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鸿鹄翱翔-弥尔顿和失乐园-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硖濉A饺舜哟艘院蟊憧疾傣梗嗷ブ冈稹�
第十卷:守卫乐园的天使知道人触犯禁令,便回天国报告去了。上帝宣示说撒但的入侵不是他们所能防止的。上帝派圣子去人间审判违犯禁令的人,圣子照本宣科作了宣判,出于怜悯,给了他们衣服穿,便回天国。把守地狱大门的罪恶与死亡由于不可思议的心灵感应,觉得他们的父亲在新世界已经得逞,人已犯了罪,决定在混沌之上从地狱到这个世界铺筑一条大道或一座大桥以便往来走动去人的住处。准备去地球时,他们碰上撒但沾沾自喜地回来了。他回到万魔宫,在全体大会上夸耀他的功劳。他没听到喝采声,接待他的是一片嘶嘶声,原来他的听众连同他自己都突然变成了蛇。接着,迷惑于眼前,那禁树的幻影,他们一涌而上,贪婪地想吃果子,却大嚼起苦灰来。罪恶与死亡猖獗肆虐。上帝预言圣子最后能战胜他们,万物要获得新生;但是暂时先命令他的天使在天空和元素中作出某些改变。亚当越来越觉察到他堕落后的遭遇,沉痛地哀悼,拒绝夏娃的安慰。她再三再四安慰他,终于使他感到慰藉。接着她劝亚当采取剧烈措施以免灾殃落到他们子孙的头上。他不同意,但是怀着更好的希望,提醒她最近给他们许下的诺言,即她的子女将向蛇报复,劝她跟他一起忏悔,祈求神赐予和平。
第十一卷:圣子向父亲陈述如今忏悔着的我们始祖双亲的祈求祝祷,并为他们说情。上帝接受了,但是说他们不应该再住在乐园里了,派大天使迈克尔带一群天使去驱逐他们,可先得把将来的事情启示给亚当看。迈克尔来到乐园。亚当告诉夏娃一些不祥之兆。他见迈克尔来到了,便出去迎接。这位天使宣布要他们离开乐园。夏娃恸哭,亚当哀求,但是服从。为了展示未来,迈克尔领他登上一座高山,在他眼前展现出将要发生的情况,直到洪水泛滥。
第十二卷:天使迈克尔接着洪水继续叙述将继而发生的事情;然后在提到亚伯拉罕时逐渐说明谁将是“女人之子”,那是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后他们所得到的诺言,说明他的化身降世、死亡、复活和升天,说明教会的情况直到他第二次降临。亚当听了这些叙述和诺言,大为欣慰,和迈克尔一起下山,叫醒夏娃。她一直睡着做好梦,心境平静而谦逊。迈克尔一手搀一个,领他们出了乐园,那把炽燃的剑在他们后边舞动着,有天使站岗保卫这地方。
中心突破
《失乐园》主题的中心环节是人食禁果而违令堕落,但是几百年来评论家们对堕落原因还未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格林劳(E。Greenlaw)和骚拉(D。Saurat)错误地认为好色是人堕落的原因,因为亚当和夏娃是已经结为伴侣的。蒂利亚德 (E。M。W。Tillyard)找出了一个相当好的答案,说头脑简单是夏娃堕落的原因,爱群居是亚当堕落的原因,好色是堕落的结果。这个解释似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全面的解释,却忽视了弥尔顿原诗的大部分。刘易斯(C。S。Lewis)在他影响颇大的《〈失乐园〉序言》一书中断言“夏娃是出于自尊心而堕落的”,“亚当是因为宠爱妻子而堕落的”。这既肤浅又错误,他没有抓住主要因素,也否定了婚姻的爱情。堕落的原因其实是人求得更为幸福的光景,或求知的愿望。这也许是个使人震惊的观点。但是原诗是清清楚楚这样提示的。请看:上帝在天国第一次与圣子的谈话中就预言:
…………人,不听话,不忠实败坏他的节操,触犯
那位天上至高无上的至尊,妄想当神明,于是丧失一切,撒但在乐园偷听到亚当和夏娃间的谈话,他在思忖着一系列的问题,那似乎不是没有道理的:
…………知识遭禁锢?
很可疑,没道理!何以他们的上帝
这也妒忌?难道是求知有罪?
难道这就是死亡?难道他们
只盲目遵守?难道那就是幸福,竟是他们顺从、信仰的明证?
撒但明智地往下想去,似乎有所醒悟:
哦,其中正伏有良机,可促成
他们的堕落!所以,我要怂恿
他们想更多企求知识,不理睬
那因妒忌而蓄意捏造了使他们屈居
神下的禁令,知识将会使他们
与神平起平坐。
这几行诗对弄明白撒但进行引诱时的言辞是很有作用的。同样,亚当和夏娃熟睡时,诗人高唱:
…………睡吧,幸福的伴侣!哦!最幸福是不要求
光景更幸福,知道不要再求知!
问题十分重要,所以弥尔顿在一行诗中取词语的双重意义连续用了两个“知”字,因为智慧是不同于见闻或甚至于经验的。这儿弥尔顿暗示,人们没有足够的智慧或理智,虽然他们具有求知或追求更为幸福的光景这一根本的愿望。
第五卷中,拉斐尔谈了些天国的太阳、月亮的情况以后,亚当一个接一个地问了许多问题。弥尔顿把亚当描绘成:
…………突然间亚当
心头闪进了:千万别错过这机会,这次难得的会见赐与的机会,来了解世外蓬莱的事物和形质,他见他们居住在天国,高洁
远胜过自己,他们灿烂的仪表——
神圣的光辉——以及高超的本领
比人类强万倍;一番谨慎的言辞
他就这样向天使巧妙地说出。“突然间”并不意味着是“毫无根据的”,也就是说“事先没有原因或缘故的”。亚当见到神仙,并羡慕他们高超的本领和光辉的形象。他想知道所有这些事物。机会来了,他突然间记起了这种愿望。为了避免重复累赘,弥尔顿让亚当只问了他们的饮食,他们的高洁和仪表的主要根源。拉斐尔答复的后半部分很可能在亚当内心激起了他后来为之犯罪的那些希望,当时拉斐尔说:
…………时间会来临,到时候
人,可以跟天使在一起,不用吃
不好消化,过于清淡的食物:
也许从这些有益身体的营养物中
你的身躯终将化一切为精神,随着时间而增益,插翅而腾空,同我们一样,可以随意选择
留居这儿或者进天上乐园,这些就是亚当羡慕不已、梦寐以求的本领。但是这些本领的获得却有一个条件:
只要发现你们顺从,并雷打
不动地全盘保持他的爱心,你们是他的后裔。此时此际
这种仙境福地所蕴含的幸福,你可以尽情享受,但不能增添。
亚当很容易懂得他所见到的具体的事物。抽象的东西对他来说是全然不可理解的,所以不管拉斐尔的忠告,他又问道:
…………但是请说明
何以要加上这告诫“只要发现
你们顺从”?
拉斐尔的答复变得更为抽象了:
…………你幸福,这要感谢上帝,你保持幸福,就要靠你自己,就是说,靠你顺从,这一点要坚持:
这就是那给你的告诫;要接受忠告。
神造的你完美无瑕,可并非不能改变;
他造你纯洁善良,注定你的意志
天生自由,并不受命运左右,命运非不可解脱,或绝对必然:
他要求的是我们自愿的遵奉,他不要我们勉强,勉强对他,他不会接受,也求恳不到,因为
心灵不自由,如何能够考验出
他们遵奉是否出于自愿,他们可以只是按必需行事,除定数而外,别无其他造择?
连一个读者也很难弄清楚这儿所表达的自由的概念。如果亚当不是极端聪明的话,他如何能懂得呢?且看他的回答吧。
…………我并非不知道
是给意志连行动创造成自由的;
可我们却又千万别忘记爱敬
我们的造物主,顺从他,他的禁令
只一个,却这般公正,我不断思量,确信,仍然确信;亚当想说的仅仅是:我们应该感到必须遵从那个禁令,哪怕是不“公正”的。他说溜了咀,说成了它是“公正”的。但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想到,他感到它是不公正的。两个“却”字透露出他踌躇犹豫。“不断思量”也就必然产生。而“仍然”确认了他的怀疑,因为它表示他心头有一番辩论,他解决不了,可是却装作解决了。心里有矛盾,又怕冒犯得罪拉斐尔这位上帝的使者,“我并非不…可我们却又”原就语气转的不自然,显得吞吞吐吐,所以难怪他支支吾吾说溜了咀。于是他很机灵地转换了话题:
…………虽然你说的
在天国已经过去,我心里还有点儿怀疑,但愿更得听一听,请你俯允,全盘的故事,必定是又古怪又离奇,值得庄严肃穆屏息聆听;亚当似乎很爱怀疑,爱打听。他那时候就要求聆听天国的那次叛乱的全部经过,那是拉斐尔为忠告亚当而举出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拉斐尔在叙述天国叛乱的情况以前所说的话也许既使他怀疑拉斐尔的叙述,又助长了他的欲望。
…………何况,我怎能
说出另一世界的秘闻,也许
透露不合法吧?但是为了你好,可以原谅,因为显然拉斐尔本人也不知道他泄露了另一个世界的轶闻旧事是否违背了上帝的意愿。关于这一点拉斐尔并不是在撒谎。但是他的话对亚当有些什么影响呢?如果亚当怀疑拉斐尔的话,他就会否定并不相信拉斐尔以前说过的一切。如果亚当相信拉斐尔在犯法,那末他就会认为,今后他做了错事上帝也会原谅他的。无论如何,亚当会认为,天使们自己也显然有点儿弄不清到底允许人知道多少。
作了一番漫长的天国之战的叙述之后,拉斐尔在第六卷末尾又一次劝告亚当:
…………警告
你的妻子,愿你听说了可怕的
前车之鉴而得益,那是违禁的
罪有应得,他们原可以站稳,却跌倒了,要记住,千万别越雷池。
但是以前怀疑的影响所及,很可能是这个劝告没能在亚当思想上留下什么印象。虽然抽象概念那时候似乎显得具体了,可是亚当还只是:
…………心头
诧异万分,深切沉思,竟听说
事物如此遥远,又离奇,难以
想象,天国既紧傍上帝,受福泽
一片静谧,居然起仇恨,掀战争,这般纷扰混乱,因为在他看来,它们是遥远、离奇和难以想象的,他就会认为他是不会那样干的。就在亚当问起创造世界的情况以前,弥尔顿怀着特殊的目的要我们记住亚当求知的愿望,生怕我们忘掉,因为中间插进了漫长一段有关天国战争的叙述:
…………由此亚当就马上
压住了涌上心头的怀疑;如今
仍然无辜地受求知欲的驱使,想知道
更可望可即的事情,引诗第三行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亚当出于求知的愿望将铸成大错。这是对上帝的预言(前引诗回Ⅲ:203—206)、和诗人的高声喊叫(前引诗Ⅳ773—775)的呼应之笔。从亚当的话中,我们听到:
…………你透露了重大的事情,迥然不同于这世界,叫我们听了
不胜惊奇!承蒙派你下凡来,及时提醒我们有关的事情,不然我们就会吃大亏,那原是
人类知识望尘莫及所未知的;他狡黠得很,仍然问的这个世界当初是怎样的,又是为什么创造的等等。拉斐尔在回答中说:
然而你们能得到的东西,正好
最足以颂扬造物主,也证明你们
比较幸福,这不会不让你们
聆听,这样的嘱托我从上天
曾经领受,要在限度内满足
你们的求知欲,超过了切勿再问,你们也不要自己多妄想,想懂得
未启示的事物,既然拉斐尔自己曾怀疑过他是否因为把另一世界的秘密透露给了人而违背了上帝的意愿,亚当当然会怀疑这番话的。
关于创造世界的最漫长的叙述是以第七卷末尾拉斐尔的要求为结束的:
如果还另有所求,不超过人类的限度,就请说。
这对亚当来说只要他想一想就必然认为是胡说八道,因为拉斐尔开头曾说:
此外留待探识的也尽够多的了。
这儿弥尔顿故意引起个矛盾,以便使我们感觉到,亚当因为拉斐尔谈话的抽象部分而陷于怀疑之中。但是亚当一定没有多大注意,因为他言犹在耳的无疑是那个故事的情节。但是他的结束语;
…………欢呼吧,因为上帝赐与你这座乐园
和美丽的夏娃,天国太高,那儿的
情况非你所能知;要恭谦而明智,思,只涉及你和你的存在;
梦,别异想天开,问那里住什么
动物,是什么模样、身份或等级,要满足于已经透露了这么许多,不仅说了地球,还谈了那九重天。
这番话是和他先前说的矛盾的。因为拉斐尔说过,这样的时候会到来,人能和神吃得一样而变成神 (前引诗V 493—500)。弥尔顿似乎将亚当描绘成听了这番话以后就“消除了怀疑”。亚当真是疑虑顿释了吗?让我们注意他讲话的语调吧。
可是那思绪或幻觉总爱游荡,不受羁绊;荡悠悠没个尽头;
她要受告诫,由经验得教训,才懂得
别深究远离实际、扑朔迷离、朦胧渺茫的事物,只求知道
眼前事物,日常生活中展现的,才绝顶聪明;诗中动词的时态启示我们亚当仍踌躇犹豫。而亚当接着说
…………此外是过眼烟云,或者是虚无缥渺,或者是风马牛
不相及,使我们对最为关切的事情
反落个生疏无准备,不知所措。
我们读时这两个“或者是”使我们得出的意思正好与亚当所说的字面意义相反。这儿弥尔顿玩弄了一点文字技巧。他实际上是说,亚当感觉到拿拉斐尔自己的表现来说,天国的事情确乎是跟他极为直接相关的。
有人也许会轻率地说,撒但先引诱的夏娃,亚当是通过夏娃才堕落的;但是这些话和问题是亚当说的、提的、所以与夏姓没有必然的关系。夏娃什么时候跟亚当在一起,什么时候在蔽荫的地方,这弥尔顿没有说的很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夏娃了解谈话的前半部分,无意中听到了后半部分,因为第九卷中她对亚当说:
…………经你说了,我知道,也从临走的天使,无意中听说,因为我正好站在背后的蔽荫处,夏娃不在上帝的使者面前时,她提不了问题,虽然她无疑跟亚当有一样多的求知的愿望,要不是更多的话,因为她也是看见了天使的,羡慕他们的本领和周身的光辉。而且按照弥尔顿对妇女的看法,夏娃跟亚当的关系只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即使她当着一个神仙兼上帝的使者拉斐尔的面,她也应该沉默寡言。弥尔顿只能通过亚当告诉我们夏娃的愿望。就在整个情节的高潮到来之前,夏娃坚持一个人单独修剪园林:
老借助外力,不单独经受考验,有何信念、爱情、美德之可言?
这儿弥尔顿指出,夏娃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因为独立自由是比依赖更为幸福的,她独立自由了,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价值,才谈得上具备真正可靠的信念、爱情、美德。
于是撒但来临了,他已经进到了一条蛇的咀里。他巧妙地接近夏娃,招引注意并开始搭腔。且看刹那间吃禁果前后的情景吧。那诱惑者挺直身子,慷慨激昂地这样说:“神圣、聪明、赋予智慧的大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