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 >

第53章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后事终难继”——隐射“世家传”的是女儿即“贾探春”,又上不了正史(玉牒),所以叫“后事终难继”。

  第9节 孝庄下嫁多尔衮(1)

  太后下嫁——孝庄的最大秽闻

  《石头记》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原文: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

  注解:

  《石头记》作者创造“慧绣”一名,还杜撰一个翰林文魔改“慧绣”为“慧纹”的故事是拐弯抹角地谩骂揭露孝庄皇太后,并非赞扬民间工艺。慧纹者,秽闻也。慧纹是秽闻,慧娘便是秽娘。而秽娘者显然隐射淫秽的孝庄文皇后。

  “十八岁便死了”——隐射孝庄1625年(天命十年)归嫔皇太极,到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死,正好18年。所谓“十八岁便死了”,是说孝庄皇太后结婚18年便死了第一个男人。这是《石头记》提供的重要时间坐标值。

  “草”——隐射草率嫁人或轻浮淫乱之意。

  “字”——《说文》云:“字,乳也。”为嫁人产子的意思。

  “草字”——草率下嫁多尔衮也。

  “草字诗词的璎珞”,“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隐射寡妇,并且“嫁人产子”。

  “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隐射“太后下嫁”天下人虽有传闻,但知根知底者甚少。王孙贵族多有不知者。

  “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纵有一二人家知道“太后下嫁”者,也讳莫如深,不敢露出只言片语。

  “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隐射后人如果能确认“太后下嫁”,将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例如确定孝庄下嫁多尔衮之后生有一个子女。

  “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皇家能确定“太后下嫁”的证据也只三件。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对孝庄下嫁的正写《石头记》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直持续到五十四回。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是《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结论。下文即依作者之笔顺序分析有关情节。

  元宵之夜,贾母在大花厅摆酒,带同众子侄人等家宴。关于大花厅的布置,作者刻意写到一物:“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这是对孝庄下嫁小叔子的社会舆论的缩写。

  关于“只剩这一副璎珞”绕了一个大圈子,仅仅因为需要“慧纹”二字。孝庄下嫁的“秽闻”也。

  《石头记》不但写了孝庄与多尔衮的婚礼。还写了孝庄为多尔衮小产了一个孩子,第二年(顺治七年八月初三)又为多尔衮生了一个早产的女儿——贾探春的艺术原形。

  《石头记》第五十四回原文: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注解:

  贾母孝庄指出:王熙凤求配雏鸾“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是明朝遗老“编出来污秽人家”的。“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隐射在野党何尝知道皇宫里孝庄的秘密?说明71岁孝庄“招赘”14岁的郑克塽,纯属造谣污蔑。而真实情况是“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孝庄再嫁。

  《石头记》第五十四回原文:凤姐儿走上来斟酒,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凤姐儿笑道:“……那《二十四孝》上‘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的老祖宗笑了一笑,多吃了一点儿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话我不成?”

  注解:

  “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隐射历史真相藏在戏文里。不在女先儿讲的《凤求鸾》里。

  所谓《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贾母隐射的孝庄破除了汉族千百年来女子从一而终这一封建老传统,毅然下嫁小叔子多尔衮。

  所谓《王熙凤效戏彩斑衣》——是一个果断的历史行为。王熙凤隐射的孝庄,穿上了再嫁之衣。斑字从文从二王,隐射孝庄文皇后配了二王。一个是崇德皇帝皇太极,一个是“成宗义皇帝”与睿忠亲王多尔衮——即薛蟠所谓“义忠千岁老亲王”也。“义”与“忠”二字全有了。

  多尔衮与孝庄圆婚的实录《石头记》第五十四回是多尔衮与孝庄成婚后房事的直接记录:正说着,可巧见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那婆子道:“哥哥儿,这是老太太泡茶的,劝你走了舀去罢,那里就走大了脚。”秋纹道:“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那婆子回头见是秋纹,忙提起壶来就倒。秋纹道:“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

  注解:

  “老太太的水!”——结婚当天孝庄的房事用水也。只有12岁的顺治皇帝竟然敢在解手后拿来洗手。《石头记》作者写得十分不堪。

  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让坐。贾母便说:“他小,让他斟去,大家倒要干过这杯。”说着,便自己干了。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让他二人。薛李也只得干了。贾母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

  第10节 孝庄下嫁多尔衮(2)

  注解:“大家倒要干过这杯”——这是孝庄皇太后的喜酒,皇上儿子来给客人斟酒,意义重大,所以“都要叫他干了”。因为是小顺治皇帝的酒,代表“皇恩浩荡”也。

  接着写到贾母听戏的剧目。演唱《寻梦》、《惠民下书》时,王梦阮索隐:“《惠民下书》为张、莺撮合之第一功臣,此处唱《寻梦》、《下书》两出极有意思。”

  演唱《听琴》等戏文时,王梦阮索隐:“《听琴》是张、莺调情之始,《琴挑》是相如、文君淫奔之始,《胡笳十八拍》则文姬再嫁也,若非有所寓意,何至凑集一处。”

  实际上,《石头记》中提到的明妃、西施、红拂、武则天、杨贵妃、蔡文姬、卓文君之类,都隐射孝庄。

  第五十四回末,王梦阮总评云:“此篇为皇太后下嫁摄政王之一篇正文。妇人从一而终,本是迂腐套语,皇皇国母高出群伦,礼岂为我辈设耶?回目中特揭其旨曰:‘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书中点睛之处曰凤求鸾、曰王熙凤、曰寻梦、曰惠民下书、曰听琴、曰琴挑、曰胡笳十八拍、曰灯月圆、曰春喜上眉梢,无一不暗合巧切。”

  由此可见,这个元宵之夜非同小可。它隐射顺治六年二月初八日,孝庄皇太后下嫁小叔子多尔衮。至于为什么要将婚宴写在元宵节?一是为了隐瞒文化检察官,二是元宵即上元。“上元”者,皇太后圆婚也。说“元妃省亲”隐射“太后下嫁”毫无道理。

  当下贾蓉夫妻二人捧酒一巡,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

  注解:

  “春喜上眉梢”,“正对时对景”——符合孝庄再嫁当天的时景也。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扞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

  注解:

  孝庄皇太后对婚礼的态度是“聋子放炮仗——散了吧”。

  顺治皇帝对婚礼的态度是——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隐射当时的顺治皇帝是聋子的耳朵——朝廷的摆设也。

  朝野百姓的惊愕态度是——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

  《石头记》作者在嬉笑怒骂中,补写了大清国当年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皇家婚礼。对这件全国最大秽闻的态度,从孝庄皇太后、顺治皇帝、王公大臣,到平头百姓的态度,都写到了。

  否则,演员王熙凤最后的并不可笑的笑话,就显得莫名其妙,毫无意义了。

  元宵之夜刚过,《石头记》第五十五回一开头,原文云: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太医用药……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他虽不肯说出来,众人看他面目黄瘦,便知失于调养……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谁知一直服药调养到八九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的止了。

  注解:

  “元宵已过……太妃尔安……宴乐俱乐”——是历史的写实之笔。隐写孝端皇太后从顺治六年正月即“欠安”,当年四月去世。《清史稿》载:“顺治六年四月乙巳,崩,年五十一。”

  隐射顺治六年二月八日孝庄与多尔衮“上圆”之后,孝庄房事过度,不久就流产一次,此后落下“下红”的毛玻八九个月后方愈。过了一年,顺治七年八月初三,孝庄为多尔衮早产一个女儿,由汤若望助产。她就是《金陵十二钗》之三的贾探春。一个禀赋了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双重性格与才能的女人(“两个人放风筝”)。

  凤姐“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王伯沆批云:“病无可笑,若致‘年幼不知保养’之病,不免可笑耳。”关于下红之症,王伯沆批:“按方书,少妇崩症都系房室(事)不慎所致。”

  《石头记》作者完成了顺治年间第一大秽闻的文学创作!王伯沆等老一代索隐派学者看清了文字中的淫乱之词,但并未识破这是在隐射孝庄皇太后下嫁之事。

  第八节多尔衮为何停止了篡夺皇位的步伐孝庄皇太后清楚,以福临为帝的折中方案,不过是多尔衮的缓兵之计。种种迹象表明,多尔衮正走在摘取皇冠的路上,皇太后不过是徒有虚名的空架子,福临的皇帝称号不足以构成对多尔衮称帝的任何阻碍。熟谙宫廷斗争的孝庄皇太后决心孤注一掷,以纡尊下嫁摄政王,作为保住母子地位的最后防线。下嫁之后,特别是为多尔衮生了女儿之后,她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封建帝王在后宫的私生活,有时能改变一个朝代的历史。整个大清王朝对多尔衮的全部控制力,竟然抵不上孝庄皇太后的一次下嫁。

  满族社会当时还保留着许多古朴的风俗习惯。“君臣同川而浴,肩相摩于道,民虽杀鸡,亦召其君而食之。父死则妻其嫂,叔伯死,侄亦如之,故不论贵贱,人有数妻。”

  这种婚娶方式在汉族地区被视为乱伦辱德。但在满族社会无此观念,上层贵族中更是司空见惯。皇太极的五宫后妃中,庄妃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又是宸妃的妹妹,三人同嫁皇太极。另两位后妃,是战败的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的妻子,以敌人之妻为妃,在满洲贵族中更是司空见惯。“太后下嫁”即不违反祖制也无忍可言。

  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在旧习尚存的满蒙贵族中能被理解和接受,但在汉官中却舆论哗然。南明朝野毫无顾忌地攻击新朝统治者悖德乱伦。郑成功军中的张煌言,闻知此事写了几首《建夷(女真)宫词》,其中有两首直指太后下嫁。

  (1)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2)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椒殿梦回去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第一首明指太后下嫁,“上寿”即生日庆寿,孝庄太后的生日为二月初八,“上寿觞为合卺尊”是说太后的庆寿酒又是洞房花烛的喜酒。可以以此推断孝庄太后下嫁之时在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初八。当时她36岁,多尔衮37岁。末两句中“春官”指礼部官员,是嘲笑礼部竟增添了“太后婚”的“新仪注”。第二首说满人不讳再嫁,并对此俗大加嘲骂,甚至推测顺治是“错将虾子作龙儿”——根本不是皇太极的儿子,而是臣子的后代。

  顺治初年,多尔衮排斥肃亲王豪格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异己力量,还将皇帝印玺信符置于己手(《石头记》中坠儿“偷虾须镯”一案),对忠于皇室的两黄旗骨干大臣索尼等加以打击和排斥。多尔衮的权欲恶性膨胀,称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欲取顺治小皇帝而代之。孝庄皇太后想的只是儿子福临的帝位,因她年龄小于多尔衮,与多尔衮青梅竹马,培植了感情基矗孝庄皇太后听取范文程和洪承畴的意见,决定“下嫁”。满腹经纶的汉大学士范文程、洪承畴在“太后下嫁”既成事实后,在“下”字上大做文章,是“下嫁”而非“上嫁”,是皇帝的母亲“下嫁”给亲王。一个“下”字便把多尔衮和福临规范在亲王与皇帝的法定位置上。

  此时的孝庄文皇后与众多年少美女相比已是人老珠黄,对多尔衮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而多尔衮没有放弃向皇位靠拢的步伐。孝庄皇太后甚至使用了杀手锏:为体质极差但又对女人极度沉迷的多尔衮搜寻天下美女——炮制所谓的“天王补心丹”。

  真是天遂人愿,顺治七年(1650年)底,多尔衮带众多美女北出狩猎消闲,果然猝死在特制的龙床上——“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让多尔衮一年内就去死。

  随着清代帝王的汉化,汉族官吏人数增多和地位提高,此事越来越被认为是丑不堪言的秽事,所以此事在乾隆朝代的官书上就已删削殆尽,此后的几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