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为什么优秀-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格局重新洗牌。以前处在列强殖民统治下的亚洲和非洲各民族在战后也相继取得了独立和自由,1948年5月,以色列共和国在巴勒斯坦成立就是一例。这个新生的犹太国家是在和其它中小国家不同的背景下成立的。其它民族是在一直居住的国土上重建了自己的国家,而犹太人是在两千年魂牵梦绕的祖先的土地上建立的以色列。以色列的重建应该归功于那些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开拓者们的汗水和努力。
1947年联合国承认犹太国家的成立,给两千年的犹太迫害史划上了一个句号。对纳粹德国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罪行,联合国主张再次进行伦理上的审判和人道主义上的反省,这也是犹太国家得到承认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实,以色列共和国是建立在六百万同胞的鲜血之上的。
战后,在集中营中幸免的犹太人中,有三十多万移民到了以色列,另外一半分别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中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国。还有在中国﹑印度﹑中近东和北非的犹太人也陆陆续续地返回到以色列。独立当初,犹太人的人口只有65万5千人,到了现在,即1978年,达到了365万人。这里面有307万6千犹太人和57万阿拉伯人。据推算,在今天的美国境内有640万犹太人。美国的犹太人不一定将自己的命运和以色列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对以色列的生存和发展从来是不遗余力。
以色列共和国是在“右”的背景下建立的,这里面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悬而未决,那就是和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的利害关系。
《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后,当时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阵营领导者的爱米尔表示尊重犹太复国主义十分,认为开发巴勒斯坦需要犹太人的帮助。所以,在第一次大战后的和平会议上,他表示赞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提案,并在1919年3月1日备忘录中这样叙述:“我们阿拉伯人……。对犹太复国运动抱有深深的同感,并且翘首期盼。我们的代表团全面承认了昨天犹太复国主义者协会在和平会议上做的提案,并认为这样做是稳健和妥当的。我们……为此要尽最大的努力对他们进行援助。我们诚心地欢迎犹太人回到故乡……我们要和他们一起同心协力,为将共同关心的地方(巴勒斯坦)再次建成世界文明的交流之地而努力。对此,我们的同胞(阿拉伯人)也真心地祈盼着。”
不幸的是,阿拉伯人并不赞成这种稳健的做法,他们的激进派在同年七月召开会议,决定反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就这样,围绕巴勒斯坦问题,两种对立力量的抗争开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托管。最初,英国试图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互相妥协,但以失败告终。从那以后,英国开始强行向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推行限制性政策。
…
三千年的和平期待
…
在1947年11月,联合国做出决议,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巴勒斯坦进行分割统治。对此判决不服的阿拉伯人决定用武力将犹太人从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赶出去。其实,在英国军队接管巴勒斯坦以前,两者之间的战斗已经在各地打响了。
英国给在阿拉伯人提供武器的同时,禁止犹太人保有任何武器。犹太人通过走私掌握了少量武器,并用这些简陋的装备勇敢地战斗。在英国军队撤退的时候,阿拉伯五国(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规军开始发动全面的进攻。
1949年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达成了停战协议。这时,在阿拉伯方面,埃及只是得到了南部一块狭长地带,约旦也只将巴勒斯坦东部纳入自己的版图。
只是,战争产生了75万多阿拉伯难民。对于难民产生的原因,阿拉伯方面认为是被犹太人要求他们立即撤退造成的,以色列方面认为是阿拉伯联军要求阿拉伯农民立即撤退的结果。到底谁的说法正确还没有定论。
根据以色列史专家石田友雄的见解,“决定1947到1949年战争胜败的是犹太人和阿拉伯农民之间“意识”差异。犹太人意识到自己没有其他安身之所,所以不惜性命地守卫自己的居住地,而阿拉伯农民不知道为什么要守卫自己的国土,他们天真地认为几个月的战争结束后,还能再回来,所以就舍弃了自己的家园。此后的二十五年一直到现在,他们和他们的子孙还留在以色列周边的难民收容所里,成为解决中东问题的最大障碍。但是,通过这三十年的苦难,巴勒斯坦人的中间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摘自《犹太人和中东问题》)
以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56年10月末到11月初,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当时,围绕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问题,英国﹑法国和埃及之间产生了利害冲突。这时,以色列军队为了控制西奈半岛而参加了战斗。
1967年6月,埃及的纳赛尔为了封锁亚喀巴湾的入口,即蒂朗海峡,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同时和埃及﹑叙利亚﹑约旦交战。阿拉伯军队将纳赛尔视为领导者,发誓要在这次战争中将以色列军队击败。但是,以色列空军先发制人,结果战争以阿拉伯军队大败而结束。战后不久,以色列被允许占领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
到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赎罪日战争)爆发了。当时,埃叙联军趁以色列不备,突破了苏伊士运河和戈兰战线。当时,以色列军队的作战能力很难立刻到位,结果同意让出一部分占领地,从而达成休战。
最能感受到四次战争的悲惨和残酷的是埃及和以色列,还有战争产生的巴勒斯坦难民。战争引起仇恨,仇恨又变成积怨,积怨又再次引发战争。到了1977年,在这个无法解决的恶性循环中,终于迎来了一缕和平的曙光,这就是埃及总统萨达特对以色列的访问。1978年10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三方首脑在美国马里兰州举行会谈,使得埃及和以色列两国约定签署了平条约。这被认为是中东和平的第一步。双方在和平条约上签字是在1979年3月26日。
通往中东的全面和平道路还十分曲折,但是,正因为一度设立了通向和平的规则,这个地区各方最终能达成谅解并共同繁荣吧。在世界上,只有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日常的寒暄中用到“和平”这个词汇。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寒暄语虽然不同,但都有“愿和平降临到你的头上”的意思。犹太人从大卫时代以来的三千多年里,一直用“和平”作为寒暄语。
《圣经》将和平作为一种理想,而犹太人为了和平忍受了长期的痛苦。他们不只把和平当作自己的东西,还祈祷求阿拉伯以及全世界都能拥有和平。拥有这种祈盼的犹太人真的很多很多。
***************
*犹太教徒的生活
***************
犹太教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宗教。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和印度教并存的世界上最有历史的宗教。 印度教的详细起源还没有定论,大体是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犹太教起源
…
上帝的光辉照耀各族兄弟——犹太格言
犹太教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宗教。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和印度教并存的世界上最有历史的宗教。
印度教的详细起源还没有定论,大体是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以印度教为基础创立了佛教。佛教最终从印度人中脱离出去,成了蒙古系各民族的宗教。印度人一直信仰印度教,所以它并没有失去自己的生命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瑜珈和锡克教也分离出来,印度教仍保持着它神秘性,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实践。
犹太教的历史就十分清楚,我们可以推断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民族首领的信仰是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实际上,犹太教作为一种以色列全民族的宗教是在摩西成功领导人们出埃及后(公元前13世纪前半叶)实现的。那时,以色列十二个部落和上帝之间达成契约,将耶和华作为自己惟一的上帝,而耶和华也把以色列民族作为最宠爱的臣民加以保护。
但是,他们中的腓尼基人和迦南人热衷现世宗教,塔洛特人信仰女神。他们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做法让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陷入困境。所以,上帝开始给予他们锤炼,让他们饱受国家灭亡和成为巴比伦之囚的痛苦。
公元前538年,逃离囚犯生活的犹太人返回自己的故土。这时,他们在宗教上已经面目一新。在学者以斯拉和首领尼希米的领导下,犹太人开始以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纯粹信仰为基础展开祖国重建运动。和在耶路撒冷的神殿做礼拜不同,犹太人是以犹太会堂为中心,对普通的民众进行教化,有组织地将礼拜和学习活动纳入日常生活中来。
公元前70年,耶路撒冷再次陷落,第二神殿遭到破坏。由于在犹太会堂做礼拜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所以这次事件对犹太教毫发无损。从那以来到今天的一千九百年间,犹太教在内容上没有质的改变,可以说是“坚如磐石”。
这种礼拜传统能得以维持应该归功与《塔木德经》的编纂。《塔木德经》仅正文就有6部﹑63题﹑524章和4184节。后来,各页上又增补了历代学者和贤人的见解,如今已经成为无可匹敌的巨著。《塔木德经》包含了关于仪式典礼﹑神学﹑农业﹑工业和商业规则,以及全部民法﹑赏罚﹑妇女生活。另外,《塔木德经》中还记载了很多典故和诗歌。可以这样说,只要在日常生活方面能想到的都会在《塔木德经》中出现。不管什么样的难题,只要参照《塔木德经》都能得到解决。对于分散在各地的犹太人,《塔木德经》就是大家共有的老师。《塔木德经》中隐藏了很多在信仰上的智慧。
…
犹太教的两个新派别
…
如果说犹太教在历史长河中有变化,那也是从近代才开始的。第一次变化是19世纪初在德国开始的犹太教的改革派运动。当时,改革派试图使犹太教符合风靡欧洲世界的合理主义精神。
改革派建立了自己的犹太会堂,将传统的教义﹑典礼和戒律参照合理主义思想进行改革。在教义这一方面,他们否定了复国主义﹑选民意识和死者复活思想,致力于形成与民族传统无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犹太教来取代道德伦理主义。
在典礼这方面,改革派废止了周五的“安息日”,规定在周日做礼拜;将希伯来语的祈祷文改成德语或是英语,并将内容进行简化;废除犹太会堂里男女坐席分区的规定;废除传统的饮食制度,虾和猪肉都被允许食用;规定安息日里可以进行工作;废除点圣火的规定。在“犹太教顺应时代发展”的理念下,哲学家亚伯拉罕?噶衣尔(1874年卒)强有力地推进了这项改革派运动。
这种改革派的进步精神得到了在美国追求自由的犹太移民的共鸣,它的势力以美国中西部的主要城市辛那提为中心迅速扩大。这全仰仗阿尔扎克(1900年卒)的领导力。各地建起了改革派的犹太教会堂,从1870年到1930年,美国犹太人的大半已经归属改革派。矗立在纽约第五街的犹太会堂就是改革派所属的古典建筑的杰作之一。
但是,在具有进步思想的犹太人中间,也出现了反对改革派的激进形式的群体。改革派在体制上的缺点就是普通的信徒决定组织的意志,所以,专业上的欠缺让全体教众很容易失去方向。改革的首要条件是提升全体教众对犹太教的理解力,而改革派为了适应外界的环境,而没有看到传统的内在奥秘,实在是一个短见之举。
为了调和改革派过激的行为,犹太教保守派在1887年诞生了。奠定犹太教保守派基础的是谢赫塔(1915年卒)。他生于东欧,是第一个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的犹太人。将谢赫塔三顾茅庐从英国请到美国的是捷伊科布,他向犹太教保守派提供财政支持。
对保守派中庸路线的赞同者越来约多。根据最近统计,45%的美国犹太人已经归属保守派,而改革派和正统派分占21%和18%。在以色列共和国,正统派反对其它两派的存在,所以在数字上是远远领先。但是,如果三派都被承认,我们可以想象出,在以色列国内的三派分布和在美国是差不多的。
…
正统派的生活
…
对于前述三派的差别,我们在这里不妨简单地了解一下。
正统派对犹太教的传统和戒律是全面遵守,一天三次坚持礼拜,严格遵守饮食规定。到了安息日和节日,他们对节律更是一点不能马虎。
在安息日,劳作和与之有关的活动全都被禁止。农工商方面自不必说,就连写作﹑旅行﹑编织﹑裁缝﹑点火和做饭等都严格禁止。所以,主妇们不得不在星期五傍晚以前将第二天的饭全部准备好。厨房的炉灶或是煤气要留下小火,到第二天早晨可以将火放大用来加温实物。在安息日,吸烟是绝对禁止的。由于连马车也被禁止使用,教众们只有徒步去犹太教会堂。这样也使得正统派的教徒以犹太教会堂为中心,形成了各自的共同生活社区。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正统派的犹太人实业家来到东京,住在饭店里面。他一到周五就和前台联系,要求将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送到他房间里面。有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他发现自己忘了联系了。因为太胖,他没有体力从十楼上自己的房间跑到一楼,但他也不能乘电梯,因为安息日禁止乘坐交通工具。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过来了一个服务生。他叫住服务生,说:“你去给我拿份面包和煎蛋,再加一杯咖啡。”很快,服务生就把早饭送来了,并说:“先生,请在早餐的账单上签字。”犹太客人回答:“哎呀,我还不能签,今天是星期六……”
服务生十分吃惊,如果不能让客人在账单上签字,那不就等于让人吃霸王餐吗?!。于是,他说:“请您一定签字。”“不行,签不了。”“如果这样,你就打电话到前台说明原因。”“不行,我打不了电话,你代替我打吧!”“不行,你应该自己打。”
这个客人没办法,开始费劲地向服务生解释自己是犹太人,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不能在安息日签字,也不能打电话等第。可是这个服务生的英语太差,什么犹太人,什么安息日,他一点都不明白。没有办法,他打电话给前台经理,说他被一个棘手的客人缠住了。最后,还是前台经理明白了犹太人不能在星期六签字的原因。只是不知道这位犹太客人还有没有食欲享用他的早点。
…
保守派和改革派
…
保守派走的是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路线,在原则上忠实地遵守犹太教的戒律,当然也遵守饮食规定。但是,随着生活的发展,他们根据种种实际情况,重新解释了戒律的适用范围,倾向于将各种制约弹性化。
举例来说,为了方便人们到犹太会堂做礼拜,保守派认可在自己家和犹太教会堂之间乘坐交通工具。他们也允许教众男女同席。这就是为了达成“礼拜”这个神圣的目的,使不便的条件最小化。他们认为,律法如果没有人道方面的考虑就失去了法的精神。这也是保守派思想的基础。
“保守派”这个名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