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缪斯的旋律-欧美诗歌史话 >

第7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缪斯的旋律-欧美诗歌史话-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积累的史诗”,歌颂了地理发现和土地征服,人的理智和冒险精神。史诗出 

版后在欧洲各国引起广泛反响,立即被译成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英文、法 

文、荷兰文等多种文字。卡蒙斯对葡萄牙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尤如但丁对意大利、莎士比亚对英国、塞万提斯对西班牙。 

     4、西班牙诗歌西班牙的文艺复兴运动,一开始就受到封建统治和教会势 

力的阻挠。封建文学和宗教文学联合抵制文艺复兴,成果使宗教诗歌、神秘 

主义诗歌,田园牧歌小说和历史小说大为流行。当时的著名诗人费尔南 

多·德·埃雷拉(1534—1597),以词藻华丽、直用拉丁词语而著称,被称 

为塞维利亚派,对后世夸饰主义诗歌发生了影响。神秘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为路易斯·德·莱昂教士 (1527—1591),他把《圣经》文风和古典文风加 

以融合,开以语言简洁、表达明快、诗节短小为特色的萨拉曼卡派。 

     十六世纪后半期,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繁荣,文学史上称十六世纪中叶 

到十七世纪初叶为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创作高峰是塞万 

提斯的小说。然而,著名的戏剧家维加 (1562—1635)可算是这一时期的重 

要诗人。维加出生在马德里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靠着一位主教的资助进了 

大学,但没有毕业,给主教当了随从。1588年,因写给埃伦娜·奥索里奥的 

情诗引起纠纷,被判逐出马德里八年。同年,与伊萨贝尔·德·乌尔维纳结 

婚,并志愿参加“无敌舰队”,在军中写成长诗《安赫利卡的美丽》。以后 

定居于当时的文化戏剧中心巴伦西亚,从事剧本写作。1595年,他最后回到 


… Page 29…

马德里,仍坚持文学创作。 

     维加处于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同时又受到人文主义和神权思想的 

影响。他的放荡不羁的生活是对当时社会的挑战,也是他大量诗歌创作的题 

材。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但他的诗歌作品除了他的戏剧中的对白之外, 

还有许多抒情诗,包括谣曲和十四诗。编有诗集《诗韵集》(1604)、《神 

灵诗韵集》(1614)、《精神谣曲》(1619)和《帕尔纳索斯山的沃野》(1637) 

等。他的叙事诗受意大利文学的影响,主要作品除《安赫利长的美丽》外, 

还有《被征服的耶路撒冷》(1809)和《安德罗墨达》(1621)等。 

     5、英国诗歌尽管乔叟早就接受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但英国文艺复 

兴诗歌却要到十六世纪后半期 (史称伊丽莎白时代)才掀起高潮。这一高潮 

的先驱者是两个诗人翻译家华埃特(1503—1542)和萨里伯爵(1517—1547), 

他们活动的年代在伊丽莎白之前。华埃特爱过伊丽莎白女王之母安妮,但亨 

利八世娶了安妮为王后,后来又将她斩首,华埃特也为此坐牢;萨里曾在宫 

中任职并卷入宫廷斗争,因遭诬告被斩首。他们二人都曾翻译彼特拉克的诗, 

把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来,而萨里又把它改造成了英国体即后来 

所谓的莎士比亚体。他们的引进和改造为近代英语诗歌奠定了基础。华埃特 

和萨里伯爵对英国十四行的贡献可参见本篇第二节:英国早期十四行诗艺术 

浅说。 

     十六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斯宾塞(1552—1599)和锡德尼(1554 

—1586)二大诗人。斯宾塞的主要作品是长诗《仙后》,内容是仙后与一群 

骑士的故事,以每个骑士代表一种德性。诗的这种形与中世纪的骑士文学, 

传奇相关联;但诗人借仙后歌颂伊丽莎白女王的王权,以第一名骑士 (指锡 

德尼),为英国人的榜样,则又表现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部长诗未完 

成,但从此创造了每节九行的“斯宾塞诗律”。斯宾塞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 

面的,描写的范围极为深广,这使他成了他那个时代的缩影。他在很多文学 

形式上得了成功:如《爱情小唱》中的十四行诗组和《牧人日历》中的田园 

诗。在《婚前曲》和《婚后曲》中,斯宾塞融合了古典婚姻颂歌、忒奥克里 

特式挽歌和意大利牧歌抒情曲等各种手法。后来弥尔顿在他的 《莱西达斯》 

中也沿用了这种手法。斯宾塞从他那个时代直到二十世纪对英国诗歌的影响 

是不可估量的。德莱顿、弥尔顿、汤姆逊、柯林斯、格雷、华滋华斯、拜伦、 

济慈、雪莱、丁尼生和阿诺德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他的追随者。斯宾塞的“宏 

伟风格”随着古香古色的语言和神话引喻的使用而更加光大。这到了弥尔顿 

手中却发展成一种显得矫揉造作的诗歌语言。后来华滋华斯在1800年为《抒 

情歌谣集》写的《序言》中严厉批评了这一点。 

     锡德尼对英国诗歌的贡献在于他的十四行诗形成了十四行组诗。1591年 

出版的总标题为《爱星者和星星》的十四行组诗,收入了锡德尼写于1580 

至1584年间的108首十四行诗。这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最早的一部十四行组 

诗,可以说锡德尼开了英国十四行组诗的先河。 



                        彼特拉克与他的十四行诗 



     意大利诗人弗朗切斯柯·彼特拉克(1304—1374)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第 

一个大诗人。他是把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看作黑暗“中世纪”的第一人,被 

称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第一个近代人”。 


… Page 30…

    彼特拉克的父亲是个公证人,因参加佛罗伦萨的政治斗争,与但丁同时 

被流放。彼特拉克少年时代住在普洛旺斯。受当地诗歌传统的影响。年轻时 

代在法国学过法律和修辞。但他酷爱文学,对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深有研 

究。他在意大利和欧洲各国旅行,致力于搜集古代手稿,从古希腊古罗马文 

化中汲取营养,来打破当时的昏睡状态。他主张基督教必须与古代文化结合。 

他写了大量的拉丁文著作、政论、诗歌和书信,三十余岁已名闻全欧。1340 

年罗马和巴黎同时决定授予彼特拉克“桂冠诗人”的光荣称号。 

    彼特拉克最优秀的诗作,是他用意大利语写成的抒情诗集《歌集》。全 

书共收集了诗人创作于1330年至逝世前四十多年间的366首诗歌,其中以十 

四行诗为主,间有六行诗和歌谣体。《歌集》的主要内容是描写诗人对劳拉 

的爱情和思念,诗中的劳拉是个理想化的妇女形象。二十三岁时,诗人爱上 

了劳拉。这爱情从此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支柱、创作的源泉和生活的动力。 

劳拉嫁给了一位骑士,后来在席卷整个欧洲的大瘟疫中病逝。这使诗人悲痛 

欲绝。为了纪念劳拉,诗人将他多年为劳拉创作的抒情诗修改、整理出版。 

彼特拉克的这个爱情故事与但丁的《新生》相似,但《歌集》的现在色彩比 

 《新生》浓厚得多,写的已不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而是现在的爱情。彼特 

拉克的诗已不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行动”,而是开拓了用诗描绘心 

灵活动的广阔领域。他用十四行诗的形式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去探掘人们心 

灵深处的情感秘密,并能在一个主题中找出无穷微妙的变奏。此外,《歌集》 

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爱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这些诗冲破了中世纪禁欲 

主义和神学思想的樊篱,表达了以人与现实生活为中心的新世界观和以个人 

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 

     然而,能使彼特拉在世界诗史上名垂青史的要算《歌集》中的诗体—— 

十四行诗。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推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繁 

荣。虽然这一诗体出自意大利中世纪“西西里诗派”诗人连蒂尼(1246?- 

1250?)之手,但彼特拉克使它成了当时最重要的抒情诗体,而风靡欧洲。 

于是,它便冠上了“彼特拉克体”的名称。 

    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的魅力最见于其结构层次分明,分为前八行诗组和 

后六行诗组。从韵式上看,前八行诗组包含两组“抱韵”,即abbaabba;后 

六行诗组的韵多变,常见的有cde,cde和cdcdcd两种。这样,全诗形成“4433” 

的结构,寓变化于整齐之,寓于结构美,韵脚又错落有致。美国诗学专家普 

莱明杰认为如果十四行诗上下两阕的行数平分秋色,就会产生一种完全对称 

的视觉效果,宛如一幅布局过于刻板对称的画面,难以产生抑扬张驰的诗歌 

审美艺术效果。 

    彼特拉克体的另一个特色是在第八行的末尾有一个停顿,随着在第九行 

开头则有一个突转(volta或turn)。闻一多先生曾将十四行诗的逻辑结构 

概括为“起、承、转、合”等四个阶段,其中“转”便指第九行这一“突转”。 

他认为“‘承’是连着‘起’来的,但‘转’却不能连着‘承’走,否则就 

转不过来了。……一篇精神往往得靠一转一合。总之,一首理想的十四行诗, 

应该是个三百六十度的圆形,最忌的是一条直线。”一般地说,彼特拉克体 

十四行诗的头四行引出主题,随后四行进一步展开叙述,在后六行组的开头 

插入一个逻辑或情感上的“突转”,但其后的内容则为前八行诗组所途述的 

的问题作答。这种结构酷似人们通常从客观观察入手进而推导出结论的思维 

方式,前后呼应,逻辑严谨。可见,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Page 31…

是密不可分。 

     下面我们看看飞白先生译自意大利语的一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我形单影只 

                          我形单影只,思绪万千, 

                          在最荒凉的野地漫步徘徊, 

                          我满怀戒备,心小避开 

                          一切印有人的足迹的地点。 



                          我找不到其它屏障、遮掩, 

                          能把我和群集的人们隔开, 

                          因为人们透过我忧愁的神志 

                          一眼就能看穿内心的烈焰。 



                          如今啊,尽管我避人耳目, 

                          海岸和山地,森林和流水 

                          对我生命的真旨已无不洞悉。 

                          但我却找不到如此荒野的路, 

                          使得爱神也不能把我追随 

                          并整日里与我辩论不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热恋之情难以抑制。虽然诗中描写中世纪骑士为了严守 

爱情秘密,而避人耳目的一种时尚,这是中世纪骑士抒情诗的一种遗风,但 

彼特拉克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心理分析融于单纯的言情状物之中。此诗的 

前八行诗组写主人公心田中燃烧着一腔熊熊的爱情火焰,而避开人群逃向自 

然;而后六行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了热恋者既无法避开自然的洞悉,又逃不 

脱爱神的追逐的矛盾心理。主题的展开层次分明,富于特色。 



                              英国早期十四行诗艺术 



     在英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十四行诗出自托马斯、华埃特 (1503—1542) 

之手,他对英国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也就在于最早将意大利十四行诗引入英 

国。在十四行诗的韵律上,华氏承用了彼特拉克体前八行组的韵脚安排,但 

在后六行的韵式上作了重大变动。华氏犯彼氏体韵律 (abbaabbacdcdcd)改 

变成三个四行诗节加上一组结尾偶句,韵脚则为:abbaabbacddcee。可见, 

传统、规范的二分式意大利十四行诗体开始诗体开始演变为英国十四行诗 

体。 

     就主题而言,华氏素以大胆和新颖而著称,但他的许多诗作只是意大利 

十四行诗的移译。11到13世纪源于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爱情十四行诗是当时 

骑士精神在文学上的一种表现形式。骑士精神使中世纪的骑士表现出对心上 

人忠心耿耿,并能为维护其荣誉与安全而不惜厮杀战场的献身精神。爱情十 

四行诗也大都描写当时的这种时尚。然而,华氏却标新立异,在诗中大胆表 

现男女平等的爱情观。在颇具代表性的彼氏十四行诗中,诗人的笔墨重在描 

写男子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女子卑躬屈膝的虔诚心情,仿佛烘托出一个男子 

在情感上只能屈从于女子的定式。而在华氏的诗中,男子则显示出一种截然 


… Page 32…

不同的爱情观。华氏主张男子在家情中应当与女子处于平等的地位;有时, 

为了使男子不因爱情而失去其人格的独立性,甚至表现出一种要挣脱爱情束 

缚的强烈愿望。例如,华氏的《别了,爱情》是效仿彼氏体写成的一首爱情 

十四行诗,诗人不仅抒发了追求平等爱情观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为此告别 

了自己的恋人,也告别了爱情: 



           别了,爱情,连同你那无端的法则, 

           你诱饵的钩吊不坐再搅乱我的心绪。 

           寒内加与柏拉图使我挣脱你的魔掌, 

           以我的智慧去追求完美无缺的财富。 



     萨里伯爵(1517—1547)常被称为英国第二位十四行诗人。他的诗作在 

主题和人物塑造方面都表现出受意大利诗人影响的痕迹,但不论在形式还是 

内容上,都大大发展了这一诗体。就形式而言,虽然莎士比亚后来采用的十 

四行诗体在托特尔编辑的《杂诗集》中已有华埃特的一首诗为例,但真正使 

这一诗体规范化的诗人当推萨里伯爵。萨氏的十四行诗大多分为三个四行诗 

节和一个结尾偶句,被称为“萨里体”或“英国体”,但后来的莎士比亚以 

这种诗体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诗艺堪称炉火纯青,具有永恒的艺术魅 

力,故“萨里体”或“英国体”通常又称为“莎士比亚体”。萨氏体的韵脚 

安排为ababcdcdefefgg,与彼氏体不同,其效果更为清晰、悦耳,而且由于 

其韵式富有递进性变化并以一个带有概括性的警句格言式的偶句结尾,因 

此,全诗的结构发展更为直接了当。萨移译彼特拉克《歌集》中的第91首十 

四行诗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lóve,th3t doth reign and live within my thought,                a 

 And built his seat within my captive breast,                      b 

 Cl2d i the arms wherein with me he fought,                        a 

 Oft in my face he doth his banner rest。                           b 

 Bǔt she thǎt toǘght mě 1óve a dǚffěr páin,                a 

 My doubtful hope and eke my hot disired 

 With shamefast look t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