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鸿鹄翱翔-弥尔顿和失乐园-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学会〕的文人学士坐着闲聊,他们认为我出生在英国这样一个享有恬淡闲适的自由的地方,真是幸运得很,而他们自己则无所作为,只好悲叹他们之中学问已沦落到奴颜婢膝的地步,正是这才糟蹋了意大利人才智的光荣,悲叹在那许多个年头里,人们写出来的不是别的,而尽是阿谀奉承、空话连篇的东西。”
以文会友
弥尔顿当然是先到的巴黎,受到英国大使的盛情款待,大使又把他介绍给荷兰法学家、国际法鼻祖格劳修斯,后者亲切地接受拜访,有礼貌地给予赞扬。但是,巴黎的习俗风尚不投合诗人的心意,他于是经尼斯、热那亚到佛罗伦萨,一呆就是炎热天,8、9两个月。佛罗伦萨城学会林立,虽然风气不正,相互恭维,彼此讨好,但经常举行文艺集会,在宗教裁判所的恐惧气氛下,起码还证明有文化的存在,保持着文化艺术的一线生机。弥尔顿曾多次应邀参加集会,背诵过他初期创作的几首六音步拉丁文诗作、几首意大利文诗作和希腊文作品等等。自然都是习作,与他的英语诗作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却获得极高的荣誉,甚至他大胆尝试的用他们的母语意大利文写的诗作,也大受赞颂。这可不是他们轻易赐与阿尔卑斯山北麓以外的人的。这证明弥尔顿的才华确实远在当时那些人之上,写的令人钦佩拜服。且录附在《1645年拉丁诗作序》后面的他们文艺界头面人物献给诗人的几首英译作散文诗的精短的颂诗为证罢。
尽管他们的学会当时受宗教的影响文风不正,我想,这些颂辞不可能对外国人仅仅是出于捧场叫好,何况还是白纸黑字认真写下来,郑重送给客人的。他们不致于到了数典忘祖的地步。而且他们确实还很敏感,从弥尔顿年轻时候的几首外文小诗里便品评出诗人今后成就空前伟大的苗头来了。他在文学艺术之乡得到了知音。他的《失乐园》后来是确实超过了荷马、维吉尔、塔索的。
情窦初开
由佛罗伦萨经意大利中部城市锡耶纳,弥尔顿到了罗马,忙于游览名胜古绩,忙于结交社会名流,忙于拜会寓居该城的外国人士。最值得记述的是:有位德国人任梵蒂冈图书管理员名叫卢卡斯·霍尔斯坦纽的,曾在牛津住过三年,为报答弥尔顿对他的款待,他将弥尔顿介绍给罗马贵族世家任枢机主教的他的外甥小弗朗切斯科·巴尔贝里尼。在他家宫殿式豪华的厅堂里举行的音乐会上诗人听到了当时首屈一指的歌唱家莉奥诺拉·巴罗尼珠润玉园,动人心弦的神妙的歌喉。他连续给她用意大利文写了三首短诗,表达她在诗人喜爱音乐的心灵上所激起的阵阵狂热。刚好诗人同时也写出五首意大利文的十四行诗。且不论它们可能是为他去威尼斯的路上,在波伦亚附近曾碰上过的一个意大利窈窕淑女而写的。反映的激情是一致的,所以值得在这里提一提,因为类似的激情将导致诗人婚姻的灾难,事隔三年,如出一辙。
维里蒂注的 《弥尔顿十四行诗集》中,第三到第七首,其中还包括附在第四首之后的一首短歌,都是意大利文写的,是由英国诗人柯珀(1731——1800)译出的。弥尔顿一共只写了二十三首十四行诗,包括一首短歌,一首长调,也只二十五首,属于前期的八首,意大利文的竟占六首,比例可谓很大,冲劲不小,难怪第四及附于其后的短歌要为他写意大利文诗歌作辩解。也可能是因为最初在国内曾受挫折,而今在国外反受欢迎的缘故。毕竟都是习作,并非他真实爱情的纪录,技巧看来还不成熟。可到底已是三十上下的青年,远大的目标使他一心一意博览群书,有意无意中压抑着求偶之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人的天性,只能疏导,难以堵塞。见了美如天仙,善良高雅,娴静贤淑的姑娘,谁能无动于衷呢?青年对青春都有自己的体会。弥尔顿也是人,也就不例外,所以他写得颇为真实亲切而有新意。他骂(见第三首)不敢爱的人:
那真是卑怯之徒,竟望而却步
怕爱你这样娴静高雅的心灵,…………
…………他们自惭形秽,觉配不上你垂恋眷爱,一个个都逃之夭夭!
原来是
只恩泽才能将他留住,抢先于那钟情的一箭射进他内心深处。
女神还没表态,谁也不敢造次。第五首是跟好友说知心悄悄话,反省自已过去的爱情观:
我一度持有的态度狂妄荒唐,嘲笑爱情,反落入爱情的罗网其实,这与人正派不正派毫无关系,如今我见了异国丽人,不免动情。
但别以为我这样迷恋是因为她拂飘金黄色的发鬈,有绯红的脸蛋;更稀奇是异国丽人的容姿我衷心感念;
她风度高雅,有黝黑的眉睫,闪耀情操高尚显露出的宁静神采;
她谈吐优雅,操语言何止一种,她歌声有魅力,叫人流连徘徊,引月里嫦娥百忙中离仙境往下冲,她双眼闪射火样的光芒,就算
我充耳不闻,仍令人一往情深。
这样的美人发珠园玉润、绕梁三日的歌喉,连同性的月里嫦娥也顾不得受责难,忙里偷闲下凡来现场观看个究意,何况我是个青年凡人呢?
第五首以眼神作结束,第六首以眼神开始。第六首写出恋情初动。一见钟情,新见乍识,人地两疏,纵然相思,哪有缘分?你客观上冷若冰霜,我不由得百般掩藏;但幻想蒸腾,情思起伏,长夜漫漫,通宵不眠,难以排遣。第七首又接着写:
年轻、淳朴,在异国热爱迷恋,我不知道飞往何处来排遣自己,显然激情犹存,如何宣泄呢?只好自我倾吐衷肠了。
亲爱的淑女,且让我谦恭而殷切地向你奉献我的心,我已经发现确凿的证据可不少,说明它健全,无畏、善良,还酷爱高尚的情理:
暴风雨震撼世界,大火冲天时,它四处铜墙铁壁,纵石穿,心也坚,保险不怕嫉妒和粗鄙的暴行,没有一般人泛滥成灾的忧喜,却珍视天才和百折不挠的韧性,喜好绕梁的琴弦,敬重诸缪斯。
你发现它薄弱的仅仅只一个部位,如今因爱神没治的一箭倒了霉。
这些诗是习作,又是假设的,因为弥尔顿没有把这几首十四行诗赠献给那位女士。他赠罗马歌唱家莉奥诺拉的三首只十二行或八行,而且从内容上说,也纯粹是颂辞,丝毫不涉及个人的情感问题。但是本首中自荐之辞都写的很实在,为诗人后来的生活史所证实,连结尾的偶句也为作者的初恋所证实。因为异性相吸,恋爱有一定的盲目性,青年容易堕入情网,却自以为是真正的爱情。这几首诗虽然诗人弄假没成真,却说明他基督学院“淑女”真的“情窦初开”,动了真情了,诗风格还不失为清新朴实,用日常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情意,不求华丽虚饰,进到作者的境界里去,念来就会觉得真挚感人的。
九、拜访伽利略
弥尔顿原来的计划打算去西西里岛和希腊。1639年英格兰与苏格兰进行第一次主教战争,苏格兰起兵攻入英格兰。国内严重的局势迫使他向后转回头走,因为如他自己所说的,“在国内同胞们为自由而奋起战斗的时候,我却在国外悠哉闲哉地自我陶醉,我认为这是可耻的。”然而他是从从容容地往回走的。在罗马呆了两个月,回佛罗伦萨也呆了两个月。原来,最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天文学家,用大量事实证明地球环绕太阳旋转,从而否定地心说的伽利略1633年反受宗教裁判所的严格监禁,刑期八年,不准越出囚室门槛,不准接待非天主教的来访者,所以诗人第一次到佛罗伦萨时,没有能见到他。 1639年春天,伽利略获准回到阿切特里附近乔伊洛的别墅里,诗人回程中再经过佛罗伦萨时,终于获准见他。他垂垂老矣,身体瘦弱,已双目失明。他身经百战,对现代科学思想作出重大贡献,那时还保持着思考能力。谁知他受辱含冤三百五十年罗马教廷才承认宗教裁判所对他的错误审判。弥尔顿对他十分敬重,后来又同病相怜,自己也双目失明,便将他写进
《失乐园》里。他让大使拉斐尔受命去地球上伊甸乐园给人报警,一出天门就见到地球:
……宛如伽利略,在夜间
用那架望远镜,是耶非耶地观测到
月宫上依稀可辨的乡国丘田;
或如航海者在息克雷提群岛中
窥见提洛斯或萨摩斯初现时只是
朦胧的一丁点。…………
活画出伽利略皱起眉头,眯着眼睛观测月球的神情。
从佛罗伦萨越亚平宁山,经波伦亚和费拉拉,弥尔顿到威尼斯,从这港口把旅途中搜集到的书籍运往英国,在菲利普斯看来这些书全是稀有的珍本,其中还有两箱乐谱。4月份是在威尼斯度过的,然后就“别了,可爱的意大利”,穿阿尔卑斯山到日内瓦。他获悉知友查理·迪奥达蒂在诗人出游意大利不久已于1638年8月不幸溺死,悲痛至极,用拉丁文写下挽歌《达蒙墓志铭》以为纪念。诗人发现拉丁文不足以发泄他悲痛的感情。在结尾的诗行中他正式与拉丁文沉思冥想告别,宣称今后采用“奔放粗犷、铿锵作声的大不列颠民族语言。”
参加革命: (1640——1660)
一、教学生,满堂灌
1638年4、5月份弥尔顿出发去意大利时英国国内局面就是混乱、黯淡的。一年另三个月转眼即逝,第二年8月回来了,风云弥漫,争论的问题大有迫使受过教育的人要站队表态。他那个时代,人们对一切传统都提出问题,一切制度都要加以改造。弥尔顿可没有贸然参加到争论的行列里去。他没有回霍顿去,却寄住在伦敦圣·布赖德教堂院落里一个裁缝师傅罗素的家里,没有找职业,还想过书生的生活,国家大事听任上帝安排,由人民委托官员去办。老约翰以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提供不多的接济也就够勤奋好学的儿子花消了。出于对姐姐的情谊,做弟弟的带着小外甥。
当时伦敦还没有公共图书馆,学者不自己藏书,就得上教堂去借。弥尔顿原来有些藏书,加上意大利选购的书,房子挤了,只好租下埃尔德门大街上一所漂亮的花园房子,这时大外甥也来了,弥尔顿就教他们兄弟两个,1643年开始收了一些上流社会人士他亲密朋友的儿子。自从培根(1651——1626)倡导必须改变求知方法后,人们对如何教育孩子求知的问题也就关戚得很。弥尔顿也不例外,他生来是个身体力行,全力以赴的改革者。他想让孩子们学到该学的东西,整个白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甚至礼拜日也有希腊文圣约的功课和听写拉丁文神学的做法,这与恬适读书,悠游沉思的霍顿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还不是他的职业,他却已经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了。
当时塞缪尔·哈特立伯(1600——1662)热心教育,主张基督教新教要团结,教育要改革。弥尔顿根据自己的实践,1644年6月写了个八页的小册子《论教育:致塞缪尔·哈特立伯师长》。这篇论文是即使没有看过他其他散文著作的人也是很熟悉的,因为它一印再印,还跟洛克 (1632——1704)的一本书一起被认为对教育问题作出巨大贡献。其实弥尔顿是按自己的才华,多多益善地满堂灌的,哪里能解决得了教育花时多,收效微的问题。论文的重要性全在于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东西。它强烈标志出作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贯注于他追求的一切事情中的那种同样高尚的目的性,看出那种同样蔑视一切陈规陋习,依靠自力更生的自豪感。奇怪的是,他对教育却作出了卓越的定义:“凡是能使人适于正确地、熟练地、高雅地履行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一切公私职务的教育我就称之为全面的、充分的教育。”而“学习的目的在于重新正确认识上帝,以弥补我们先祖双亲的堕落,以那样的认识去爱敬他,仿效他,做到跟他一样,因为一旦我们的心灵拥有真正的美德,我们便是最接近他的了,那是可以与上天的神恩融为一体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的。”这时候堕落是弥尔顿有关事物观点的本质:人性原本不是彻头彻尾善良的。这里弥尔顿追求起天人合一来了。
令我更奇怪的是,诗人似乎不曾认真考虑过自己生活上的自力更生。带外甥和一些朋友的儿子,也还不是正式自食其力。也许弥尔顿父子都认为诗人自己是不同寻常的天才,自觉不自觉地以为天才是不能用一般的尺度来加以衡量的。他的天职就是写出好诗来,自然不忙羁绊自己。
灾难横生
1643年夏,大约是5月21日,弥尔顿突然下乡去了,谁也不知道是去干什么的。个把月后,他回城时竟带来一个太太,还是有几个新娘的至亲陪着一起来的,并在家里举行了几天婚宴,至亲来宾6月底便回去了。新娘叫玛丽,是牛津郡保安官林岗村的理查德·鲍威尔绅士的大小姐。林岗就在诗人祖父当小守林人的肖多佛森林旧皇家猎场之中,原来两家祖辈是世交。鲍威尔先生绅士气派,殷勤好客,收入相当可观,只因随意挥霍,总是入不敷出,也曾求助于生财有道、持家有方的诗人的父亲。诗人既然去附近乡间玩儿了,自然不免去世交之家重叙旧谊,结果就喜气洋洋,如获至宝地回来了。
弥尔顿在此以前一直是天之骄子,家庭宠儿,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但是一着不慎,灾难横生。可以说,第一次结婚刚好把弥尔顿的一生劈为两半。前半生的安适自在在所有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后半生的可怜悲惨则落到但丁、塔索的地步了。这只是说的分界线,并不是说后半辈子不幸的遭遇都是不幸的初婚引起的,虽然初婚确实给诗人以极大的打击。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诗人是城里生活严肃的清教青年书生,女方相对说是乡下牛津卫戊部队爱饮宴逸乐的军官们常为座上客的保皇家庭的大小姐。基督学院“淑女”不用说自然长得潇洒飘逸,很富有吸引乡下姑娘的魅力,何况又博学广识,是个颇有名气的天才诗人,自然是玛丽·鲍威尔所仰慕,所企盼的。而玛丽是个十七岁的妙龄女郎,虽不一定长得如花似玉,青春少女,含苞待放,自身就是一朵花。诗人多年前在意大利偶遇异国丽人时,从所写的几首十四行诗来看,透露出;诗人反省过去男女交友过分严肃的态度,认为异性相吸,青年男女相互爱慕与为人正派不正派基本无关;他确实动了感情、几乎难以自制,只是因为对方是自己出游中偶然邂逅的非本国的才女,所以才勉强压抑住了。如今他已三三岁,大龄青年,做了多年的书生,孤苦寂寞,不知已熬了多少个岁月。此次下乡,不管目的如何,见了青春焕发,活泼鲜艳的乡间姑娘,还能顶住自然天性的冲击而无动于衷吗?不,这起码是第二次大冲动,而且对象近在眼前,唾手可得,他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异常迅速的恋爱,除相互一见钟情而外,别无解释。所谓一见钟情,原不是十分可靠的,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盲目阶段的爱情只有感情的冲动,丧失判断,丧失理智,没有冷静的思考。事后看出的问题或缺点,高潮中都可以有出人意表的解释或设想。弥尔顿是天才诗人,也许比一般人更其敏感,冲劲大,也就更容易陷入所谓爱情的罗网。弥尔顿一表人才,鲍威尔夫妇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何况还与他家有无法偿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