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336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36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如是去除了过去的痛苦,不再产生新的痛苦,我的生活没有过
      失,而且安隐。’”
 153。 云何有漏从思惟断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Kathame ca
      bhikkhave asava bhavan apahatabba”(MN。 I。  
      p。11),中文译为“诸比丘!漏应如何从修习断?” 
 154。 念、法、精进、喜、息、定、舍觉支:此七项就是“觉支、七
      菩提分”(sattasambojjahga),意思是“会导致觉悟的七个要素”,
      即“念”(sati),是忆念,修行者心念分明,能觉知心的状态。昏
      沈时,则忆念“择法”、“精进”、“喜”三觉支来策励自己;掉举
      时,则忆念“轻安”、“定”、“舍”三觉支来降伏自己。“译法”
      (dhammavicaya),是分别法义,抉择真伪。“精进”(viriya),是
      努力前进,不做无益之苦行。“喜”(Piti),是心于法有所得而,。
      生欢喜。“轻安”(passaddhi),是断除邪见烦恼后所得的平静。“定”
      (samadhi),是禅定,心念的集中。“舍”(upekha),是内心平衡不受影响
                                                                                  35

                                                                                  36
      的状态。 
 155。 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
      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对应之巴利文为“Yo 
      bhikkhave evam vadeyya yatha yathayam puriso kammam karoti tatha
      tatha tam patisam vediyati ti evam santam bhikkhave brahmacariyavaso
      na hoti okaso na pannayati samma dukkhassa antakiriyaya。  Yo ca
      kho bhikkhave evam vadeyya yatha yatha vedanlyam 
      ayam puriso kammam karoti tatha tathassa vipakam patisamvediyati 
      ti evam santam bhikkhave brahmacariyavaso hoti okaso pannayati
      samma dukkhassa antakiriyaya。”(AN。 I。 249),
      中文译为“诸比丘!如果说‘随着个人所造作的行为,每个人都会
      如实地遭受自己所造作过的行为’ 是正确的,那么尽苦之道是不存
      在的,断尽一切苦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诸比丘!如果说‘随着个
      人所造作应受报的行为,每个人都会如实地遭受自己所造作过行为的
      果报’ 是正确的,那么尽苦之道是存在的,断尽一切苦也是有可能
      的。”举例说明二句的差别:第一句的意思是“杀人者必被杀”;第
      二句的意思是“杀人者必受杀人的果报”。其中,第一句的说词是错
      误的。第二句才符合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
 156。 不善业,对应之巴利文为“appamattakam pi papam kammam”
      (AN。 I。 p。249),中文译为“轻微的恶业”。
 157。 寿命甚短:对应之巴利文为“appadukkhavihori”(AN。 I。 p。
      249),中文译为“寿命很短又很苦”。
 158。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对应之巴利文为“ditthadhamme c'eva 
      vedaniyam hoti nanum pi khayati bahud eva”(AN。 I。
      p。249),中文译为“在现世遭受轻微、不重的果报”
 159。 犹如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云何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
      谓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缚
      窃者,还夺取羊,是谓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按照《大正藏》 的
      经文,此段经文原本是在段落编号9 ,但本书将此段经文移至段落
      编号7,并把原本的段落编号7 的经文‘犹如有人夺取他羊。云何
      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
      无力。彼以无力故便种种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说:尊者!可见还羊,
      若见与直!’移至段落编号9 。因为(l)段落编号7 的经文应是
      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的举例说明;段落编号9 的经文应是
      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的举例说明。如同段落编号
                                                                                  37

                                                                                  38
      11 与13 的经文。(2)参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也是如此。 
 160。 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值:对应之巴利文为“dehi me marisa
      urabbham va urabbhadhanam va”(AN。 I。 p。252),中文译
      为“大人啊!把羊还给我吧!或者给我与羊等值的财物吧!” 
 161。 释羁瘦:巴利文为“Sakkesu”,意思是“在释迦族中”。其中,
      “Sakka”,是“释迦族”,而字尾“…su”则是巴利文文法中“位格”
      的格结尾(case ending); 表示“在……之中”。
 162。 迦维罗卫:巴利文为“Kapilavatthu”,又译“迦毗罗卫”,是
      “释迦族”的首都,靠近喜马拉雅山。
 163。 尼拘类园:巴利文为“Nigrodharama”,又译“尼拘律园、
      尼拘瞿园”。这是佛陀成道后第一年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时,释迦族
      的“尼拘类”(Nigrodha)献给佛陀的园林。 
 164。 大目揵连:巴利文为“Mahamoggallana”又译“目揵连、
      目连、摩诃目伽连、目揵兰”,是佛陀的第二个主要弟子,也是佛弟
      子中“神足轻举,飞到十方第一”的比丘。相传佛陀的二个主要弟子
      “舍利弗”与“目揵连”是同日出生,年龄都比佛陀大。
 165。 尼干:巴利文为“Nigantha”,是指“耆那教”的出家
      人。“亲子尼干”(Nigantha Nat(h)aputta); 
      又译“离系亲子、尼揵亲子、尼揵子、尼揵”,是与佛陀同时代的人。
      他是当时印度社会中六师外道其中一派“尼干派”或称为“耆那教” 
      (Jainism)的领导人。他宣称自己是一切知者,并主张过去的业必须
      透过苦行才能根除,并且以“不作业”来避免新业的产生,断灭一切
      业之后,才能断尽一切苦。
 166。 和破:巴利文为“Vappa”,又译“婆破、婆敷、婆婆、婆频”。
      佛经中至少有三位名为“和破”的人。第一位是佛陀最初的五比丘弟
      子中的“和破长老”他是迦毗罗卫城中婆罗门“瓦舍塔”(Vasettha)
      的儿子,也是佛弟子中“乘虚教化,意无荣冀第一”的比丘;
      第二位是((中阿含第一二经和破经》 的主角尼干外道弟子,释迦
      族的和破;第三位和破是释迦族甘露饭王的儿子。
 167。 彷徉:音ㄆㄤˊ˙ㄧㄤˊ,徘徊。
 168。 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
      世耶:对应之巴利文为“Idh' assa Vappa kayena samvuto vacaya
      samvuto manasa samvuto avijjaviraga vijjuppada
      passasi no tvam Vappa tam thanam yatonidanam purisam
      dukkhavedaniya asava assaveyyum abhisamparayan ti?”(AN。
      II。 p。196),中文译为“和破!有人在此世守护身体、守护嘴巴、
      守护意念,远离无明而生起明。?
                                                                                  39

                                                                                  40
      破!你认为此人可能因为如此,而在未来士产生烦恼,遭受苦报吗?” 
 169。 此有何事?此有何义:对应之巴利文为“idam…katham
      imassa ko attho ti?”(AN。 II。 p。197),中文译为“为什么是如此?
      这是什么意思?” 
 170。 身生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无明行:另外一种可能的读法
      是“身生不善、。行不善、意行不善,无明行”。如果是这样的话,
      此处的“身生不善”应是指本段前二行的部分,所以在此处似乎是重
      复了。 
 171。 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对应之巴利
      文为“So kayapariyantikam vedanam vediyamano 
      kayapariyantikam vedanam vediyamiti pajanati;
      jivitapariyantikam vedanam vediyamano jivitapariyantikam
      vedanam vediyamiti pajanati”(AN。 II。 p。198),中文译为“当感
      受到身体〔即将〕 结束时,他知道‘我感受到身体〔即将〕 结
      束。’ 当感受到寿命〔即将〕 结束时,他知道‘我感受到寿命〔即
      将〕结束。’”
 172· 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
      对应之巴利文为“kayassa bheda uddham jivitapariyadana
      idh'eva sabba vedayitani anabhinanditani sitabhavissantiti 
      pajanati”(AN。 II。 p。198),中文译为“他知道‘当寿命结束,
      身体坏散之后,现世中的一切受将不再令人欢喜,
      将完全〔止息〕平静。’”
 173。 正心解脱:巴利文为“sammavimutticitta”,又译加“善心
      解脱”,意思是“心彻底的解脱”。 
 174。 六善住:巴利文为“cha satatavihara”,中文译为“六常住”,
      意思是“六种〔使生活〕维持公正与平等的状态”。 
 175。 舍求无为:对应之巴利文为“upekhako viharati”(AN。 II。 p。
      198),意思是“处于平衡,不受影响的状态” 
 176。 优婆塞:巴利文为“upasaka”,是指在家的男众弟子。佛陀
      有四众弟子,即“比丘”(bhikkhu)是指出家的男众弟子:“比丘
      尼”(bhikkhuni)是指出家的女众弟子;“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私”(upasika)是指在家的女众弟子。 
 177。 度处:巴利文为“titthayatana”,意思是“教派的范围”,此
      处是指“宗派教义的立场、根据或基础”,即“外道所依处”。 
 178。 有慧者善受极持而为他说,然不获利:对应之巴利文为“yani
      panditehi samanuyunjiyamanani samanugahiyamanani
      samanubhasiyamanani param pi gantva akiriyaya 
      sapthahanti”(AN。 I。
                                                                                  41

                                                                                  42
      p。173),中文译为“即使被智者诘问、详问、共论,视为传统之后,
      也是没有作用的”
 179。 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kincayam 
      purisapuggalo patisam vedeti sukham vadukkham va
      adukkhamasukham va sabbam tam pubbe kataheto ti。”(AN。 I。
      p。173),中文译为“凡是人类所经历的一切乐、苦、不苦不乐,都是
      过去世的行为造成的。” 
 180。 人所为一切皆因尊佑造: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kincayam
      purisapuggalo patisamvedeti sukham va dukkham va
      adukkhamasukham va sabbam tam issaranimmanahetati。”
      (AN。 I。 p。173),中文译为“凡是人类所经历的一切乐、苦、不苦
      不乐,都是自在化作天造成的。” 
 181。 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kincayam 
      purisapuggalo patisam vedeti sukham va dukkham va
      adukkhamasukham va sabbam tam ahetu…appaccaya ti。”(AN。
      I。 p。173),中文译为“凡是人类所经历的一切乐、苦、不苦不乐,
      都是无因无缘造成的。” 
 182。 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对应之巴利文为“na hoti 
      chando va vayamo va idam va karaniyam idam va
      akaraniyan”(AN。 I。 p。174); 
      中文译为“对于应做或不应做之事,都没有〔自己的〕 意愿与努力”。 
 183。 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
      教:对应之巴利文为“Iti karaniyokaraniye kho pana saccato
      thetato anupalabbhiyamane mutthasatinam anarakkhanam
      viharatam na hoti paccattam sahadhammiko samamavado。”
      (AN。 I。 p。174),中文译为“如果对于应做或不应做之事,
      不能确实地做到,就是处于不守护正念、忘失正念的状态,你们也就
      不能被称为如法的修行人”。
 184。 六处:巴利文为“salayatana”,又译“六入”,是中众生
      的六种感官,即“六内处”。其中,“处”(ayatana)可分为“六内处”
      (cha ajjhattikani ayatanani),即眼、耳、鼻、舌、身、意处
      等六根(六入),及“六外处”(cha bahirani ayatanani); 即
      色、声、香、味、触、法处等六尘。
 185。 六界:巴利文为“cha dhatu”,是指地、水、火、风、
      空、识等六个要素。 
 186。 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
      因更乐便有觉:对应之巴利文为“Channam 。。。 dhatunam upadaya
      gabbhassavakkanti hoti okkantiy asati namarupam;
      namarupapaccaya salayatanam;
                                                                                  43

                                                                                  44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AN。 I。 p。
      176),中文译为“由于执取六界,便入母胎;由于入母胎,便生名
      色;由于名色,便生六入;由于六入,便生触;由于触,便生受。”
      其中,“名色”(namarapa)的字面意思是“名字与形式”,
      在佛教中是指“个别的众生、个人”或“组成众生的五蕴”(参考注
      解401)。“更乐”是“触”(phassa)的异译,即接触;“觉”
      是“受”(vedana)的异译,即感受(参考注解 188)。 
 187。 若有觉者便知苦如真:对应之巴利文为“Vediyamanassa kho 
      panaham…idam dukkhan ti pannapemi”(AN。 I。 p。176),
      中文译为“对于有受的人,我会为他解说苦” 
 188。 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对应之巴利文为
     “Avijjapaccaya sankhara; sankharapaccaya vinnanam; 
      vinnapaccaya namarupam; namarupapaccaya salayatanam;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 
      vedanapaccaya tanha; tanhapaccaya upadanam; 
      upadanapaccaya bhavo; bhavapaccaya ja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