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乱世掌国 >

第42章

乱世掌国-第42章

小说: 乱世掌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此时的处境已相当危险,所谓“人穷则返本”,他于是下定决心撤出关外。1928年6月1日,他以茶话会形式与外交使团告别,命许兰洲将陆海军大元帅印信送到关外,次日即发出出关通电。此时,日使芳泽竟然专门来访,逼他正式签订郭松龄反奉时双方所订之密约。他拒绝见芳泽,在隔壁大骂道:“日本人趁火打劫,真不够朋友。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是卖国贼。”双方的矛盾已经尖锐化。

  按照田中正义的意见,是要等张作霖出关后逼其下野或使其傀儡化,而被张作霖戏弄过的关东军部却决心杀掉张作霖,以雪前耻,并永绝后患。5月31日,村冈司令官密令武官竹下义晴赴京刺杀张作霖,但后来又决定改在张作霖的归途中炸车。芳泽大使事先明明已知道这个消息,却要赶在张作霖死之前再抢些好处,其心可诛!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的专车从北京出发,次日凌晨5时许,当列车行至奉天西皇姑屯车站,穿过京奉路和南满路交叉点的铁路桥洞时,忽然一声巨响,铁桥被炸药炸塌,张作霖所乘车厢被压得粉碎。前来迎张的吴俊升当场丧命,张作霖身受重伤,被救回帅府后,10时左右死去。

  日本人的暗杀计划是十分周密的,若车厢未被炸毁,他们埋伏在附近的几十名士兵就将冲出来用机关枪扫射。然车厢既成齑粉,他们就没有采取下一步行动,只是杀害了几个中国人,往其衣服中塞了一些纸张资料,嫁祸南方国民政府而已。但其中有一个中国人叫查大明,趁天黑逃走,不久便公开出现,揭发了事情的真相,日本人的鬼蜮伎俩遂完全曝光。

  张作霖处于日本人的威胁之中,但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处处小心,最终还是防不胜防。当时负责调查此案的关庚泽,只是奉天交涉署的一个蝇头小吏,也遭到了日本人的威胁,他说了一句很悲壮的话:“连张大元帅这样伟大的人物都被炸了,我这样一个小角色又何足惜,由他去吧。”确实,张作霖作为国家元首,都遭如此残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的处境是何等可悲!

六、大帅与少帅

  张作霖遇害后,27岁的张学良成为东北最高行政长官

  张作霖死时的最后一句话是:“让小六子快回奉天。”小六子就是张学良,当时正在北京欢度27岁生日,没想到自己的生日竟成了父亲的祭日,从此不可贺寿辰,天下之惨事无过于斯者!他在宴会上突接密电,却不动声色,密令长辛店、卢沟桥一线的奉军迅速向滦河方面撤退,当晚即与杨宇霆离京东去。途中在军粮城、汉沽、滦州做三次停留,安排撤退事宜。他于6月17日始乘火车回奉,途中每停一站,必有日本宪兵上车质询张学良是否在内,但他已经化装为普通士兵,遂能有惊无险回到帅府。先此,帅府上下对大帅逝世的消息严格保密,日本人不断前来探视,但众人坚称大帅只是负伤,不便见客,一直等到张学良回来,合府上下才得以大放悲声。

  北洋政府的七个国家元首,都生长于前清年间,是深受旧式教育和传统熏陶的旧式人物,作为国家元首,继承人问题是考验他们的一道门槛。袁世凯称帝的一大原因,便是为子孙考虑,因此身败名裂;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则总是处在自身难保的忧虑中,虽贵为元首,其实如坐针毡,自不会想到传给子孙,如黎元洪便把政治看了个透,故遗命后人不得从政;惟有张作霖,既有东北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基业,又有一个资质不凡的儿子,虽然在皇姑屯横遭枉死,幸好这基业还在自家手里,故死也瞑目了。

  张学良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民国四公子”至少有三种说法,但每种都有张学良。一说是指恭亲王之子溥侗、袁世凯之子袁寒云、张镇芳之子张伯驹以及张学良,此说偏重才艺方面。前三人都出身贵胄,文采风流,又善梨园之技,都是温白社的成员。张学良的出身虽然显赫,却并不高贵,他本人出生时,父母正在躲避金寿山的追杀,可说是生于危难之际。他在北京虽也颇曾优游岁月,附庸风雅,但论文艺才华,与前三人是无法比拟的。第二说是指张学良和孙中山之子孙科、段祺瑞之子段宏业、卢永祥之子卢筱嘉。这种说法偏重于政治,如张、孙、卢就曾举行过著名的“三公子会议”。第三种说法与第二种大致相同,只是把孙科换成张謇之子张孝若而已,因为孙科出身革命党家庭,在气质上与这些公子很有差异。此外,还有将段宏业换作其弟段宏纲的。

  无论如何,张学良都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一点,他与父亲张作霖难分伯仲。但两人的秉性为人又截然不同,表现于政治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张学良从第一次直奉战争开始崭露头角,奉军虽然战败,但张学良与郭松龄却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一路深入敌阵之中。此次战败,使张作霖下决心整军经武,设立了东三省陆军训练处,自任通监,以姜登选、韩麟春、李景林、张学良为副监,并命郭松龄辅佐张学良。从此新派得势,而张学良是新派的首领,对许多军政大事有专断权,他的第三旅和郭松龄的第八旅是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张学良和郭松龄情同手足,两人的合作是十分愉快的。

  但在郭松龄反叛后,张学良遭到了张作霖的惩罚,因为尽管张学良并未附逆,但郭松龄却打出“拥护少帅”的旗号。不过,由于张学良在此事中一直表现得相当聪明和冷静,张作霖对他的惩罚也只是象征性的。张学良对郭松龄虚与委蛇,之后连忙离开是非之地,并在沿途布防,对叛军的进犯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不过,当郭松龄被俘后,他主张赦免郭,并将其送至国外深造,表现得很重情义。

  但是,当他在张作相等人的支持下,就任奉天军务督办,顺利接班后,即诱杀了父亲最信任的杨宇霆。他趁杨宇霆及其亲信常荫槐来汇报工作时,命人在老虎厅内将二人枪杀。此举与郭松龄之死不无关系,由于郭松龄至死痛恨杨宇霆,张学良为友报仇,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杨宇霆或出于派系之见,或倚老卖老,对张学良也确有怠慢。但无论如何,杨宇霆是罪不至死的!回想张作霖赦免郭松龄同党的往事,可知张学良的容人之量实在不如乃父。

  他请著名诗人杨云史为杨宇霆写了挽联,辞曰: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涕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留言。

  从此联可知,他将杀杨比作挥泪斩马谡了,事实上,他杀杨时必然不曾挥泪,而杀后必然有如释重负之感。就其客观效果来说,杀杨使他立威于军中,但是也产生了离心离德的现象。如他当面对孙传芳说了杀杨之事后,孙即翘指大赞:“英雄,英雄,想成大事者,不杀几个人行吗?杀得好,杀得好!”但翌日便不辞而别,显然是怕了张学良。

  张学良对中国政局的发展,有三次巨大的积极作用:一次是张作霖遇害后,他临危不乱,主持大局,使日本人趁乱夺取东北的阴谋破产;第二次是1928年底的东北易帜,放下了地区军阀的面子,就使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第三次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但是,他也有一次巨大的消极作用,即“九一八”事变不战而逃。他当时在北京优游岁月,生活堕落,“九一八”事件爆发时,竟毫无思想准备,对形势判断完全失误,因此酿成大错。他在后来的自述中写道:“幼少庭训,又乏良师益友,11岁丧母,父亲忙于军政,又宠爱有加,自己则未及弱冠出掌军旅,未足而立即掌方面大任。因此处事待物但凭一己之小聪敏和良心直觉,虽然热情豪放,浪漫狂爽,却忿事急躁,有勇无谋。”这应该是他痛定思痛后得出的教训吧。但事实上,他为人聪明、侠义,待人亦有宽厚的一面,处事亦有冷静的一面,有许多过人之处,至少比袁克定、段宏业这样的纨绔子弟强多了,名列“民国四公子”之首,也绝非浪得虚名。总之,他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人,这种性格很容易将人生衍作传奇。

  他的宽厚之处在于,对没有利害关系者可以敞开胸怀,比如张作霖曾残忍地杀死邵飘萍、林白水、李大钊,换作张学良则一定不会这样做。而张作霖的宽厚则多表现为一种政治策略,比如对冯德麟、孟恩远,以及郭松龄的同党,都是十分优待,不忍加害的,但张学良却杀了杨宇霆。就这一点来说,老帅比少帅更适合政治。

  另就两人的决断能力来看,张作霖在重大事项上的决策上更为游刃有余,张学良则多流于武断。比如“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就是一个很冲动的决定,换作张作霖,这是绝无可能的。而反过来说,张作霖可以与日本人较量耐心和智慧,如此20余年而不被驯化成傀儡,换作张学良,也未必做得到。

  国恨家仇使张学良迅速倒向国民政府,东三省及热河遂于1928年12月29日易帜,张学良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自1916年护国运动开始的南北分裂局面结束了,北洋时代正式划画上了句号。

  跋

  咏北洋史事十二首(代跋)

  天朝无计济烝民,七十年来劫后春。五色国旗同底尽,半轮红日戴何人?

  书生一死亡天下,逊帝犹生愧贰臣。从此神州真乱世,岂惟鞑虏是前身。

  文官将将古今同,还向残湾收剩艟。从此北军皆尚武,岂惟三杰是枭雄。

  如何不竞攘夷志?毕竟先争独霸功。中国几曾为弱国?无非天性好和戎。

  孙黄革命久难成,天下传檄看宋卿。陈涉韩童皆暴死,汉高明祖最无情。

  托君洪福兴民国,与子偕老贶太平。德胜于才非褒语,当年孰个更知兵?

  刺秦风定水潇潇,还是中州气最高。卫国荆轲惟养士,汉人精卫始同胞。

  早知题壁能千古,岂待牵羊折郑腰?年少轻生真可羡,正从此处覆前朝。

  项城雄主岂虚才,一念之差万念灰。忆昔平韩驱岛寇,况曾督直筑金台。

  朝廷安肯传天下?革命当时止半材。立宪终为心上结,故从称帝巧安排。

  洪宪元非旧帝王,细民何故太仓惶。前清辫子家家有,末代翎花点点香。

  劝进几曾无蔡锷,誓师未必不冯璋。千金买赋杨皙子,一片丹心说富强。

  忆昔新华宫外事,寒云空赋玉楼高。黄门长跪初承旨,汉玺新镶是伪朝。

  博士洋文潇洒瘦,财神支票烂漫销。蔡郎此去图名节,从此胡同锁二乔。

  晚晴诗社故人多,且向兰亭书大鹅。乱世从文魂未定,美芹持论意稍和。

  倘如东海非君子,难道徐郎是魇魔?愿倩强梁支广厦,萧墙无奈起干戈。

  广陵听罢泪沾巾,如此英雄未朽身。河洛纵横来又去,京华歌舞玉和尘。

  国中之战非名将,攘外无功则乱臣。百姓从来多薄幸,至今谁忆旧功勋?

  莫向窗前读史书,有如夜半临深湖。为人岂有十全恶,惹我空怀一片愚。

  卖友袁公真变法,倒戈冯氏暗通胡。至今惟忆徐督办,能复燕然入版图。

  两代英风百载间,中原谁与竞蝉联?世袭则须天下任,公平岂必自由天。

  信陵公子真名士,抵抗将军未禁烟。虎父当年瘳骏马,军前不幸太当先。

  且教生死辨雄雌,王莽周公事可疑。名将功垂牙痛病,少年空负引刀诗。

  芝泉媚日从头看,冯鹿亲苏何必嗤?不许优伶重击鼓,曹瞒终是汉家儿。

END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