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国是鸯迦(Anga)、摩竭陀(Magadha)、
449
450
迦尸(Kasi)、拘萨罗(Kosala)、拘楼(Kuru)、般阇罗(Pancala)、
阿摄贝(Assaka)、阿和檀提(Avanti)、技提(Ceti)、跋耆
(Vajji)、跋蹉(Vamsa)、跋罗(Malla)、苏摩、苏罗吒、
喻尼(Yona)、剑浮(Kamboja)。
1988。 留邵、鞞留、鞠勒、马瑙:这些是不同宝石的名字。
1989。 晡利多:巴利文为“Potaliya”,是居士的名字。
1990。 当知我离俗断俗,舍诸俗事:对应之巴利文为“me ……
sabbe kammanta patikkhitta sabbe vohara
samucchinna ti”(MN。 I。 p。360),中文译为
“我已经舍离一切家业,断除一切俗事”。
1991。 汝有相标帜如居士:对应之巴利文为“Te hi te gahapati
akara te linga te nimitta yatha tam gahapatissati。”
(MN。 I。 p。360),中文译为“居士!你有居士的相貌、特征、
特相。”
1992。 我无为无求游,唯往取食,存命而已:对应之巴利文为
“tatthaham anovadi anupavadi ghasacchadanaparamo viharami”
(MN。 I。 p。360); 中文译为“我不训诫〔他们〕,不责难〔他们〕
只靠衣食维生”。
1993。 依离邪淫、断邪淫:对应之巴利文为“apisupam vacam nissaya
pisuna vaca pahatabba”(MN。 I。 p。360),中文译为
“依止不两舌,断除两舌”。
1994。 依无害恚、断害恚:对应之巴利文为“anindarosam nissaya
nindaroso pahatabbo”(MN。 I。 p。360),中文译为“依止无
恶意的责难,断除恶意的责难”。
1995。 依无僧嫉恼、断僧嫉恼:对应之巴利文为“akodhupayasam
nissaya kodhupayaso pahatabbo”(MN。 I。 p。360),中文译为
“依止无忿怒的懊恼,断除忿怒的懊恼”。
1996。 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
余,当修习彼: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etam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disva ya‘yam upekha nanatta nanattasita
tam abhinivajjetva ya‘yam upekha ekatta ekattasita
yattha sabbaso lokamisupadana aparisesa nirujjhanti tam
ev' upekham bhaveti。”(MN。 I。 p。364),中文译为“如此,以正
慧如实知见之后,他去除依止于种种性的“种种舍,修习依止于单
一性的单一舍,将所有对于世!间利得的执着断尽无余。”其中,
“依止于种种性的舍”是“与五欲相关的舍”;“依止于单一性的舍”
是“第四禅定的舍”。
1997。 世尊!我于尔时,彼实无智安着智处,实无智祠,又无智食,实无智
奉事如智慧人。世尊!我从今日,诸比丘众及世尊弟子,此实有智,
安着智慧处,实有智祠,又有智食,实有智奉事智慧人也:对应之
451
452
巴利文为“Mayam hi bhante pubbe anatitthiye paribbajake
anajaniye va samane ajaniya ti amannimha; anajaniye va
samane ajaniyabhojanam bhojimha; anajaniye va samane
ajaniyatthane thapimha; bhikkhu pana mayam bhante ajaniye
va samane anajaniya ti amannimha; ajaniye va samane
anajaniyabhojanam bhojimha; ajaniye va samane anajaniyatthane
thapimha。 Idani pana mayam bhante annatitthiye paribbajake
anajaniye va samane anajaniya ti janissama; anajaniye va
samane anajaniyabhojanam bhojissama; anajaniye va samane
anajaniyatthane thapissama; bhikkhu pana mayam bhante ajaniye
va samane ajaniya ti janissama; ajaniye va samane ajaniyabhojanam
bhojissama; ajaniye va samane ajaniyatthane thapissama。”(MN。
I。 p。367…368),中文译实“佛陀!在以前,虽然外道的游行者
不是高贵者,我们却把他们视为高贵者,虽然他们不是高贵者,我们
却以高贵者的饮食供养他们;虽然他们不是高贵者,我们却把他们置
于高贵者的地位。然而,佛陀!虽然比丘是高贵者,我们却把他们视
为非高贵者;雄然他们是高贵者,我们却以非高贵者的饮食供养他
们;虽然他们是高贵者,我们却把他们置于非高贵
者的地位。现在,佛陀!因为外道的游行者不是高贵者,我们将会知
道他们不是高贵者;因为他们不是高贵者,所以我们将会以非高贵者
时饮食供养他们;囚为他们不是高贵者,所以我们将会把他们置于非
高贵者的地位。而且,佛陀!因为比丘是高贵者,我们将会知道他们
是高贵者;因为他们是高贵者,所以我们将会以高贵者的饮食供养他
们;因为他们是高贵者,所以我们将会把他们置于高贵者的地位。”
1998。 罗摩:巴利文为“Rammaka”,是婆罗门的名字。
1999。 謦咳:音ㄑㄧㄥˋ˙ㄎㄜˊ,咳嗽。
2000。 有一实病法、求病法,实老法、死法、愁忧戚法,实秽污法、
求秽污法:对应之巴利文为“Idha bhikkhave ekacco attana
jatidhammo samano jatidhamman neva pariyesati; attana
jaradhammo samano jaradhamman neva pariyesati; attana
byadhidhammo …… attana maranadhammo …… attana
sokadhammo …… attana sarikilesadhammo samano
sankilesadhamman neva pariyesati。”(MN。 I。 p。161…162),中文
译为“此中,有一类人自己有生法又遍求生法,自己有老法、病法、
死法、愁法、秽污法,又遍求老法、病法、死法、愁法、秽污法。”
453
454
2001。 众生于中触染贪着,憍傲受入,不见灾患,不见出要,而取
用之:对应之巴利文为“Jatidhamma h' ete bhikkhave upadhayo;
etthayam gathito mucchito ajjhopanno attana jatidhammo
samano jatidhamman neva pariyesati。”(MN。 I。 p。162),中文译
为“诸比丘!这些执着的对象是生法,于此被束缚者、迷恋者、完全
沉溺者,自己有生法又遍求生法。”
2002。 我自实病法,无辜求病法。我自实老法、死法、愁忧戚法、秽污法,
无辜求秽污法,我今宁可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
“Idha bhikkhave ekacco attana jatidhammo samano jatidhamme
adinavam viditva ajatam anuttaram yogakkhemam nibbanam
pariyesati”(MN。 I。 p。162…163),中文译为“此中,有一类人自己
有生法,知道生法的危险之后,遍求没有生法的无上安隐涅槃”。
2003。 阿罗罗伽罗摩:巴利文为“Alara Kalama”,又译“阿罗逻迦蓝
、阿兰迦兰、阿罗茶、罗迦蓝 摩、迦兰”是一位成就无所有处定的
外道导师,佛陀刚出家时,曾随其学习禅定。
2004。 象顶山:巴利文为“Gayasisa”,又译“伽阇尸利沙、伽耶、象头”,
是山的名字。
2005。 斯那:巴利文为“Sena”,是村庄的名字。
2006。 生知生见,定道品法,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
知如真:对应之巴利文为“Nanan ca pana me dassanam udapadi:
Akuppa me vimutti; ayam antima jati; natthi dani punabbhavo
ti。”(MN。 I。 p。167),中文译为“我生起如此的知见:‘我的解脱
是不动的,这是我最后的生,从此没有再生。’”
2007。 阿罗罗伽摩,彼人长衰不闻此法,若闻此者,速知法次法:对应之巴
利文为“Mahajaniyo kho Alaro Kalamo; sace hi so imam
dhammam supeyya khippam eva ajaneyyati。”(MN。 I。 p。
170),中文译为“阿罗罗伽摩的损失很大,〔因为〕如果他听到
这个法,他将会很快就了知这个法。”
2008。 五比丘:佛陀刚出家时,他的父亲净饭王派遣五人伴随他修行。后来
他们看到他放弃苦行,便离他而去。当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后,
为感念他们伴随的辛劳,便首先为他们说四圣谛。这五人就是后来的
五比丘,即“憍陈如”、“阿摄具”、“跋提释迦王”、“摩诃男拘隶”
、“和破”(参考注解464…468)。
2009。 优陀:对应之巴利文为“Upaka”(MN。 I。 p。171),中文译为“优波
迦”,是外道的名字。
455
456
2010。 我最上最胜,不着一切法,诸爱尽解脱,自觉谁称师?无等
无有胜,自觉无上觉,如来天人师,普知成就力:对应之巴利文为
“Sabbabhibhu sabbavidu 'ham asmi; sabbesu dhammesu
anapalitto; sabbamjaho tanhakkhaye vimutto; Sayam
abhinnaya kam uddiseyyam。 Na me acariyo atthi; sadiso
me na vijjati; sadevakasmim lokasmim natthi me patipuggalo。
Aham hi araha loke; aham sattha anuttaro; eko 'mhi
sammasambuddho; sitibhuto 'smi nibbuto”(MN。 I。 p。171),
中文译为“我是一切胜者,我是一切智者,我不取着一切法,
舍断一切,是断尽贪爱的解脱者,我自证之后,有谁能成为我的
尊师呢?我没有尊师,也没有人与我同等,在天界中,也没
有与我相当者。我是世间的应供养者,我是无上的尊师,我是唯一
的正等正觉者,我是清凉者,已达涅槃者。”
2011。 胜者如是有,谓得诸漏尽,我害诸恶法,优陀故我胜:对应之巴利
文为“Madisa va jina honti ye patta asavakkhayam; jita
me papaka dhamma; tasma‘ham Upaka jino ti。”(MN。 I。 p。171),
中文译为“像我这样,凡是已经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就是胜者。
我已经断尽邪恶不善之法,因此,优陀!我是胜者。”
2012。 我至波罗奈,击妙甘露鼓,转无上法轮,世所未曾转,对应之
巴利文为“Dhammacakkam pavattetum gacchami Kasinam puram;
andhabhutasmim lokasmim ahancham amatadundubhin ti”
(MN。 I。 p。171),中文译为“我要去迦尸国转法轮,我要在无知的
发界中击不死鼓。”
2013。 人上法差降圣知圣见:对应之巴利文为“uttarim manussadhamma
alamariyananadassanavisesam ”(MN。 I。 p。172),中文译为
“超越一般人之最殊胜智见”。
2014。 意欲随顺教五比丘:对应之巴利文为“Asakkhim kho aham
bhikkhave pancavaggiye bhikkhu sannapetum。”(MN。 I。 p。
173),中文译为“诸比丘!我能够使五比丘了知。”
2015。 彼触染贪着,憍傲受入,不见灾患,不见出要,而取用之:
对应之巴利文为“gathita mucchita ajjhopanna
anadinavadassavino anissaranapanna paribhunjanti”
(MN。 I。 p。173),中文译为“他们是被束缚者、迷恋者、
完全沉溺者,不见危险,不知出离,而受用之”。
2016。 鬘童子:巴利文为“Malunkyaputta”,又译“摩罗迦舅、
摩罗鸠摩罗”,是比丘的名字。
457
458
2017。 然彼性使,故说欲使,对应之巴利文为“anuseti tv ev' assa
kamaraganusayo”(MN。 I。 p。433),中文译为“但是,他有潜伏
之贪欲隐藏着”。
2018。 为欲所缠,欲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欲转炽盛,
不可制除,是下分结,对应之巴利文为“Kamaragapariyutthitena
cetasa viharati kamaragaparetena; uppannassa ca kamaragassa
nissaranam yathabhutam na…ppajanati; tassa so kamarago
thamagato appativinito orambhagiyam samyojanam”(MN。 I。 p。
433…434),中文译为“心被贪欲所缠、所征服而住,不如实知道已
生起之贪欲的出离,彼贪欲变成习惯,并且无法去除时,这就是较
粗的,会导致生死轮迥的束缚。”
2019。 不为欲所缠,若生欲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欲
缠便灭:对应之巴利文为“Na kamaragapariyutthitena cetasa
viharati na kamaragaparetena; uppannassa ca kamaragassa
nissaranam yathabhutam pajanati; tassa so kamarago
sanusayo pahiyati。”(MN。 I。 p。434),中文译为“心不被贪
欲所缠、所征服而住,如实知道已生起之贪欲的出离,去除潜伏之
贪欲。”
2020。 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这段
经文是跟在段落编号12 的经文之复,叙述有些人有五下分结,
有些人没有五下分结。关于断除五下分结方法的经文,则是以
下描述禅定的经文(段落编号17; 18)。
2021。 如是,阿难!若有人觉、灭、涅槃,其心不向而不细清净,
不住解脱,阿难!当知此人如彼羸人无有力、也:对应之巴利文为
“evam eva kho Ananda yassa kassaci sakkayanirodhaya
dhamme desiyamane cittam na pakkhandati na ppasidati
na…santitthati na vimuccati seyyatha pi so dubbalako
puriso evam ete datthabba。”(MN。 I。 p。435),中文译为
“同理,阿难!任何人,当他被教说断除身见之法时,如果他的
心不满足、不欢喜、不安住、不解脱,那么他可以被
视为那个无力的人。”
2022。 比丘攀缘厌离,依于厌离,住于厌离,止息身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