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373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73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83。 便为彼行如是如是心,远离,乐无欲,我亦复为彼说法,劝助于彼:
      对应之巴利文为“vivekaninnen' eva cittena vivekaponena
      vivekapabbharena vupakatthena nekkhammabhiratena
      byantibhutena sabbaso asavatthaniyehi dhammehi annadatthu
      uyyojanikapatisamyuttam yeva katham katta hoti。”(MN。
      III。 p。111),中文译为“以倾向远离、趋向远离、趣向远离、
      远离、欢喜远离、可以灭尽一切烦恼根源之法的心,对他们说关于
      远离之法。”
1784。 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内心住止令一
      定已,当念内空:对应之巴利文为“Tasmatih’… bhikkhu ce pi
      akankheyya: Ajjhattam sunnatam upasampajja vihareyyan ti;
      ten' Ananda; bhikkhuna ajjhattam eva cittam santhapetabbam
      sannisadetabbam ekodikatabbam  samadahatabbam。”(MN。 III。
      p。111),中文译为“因此,如果比丘希望,‘颇我能成就内空而住。’
      那么,阿难!他应使心住止于内、平静、专一、安定。”其中,
      “内空”是关于自己的五蕴,而“外空”是关于他人的五蕴。 
1785。 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也,对应之
      巴利文为“ajjhattam sunnataya cittam na pakkhandati
      nappasidati na santitthati na vimuccati”(MN。 III。 p。112),
      中文译为“心于内空不满足、不欢喜、不安住、不解脱”。
1786。 不移动:对应之巴利文为“ananjam”(MN。 III。 p。112),中文译为
     “不动”(参考注解841)。
1787。 彼比丘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
      快柔和,摄乐远离:对应之巴利文为“Ten' Ananda; bhikkhuna
      tasmim yeva purimasmim samadhinimitte ajjhattam eva cittam
      santhapetabbam sannisadetabbam ekodikatabbam samadahatabbam。”
      (MN。 III。 p。112),中文译为“阿难!比丘应使心住止于内、平静、
      专一、安定,如纷过去的定相那样。”这是在说明禅定是观的基础。
      如果从禅定出来之后,心不能于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得到满足、
      欢喜、安住、解脱的话,则应再回到禅定中修习。 
                                                                                 393

                                                                                 394
1788。 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mam
      cankamantam nabhijjhadomanassa papaka akusala dhamma
      anvassavissantiti。”(MN。 III。 p。112…113),中文译为
     “〔他知道,〕‘当我如是经行时,各种贪念、忧愁、邪恶不善
      之法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1789。 若比丘心至到,观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所以者何?
      无前无后,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难!若比丘观时,
      则知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观无
      常、观衰耗、观无欲、观断、观灭、观断舍离,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
      染者,彼即灭也。阿难!若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
      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对应之巴利文为“Yattha bhikkhuna
      abhikkhanam sakam cittam paccavekkhitabbam: Atthi nu kho me
      imesu pancasu kamagunesu annatarasmim va annatarasmim va
      ayatane uppajjati cetaso samudacaro ti? Sace; Ananda;
      bhikkhu paccavekkhamano evam pajanati: Atthi kho me imesu
      pancasu kamagunesu annatarasmim va annatarasmim va ayatane
      uppajjati cetaso samudacaro ti; evam santam etam; Ananda;
      bhikkhu evam pajanati: Yo kho me pancasu kamagunesu
      chandarago; so appahino ti。 Itiha tattha sampajano hoti。
      Sace pan' Ananda; bhikkhu paccavekkhamano evam pajanati: Na
      'tthi kho me imesu pancasu kamagupesu annatarasmim va
      annatarasmim va ayatane uppajjati cetaso samudacaro ti; evam
      santam etam; Ananda; bhikkhu evam pajanati: Yo kho me
      pancasuk amagunesu chandarago; so me pahino ti。 Itiha
      sampajano hoti。”(MN。 III。 p。114); 中文译为“比丘应该不断地
      省察自己的心:‘对于此五种欲望中的任何一种,我是否有生起心
      的活动?’阿难!当他省察时,如果他知道:‘对于此五种欲望中的
      任何一种,我有生起心的活动。’那么,阿难!他知道:‘我对于五
      种欲望的欲贪尚未断除。’这就是正知。阿难!当他省察时,如果他
      知道:‘对于此五种欲望中的任何一种,我没有生起心的活动。’
      那么,阿难!他知道:‘我对于五种欲望的欲贪已经断除。’
      这就是正知。”
1790。 是法一向可、一向乐、一向意念,无漏无受,魔所不及:对应之巴利
      文为“Ime kho te … dhamma ekantakusalayatika ariya lokuttara
      anavakkanta papimata”(MN。 III。 p。115),中文译为“这些法是完
                                                                                 395

                                                                                 396
      全趣向于善的,是神圣的,超越世间的,不会被魔王侵犯”。
      为“Evam sante kho …acariyapaddavo hoti ; 
      
1791。 随道品,语意不详。或许是指三十七道品(参考注解793)。
1792。 以何义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Kam atthavasam sampassamano arahati savako sattharam
      anubandhitum api panujjamano ti?”(MN。 III。 p。115),
      中文译为“因为看到什么样的义理,弟子即使被拒绝,仍然认
      为追随尊师是值得的?”
1793。 若其正经、歌咏、记说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也。但,
      阿难!或彼长夜数闻此法,诵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对
      应之巴利文为“Na kho… arahati savako sattharam anubandhitum
      yadidam suttam geyyam veyyakaranassa hetu。 Tam kissa hetu?
      Digharattassa hi vo; Ananda; dhamma suta dhata vacasa
      paricita manasa 'nupekkhita ditthiya suppatividdha。”
      (MN。 III。 p。115),中文译为“弟子不应认为为了〔尊师的〕正经、
      歌咏、记说,而追随尊师是值得的。为什么呢?阿难!因为这些法是
      你们长期所听闻、所忆持,以意所观察,以见所洞察的法。”
1794。 如是为烦师,为烦弟子,为烦梵行:对应之巴利文为
     “evam sante kho 。。。 acariyupaddavo hoti; evam sante
      antevasuppaddavo hoti; evam sane brahmacariyupaddavo hoti。”
      (MN。 III。 p。115),中文译为“于其时,有尊师的灾患;于其时,有弟子
      的灾患;于其时,有梵行者的灾患。”佛陀在说明独住远离者,如果没有
      实践独住的目的,将会有灾患。
1795· 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
      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贡高还家:对应之巴利文为
     “Tassa thatavupakatthassa viharato anvavattanti brahmanagahapatika
      negama c' eva janapada ca; so anvavattesu brahmanagahapatikesu
      negamesu c' eva janapadesu ca muccham nikamayati gedhim apajjati
      avattati bahullaya。”(MN。 III。 p。116),中文译为“当他如是远离而住
      时,婆罗门、居士、市民、乡民前来拜访他。当婆罗门、居士、市民、
      乡民前来拜访他时,他变得迷惑,充满欲望,心生羡慕,转求奢侈
      的生活。” 
1796。 于烦师、烦弟子,此烦梵行最为不可、不乐、不爱,最意不念:对
      应之巴利文为“Tatr’… yo c' evayam acariyupaddavo yo ca
      antevasupaddavo ayan tehi brahmacarapaddavo dukkhavipakataro
      c' eva
                                                                                 397

                                                                                 398
      katukavipakataro ca api ca vinipataya samvattati。”(MN。 III。
      p。117),中文译为“此中,有灾息的梵行者会比有灾患的尊师与有
      灾患的弟子,有更严重的苦报,更痛苦的报应,甚至它会导致恶处。”
1797。 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对应之巴利文为“Tasmatiha mam
      … mittavataya samudacaratha; ma sapattavataya; tam vo
      bhavissati digharattam hitaya sukhaya。”(MN。 III。 p。117),
      中文译为“因此,以友善的行为对待我,不要以怨敌的行为对待我。
      这将会是你们长期的利益与快乐。”
1798。 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如陶师作瓦。阿难!我说严恶至苦,若有真
      实者,必能住也,对应之巴利文为“Na vo aham … tatha parakkamissami
      yatha kumbhakaro amake amakamatte; niggayha niggayhaham; Ananda;
      vakkhami; payayha pavayha。 Yo saro so thassatiti。”(MN。 III。
      p。118);中文译为“我对待你们不会如陶师对待未烧的陶盆那样。阿难!
      我是一再地劝诫你们,训诫你们。凡是〔证得〕真实者必得〔梵行〕住
      立。”注释书解释说:佛陀一旦对比丘提出忠告,便不会停止,而会一
      再地劝诫比丘,直到比丘达到解脱。解脱者就是梵行已住立者。但是,
      陶师只给未烧的陶盆一次机会,如果有瑕疵便弃之不用;如果没有瑕疵,
      才会入窑烧陶。之后再检查烧过的陶盆,如果有瑕疵便弃之不用;如果
      没有瑕疵,表示已通过考验,有存在的价值。
1799。 世尊于我除众苦法,增益乐法;世尊于我除无量恶中不善之法,增
      益无量诸善妙法,对应之巴利文为许“Bahunnam vata no Bhagava
      dukkhadhammanam apahatta; bahunnam vata no Bhagava sukhadhammanam
      upahatta;bahunnam vata no Bhagava akusalanam dhammanam apahatta;
      bahunnam vata no Bhagava kusalanam dhammanam upahattati。”(MN。 I。
      p。447),中文译为“世尊的确是我们众多苦法的排除者,世尊的确是
      我们众多乐法的带来者,世尊的确是我们众多不善法的排除者,世尊
      的确是我们众多善法的带来者。”
1800。 此大沙门不能消食:对应之巴利文为“adhisallekhat' evayam samano”
      (MN。 I。 p。449); 中文译为“这位修行人过度禁欲。”
1801。 我等于世尊威神妙德敬重不堪‘对应之巴利文为“mayam … Bhagavati
      peman ca garavan ca hirin ca ottappan ca sampassamana”(MN。
      I。 p。448),中文译为“因为我们于佛陀正观敬爱、车重、惭、
                                                                                 399

                                                                                 400
      愧”。
1802。 二食:比丘原本在中午之前吃一养,中午过后又吃一养,晚上又
      吃一养。后来,佛陀禁止过中食,所以只剩下二养,即中午之前
      的一养与晚上的一养。
1803。 若于诸家施设极妙最上食者,唯有夜食,我为朝中:
      对应之巴利文为“Ya kaci … sankhatiyo sabba ta
      rattim; appa diva。”(MN。 I。 p。448),中文译为“〔几乎〕
      一切的料理都是在晚上〔完成〕,很少在白天〔完成〕。”
1804。 非时入村而行乞食:对应之巴利文为“rattandhakaratimisayam
      pindaya caranta”(MN。 I。 p。448),中文译为“在闇夜中行乞”。
1805。 罴:音ㄆㄧˊ,一种熊类而体形较大的野兽。
1806。 一比丘: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是指乌陀夷比丘。
1807。 睒睒:音ㄕㄢˇ˙ㄕㄢˇ,光亮问烁的样子。
1808。 彼痴人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恶,不可断绝,不得解脱:
      对应之巴利文为“Tesan tam。。。 hoti balavam bandhanam dalham
      bandhanam thiram bandhanam aputikam bandhanam thulo
      kalingaro。”(MN。 I。 p。449),中文译为“对他们而言这个是有力
      的束缚、坚因的束缚、弦固的束缚、不会腐蚀的束缚、粗大的圆木。”
1809。 犹如有蝇,为涕唾所缚,彼在其中或苦或死:对应之巴利文为
     “yena sa latukika sakunika putilataya bandhanena baddha
      tatth' eva vadham va bandham va marapam va agameti”
      (MN。 I。 p。449),中文译为“如果鹑.鸟被腐斓的蔓草
      绑住,那么它必定遭遇杀害、束缚、死亡”。
1810。 彼蝇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恶,而可断绝,则得解脱:对应之巴
      利文为“tam hi tassa abalam bandhanam dubbalam bandhanam
      putikam bandhanam asarakam bandhanan”(MN。 I。 p。449);
      中文译为“对鹑乌而言,乡住它的蔓草是无力的束缚、脆弱的束
      缚、腐烂的束缚、不坚实的束缚”。
1811。 沙门为快乐,沙门如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Sukham vata bho
      samannam; arugyam vata bho samannam”(MN。 I。 p。451),
      中文译为“修行人所做的修行是快乐的、修行人所做的修行是
      无病的”。
1812。 比丘行舍,彼行舍已,生欲相应念,爱乐结缚,彼乐是,不断、
      不住、不吐:对应之巴利文为“ekacco puggalo upadhipahanaya
      patipanno hoti upadhipatinissaggaya; tam enam upadhipahanaya
      patipannam upadhipatinissaggaya upadhipatisamyutta
      sarasankappa samudacaranti; so te adhivaseti; na ppajahati
      na vinodeti na byantikaroti nanabhavam gameti”(MN。 I。 p。453)
      ,中文译为“有
                                                                                 40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