朝灭亡的历史。
当年顾颉刚看出:“甄士隐于首回出家为道,应该预示着贾宝玉将于末回出家为僧。”说明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原来就认为百二十回《红楼梦》是完璧,后来才上了胡适的当,跟着腰斩起《红楼梦》来,差一点都成了千古罪人。而甄士隐首回出家为道代表明之亡,贾宝玉末回出家为僧代表清之亡。蔡元培说:“《石头记》叙事,自明亡始。第一回所云‘这一日三月十五日,葫芦庙起火,烧了一夜,甄氏烧成瓦砾常’即指甲申三月间明愍帝殉国,北京失守之事也。……甄士隐随跛足道人而去,言明之政事随愍帝之死而消灭也。”此话对了一大部分。因为甄士隐是明朝与南明帝系的化身,因此,甄士隐于首回出家为道,不仅意味着明亡,而且意味着南明亡于康熙二年,“韩王不知所终”——化名“空空道人”,组织创作《石头记》去了。
《石头记》原文: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隐秘解读:“地陷东南”显然指西高东低的中国地形。
“姑苏”是“故都”的谐音,既可指明都北京,也可指明故都南京。
“阊门城”即是北京城,“十里街”即北京的东西长安街。
“昌”字有三解,一解是北京城的城墙地图像个昌字,以东便门、崇文门、前门、宣武门、西便门的连线为界,北部是个“日”字,南部是个“曰”字,现在的二环路,正是一个“昌”字。二解是明清皇宫的皇城城墙地图也像个昌字,以午门前的东西天街为界,现在的故宫是个“日”字,天街南部东边的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西边的社稷坛(现中山公园)与中间的天安门,形成一个“曰”字。所以说北京城,被《石头记》作者写成了“阊门城”。三解是北京为清朝占领后,中国成了南北朝局面,天有二日,形成一个“昌”字,整个中国成了“阊门城”。
“仁清巷”即大清国的隐写——清朝是由两个男人(皇太极与多尔衮,或者皇太极为首的满族男人与孔有德为首的汉族男人)辅佐孝庄建立的国家。另外,“仁”还指朱由校与朱由检二木成林的明朝,乃仁朝也。
“葫芦庙”隐指盛京的后金朝廷(沈阳“胡虏庙”)。“葫芦”隐指“胡虏”清朝也。“庙”者,庙堂也。清朝占领北京后,明故宫也变成了“葫芦庙”(北京“胡虏庙”)。
“姓甄,名费,字士隐”:“甄”即真也,真命天子,正统统治地位也。“名费”为“国家名器废除”,明朝“皇统废除”也。甄士隐代表朱明帝系,失去传国玉玺即将成为亡国之君,所以名之曰“费”。一个费(废)字,不仅标明了甄士隐的身份,标明了甄士隐的未来,而且标明《石头记》始于明亡清兴。
北京城二环路是一个“昌”字“甄士隐”的第二层意思为明朝“真命天子隐匿”(韩王朱本铉)也,故明的“真士(太史文豪)隐”匿也,明亡清兴的历史“真事隐”去也。
“嫡妻封氏”乃“帝妻”皇后也,此时的“封氏”为“皇天后土”,得之于天的“明朝封疆”也。
“望族”乃“首望之族”,明朝的朱氏皇族也。
“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乃指责明朝末代诸帝玩物丧志,不理朝政,不食人间烟火,崇祯帝回天无力,南明诸帝昏庸无计也。
“膝下无儿”隐喻明代帝业后继无人也。
“甄英莲”的艺术原形无疑是陈圆圆,但隐喻明代灭亡“真应怜”。“甄英莲”代表明代使用的汉族的传国玉玺。崇祯皇帝甄士隐失掉了它。吴三桂薛蟠利用它叛乱称帝,另建了短命的大周王朝。
甄士隐代表明代诸帝与南明诸帝,是明代帝系的化身。他也是新一代中国汉族真命天子的灵魂。
第10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4)
《石头记》原文: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隐秘解读:
作者将明亡清兴的历史归结为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说,明亡清兴的历史是从两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故事开始的。两个与明亡清兴历史密不可分的女人,一个是陈圆圆,一个是孝庄皇太后。两个与明亡清兴历史密不可分的男人,一个是吴三桂,一个是多尔衮。这两对男女的故事可归结为四句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作者认为:导致明朝与顺朝灭亡的始作俑者或者罪魁祸首是李自成(霍启=祸起。冯渊=逢冤)。导致顺治北京称帝的始作俑者是孝庄皇太后(元妃、王熙凤、王夫人、贾母)。
李自成占领北京(祸起),吴三桂已经答应归降,李自成(逢冤)如果不去招惹陈圆圆,吴三桂不会降而复叛并引领多尔衮入关,也不会有三藩作乱湖南称帝的后事。多尔衮经略中原入关定鼎,如果没有孝庄的激励与勾引,也不会将江山拱手让给七龄小儿顺治皇帝,自己落一个挖坟鞭尸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常明亡清兴都源于两个女人,李自成与多尔衮都犯了“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大忌。
顺治北京称帝,人谓由多尔衮或吴三桂之故。其实不然。吴三桂初心,情愿归降李自成,未尝乞援满洲,为一爱姬陈圆圆故,迫而出此下策也。多尔衮之经略东北,入关定鼎,横扫中原,亦自孝庄皇太后激励牵引而来。千秋功罪,大是大非,红楼隐秘,难以词达也。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隐射陈圆圆追随吴三桂故事。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隐射孝庄下嫁多尔衮故事。
《石头记》由两个梦组成,一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朱明汉族帝系的反清复明的“光复”梦,一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维持满族长期统治的“太虚幻境”梦。
甄士隐入梦时为崇德二年,顺治尚未出世,“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绛珠草”源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乃佛界也,隐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