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六四) 分别观法经…………………………………………………………………一○七
《中部》一三八〈略说分别经Uddesavibhanga sutta〉(MN。 III。 p。223)。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解说“略说分别”,即向外分散、散乱的识;不向外
分散、散乱的识;耽着于内的心;不耽着于内的心;因执着而有恐惧;因不
执着而无恐惧。后来,尊者大迦旃延为诸比丘广说法义,并且得到佛陀的认
可。
(一六五) 温泉林天经…………………………………………………………………一二七
《中部》一三三〈大迦旃延跋帝罗帝经 Mahakaccanabhaddhekaratta
sutta〉(MN。 III。 p。192)、佛说尊上经(大一.八八六上)。
本经叙述尊者三弥提受到天人的提示,向佛陀请示跋帝罗帝偈,佛陀便为他
略说跋帝罗帝偈,而由尊者大迦旃延为诸比丘广说法义,并且得到佛陀的认
可。
(一六六) 释中禅室尊经………………………………………………………………一四七
《中部》一三四〈卢夷强耆跋帝罗帝经1omasakangiyabhaddhekaratta
sutta〉(MN。 III。 p。199)、佛说尊上经(大一.八八六上)。
本经叙述尊者卢夷强耆受到天人的提示,向佛陀请示跋帝罗帝偈,佛陀便为
他详细解说跋帝罗帝偈。
(一六七) 阿难说经……………………………………………………………………一五九
《中部》一三二〈阿难跋帝罗帝经 Anandabhaddhekaratta sutta〉(MN。
III。 p。189)。
本经叙述尊者阿难为诸比丘解说跋帝罗帝偈,佛陀知道后,便当面向阿难询
问法义,并肯定阿难的解释正确无误。
(一六八) 意行经………………………………………………………………………一六七
《中部》一二○〈行生经Sankharupatti sutta〉(MN。 III。 p。99)、《增支
部》四.一二三、一二四〈静虑经Jhana sutta〉(AN。 II。 p。126,128)。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在现世修习四禅八定,并以此为意欲者,命终时
会再生至相对应的天界,得到相同的境界。但是,成就想受灭定的人,能够
在现世以智慧断尽一切烦恼,所以是所有禅定中最为第一、最为殊胜、最为
尊贵的定。
(一六九) 拘楼瘦无诤经………………………………………………………………一七七
《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别经 Aranavibhanga sutta〉(MN。 III。 p。230)。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七种有诤论法及无诤论法,并且教诫诸比丘
应舍弃有诤论法,修习无诤论法。
(一七○) 鹦鹉经………………………………………………………………………一九九
《中部》一三五〈小业分别经Cu1akammavibhanga sutta〉(MN。 III。
p。202)、佛说兜调经(大一.八八七中)、佛说鹦鹉经(大一.八八八中)、
分别善恶业报经(大一.八九五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鹦鹉摩纳都提子举证说明,其父都提,因为生前的增上慢,
而再生为家中的白狗,并且详细说明人是因为造作不同的业,所以会有胜妙
与卑劣的差别,即短寿、长寿、多病、少病、丑陋、庄严、无权势、有权
势、卑贱、尊贵、贫穷、富有、愚痴、有智慧。
(一七一) 分别大业经…………………………………………………………………二二三
《中部》一三六〈大业分别经 Mahakammavibhanga sutta〉(MN。 III。
p。207)。
本经叙述哺罗陀子游行者向尊者三弥提谎称曾亲从佛闻“身、口业虚妄,唯
意业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无所觉。”尊者三弥提便斥其所说,并回以
“若故作业,作已成者,必受苦也。”尊者大周那知道之后,尽向佛说,佛
先斥责尊者三弥提,再详细说明大业分别,即离十恶业者,死后有生天,也
有生地狱;造十恶业者,死后有生天,也有生地狱;及造成如此结果的各种
可能原因。最后,佛陀列举四种业,无有似有,有似无有,无有似无有,有
似有。
(一七二) 心经…………………………………………………………………………二四七
《增支部》四.一八六〈方法经Ummagga Sutta〉(AN。 II。 p。177)、佛说意
经(大一.九○一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一位比丘详细说明世间被心导引,世间被心牵引,〔世间〕
被已生起之心的力量支配。此外,佛陀也说明多闻持法者、博闻的抉择慧
者、聪明的大智慧者之定义。
(一七三) 浮弥经………………………………………………………………………二五五
《中部》一二六〈浮弥经Bhumija sutta〉(MN。 III。 p。138)。
本经叙述尊者浮弥回答王子耆婆先那童子的问题,说明佛陀可能的说法是
“若有人作愿、无愿、愿无愿、非有愿非无愿,行邪梵行,必不得果;若有
人作愿、无愿、愿无愿、非有愿非无愿,行正梵行,彼必得果。”佛陀确认
了尊者浮弥的说法之后,更为其说明四种譬喻,即挤牛角与挤牛乳、抨水与
抨酪、压沙与压麻、湿钻与干钻。
(一七四) 受法经(上)…………………………………………………………………二七一
《中部》四五〈受法小经Cu1adhammasamadana sutta〉(MN。 I。 p。305)。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世间实有四种受法,即现在受乐,未来受苦;现
在受苦,未来受乐;现在受苦,未来也受苦;现在受乐,未来也受乐。
(一七五) 受法经(下)…………………………………………………………………二八三
《中部》四六〈受法大经 Mahadhammasamadana sutta〉(MN。 I。
p。309)、佛说应法经(大一.九○二中)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世间大多数的人行愚痴者之法,佛陀所教导的是
智者之法,并且以世间实有的四种受法举例说明,即现在受乐,未来受苦;
现在受苦,未来受乐;现在受苦,未来也受苦;现在受乐,未来也受乐。
(一七六) 行禅经………………………………………………………………………二九五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四种行禅者,即炽盛而谓衰退,衰退而谓炽
盛,衰退则知衰退,炽盛则知炽盛。
(一七七) 说经…………………………………………………………………………三一九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的四种状
态,即退步、维持、进步、漏尽,以及非有想非无想处也只是会导致依存于
世间之最好的执着。
(一七八) 猎师经………………………………………………………………………三三九
《中部》二五〈诱饵经 Nivapa sutta〉(MN。 I。 p。151)。
本经叙述佛陀以四群鹿对猎师诱捕的反应,即毫无防备食饵被捕、不堪饥饿
食饵被捕、虽有防备食饵被捕、这离猎师不被捕捉,来比喻四种修行人、婆
罗门对魔王诱捕的反应,即毫无防备享受五欲被捕、不堪忍耐享受五欲被
捕、虽有防备享受五欲被捕、远离魔王不被捕捉。最后,佛陀更说明魔王及
魔王眷属不会到达的地方,即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灭受想定。
(一七九) 五支物主经…………………………………………………………………三五七
《中部》七八〈沙门文祈子经Samanamandika sutta〉(MN。 II。 p。22)。
本经叙述佛陀为五支物主说明,异学沙门文祁子的主张“具足四法者,即身
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就是成就善、第一善、无上
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是错误的,因为身体柔软,仰向而卧的年幼婴
儿也是如此。只有以智慧如实知见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及其生起、
灭尽无余、修习灭尽无余之道,而成就十法的人,即无学的八正道、无学的
正智、无学的正解脱,才是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
门。
(一八○) 瞿昙弥经……………………………………………………………………三七三
(中部》一四二(布施分别经 Dakkhinavibhanga sutta〉(MN。 III。
p。253)、佛说分别布施经(大一.九○三中)。
本经叙述因为佛陀的姨母瞿昙弥做新衣服供佛,佛陀便为诸比丘说明十四种
对个人的布施、七种对僧团的布施及四种布施清净。其中,佛陀特别强调:
对个人的布施绝不会比对僧团的布施得到更大的果报。
(一八一) 多界经………………………………………………………………………三八三
《中部》一一五〈多界经Bahudhatuka sutta〉(MN。 III。 p。61)、佛说四品
法门经(大一七.七一二中)。
本经叙述佛陀同意阿难的想法,即一切恐怖、困厄与灾祸都是因愚者而生
起,不是因智者。接着,佛陀为阿难详细说明智者的定义,即知界,知处,
知因缘,知是处、非处者。
(一八二) 马邑经(上)…………………………………………………………………三九九
《中部》三九〈马邑大经 Mahaassapura sutta〉(MN。 I。 p。271)、增一阿含
放牛品第八经(大二.八○一下)。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使人成为沙门、婆罗门之法,即清净的身、
口、意行,清净的活命方式,守护六根,正知出入时的行为举止,独住远
离,断五盖,成就四禅,解脱,知解脱,并且说明“沙门、婆罗门、圣者、
净浴者”的定义。
(一八三) 马邑经(下)…………………………………………………………………四一一
《中部》四○〈马邑小经Cu1aassapura sutta〉(MN。 III。 p。138)。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适合沙门的道迹,即舍断贪念、瞋恨、忿
怒、覆藏恶法、恶意、吝啬、嫉妒、阿谀谄媚、欺骗不实、无惭、无愧、邪
恶的欲望、邪恶的见解。若不舍断这些恶法,即使穿着袈裟也不是沙门。反
之,若能遵循适合沙门的道迹,舍断这些恶法,断除五盖,修习四无量心,
便能断尽一切烦恼,达到解脱。最后,佛陀说明“沙门、婆罗门、圣者、净
浴者”的定义。
(一八四) 牛角娑罗林经(上)…………………………………………………………四二三
《中部》三二〈牛角林大经Mahagosinga sutta〉(MN。 I。 p。212)、增一阿
含六重品第三经(大二.七一○下)、佛说比丘各言志经(大三.八○下)。
本经叙述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
阿那律陀、尊者离越哆、尊者阿难,各自提出可使牛角娑罗林增辉的比丘
标准,而且都得到佛陀的赞叹。最后,佛陀也提出可使牛角娑罗林增辉的
比丘标准。
(一八五) 牛角娑罗林经(下)…………………………………………………………四四七
《中部》三一〈牛角林小经Cu1agosinga sutta〉(MN。 I。 p。205)。
本经叙述佛陀探视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并且问他们所得
的人上之法。长鬼天及其他天人辗转赞叹,跋耆族人因为佛陀与这三位尊者
住此,而得大利益。佛陀便告之,任何人只要忆念这三位尊者出家之因与所
做的修行,将会长期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安隐快乐。
(一八六) 求解经………………………………………………………………………四六三
《中部》四七〈思察经 Vimamsaka sutta〉(MN。 I。 p。317)。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果比丘思察却不知他心的话,应当以二法探求
如来,即由眼、耳识知,以便识知他是否为正等正觉者。
(一八七) 说智经………………………………………………………………………四七一
《中部》一一二〈六净经 Chabbisodhana sutta〉(MN。 III。 p。29)。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果有人自称已得到究竟智,则应问他如何知见
佛陀所教说的六法,即五盛阴、四食、四说、内六处、六界、此内身共有识
及外诸相,一切我、我作及慢使。此外,佛陀也说明已得到究竟智者,对此
六法,应有的回答。
(一八八) 阿夷那经……………………………………………………………………四九一
《增支部》十.一一五〈非法经Adhamma sutta〉(AN。 V。 p。224)、《增支
部》十.一一六〈阿夷那经 Ajita sutta) (AN。 V。 p。229)。
本经叙述佛陀因为阿夷那游行者,而为诸比丘略说应知法、非法、义、非
义,并应学如法如义。后来,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广说法义,并且得到佛陀的
认可。
(一八九) 圣道经………………………………………………………………………五○三
《中部》一一七〈四十大经 Mahacattarisaka sutta〉(MN。 III。 p。71)。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为助伴、资助的圣正定,可以使众生得到清净,远离忧愁恐惧,断除哭
泣,证得真理,并且分别解说各支,强调正见是最重要的。最后,佛陀说明
四十大教法,即二十善法(十正支及其所生之善法)与二十不善法(十邪支
及其所生之不善法),以及非难四十大教法者应受诃责的十项理由。
(一九○) 小空经………………………………………………………………………五一五
《中部》一二一〈空小经Cu1asunnata sutta〉(MN。 III。 p。104)。
本经叙述佛陀为尊者阿难说明,如何经常住于空性(即在禅观的遣离次第上
安立空义),依序为不作意村落想,不作意人想,只作意森林想;不作意人
想,不作意森林想,只作意地想;不作意森林想,不作意地想,只作意空无
边处想;不作意地想,不作意空无边处想,只作意识无边处想;不作意空无
边处想,不作意识无边处想,只作意无所有处想:不作意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