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基督教崇拜神学 >

第7章

基督教崇拜神学-第7章

小说: 基督教崇拜神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整个过程中,有神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因素。神学的意思是敬拜以神的根据,不是我们要敬拜神,乃是神要我们敬拜他。赞美与感恩,这些是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因素是准备各人的心,叫人从世俗的气氛中出来,唱圣诗或朗诵背诵(在天主教或长老会有此情况),大家一同背一节经文。这一切的重点,真真实实地是准备人的心。
2)音乐与艺术,在这个时代,音乐是声音,艺术是眼睛,听与看,叫一个人可以集中思想,用 了一些工具,就是音乐的乐器,不是单单为了造出一些声音,,工具的本身也带有敬拜的意义。工具的颜色样式,与人的衣服,传统教会穿牧师袍也是如此。教会不喜欢穿T恤,或印有 I love you !的红色衣服,这不太对,不严肃也不庄重。
美国有同性恋教会,我们用神给我们的衣服,就是皮肤来敬拜神,赤身露体,又不好意思,就在上面画了许多图,这本身是反常,不对的本质。
在这些事上,敬拜神要如何?在旧约的敬拜传统中,圣殿里用的颜色,材料,衣服,才有特殊意义。把人的敬畏与奉献的心带出来,慎重性,所有的东西都重在慎重,敬虔之意。呼召性的,把大家聚在一起,有共同集中的力量。欢乐性:庆贺。
3)祷告因素:敬拜中不能没有祷告,显明我们对神的需要和渴求。
4)读经或是启应的读经:读经的目的是神对我们说话,听神的话,准备我们的心去听。启应方式是社会与心理的方式,在社会学里,有参与 就会有拥有,所以大家一同读比轮流读更好。大家读一定会含乎,而一同启应时会小心,也会跟着你走。所以我们不鼓励轮流读或是启应的读经。
5)圣经的解释:就是讲道,讲道之前要先读经,最重要的原因,讲道是很严肃性的。讲道是神对我们说话,讲员代表神说话,提醒讲员与听道的人。在长老会的制度中,讲道的权柄不是传道人,乃是在教会。教会中由长执会代表,为了有表征性的意义。讲道以前,讲员从长老执事手中拿过来圣经,这是表征性的授权,向圣经和交给他的人负责。如果讲的不对,长老上去将圣经拿下,他就要下台。在教会历史里有此事。他讲错了,还不下来,怎么办?长老宣布散会,大家都出去,让他自己讲。讲道一定要本着圣经,对神的道负责,也对你的职分负责。早期教会有这种现象,给人有机会表达对神的道的回应,后来转移变成见证,早期教会有这种现象,给人有机会表达对神的道的回应,后来转移变成见证,但是因时间的原因,就没有这种情形,教会指派人讲道,后有一人回应。
6)奉献:也是一种回应,有的是在讲道前,那叫做感恩,觉悟到自己的地位。有的放在后面,是对道的回应。
7)宣告与祝福:重点说明这次聚会是在神的恩典中蒙了恩,我们再加上一个祝福,真正的目的是差遣,也是一种指示,当作什么。所以一般来说,至少有8…9个程序。
初期教会的敬拜
开始时,在犹太人的根基上建造,犹太人的真敬拜在圣殿里,在会堂里重要的三件事:1)读经;2)唱诗;3)交谊。
但在初期教会,加上读经以后的谈论,谈论的重点,耶稣是基督。其实福音就是这么传开的,保罗传福音有很多方式,他是法学家,他的证道说明性很强,也曾在亚略巴古与人辩论。其结果整个小亚细亚都知道耶稣是谁。他不是讲道,乃是证道,讲道不需辩论性,可以有议论性。在当时的敬拜里,读经后,讲论耶稣是基督,后来当教会成立后,加上两个因素:圣餐,一般在交谊时行的,乃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一同领受,单单为基督徒,不那些信主的人。所以加上他们的祷告,奉耶稣的名。
在慢慢地求进展过程中,他们定了一个特殊的敬拜时间,从安息日转到主日,就是七日的头一日。有两个原因:1)表明与犹太教不同,建立一个新的传统。2)最简单的原因,不与犹太教冲突。礼拜六与礼拜天,后来慢慢成为主要的敬拜日,记念耶稣的复活。在初期教会,天天在家里,敬拜祷告,学习真道,同时一同圣餐。有一个问题很少有人思考,他们靠什么生活?大家一同把东西卖掉,唱诗哈利路亚……也不作工?坐吃山空,中国家庭教会也是如此。山东的耶稣家庭,大家一同吃饭,一同工作,祷告读经唱诗,现在的家庭教会受此影响,没有东西吃。唱歌有两种:1)口在唱;2)用肚子唱。
长期下来没有办法,一个礼拜只有一天。早期是那样,现在不是这样了。中国人以农为基础,有农忙和农闲的时间,春秋忙,冬天闲,大家聚会读经祷告培训。早期教会延续下来,一个礼拜只有一天敬拜主。
基督徒有两种:1)奴隶:圣经里提到很多,是低层阶级。2)主人:一般是小康,有做生意的,有的是固定收入,他们把一些钱奉献,表明有固定的工作,这是基督徒当有的。如果没有固定的工作,做礼拜思想会飞。牧师要注意他的生活工作收入。
在敬拜里,有一个特别的节目:感恩。感恩是借着领受圣餐来作的,天主教的背景就是指圣餐。在查考神学文献背景时,有几件事:
最开始的是犹斯丁马特,同时在使徒遗训中也提到,“伊达克”。大家一同感恩,激励爱主的心,有公众的祷告,有感动的就祷告,没有感动的就默想,这种传统被弟兄会拿去。在圣餐以前的自由祷告,就是认罪,圣餐后有聚餐,大家都参与,信与不信的都有。林前11:,保罗责备他们的混乱。
后来教会因为被政府承认,大家公开,教会有节日的庆祝,有特殊的聚会,在众人面前宣告自己的信仰。还有一种自由灵感的表现,这里保罗所说的讲方言(祷告),用方言讲先知的话,保罗说:“心事都要规规矩矩按照次序行。”
在教会的进展过程中,有形式性(定型)的发展,为了避免教会混乱,崇拜有一些规定和条文。起到2世纪中叶,犹斯丁马特讲方言,和讲预言,翻方言慢慢地消失。特别是教会承认使徒的话,圣经是经典。讲预言的翻方言就停止了。这里整个发展的过程。
中世纪的教会,基督教成为国教,很多世俗和异教徒文化涌进教会,结果在敬拜的事上不断地发展,增添了很多色彩。因为整个希腊精神与哲学思想供应人的需要,所以在整个敬拜进展过程中,慢慢地以人的需要为中心。后来教会的礼仪圣餐,就成了弥撒。有两方面的意思:1)最开始时,聚会完了,就宣告说与此无关的人就可以回家,留下来的是基督徒,一同领受圣餐,罗马教特别注重这些事。所有的礼仪,真道的礼仪,慢慢演变成只注重礼仪而不注重耶稣的道。
早期天主教的发展:
1)从对圣餐的注重转到对祭坛的注重,不再强调与神的交通,乃强调在神前的献的祭物,外表的东西。因此事,在天主教的传统里,特别尊重耶稣基督的献身同在。这么一来,信徒在无形中间成了旁观者,祭司献祭,我们在旁边观看。
2)造成功劳与功德主义:为此有宗教的改革。宗教的改革,最重要的是从教义的理解开始,把圣经翻译,传统的教义就出现了问题。伊拉姆其牧师,把希腊新旧约从新翻译。武加大译本是耶柔米译的,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天主教把此译本当成有灵感的,是有权威性的,如同jamas译本。其实,是有些文字被人误解,天主教的圣礼有七个,洗礼、坚信礼、圣餐、告解礼(来到神父面前认罪)、圣婚礼、按立礼、临终抹油礼(在恩典中离世)。其中有两个礼仪是根据错误的圣经翻译,最明显的是婚礼,弗5:指的是奥秘,耶柔米译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奥秘,早期是指奥秘。天主教把它当作圣礼,却不译作奥秘。伊氏从新翻译为奥秘。婚姻是圣约,而不是圣礼。
可1:15,你们要悔改,耶柔米译为悔改是圣礼,但伊氏译的很正确,重点乃是劝告性的,乃要悔改,而非告解,但一千多年来,天主教都译成告解圣礼。还有一个翻译,路1:1,改变天主教对马利亚的观点,伊氏译成蒙大恩的女子。武加大译本译为女人是得恩典的宝库,马利亚有很多恩典,向她求就给你,她变成共救主。其实,真正的意思并非如此,乃是蒙恩的人,恩典不是从他而来,乃是神给你的。为此,后面的解释才合理。我情愿照你的意思行,如果她是恩典库。……整个功劳主义思想,就被推翻了。
宗教改革对圣礼不同的见解,特别关乎圣餐,天主教认为:“这是我的身体”,就是我的身体,变成了耶稣的身体和血,喝了以后就是喝了这血,葡萄汁成了血。天主教是变体论,路德却不同认为你吃的不是耶稣的身体,你吃的是面包,但耶稣与面包在一起,在你 吃的时候,与你同在,领受福份,是同体论,耶稣同这些食物进入你的身体。慈运理认为是记念耶稣,重点是记念耶稣,是象征论,饼与酒象征耶稣的血与身体。耶稣和身体的血是红色,喝葡萄汁最好是红的。
加尔文认定走奥古斯丁的路线,圣餐最重要的是神的道,用看得见的东西表明出来,重在神的道的传扬,就有能力,所以叫做能力论。
这是三个改教家的见解,天主教是继续变体论的层面,又加上祭物性的献上,就是耶稣自己,所以特别注重弥撒。不信主的人,两种原因:1)尊崇自己的独特性;2)把那些没有没有信的排在救恩之外。
教义上的事情,关于祷告的事情,在整个归正神学的祷告,是绝对是续接力,内里,感动感想。
归正神学或宗教改革的焦点:把神的道成为敬拜的中心,也成为讲道的中心,特别注重诗篇、朗诵、唱诗,就起办法回到教会的单纯思想。
英国安利甘教会,本质上是天主教,但因国王亨利八婚后无子,就是娶了皇后的使女,因此与教庭闹翻,是民族主义,不受政权影响,所以就脱离教皇。基辅教会的运动是民族主义的运动,但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根据什么更新?是根据改革宗思想。最重要的贡献,在当时在敬拜上几乎与天主教完全相似,有一件事很特别,天主教的礼仪一定是用拉丁文,1)造成神秘性,2)也是一个控制性。只有懂得拉丁文才可以用,单单神父可以作,好管理。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在里面,到了英国全部用英文,造成一种平民化。
改革宗思想在清教徒里特别明显,这些人特别仁慈,生活上圣洁。拉丁文有它的美,有神秘性意义,用拉丁文祷告。从前有一个天主教神父到了广西,以前是天主教教区,几万人都信天主教,中国解放后才是无神论。他不知道如何找天主教徒,他站在十字路口,用拉丁文背主祷文,有好多人就跑来了,都会背。中文也有其神秘性的意义在里面,白话就丢去了,英文有几百种翻译,就没有多大意义。中文只有和合本。
当代的敬拜,从美国敬拜开始,17…18世纪英国移民到美国,开始是殖民主义形态的生活。教会很明显受这种神学思想的影响。
1)、英国的安利甘教会
2)、极端清正教:完全拒绝任何礼仪。
3)、受加尔文思想的影响:以神的道为中心,整个宗教礼仪也以神的道为中心而发展出来,原则上美国开始敬拜的方式很不错。
在教会敬拜神学的进展过程中,开始有失去平衡的现象,比较注重社会需要与改革,都会成了社会道德的堡垒。教会的信息平民化,有意无意中间,就形成了平素化,教会也成了文化的一个得力工具。接下来,因为道德的败落,有一些复兴的渴望,在开拓的先驱之时,崇拜的地方不固定,除非一些很敬虔的拓荒者,先建礼拜堂,后建家。礼拜堂与学校连在一起,老师是牧师或师母,教会成了社会最重要的动力与保护者。在好的方面,教会成了道德的堡垒,其信息是离开罪恶。坏的方面,就是特别虚假,继续犯罪,礼拜天做礼拜不是好现象,离开悔改的复兴现象。悔改是刺激人的感情,教会彼此之间竞争,教会的悔改成了娱乐性的,更符合人心。
美国教会到今天的病症,就是有作秀的东西,教会很明显地分了许多阶级,再加上拓荒的交通不方便,就形成了各种独立的教会。最后,教会成了有钱的、穷人、职业的独立存在。
直到19世纪结束时,有两种现象:就是两种复兴运动。
1) 以神的道为中心的运动:约翰卫斯理。
2) 以情感与以人为中心的的复兴工作。代表人芬尼。我们作了我们应当作的,神会复兴教会。他本身是个律师,在无形中,就变成了一个方程式:祷告—宣传—组织—复兴,当时就有祷告运动,造成教会的复兴运动。
直到19世纪结束,20世纪开始,有一群常常被有遗忘的人,包括黑人,开始了五旬节教会运动,强调圣灵的恩赐与工作,开始脱离传统教会。他们有很多创意性和随意性,认为圣灵的工作自由的运行,表现在敬拜上也是如此。最大的贡献有两个:
1)让很多人参与敬拜的事。平信徒,凡是被圣灵充满的人都可以讲道。再不断地追求圣灵充满,再讲道。有病的人,祷告就好,每个人都参与。
2)发现属灵的恩赐可以去追求,不只是神给而已,在许多事上很活跃,发展特别快。到最后美国的现象,自由精神,有非常新的气氛。多元性,多群族性,多文化性。造成美国精神的特征:开放性。
到最后,就讲到宣教区的敬拜工作,当宣教士出去后,不单把道的种子,文化,以及文化里的好的坏的一同带去,因此有三种特殊的现象:
1) 对文化完全地抗拒:
2) 对文化完全地吸收:
3) 对文化完全地适应:
第四章  归正神学敬拜的主要命题

敬拜与敬拜的行为:敬拜先从社会学与文化学来了解,再从宗教来讲,最后讲到神学性的了解。
1、从社会与文化来了解:实在来说,所有的信仰有社会和文化的能力,弥6:6…8。宗教在社会与文化上的意义,神向人所要的,神到底喜悦什么?神真正所要的是在我们心里告诉我们,人应当行善、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这不是单单给基督徒的,乃是给所有的人的,人的心灵深处渴望这些,这是敬拜的出发点。
2、宗教上的了解:在任何宗教的仪式中,都会慷慨运用产业问题。在敬拜上很敢用钱,所有殿宇要花很多钱来盖。
3、心理学上:道德的需求,对人的慷慨,表明对神的敬畏。学习神的榜样,凡有宗教或宗教礼仪的东西,一定花很多钱。钱花了,在社会上流通。替代在文化里,宗教行为是应该的,叫这个人快乐,叫别人享乐。在宗教的需求上,撒15:22,凡有宗教的人,在他的心灵深处知道他的犯罪感,用这些东西买赎他的平安,敬拜成了一种心灵的救赎。
4、在神学上则不同,神学是一切道德论的基础,不在乎人怎么样,乃在乎忠于神的启示。在神学上讲敬拜时,一定以神的的启示为中心。
神的道在敬拜生活上的意义:
就是神借着他的首富为指示我们,敬拜以后如何生活。因为在归正神学里,敬拜不单是一个行为,乃是一种生活,一定要有生活的指导。西3:15…16
敬拜生活的表现:不是单单在礼拜天的表现,乃是在生活上。有基督的平安保护,管理我们,就可以有感恩的心,追求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在艺术生活上显明神的善与良,听道以后,彼此教导,劝戒和影响。在每一件事上奉耶稣的名,活出基督。在我们的生活上,不单是敬拜行为,乃是敬拜的生活。
第四章    归正信仰崇拜的形式与内容
一、宗教改革后的更新反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