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325-原机启微 >

第2章

325-原机启微-第2章

小说: 325-原机启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上为内障,此弱阴病也。其病初起时,视觉 
微昏,常见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绿色;次则视岐,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可为冲和养胃汤 
主之,益气聪明汤主之,《千金》磁朱丸主之,石斛夜明丸主之。有热者,泻热黄连汤主之 
。久则不睹,神水纯白色,永为废疾也。然废疾亦有治法,先令病者,以冷水洗眼如冰,气 
血不得流行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转动,次用右手持鸭舌针,去黑睛如米许 
,针之令入。白睛甚浓,欲入甚难,必要手准力完,重针则破,然后斜回针首,以针刀刮之 
,障落则明。有落而复起者,起则重刮。刮之有至再三者,皆为洗不甚冷,气血不凝故也。 
障落之后,以棉裹黑豆数粒,令如杏核样,使病目垂闭,覆眼皮上,用软帛缠之,睛珠不得 
动移为度。如是五七日,才许开视,视勿劳也。亦须服上药,庶几无失。此法治者五六,不 
治者亦四五。五脏之病,虚阳之病;六腑之病,弱阴之病。四者皆为阴弱不能配阳也。噫! 
学人慎之。 

卷之上
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属性:天有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也;人有七情,喜怒悲思忧恐惊也。七情内召,六邪外从,从 
而不休,随召见病,此心乘金,水衰反制之原也。世病目赤为热,人所共知者也。然不审其 
赤分数等,各治不同。有白睛纯赤如火,热气炙人者,乃淫热反克之病也,治如淫热反克之 
病。有白有赤而肿胀,外睫虚浮者,乃风热不制之病也,治如风热不制之病。有白睛淡赤而 
细脉深红,纵横错贯者,乃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治如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有白睛不 
肿不胀,忽如血贯者,乃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也,治如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有白睛 
微变青色,黑睛稍带白色,白黑之间,赤环如带,谓之抱轮红者,此邪火乘金,水衰反制之 
病也。此病或因目病已久,抑郁不舒,或因目病误服寒凉药过多,或因目病时内多房劳,皆 
能内伤元气。元气一虚,心火亢盛,故火能克金。金乃手太阴肺,白睛属肺;水乃足少阴肾 
,黑睛属肾。水本克火,水衰不能克,反受火制,故视物不明,昏如雾露中,或睛珠高低不 
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泽,赤带抱轮而红也。口干舌苦,眵多羞涩,稍有热者,还阴救苦汤 
主之,黄连羊肝丸主之,川芎决明散主之。无口干舌苦,眵多羞涩者,助阳活血汤主之,神 
验锦鸠丸主之,万应蝉花散主之。有热无热,俱服《千金》磁朱丸,镇坠心火,滋益肾水 
,荣养元气,自然获愈也。噫!天之六邪,未必能害人也。惟人以七情召而致之也。七情匿 
召,六邪安从,反此者岂止能避而已哉!犹当役之而后已也。 

卷之上
内急外弛之病
属性:阴阳以和为本,过与不及,病皆生焉。急者,紧缩不解也;弛者,宽纵不收也。紧缩属 
阳,宽纵属阴,不解不收,皆为病也。手太阳肺,为辛为金也。主一身皮毛,而目之上下睫 
之外者,亦其属也。手少阴心,为丁;手太阳小肠,为丙。丙丁为火,故为表里,故分上下 
,而目之上下睫之内者,亦其属也。足厥阴肝,为乙,乙为木,其脉循上睫之内,火其子也 
,故与心合。心肝小肠三经受邪,则阳火内盛,故上下睫之内,紧缩而不解也。肺金为火克 
,受克者必衰,衰则阴气外行,故目之上下睫之外者,宽纵而不收也。上下睫既内急外弛, 
故睫毛皆倒而刺里,睛既受刺,则深赤生翳。此翳者,睛受损也。故目所病者皆具。如羞明 
沙涩,畏风怕日,沁烂,或痛或痒,生眵流泪之证俱见。有用药夹施于上睫之外者,欲弛者 
急,急者弛。而睫毛无倒刺之患者,非其治也。此徒能解厄于目前,而终复其病也。何则? 
为不审过与不及也,为不能除其原病也。治法∶当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针乱刺出血,以 
左手大指甲迎其针锋,后以黄 防风饮子主之,无比蔓荆子汤主之,决明益阴丸主之,菊花 
决明散主之, 鼻碧云散亦宜兼用。如是则紧缩自弛,宽纵渐急,或过不及,皆复为和 
,药夹之治,忍勿施也,徒为苦耳。智者宜审此。 

卷之上
奇经客邪之病
属性:人之有五脏者,犹天地之有五岳也;六腑者,犹天地之有四渎也;奇经者,犹四渎之外 
,别有江河也。奇经客邪,非十二经之治也。十二经之外,别有治奇经之法也。《缪刺论》 
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启玄子·王冰注》曰∶以其脉起于足,上 
行至头而属目内 ,故病令人目痛从内 始也。《针经》曰∶阴跷脉入鼽,属目内 ,合于 
太阳阳跷而上行。故阳跷受邪者,内 既赤,生脉如缕,缕根生于瘀肉,瘀肉生黄赤脂,脂 
横侵黑睛,渐蚀神水,此阳跷为病之次第也。或兼锐 而病者,以其合于太阳故也。锐 者 
,手太阳小肠之脉也。锐 之病,必轻于内 者,盖枝蔓所传者少,而正受者必多也。俗呼 
为攀睛,即其病也。还阴救苦汤主之,拨云退翳丸主之,栀子胜奇散主之,万应蝉花散主之 
,磨障灵光膏主之,消翳复明膏主之,朴硝黄连炉甘石泡散主之。病多药不能及者,宜治以 
手法。先用冷水洗,如针内障眼法,以左手按定,勿令得动移,略施小眉刀尖,剔去脂肉, 
复以冷水洗净,仍将前药饵之,此治奇经客邪之法也。故并置其经络病始。 

卷之上
为物所伤之病
属性:志于固者,则八风无以窥其隙;本于密者,则五脏何以受其邪。故生之者天也,召之者 
人也。虽生弗召,莫能害也,为害不已,召之甚也。《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 
。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阴阳应象大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夫肉腠固,皮毛密,所以为害者,安从其来也。今为物之所伤,则皮毛 
肉腠之间,为隙必甚,所伤之际,岂无七情内移,而为卫气衰惫之原,二者俱召,风安不从 
。故伤于目之上下左右者,则目之上下左右俱病,当总作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眉骨者,病 
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阴有隙也,加黄连,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额者,病自抵过而上,伤 
于耳中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太阳有隙也,加柴胡,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额交巅耳上 
角及脑者,病自内 而出,以其足太阳有隙也,加苍术,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耳后耳角耳 
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伤于颊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少阳有隙也,加枳壳,除风益损 
汤主之。伤于头角耳前后及目锐 后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足少阳有隙也,加龙胆草,除 
风益损汤主之。伤于额角及巅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阴有隙也,加五味子,除风益损 
汤主之。诸有热者,更当加黄芩,兼服加减地黄丸。伤甚者,须从权倍加大黄,泻其败血。 
《六节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此盖滋血养血复血之药也,此治其本也。又有为物暴震 
,神水遂散,更不复治,故并识之于此。 

卷之上
伤寒愈后之病
属性:伤寒病愈后,或有目复大病者,以其清阳之气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窍也。其病隐涩赤胀 
,生翳羞明,头脑骨痛,宜作群队升发之剂饵之,数服斯愈。《伤寒论》曰∶冬时严寒,万 
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又《 
生气通天论》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之气不得下,清阳之气不得 
上。今伤寒时病虽愈,浊阴清阳之气,犹未来复,浊阴清阳之气未复,故余邪尚炽不休,故 
其走上而为目之害也。是以一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阳;二日而愈者,余邪在阳明;三日而愈 
者,余邪在少阳;四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阴;五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阴;六日而愈者,余邪 
在厥阴。七日而复,是皆清阳不能出上窍,而复受其所害也。当为助清阳上出,则治,人参 
补阳汤主之,羌活胜风汤主之,加减地黄丸主之, 鼻碧云散亦宜用也。忌大黄、芒硝 
苦寒通利之剂;用之,必不治。 

卷之上
强阳抟实阴之病
属性:强者,盛而有力也;实者,坚而内充也。故有力者,强而欲抟;内充者,实而自收。是 
以阴阳无两强,亦无两实。惟强与实,以偏则病。内抟于身,上见于虚窍也。足少阴肾为水 
,肾之精上为神水;手厥阴心包络为相火,火强抟水,水实而自收。其病神水紧小,渐小而 
又小,积渐之至,竟如菜子许。又有神水外围,相类虫蚀者。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觉 
羞涩耳。是皆阳气强盛而抟阴,阴气坚实而有御,虽受所抟,终止于边鄙皮肤也, 
内无所伤动。治法∶当抑阳缓阴则愈。以其强耶,故可抑;以其实耶,惟可缓而弗宜助,助 
之则反胜,抑阳。酒连散主之。大抵强者则不易入,故以酒为之导引,欲其气味投合,入则可 
展其长,此反治也,还阴救苦汤主之,疗相火药也。亦宜用 鼻碧云散。然病世亦间见 
,医者要当识之。 

卷之上
亡血过多之病
属性:《六节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气厥论》曰∶胆 
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蔑瞑目。《缪刺论》曰∶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 
明。由此推之,目之为血所养者明矣。手少阴心主血,血荣于目;足厥阴肝,开窍于目,肝 
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 
,珠痛不能视,差明瘾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疼,当作芎归补血汤主之,当归养 
荣汤主之,除风益损汤主之,滋阴地黄丸主之。诸有热者,加黄芩;妇人产漏者,加阿胶; 
脾胃不佳,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复其血,使其所养则愈。然要忌咸物。《宣明五气篇》 
又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是忌。 

卷之上
斑疹余毒之病
属性:东垣李明之曰∶诸斑疹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子之初生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 
亦吸。呼吸者,阳也,而动作生焉。饥食母血,渴饮母血。饮食者,阴也,而形质生焉。阴 
具阳足,十月而降,口中恶血,因啼即下,却归男子生精之所,女子结胎之处,命宗所谓玄 
牝玄关者也。此血僻伏而不时发,或因乳食内伤,或因湿热下溜,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 
僻伏者,乃为所发。初则膀胱壬水夹脊逆流而克小肠丙火,故颈项以上先见也;次则胃经癸 
水,又克心火,故胸腹以上次见也;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胸腹以下后见也。至此则 
五脏六腑皆病也。七日齐,七日盛,七日谢,三七二十一日而愈者,七为火数故也。愈后或 
有病疽病疮者,是皆余毒尚在不去者,今其病目者亦然。所害者,与风热不制之病稍同而异 
,总以羚羊角散主之。便不硬者,减硝黄。未满二十一日而病作者,消毒化斑汤主之。此 
药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斑者之药也。不问初起已着,服之便令消化,稀者则不复出,方随 
四时加减。 

卷之上
深疳为害之病
属性:卫气少而寒气乘之也,元气微而饮食伤之也,外乘内伤,酿而成之也。父母以其纯阳耶 
,故深冬不为裳;父母以其恶风耶,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数饥耶,故饲后强食之;父母 
以其或渴耶,故乳后更饮之。有愚戆而为父母者,又不审其寒暑饮食也,故寒而不为暖,暑 
而不能凉,饮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饥。而小儿幽玄 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内伤,因 
循积渐,酿而成疳也。渴而易饥,能食而瘦,腹胀下利,作HT HT 声,日远不治,遂生 
目病。其病生翳,睫闭不能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竟枯两目。何则?为阳气下走也,为 
阴气反上也。治法∶当如《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 
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各还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当作升阳降阴之剂 
,茯苓泻湿汤主之,升麻龙胆草饮子主之。此药非专于目,并治以上数证。然勿后,后则危 
也。为父母者其审诸。 

卷之下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属性:君为主,臣为辅,佐为助,使为用,置方之原也。逆则攻,从则顺,反则异,正则宜, 
治病之法也。必热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宣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辅也。能受 
能令,能合能力者,佐之助也。或击或发,或劫或开者,使之用也。破寒必热,逐热必寒, 
去燥必濡,除湿必泄者,逆则攻也。治惊须平,治损须温,治留须收,治坚须溃者,从则顺 
也。热病用寒药,而导寒攻热者必热。阳明病发热,大便硬者,大承气汤,酒制大黄热服之 
类也。寒病用热药,而导热去寒者必寒。少阴病下利,服附子、干姜不止者,白通汤加人尿 
、猪胆之类也。塞病用通药,而导通除塞者必寒。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龙骨牡蛎 
汤之类也。通病用塞药,而导塞止通者必通。太阳中风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枣汤之类也。 
反则异也。治远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缓,治客以急,正则宜也。《至真要大论》曰∶辛 
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 
燥或湿,或 或坚。所以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故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 
,酸苦咸平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热,辛甘湿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 
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 
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故置方治病如后。 

卷之下
附方
属性:x芍药清肝散方x 治眵多 ,紧涩羞明,赤脉贯睛,脏腑秘结者。 
白术 川芎 防风(各三分) 甘草(炙) 荆芥(各二分半) 桔梗 羌活(各三分) 芍药(二分半) 
柴胡(二分) 前胡 薄荷 黄芩(各二分半) 山栀 知母(各二分) 滑石 石膏(各三分) 大黄(四 
分) 芒硝(三分半) 
共十八味,统 咀。都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后热服。 
上为方,治淫热反克而作也。风热不制之病,热甚大便硬者,从权用之。盖苦寒之药也 
,苦寒败胃,故先以白术之甘温,甘草之甘平,主胃气为君;次以川芎、防风、荆芥、桔梗 
、羌活之辛温,升散清利为臣;又以芍药、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黄芩、山栀之微苦寒 
,且导且攻为佐;终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黄、芒硝之大苦寒,祛逐淫热为使。大 
便不硬者,减大黄、芒硝,此逆则攻之治法也。大热服者,反治也。 
x通气利中丸x 治证上同。 
白术(一两) 白芷 羌活(各半两) 黄芩 滑石(取末另入,各一两半) 大黄(二两半) 牵牛( 
取末,一两半) 
除滑石、牵牛,另研极细末外,余合为细末,入上药和匀,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 
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后临睡,茶汤送下。 
上方,以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为君;白芷辛温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温,通利诸节为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