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 >

第30章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济格逐去李自成,与多铎相会,即联名报捷。多尔衮大喜过望,即奏请顺治帝御殿受贺。此时已是顺治二年春天了。多尔衮等会议,令阿济格仍追剿李自成,多铎移师江南。

  多铎即《石头记》中的贾蔷。阿济格即《石头记》中的贾蓉。两人感情颇深,书里有交代。贾蔷南下采购,即多铎奉旨讨伐南明,与贾蓉一起,时在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崇祯十七年)。多铎先与阿济格追灭李自成,于顺治二年兄弟分手。

  《石头记》第九回原文: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

  注解:

  “如今长了十六岁”——从天聪二年多尔衮三幼子派登上清朝军事政治舞台,势力不断增长,到顺治元年五月初二多尔衮入主北京,十月一日多铎奉旨南下,阿济格奉旨西上,恰好十六年。或云清朝的江山都是多尔衮三幼子派打下来的,与历史事实并不违背。“如今长了十六岁”是指多铎在战场上成长了16年。

  “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隐射多铎系努尔哈赤三幼子之一。

  “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阿济格亦系努尔哈赤三幼子之一,故与多铎“最相亲厚”。

  “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小人诟谇谣诼之辞”——朝野对多尔衮三幼子派颇有微词。

  “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顺治皇室对朝野舆论很重视,企图分而治之。

  《石头记》里贾雨村批评的甄宝玉,即隐射监国南京的南明福王朱由崧。福王系明神宗孙辈,福恭王朱常洵长子,崇祯十六年袭封。因流寇四扰,福王偕从叔潞王避难淮安。崇祯帝殉国,凤阳总督马士英拟迎立福王,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认为福王有七不可立:一贪、二淫、三酗酒、四不孝、五虐下、六不读书、七干预有司,拟迎立潞王。

  看来,史可法与多尔衮都知道南明福王朱由崧是个亡国之君——《石头记》里最早的“甄宝玉”也。《石头记》的主题并不是简单的反清复明,首先是真实的记载那段历史,但作者不像史可法那么直率,有一句话他憋在肚子里始终不明说——他知道明朝亡于汉族“真宝玉”的骄奢淫逸,贪婪腐败,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女人!他觉得“假宝玉”顺治皇帝也一时一刻离不开女人了,为此也会亡国。因此,他估计清朝将在顺治朝之后沿着迅速汉化的下坡路很快灭亡。但历史与《石头记》作者开了一个玩笑。从康熙皇帝开始,“假宝玉”戛然减慢了汉化的速度,立刻废除了十三衙门,仅此一条,清朝就多活了二百年。

  崇祯十七年,南明的马士英勾结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四人,拥立福王先监国,继称尊,以次年为弘光元年。

  这位弘光皇帝,偏信马士英,一切政务,全然不管,专在女色上用心。宫中美女不足,就取诸外府。时命太监出城搜寻,见有姿色的女子,一把扯去。可怜母哭儿号,生离惨别,那弘光帝左拥右抱,倒非常快活——《石头记》里的甄宝玉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他广罗春方媚药,尽情取乐,是一个无愁天子。谁知春宵不永,好事多磨,豫亲王多铎迅速分军南下,势如破竹。这位甄宝玉在《石头记》的角色很快就演完了。

  《石头记》作者羞答答地记录了甄家的这段历史。

  贾雨村认为甄宝玉乃亡国之君《石头记》里的甄宝玉代表南明诸帝与后来的汉族新主,首先就隐射这位福王弘光皇帝。清兵攻陷镇江。弘光正在罗列美女,饮酒取乐,恰似当年陈叔宝。镇江失守的消息报入宫中,他还拥着美人饮酒。清兵自丹阳前来,弘光帝这才着急,闻黄得功屯兵芜湖,急忙收拾行装,潜开通济门出走。清兵到芜湖江口,南明总兵田雄起了坏心,缚住弘光帝与弘光爱妃,送至对岸清营。

  清朝大将军尼堪命将弘光帝及爱妃推入囚车,解至南京,多铎即遣使献俘。可怜这位风流天子,只享了一年艳福,便与爱妃一起,毙命北京了。

  贾雨村对这位淫荡皇帝没有好印象。他说的金陵甄宝玉,就是弘光帝的真实写照: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如今在这巡盐御史林家做馆了。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

  注解:

  这一段原文极为重要。贾雨村隐射皇太极与多尔衮,此处则隐射多尔衮。“甄宝玉”隐射福王等江南明室皇族,而“林如海”隐射北京的崇祯皇帝。通过南方的情报与五次入关征战,多尔衮兄弟对长城里面的汉族政权已经了如指掌:(1)鄙视南明皇室,认为他们都是烂透了的朱元璋的败家子,将来一旦过江作战,如同摧枯拉朽。清朝不承认他们的君王地位。(2)尊重北京的崇祯皇帝,但知道他的王朝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清兵入关之后,明朝残余将不堪一击也。但对于崇祯皇帝本人,一定要按天子之礼厚葬。

  多尔衮自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二入主北京后,除处理国务外,仍是监督明故宫修复工作,足足忙了两三个月,方报竣工(大观园工程)。八月底接到沈阳谕旨,知两宫皇太后与顺治皇帝已经启銮,遂派阿济格、多铎等,率兵出城巡察。多尔衮令于通州城外设行殿。传闻御驾已入山海关,进次永平,多尔衮即传集满汉王大臣,前往通州行殿隆重接驾(迎接“元妃省亲”也)。

  第2节 孝庄是大清国的实际开创者

  林黛玉进京首先隐射顺治与孝庄进京崇祯十七年九月十九日,两宫皇太后与顺治帝的銮驾已到通州行宫,侍卫拥着一位七龄天子,生得秀眉隆准,器宇非凡——“雏凤清于老凤声”也。多尔衮忙率王大臣等,排班跪接。然后复命起銮,往西而行,从正阳门入大清门。是时城内的居民,早已奉到命令,家家门前,各设香案,烟云缭绕,气象升平。銮驾入了紫禁城,多尔衮也随驾而入。

  《石头记》第三回中写林黛玉六岁从通州进京,说她比贾宝玉小一岁,乃转弯抹角地暗示顺治皇帝七岁进京这个重要的历史标记: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乾清门前镀金铜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乾清门)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演员回去重新演了一次)。却不进宁荣国府内院正门(乾清门)“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铜)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照样”指重演一遍,宁荣合二为一也。(叠影法)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南北汉白玉大甬道),将转弯(没有进乾清宫,而是向东转了一个弯,绕过正殿东穿堂,到达交泰殿前面的中轴线上)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交泰殿前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交泰殿两侧游廊),当中是穿堂(交泰殿前部),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交泰殿正殿),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远看坤宁宫)。正面五间上房(坤宁宫),皆雕梁乾清宫(荣国府“荣禧堂”)院内此处就是林黛玉孝庄经过的乾清宫院内南北汉白玉大甬道(合“一箭之地”)林黛玉孝庄首次进明皇宫(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日到京)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坤宁宫两侧游廊),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这是“打起帘笼”要进交泰殿,不是要进坤宁宫),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注解:

  此乃孝庄在乾清宫交泰殿正殿接受国礼欢迎的细节描写。

  《石头记》故事从林黛玉进京写起,是作者告诉读者:《石头记》故事是从顺治皇帝七岁进京为正式开端的。《金陵十二钗》的历史舞台是清朝皇宫。

  孝庄是大清国的开国女皇顺治在北京登基称帝不到七岁,但他在诸王争权中轻取帝位,在多尔衮觊觎帝位的险恶环境中,平安地生活到亲政,在长达八九年的风云变幻中,孝庄皇太后始终是他暗中的佑助者。

  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日孝庄驾临北京,十月初一日顺治即皇帝位。反映到小说中,此一史实被写成两个故事,一个是元春孝庄由盛京皇宫到北京皇宫“省亲”,另一个是贾宝玉上“学堂”。前者是摄政王多尔衮组织的对孝庄皇太后的欢迎活动;后者是顺治皇帝在朝廷登基的盛典。

  以下历史人物均进入《石头记》。

  崇祯十七年十月朔,顺治帝(贾宝玉)亲诣南郊,祭告天地社稷,并将历代神主,奉安太庙,随即升太和殿大门(“家学学堂”),即中国皇帝位(“上学”)。满汉文武各官,拜跪趋跄,高呼万岁。这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始。是日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贾政,假皇帝),又加封济尔哈朗(李贵大跟班=顺治的铁杆保皇派)为信义辅政叔王,名为加封,实是降级(从主子降为奴才)也。

  晋封阿济格为武英亲王(贾蓉),复肃亲王豪格(焦大)爵,赐吴三桂(薛蟠)平西王册樱畿内已定,于是决议南征。闻李自成(冯渊、冯胖子、冯紫英将军)西奔入陕,遂授阿济格(贾蓉)为靖远大将军,率同吴三桂(薛蟠)、尚可喜等(潘三保之一),由大同边外,会诸蒙古兵(九省统制王子腾),入榆林延安,攻陕西的背后。又封多铎(贾蔷)为定国大将军,率同孔有德(贾敬与张道士)等,由河南趋潼关,攻陕西的前面。两路进兵,都用汉将为前导,以汉攻汉,减少误会。只可惜这平西王(薛蟠)又要与陈圆圆(香菱)话别了。多尔衮(贾政与贾琏)为将侄媳妇搞到手,又遣肃亲王豪格(焦大)出师山东。豪格不敢违慢,亦即奉令而去。

  由于着名的历史人物不多,《石头记》囊括无遗也。

  第3节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1)

  隐藏的历史信息

  清承明制,后宫等级森严,举手投足,一站一坐,都有不能逾越的皇家礼仪。为了启发读者明白其隐意,《石头记》作者不避啰嗦,不厌其烦,通过林黛玉进京,严密准确地写出了故宫从乾清宫到慈宁宫的路线图,又写了迎接皇后的全部礼仪。时间是顺治十一年六月与顺治十二年八月。地点是乾清宫、交泰殿、昭仁殿与慈宁宫。红学家根据这张路线图帮助设计了正定的所谓“荣国府”小院落,但红学家并不知道他们依据的第三回裙钗路线图,竟然是从乾清宫到慈宁宫的故宫路线。

  《石头记》原文: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者。他本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二人见了礼,张如圭便将此信告诉雨村,雨村自是欢喜,忙忙的叙了两句,遂作别各自回家。

  隐秘解读:

  第二回“龙颜大怒,即批革职”——隐射皇太极已经死了,此后的贾雨村隐射他的弟弟多尔衮与他的下一代顺治皇帝,意味着大清国即将入关。也就是说“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的贾雨村,已经开始隐射顺治元年三月后的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皇帝两个人了。贾雨村“拿着宗侄的名帖”去拜求贾政,显然隐射侄子顺治依赖叔父多尔衮的支持,做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起复后的应天府知府)。而处理薛蟠(吴三桂)打死冯渊(李自成)案子的应天府知府贾雨村,显然隐射入主北京的摄政王多尔衮本人。

  “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者。”——此时贾雨村隐射的皇太极已经过渡到弟弟多尔衮了。“张如圭”是他当年的部属。“张”字从长从弓——长弓是张老大,而“弓”字是皇太极的代号:第五回元妃孝庄的判词图画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张如圭”,“林如海”,“大如州”都是“从……至……”的意思。

  “一张弓”——就是指李世民用的那种“马上得天下”的弓,更是成吉思汗弯弓射雕征服欧亚大陆用的那种弓,总之是皇帝“射天狼”用的弓。孝庄的“香橼”挂在哪位皇上的弓上?——自然是丈夫皇太极。孝庄的代号是“木”(布木布泰),孝庄赖以统治中国的男人是“土”。土上加土为“二土”成“圭”,隐射第二个男人。

  “出月初二日……入都”——隐射多尔衮入据北京的日子,即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二日——“出”字五画,隐射“五”字,“出月初二日”指五月初二日,正是多尔衮正白旗占领北京的真实日子。

  “张”——是《石头记》作者为皇太极设计的隐写符号。“张”字,从长从弓。长者,老大也。弓者,骑射开基,马上得天下者也。所以《石头记》里,张字就隐射与皇太极有关的人与事。例如“张大”隐射皇太极。“张二”隐射皇太极第二,多尔衮或者顺治皇帝。“张三”,隐射皇太极第三,即康熙皇帝。“张王氏”,指国王皇太极后妃孝庄。下面列举《石头记》中与“张”字有关的几个名字,加以说明。

  “张友士”谐音“将有事”或“张有事”,他出场的目的就是为了交代三件事。交代完了,就再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