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缪斯的旋律-欧美诗歌史话 >

第8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缪斯的旋律-欧美诗歌史话-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ǔt she thǎt toǘght mě 1óve a dǚffěr páin,                a 

 My doubtful hope and eke my hot disired 

 With shamefast look to shadow and refrain,                        a 

 Her smiling grace converteth straight to ire。                     d 

 And coward Love; then; to the heart apacee 

 Taketh his flight; where he doth lurk and plain,                  f 

 His purpose lost; and dare not show his face。                     e 

 For my lord's guilt thus faultless bids I pain,                   f 

 Yét frǒm my lord shall not my foot remove:g 

 Sweet is the death that taketh end by love。                       g 



           盘据在我思想里面的爱, 

           占领了我的心田,并筑起营地, 

           身披铠甲同我战斗起来, 

           是他常常在我脸上树起旗帜, 

           但她却教我恋爱,教我忍受痛苦, 


… Page 33…

          教我以羞怯的面容遮掩和抑挫 

          我焦灼的希望和热烈的情欲, 

          她优雅一笑,直接化为怒火。 

          爱如懦夫,匆匆逃入心间, 

          避居在那里,抱怒不尽, 

          他未达目的,不敢再露面。 

          为了主人的罪过,我忍受着无罪的苦因, 

          不过,我绝不离开我的主人一步—— 

          由爱情作结,死便是幸福。 



     这首诗的韵律自然流畅,语气和谐而严肃,格律重音与单词及句子重音 

叠合齐整,措词铿锵有力、直截了当,富有阳刚之气,同时又温柔和顺、悦 

耳动听。在thought、fought、tanght和fautless等词中反复出现的元音'■' 

回荡全诗,形成一种浑雄的共鸣;辅音头韵(alliteration)洒落自然,强 

化了全诗的节奏。诗人三次使用了doth一起强调作用的助动词进一步突出了 

诗中那种既受约束而又朴实无华的刚强个性。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使 

诗中和谐而严肃的韵律表现形式错落有致,而且赋予诗中的思想内容和音乐 

效果以一种刚劲的男性气质。诗的前四行描写爱情的冷酷,其中第 1、3、4 

行均以扬抑格取代抑扬格开行,铿锵有力的节奏变化起到了烘托内容的作 

用,而当诗中的“她”在第五行入诗时,扬抑格又让位于抑扬格。然而,在 

二行结尾偶句的第一个音步,诗人又以扬抑格替换抑扬格衬托出他接受男子 

天命的坚定态度。此外,随着诗中情节发展不断加快,诗人还借用连写句(run 

-online)强化形式与内容的契合。 

     就主题而言,萨里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十四行诗的表现范围。他的诗 

作并非局限于讴歌爱情,更重要的是他还涉及到友情这一主题,这一点尤其 

体现在他献给克莱尔和华埃特的十四行诗中。 



                                         二 



     在华埃特和萨里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十四行诗体并无多少英国诗人问 

津,直到 1501年,锡德尼 (PhilipSidney,1554—1586)发表十四行组诗 

 (sonnetsequence)《爱星者和星星》(AstrophelandStella),才标志着 

十四行诗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爱星者和星星》为伊丽莎白时代英国 

最早的十四行组诗,收入了诗人写于1580年至1584年间的一百零八首十四 

行诗与十一首短诗,以细腻的文笔记录了一位青年男对其女诚实但受挫的情 

感。诗人将组诗按“爱星者”求爱的过程分成若干部分,内容前后呼应、相 

辅相承,使组诗成为一个情节错综有致的有机整体。诗人还时常使用一些别 

出心裁的比喻(conceits),以再现主题中蕴藏在“真诚而善良的感情深处 

的责任与冲动、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他认为“十四行诗人所追求的真 

实性不能只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因此,他的组诗带有明显的自传色采,就 

象读者无意中听到一组独白。组诗中的主人公“爱星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 

诗中的叙述者,他要么与各种人物倾心交谈,例如朋友,其他诗人或对其抱 

有羡慕之情的才子等等;要么与自然景物交流情感,例如月亮、麻雀、或自 

己的床铺等等;要么和种种拟人的象征谈古论今,如道德、理智、爱神丘比 


… Page 34…

特等等;要么自言自语。锡氏心目中的听众首先是读者,而并非诗中的“星 

星”,因为直到第三十首诗中,诗人才直接对她倾诉衷情。与“爱星者”交 

谈的人和物都在组诗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有如众星捧月,衬托“爱星 

者”并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再现于读者眼前。此外,锡氏在格律上也做出了 

贡献,使韵脚为abbaabbacdcdee的五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体日臻完善。他将 

意大利体的前八行组韵脚与英国体的后六行组韵脚连用并使其成为一个和谐 

的整体。 

     在1591—1597年间,许多英国诗人纷纷仿效锡氏的《爱星者和星星》, 

创作了许多十四行组诗。就体裁而言,大都大同小异,也都冠以标题,如丹 

尼尔的十四行诗集《迪莉娅》(1592)、康斯特布尔的《黛安娜》(1594)、 

洛奇的《菲利斯》(1593)、德雷顿的《思想的镜子》(1594)和斯宾塞 

 (EdmundSpenser,1552—1559)的《爱情小唱》(1595)等等。 

      《爱情小唱》共收入斯宾塞89首十四行诗,描述了诗人向他的第二个妻 

子伊丽莎白·博伊尔求婚的过程。主题除了歌颂美丽的姑娘外,还表现出心 

灵美胜过外貌美的柏拉图爱情观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一个信念, 

即文学能使人不朽等等。就形式而言,斯氏体已与后来的莎士比亚体颇为近 

似,每首诗由三个四行诗节和一个结尾偶句组成,两者的差别仅在于斯氏诗 

体每个四行诗节的最后一行与下一个四行诗节的第一行构成内韵 

 (internalrhyme): 



     a 



      
… Page 35…

现了诗中人难以揣测的命运与坎坷的恋爱过程,也展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喜悦。诗中没有炽热的情感冲动,只有和谐纯洁的脉脉温情,而且诗中的意 

象清新隽永,仿佛沐浴着洁白的银光,闪烁着无限的光环。此外,或许是由 

于诗人受拉图主义的影响,他接受了早已流行于法国十四行诗中柏拉图的一 

些美学观点,并致力用新柏拉图主关于“美”的观点塑造自己诗中女主人公 

的形象,使其表现为了种道德兼备的完美统一。斯氏第七十九首十四行诗典 

型地表现了诗人的这一创作特色: 



           人们称你为美,你当之无愧 



           …… 



           可我崇拜的却是高尚的心灵 



           …… 



           别的东西,无论多么光彩照人 

          终将变得香疏色去,化为乌有; 



     当时流行的另一诗歌主题是诗人往往赋予诗中所表现的人物一种永垂不 

配的精神力量。斯宾塞也不例外。他在第七十五首十四行诗中对自己的夫人 

说道: 



           我的诗将使你的贞操名垂青史, 

          在神圣天国记上你荣耀的名姓。 



显然,这种借助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不朽的观念也体现了斯宾塞的人文主义思 

想。 

     斯宾塞对十四行诗创作的另一突出贡献在于他最早起用婚姻这一主题来 

歌颂人的永存,并以一个美满的姻缘结束他的组诗《爱情小唱》。诚然,斯 

氏在十四行诗主题创作上的突破也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社会、宗教及各 

方面的认识。首先,当时人们认为婚姻能够使人类世代相传,从而使世间的 

凡人得以与世长存;其次后代还可能得道升天,成为圣人,这也是获得永生 

的一种途径;第三,自然界的运动循环往复,人也可以将自己视为一个微小 

的地球,同样有春夏秋冬之分,既然自然界是永恒的,那么,人也就不朽了。 

     总之,英国早期的十四行诗创作,不论在格律还是在主题上,都带有意 

大利十四行诗的痕迹,但这些诗人都为这一诗体在形式与内容上发展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 


… Page 36…

                             古典主义时期诗歌 



                                    概述 



     古典主义是指十七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 

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 

义”。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欧洲诗歌的背景,可以从阶级关系、哲学、宗 

教等方面来考察。 

     文艺复兴运动末期,封建势力加强了控制,而新兴阶级还需要积蓄力量, 

于是出现了一个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间相对平衡的阶段,出现了以王权为象 

征的相持局面。君主为了对付诸侯的势力,要借资产阶级一臂之力;而资产 

阶级羽毛未丰,还需要依仗王权的庇护,所以作们满足于挤进新贵族的行列, 

而暂时还未提出掌握政权的要求。法国的情况是最典型的,由于王权得到了 

巩固,路易十四时代也成为古典主义文学繁荣的一个文化盛世。而英国因资 

本主义发展较早,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随后又在大资 

产阶级和贵族阶级合流的形势下出现了王政复辟,同时才正式进入古典主义 

文学时期。 

     在哲学方面,十七世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理性主义的兴起,其主要代表 

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他把理性奉为至上,奉为“天赋观念”和“自然 

之光”。他的认识论以理性为出发点,推导出世界的存在,并且特别强调规 

范、规则。在美学上,理性主义者重理性而轻感性,崇观念而贬情感。这都 

对诗歌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出现的加尔文教派对英法等国 

影响甚大,在英国发展成为清教徒,他们反对天主教的腐败,提倡节俭、刻 

苦精神。宗教改革虽是人文主义的继续,但清教主义在文化上都几乎变成了 

文艺复兴的反拔:反对享乐,反对情感。在清教徒革命时期,连英国的剧院 

都被全部封闭了。 

     古典主义诗歌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与文艺复兴诗歌既有 

连续性,又有对立性。一方面,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古典诗歌和古典诗 

论的价值,十七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到古希腊古罗马去寻找典范和规则,是 

与文艺复兴一脉相传的。但另一方面,古典主义的规范,他们认为崇古必须 

求雅,而在风格上走向文艺复兴的反面。所以虽然同是崇尚古典,这两个时 

期的诗风却又迥然不同。 

     一般认为古典主义时期诗歌有以下一些特色。 

     1、崇尚理性按照笛卡儿的哲学,“理性的标准就是艺术的标准”,诗歌 

也成了理性的诗歌,诗人和诗论家们轻视情感,轻视想象,反对传奇性,因 

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个人的因素,而不是普遍的永恒的规律。因此,古典主 

义给文学创作设置了重重禁区,最终导致了浪漫主义的高举叛旗。古典主义 

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在于赞美国家和君主。显然,这 

种“文以载道”的观点,被古典主义过分地强调了。 

     2、讲究规范古典主义要求作家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 

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 

因此,古典主义诗人和诗论家根据严谨、规范、平衡、匀称的要求,对诗和 

诗歌语言进行了整顿。如法国的马莱伯认为七星诗社犹如一座芜杂的树林、 


… Page 37…

需要进行全面剪枝,既要排除其中借自拉丁、希腊、意大利的外来语,也要 

清洗其中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俗语成分。 

     3、崇古求雅古典主义诗歌崇尚古典,特别是以古罗马帝国为其样板,这 

与十七、十八世纪的宫廷风习结合,形成了一种高雅、节制、严谨、简洁的 

诗风,而与文艺复兴诗歌的热情、大胆以至于粗俗成为对照。这样的诗有其 

古雅美的一面,但诗人的个性再次受到约束。 

     以上重点介绍了古典主义诗歌的特点,下面再看看古典主义诗歌在法 

国、英国的发展情况。 

     法国是古典主义的发源地。古典主义在法国占领诗坛的时间也最久。法 

国古典主义诗歌的奠基人马莱伯是外省人,因写诗歌颂王权,五十岁时奉诏 

进见国王,成为诗坛领袖,这时正是十七世纪初年。马莱伯对文艺复兴诗歌 

大力整顿,所做的工作有得有失。他提出“以工巧求朴质”的思想是可取的, 

但他“迫使缪斯服从道德规范”,却给缪斯重新加上了重重限制。 

     然而,被称为“古典主义立法者”的是马莱伯的继承者布瓦洛。布瓦洛 

得到路易十四重用,任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布瓦洛的代表作是他模仿贺拉斯 

的《诗艺》而作的《诗的艺术》,这是一篇诗体文论,用亚历山大律写成, 

共一千余行,其基本主张是:①理性是指导诗的唯一准则,也是艺术美的永 

恒标准;②诗要模仿自然,要真实;古代的诗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因此也要 

模仿古典;③反对浮夸、雕饰、冗长,主张明晰、优美、典雅。 

     十七世纪末,在法国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文艺论战,史称“古今之争”, 

革新派提出今胜于昔的论点,来向以布瓦洛为首的古典主义挑战,反映出暂 

时平衡的局面已难于维持。但法国古典主义势力一直存在到十九世纪。 

     英国的情况与法国相反。英国是政治革命发生在前古典主义诗歌出现在 

后。十七世纪前期和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政治斗争激烈,不可能出现 

法国的古典主义,此时出现的是以怀疑论为特征的玄学派诗人,继而是资产 

阶级革命诗人弥尔顿。直到在王政复辟后的所谓“光荣革命”(1688)时期, 

才出现了大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妥协的局面,尽管这已是在资本主义新基础 

上的妥协,但由于英国大资产阶级的保守性,这时出现的古典主义诗歌与法 

国的兄长倒是十分相似的。德莱顿和蒲伯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两大代表。 

     亚历山大·蒲伯 (1688-1744)是十八世纪英国重要诗人,善写“英雄 

双韵体”诗 (the heroi ccouplet),在这一体裁内达到空前的完美,曾它 

翻译荷马史诗,并写了 《论批评》(An Essay on Crificism,1711),《夺 

发记》 (The Rape of the Lock,1712—1714)等优秀作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