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

第150章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第150章

小说: 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承慈禧一党主和的衷旨,一心寄望于让外国列强从中调节,下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白白地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与日本,使中国丧失大好战机,从海陆两方面都受到牵制。
  11月18日,日军顺海路运兵到中国进行陆战,旅顺危在旦夕。海军提督丁汝昌苦求率舰队救援,李鸿章仍然拒绝,旅顺主将龚照玙不战而逃,将领徐邦道虽竭力迎敌,却因兵力太弱终于在三天后失败。旅顺失陷后,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旅顺惨案”,开其屠杀中国平民恶行之先。事后仅收葬的中国人骸骨就达一万八千余,其中包括大量妇女与孩童。
  1895年2月,日本军向北洋舰队发动进攻,旗舰定远号中鱼雷后弹尽,管带刘步蟾炸船殉国;丁汝昌决意死战,却被偷生怕死的部下挟持,自杀拒降而终。丁汝昌死后的2月12日,美籍船员浩威以丁汝昌名义向日军乞降,将北洋舰队剩余的舰只军火统统交给日军,北洋舰队终结。日军随后入侵辽东,烧杀掳掠无所不为。
  家国存亡之际,慈禧太后仍然一门心思地钻营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不但拒绝将庆寿费用暂做军需,反而挪用军费挥霍,同时专注于朝廷内部的党派权力之争。终于使战事不可收拾。
  最终,在慈禧太后如愿以偿地为自己庆贺了一个极度奢华的六十大寿之后,《马关条约》也尘埃落定。中国不但将辽东半岛和台湾及澎湖列岛割给日本,还赔偿其军费2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其后,日本又开价3000万两白银让清政府将辽东半岛“赎回”,清王朝竟也一口应允。更可恨的是,正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靠着从中国掠夺的亿万金银,以及大于日本本土的台湾岛的资源,发展了其以军工为首的各项基础,使其在若干年后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
  “庚子之变”后,西逃途中的慈禧太后为逃脱列强追究自己,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义和团身上,并派庆亲王等人回京与李鸿章协同办理求降之事。庆亲王终于“不负重托”,以丧权辱国的代价,得到了列强不追究慈禧太后的允诺。慈禧太后大松一口气,竟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与八国联军一起剿灭义和团。通观前后,“义和团之事可哀,义和团之精神可嘉,义和团之志可悯”。更可悯的是中国从此又多了一项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此条约共与十一国签订——向众国赔偿军费4亿5000万两白银,以海关和盐税作抵;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不准中国人入住,各国则可随意派兵驻守;拆除北京至海沿途所有泡台,允许外国在山海关至北京之间十二地驻军;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或成为任何反对列强的组织,违者处死;凡发生反列强之事的地方,文武各科考试停止五年;各地官员如不能保证当地外国人的安全,革职永不复用;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惩处同情附和过义和团运动的官员(共计各级官员百余人);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司与列强事宜。
  国事如此惨败的代价,只换回了慈禧太后一人的平安,她没有被列强追究“责任”,而且还得以继续掌权,继续她黑暗的统治。
  慈禧太后死后,清王朝交给了年仅三岁的小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续姑母之后也当上了皇太后,称隆裕太后。同治帝与光绪帝的嫔妃们则成为“太妃”。宣统纪年开始。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末帝溥仪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终结。
  慈禧太后死后,于1909年11月15日葬入清东陵普陀峪定东陵。她的陪葬品以奢华闻名于世。公元1928年七月,国民党杂牌军孙殿英“慕名而来”,率部炸开了慈禧的陵墓,盗走了其中的大量珍宝。慈禧的尸骨也被弄了个乌七八糟。
  盗挖东陵之事被掀出来之后,整个民国上下都群情激奋。然而如你我所知,世人激奋的是属于国家的珍宝落入盗墓贼之手,对于慈禧太后那具丑陋尸体的结局,又有几人放在心上?
 
董小宛与董鄂妃
 
  招福
  (先申明,只谈美女,不谈政治)
  很多人以为董小宛和顺治帝的董鄂妃是同一人,而且野史更言之凿凿地这样描绘道:董小宛是秦淮名妓,她的色艺双绝,最后连顺治皇帝都听说了,于是把她抢入皇宫,称为董鄂妃。但这时的董小宛已是才子冒辟疆的夫人了,于是宁死不从,并且以死抗争。孝庄皇太后怕伤及皇帝儿子,而且由于祖训“汉女不得入宫”,便将董小宛缢死,顺治心灰意冷之下,便出家为僧。因此,顺治的孝陵里是没有棺椁的。
  这种传说广泛流传,许多小说、影视作品中都可见它的痕迹。看得多了,许多人也就认为董小宛就是董鄂妃,而顺治皇帝正是为了她才不做皇帝的。
  其实董小宛与董鄂妃,是不同的女子。
  董小宛名董白,除了“小宛”,她还有一个号“青莲”。她和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顾眉、朱无瑕、赵令燕、马湘兰等等,都是明末举世艳称的名妓。她出生在明天启四年(1624年),到崇桢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尽时,作为早已艳名远播的美女,她已经二十岁了;而此时的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他的年纪最多也超不过七岁(因为直到七、八年之后,十四岁的小皇帝才够年龄册立他的第一位皇后)。在那个早婚的年代,十六年即为一代人,尚不谙世事的七岁小皇帝怎么可能爱上一个“阿姨辈”的女人呢?
  真正的董小宛在崇祯末年便从良了,当时她十九岁。她的丈夫冒辟疆,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一起,被共称为明末的“江南四公子”。是江苏如皋人氏,名襄,号巢民。明朝灭亡之后,他便隐居乡里,终生不仕。才色双绝的名妓,嫁给颇具民族气节的名流公子,这段姻缘还是十分般配的。
  但是董小宛一生也没有成为“冒夫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丈夫冒辟疆没有足够大的官爵(明清制度,只有朝廷一二品大员的正式妻子才能称为“夫人”,享受诰命),更主要的原因是:她只是冒辟疆的妾室。
  然而她对冒辟疆的感情非常深厚,对正妻冒太太也充满感激之情。因为她出身娼家,身份低下;在当时的法规中,即使是做妾,也要是“平民良家”的女子才有资格。所以跟随冒辟疆的初期她是没有名份的,只能住在另外的房子里,四个月后才由冒的正妻出面将她领回了家,正式成为冒家的成员。
  来到冒家后,董小宛恪守自己的小妾身份服侍丈夫、家姑和嫡妻,劳役过于婢仆,只要他们在场,董小宛不但站着不肯坐下,而且还端汤送茶、捶背打扇、说笑解闷,数年如一日。因为她文才出众,冒辟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也常常由董小宛分担,批改文章、誉抄成书,往往通宵达旦。管理家中的奴仆也是谨慎谦和,赢得了亲友间众口一词的好评。在冒辟疆身上,董小宛更是倾注了所有的关爱。冒辟疆曾大病五个多月,董小宛就睡在他床边的地铺上,白天黑夜地照料吃喝拉撒。冒辟疆病中狂燥,对人百般辱骂,董小宛也逆来顺受、跪着解劝。在这五个月里,她每天只吃一餐粗食,为冒辟疆祈福。冒辟疆的母亲和妻子都劝她不必如此,她仍旧不改初衷。五个月后,冒辟疆痊愈,纤纤弱弱质的董小宛却病倒了。
  嫁入冒家的第九年,即顺治八年(1652年),二十七岁的董小宛遂“以劳瘁死”。冒辟疆伤心欲绝,作《影梅庵忆语》哭悼,亲友婢仆都为之伤心不已。
  士林传闻,当初冒董二人一见钟情,但因身份差距而不知能否终成眷属,便去烧香求签。董小宛先去,却求来了一支大概意思是别后相思、无力回天的下下签。于是冒辟疆再次去求签,却得了和董小宛一模一样的一支签。朋友为安慰两人,便去帮他们再求一次:谁知那支不利姻缘的签又跳了出来。于是众人都以为鸳梦难谐。谁知后来竟能共谐连理,都是喜出望外,认为那座一向以灵验著称的庙宇也不过如此。谁知董小宛红颜薄命,虽然是嫁给了冒辟疆,共同生活的时间却非常短暂,姻缘中途阻绝,阴阳两隔。——果然是只能终生相思、无力回天。
  而要到董小宛去世后,董鄂妃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事实上,可以称之为“董鄂妃”的女子共有三位,年长的一位是皇子福全的生母宁悫妃、还有一位是本文主人公的堂妹,她被称为“小董鄂”,封号是贞妃。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贞妃与端敬董鄂氏的关系要更为亲密。
  广为人知的那位董鄂妃是清廷内阁大臣鄂硕的女儿,闺名珊瑚。她本来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正式妻子),本来是可以以此贵妇人的身份,平平安安、养尊处优地渡过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爱上了她。襄亲王为此羞愤而死。董鄂氏服丧刚二十七天,顺治帝便召她入宫,立为贤妃。这时顺治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时间是顺治13年(1656年)。立为贤妃后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晋封为皇贵妃。而且这一次的破格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少年皇帝为册立皇贵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让董鄂氏做皇贵妃都还太不够了,很应该把皇后的位子也让她来坐才是。—— 郎才女貌,本来倒也是一对佳偶,然而少年亲王之死,却已经注定了这场拥挤的爱情故事将以悲剧结局。
  顺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活着成为皇后的两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第一位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娘家侄女,但是小皇帝认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挑选的,所以才两年时间皇帝和她的缘份就到了头,她被废为静妃。第二年,孝庄皇太后又从娘家接来了三位侄孙女,并将其中一位立为新皇后。但是这位皇后虽然品貌双全,皇帝仍然不喜欢她。过了两年董鄂氏入宫,皇后的宝座就更是摇摇欲坠了。
  然而董鄂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和董小宛一样,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并非“正嫡”,人生经历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此时的董鄂氏只是一个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无法决定婚姻;又在两个强势的男性间无力抉择爱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岁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谅解,还要独自承担着“红颜祸水”的罪名:活着的皇帝没人敢说他错,死去的襄亲王更没有错,有错的就只能是她了。)
  从前的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现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生活着的,并不仅仅是爱她的顺治帝,还有一群因为她而失去帝宠的女人(在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还有因为这起爱情事件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而与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后孝庄。
  因此,董鄂妃在后宫里从来没有恃宠而娇,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岔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反而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它的妃嫔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照料这三个小姑娘无微不至,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颜观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是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秋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不能枉杀无辜;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
  然而董鄂氏毕竟只有十八岁。长年过度的劳累、自责和惶恐,慢慢蚕食她的生命。
  不久,董鄂氏生下了皇四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和寄托,更让顺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怀疑,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是要让这个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坐上去的,
  但是这个小人儿只给了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乐,就将他们带进了痛苦的深渊。出世一百零八天后,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隐秘的紫禁城里原因不明地死去了。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
  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为亲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亲。董鄂妃产后哀痛,失于调养,丧失了生育能力。病体支离的她勉强支撑了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她死的时候不足二十二岁,和顺治只有四年姻缘。悲痛的顺治追封她为“端敬皇后”。
  和冒辟疆悼念董小宛一样,顺治也为董鄂氏亲笔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深切哀悼。身体虚弱的顺治不久染上了天花。面对病魔,迭遭打击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无力与之对抗,奇迹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第二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沉沉夜色中,二十三岁的福临驾崩于养心殿,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才不过四个多月。(他和董鄂妃死后都是火化的。因此,空荡荡的孝陵里的确没有他和董鄂妃的棺椁,只有他们的骨灰坛。)
  现在轮到“小董鄂”贞妃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个只相当于现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年龄的女孩失去了她所有的依靠和感情的寄托——先是姐姐,然后是丈夫。小董鄂从来没有过堂姐所拥有过的地位和爱情,却代替她承担了整个皇族的怒火与后宫的嫉火。命运逼迫她选择了死亡,追随他们而去。史书上称之为“从殉”。
  董小宛与董鄂妃姐妹,三个同样身不由己的薄命女子,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仍不禁要为她们昙花般的人生唏嘘。
  本文的主人公都逝去了,与他们相关的历史还在延续。
  因为顺治死于天花,所以已经生过天花并且死里逃生的皇三子玄烨得以继位为帝,史称清圣祖,年号康熙。因为生过天花,真正的康熙大帝绝对没有后世艺术家所演绎的那么白净斯文,他是个麻子。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皇帝下诏严禁殉死的行为。从此后,清代皇室再也没有了“从殉”的事情。
  在此还要再加一点,满人入关之后,并没有什么汉女一定不得入宫的规矩。反而是满清皇族为了消除满汉隔阂、巩固统治,率先采取了满汉通婚的怀柔政策(不过为了子嗣强健考虑,裹小脚的汉女是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入宫的汉女也多限于汉军旗人或是入宫抬旗)。满洲八旗中便有“汉军旗”,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其父佟图赖,就是其中如假包换的汉人。而董鄂妃的血统,恐怕也要上溯到北宋覆灭时期,那时被金人掳往北国的宋朝宗室,极有可能就是她们的先祖。
 
宫词之尧山情殇
 
  招福
  尧山,是桂林城东北十余里的一脉山系,因先秦时山上有尧帝庙而得名。桂林多石山,尧山却是不可多得的土山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