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明同样在极光净天、遍净天或广果天的天众,因为不同程度的修习,会有
不同的结果。
(四一)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手长者经(下)第十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阿逻鞞伽逻,在和林中(544)。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阿逻鞞伽逻城的尸摄和林之中。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手长者(545)有八未曾有法。云何为八?手长者有少欲、有信、
有惭、有愧、有精进、有念、有定、有慧。手长者有少欲者,此何因说?手长者自
少欲,不欲令他知我少欲,有信、有惭、有愧、有精进、有念、有定、有慧,手长
者自有慧,不欲令他知我有慧。手长者有少欲者,因此故说。”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手长者有八种了不起、不可思议的特质。是哪八种呢?
手长者是少欲知足者、有信心、有惭耻、有羞愧、有努力不懈、有正念、有禅定、
有智慧。为什么说手长者是少欲知足者呢?因为手长者自己是少欲知足者,不令他
人知道自己是少欲知足者,对于信心、惭耻、羞愧、努力不懈、正念、禅定、智慧
也是一样,手长者自己有智慧,不令他人知道自己有智慧。所以说手长者是少欲知
足者。”
一 中阿含经卷第九
二 未曾有法品第四(41)手长者经(下)第十
3。 “手长者有信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得信坚固,深着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外沙
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问。手长者有信者,因此故说。”
“为什么说手长者有信心呢?因为手长者对于佛陀的证悟,有坚固的信心,不再信
受外道的修行人、婆罗门、乃至其他一切的天、人、恶魔、梵天。所以说手长者有
信心。”
4。 “手长者有惭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常行惭耻,可惭知惭,恶不善法,秽污烦恼,
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手长者有惭者,因此故说。”
“为什么说手长者有惭耻呢?因为手长者有自我内心反省的能力,对于自己邪恶不
善,会导致轮回的种种烦恼引以为耻。所以说手长者有惭耻。”
5。 “手长者有愧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恶不善法,秽污烦
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手长者有愧者,因此故说。”
“为什么说手长者有羞愧呢?因为手长者有对外行为检讨的能力,对于自己邪恶不
善,会导效轮回的种种烦恼引以为耻。所以说手长者有羞愧。”
6。 “手长者有精进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常行精进,除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
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手长者有精进者,因此故说。”
“为什么说手长者有努力不懈呢?因为手长者努力不懈,断除各种邪恶不善之法,
修习各种善法,并且对于善法能够维持正念,坚固不失。所以说手长者有努力不懈
。”
7。 “手长者有念者,此何因说?手长者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521)。手长者有
念者,因此故说。”
“为什么说手长者有正念呢?因为手长者于身体观照身体、于感受观照感受、于内
心观照内心、于现象观照现象。所以说手长者有正念。”
8。 “手长者有定者,此何因说?手长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20)……至得第四禅成就游(23)。
手长者有定者,因此故说。”
“为什么说手长者有禅定呢?手长者因为远离欲,远离邪恶不善之法,具足初禅而
生活,即有觉、有观,而且从远离〔欲、不善之法〕生起喜乐;因为觉观的息灭,
具足第二禅而生活,即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而且从无觉无观的定生起喜乐;因为远
离喜而达到内心平衡,并且有正念正智,会以身体经验圣者所宣说之乐,即‘内心
三 中阿含经卷第九
四 未曾有法品第四(41)手长者经(下)第十
平衡,并具足正念者,其生活是快乐的’,具足第三禅而生活;因为乐灭、苦灭、过
去的喜与忧已经灭,具足第四禅而生活,即不苦、不乐、〔只有〕由内心平衡所生
起之念的清净。所以说手长者有禅定。”
9。 “手长者有慧者,此何因说?手长者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
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手长者有慧者,因此故说。手长者有八未曾有怯者,因此故说。”
“为什么说手长者有智慧呢?因为手长者修行智慧,观生灭法,以此缘起的智慧了
知世问的现象,彻底断尽一切苦。所以说手长者有智慧。就是因为这些事情,所以
我说手长者有八种了不起、不可思议的特质。”
10。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何义.不思.念.惭二.戒敬各二及本际,
二食.尽智.说涅槃.弥醯.即为比丘说。
(四二)中阿含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抓独园。
2。 尔时,尊者(77)阿难(314)则于哺时(79)从燕坐(80)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
“世尊!持戒为何义(548)?”
有一次,尊者阿难在午后接近黄昏时,从禅坐中起来,前去拜见佛陀,见过佛陀作
礼之后,便站在一旁,请示佛陀:“佛陀!持戒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3。 世尊答曰:“阿难!持戒者,令不悔(549)义。阿难!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
佛陀回答说:“阿难!不后悔是持戒的目的,是持戒的利益。阿难!持戒的人便能得
到不后悔。”
五 中阿含经卷第十
六 习相应品第五(42)何义经第一
4。 复问:“世尊!不悔为何义?”
尊者阿难又问:“佛陀!不后悔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5。 世尊答曰:“阿难!不悔者,令欢悦(290)义。阿难!若有不悔者,便得欢悦。”
佛陀回答说:“阿难!欣悦是不后悔的目的,是不后悔的利益。阿难!不后悔的人便
能得到欣悦。”
6。 复问:“世尊!欢悦为何义?”
尊者阿难又问:“佛陀!欣悦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7。 世尊答曰:“阿难!欢悦者,令喜(20)义。阿难!若有欢悦者,便得喜。”
佛陀回答说:“阿难!内心的喜悦是欣悦的目的,是欣悦的利益。阿难!欣悦的人便
能得到内心的喜悦。”
8。 复问:“世尊!喜为何义?”
尊者阿难又问:“佛陀!内心喜悦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9。 世尊答曰:“阿难!喜者,令止义。阿难!若有喜者,便得止身(291)。”
佛陀回答说:“阿难!镇静是内心喜悦的目的,是内心喜悦的利益。阿难!内心喜悦
的人便能得到镇静。”
10。 复问:“世尊!止为何义?”
尊者阿难又问:“佛陀!镇静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11。 世尊答曰:“阿难!止者,令乐(20)义。阿难!若有止者,便得觉乐。”
佛陀回答说:“阿难!身体的轻安是镇静的目的,是镇静的利益。阿难!镇静的人便
能得到身体的轻安。”
12。 复问:“世尊!乐为何义?”
尊者阿难又问:“佛陀!身体轻安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13。 世尊答曰:“阿难!乐者,令定义。阿难!若有乐者,便得定心。”
佛陀回答说:“阿难!禅定是身体轻安的目的,是身体轻安的利益。阿难!身体轻安
的人便能得到禅定。”
14。 复问:“世尊!定为何义?”
尊者阿难又问:“佛陀!禅定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15。 世尊答曰:“阿难!定者,令见如实、知如真(550)义。阿难!若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
七 中阿含经卷第十
八 习相应品第五(42)何义经第一
七如真。”
佛陀回答说:“阿难!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是禅定的目的,是禅定的利益。阿难
!有禅定的人便能如实知见〔世问的现象〕。”
16。 复问:“世尊!见如实、知如真为何义?”
尊者阿难又问:“佛陀!如实知见〔世间现象〕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17。 世尊答曰:“阿难!见如实、知如真者,令厌(551)义。阿难!若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
得厌。”
佛陀回答说:“阿难!厌离〔五蕴〕是如实知见〔世间现象〕的目的,是如实知见〔
世间现象〕的利益。阿难!能如实知见〔世间现象〕的人便能厌离〔五蕴〕。”
18。 复问:“世尊!厌为何义?”
尊者阿难又问:“佛陀!厌离〔五蕴〕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19。 世尊答曰:“阿难!厌者,令无欲(552)义。阿难!若有厌者,便得无欲。”
佛陀回答说:“阿难!离欲是厌离〔五蕴〕的目的,是厌离〔五蕴〕的利益。阿难!
能厌离〔五蕴〕的人便能离欲。”
20。 复问:“世尊!无欲为何义?”
尊者阿难又问:“佛陀!离欲的目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21。 世尊答曰:“阿难!无欲者,令解脱义。阿难!若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45)。
是为,阿难!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
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
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
戒趣至第一(553),谓度(331)此岸,得至彼岸。”
佛陀回答说:“阿难!解脱是离欲的目的,是离欲的利益。阿难!能离欲的人便能解
脱一切贪欲、瞋息、愚痴。因此,阿难!由于持戒便能得到不后悔,由于不后悔便
能得到欣悦,由于欣悦便能得到内心的喜悦,由于内心的喜悦便能得到镇静,由于
镇静便能得到身体的轻安,由于身体的轻安便能得到禅定。阿难!广泛学习的圣弟
子因为有禅定便能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因为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便能厌
离〔五蕴〕,因为厌离〔 五蕴〕便能离欲,因为离欲便能得到解脱,因为解脱便知
九 中阿含经卷第十
一○ 习相应品第五(42)何义经第一
道解脱的状态:没有再生,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
没有来生。阿难!诸法就是如此互相利益,互为助缘,因此持戒可以依序引导至最
上〔的境界〕,即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
22。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尊者阿难及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四三)中阿含习相应品不思经第二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抓独园。
2。 尔时,世尊告曰:“阿难(314)!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549)。阿难!但法自然(554),持戒者便
得不悔。阿难!有不悔者不应思:令我欢悦(290)。阿难!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欢
悦。阿难!有欢悦者不应思:令我喜(20)。阿难!但法自然,有欢悦者便得喜。阿难!
有喜者不应思:令我止。阿难!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291)。阿难!有止者不应
思:令我乐(20)。阿难!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觉乐。阿难!有乐者不应思:令我定。
阿难!但法自然,有乐者便得定心。阿难!有定者不应思:令我见如实、知如真(550)。
阿难!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阿难!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不应
思:令我厌(551)。阿难!但法自然,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阿难!有厌者不应
思:令我无欲(552)。阿难!但法自然,有厌者便得无欲。阿难!有无欲者不应思:令我
解脱。阿难!但法自然,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45)。”
一一 中阿含经卷第十
一二 习相应品第五(43)不思经第二
有一次,佛陀告诉阿难:“阿难!持戒的人不应该故意想:‘希望我能得到不后悔。
’阿难!持戒的人只要与法一致,便能得到不后悔。阿难!不后悔的人不应该故意
想:‘希望我能得到欣悦。’阿难!不后悔的人只要与法一致,便能得到欣悦。阿难
!欣悦的人不应该故意想:‘希望我能得到内心的喜悦。’阿难!欣悦的人只要与法
一致,便能得到内心的喜悦。阿难!内心喜悦的人不应该故意想:‘希望我能得到镇
静。’阿难!内心喜悦的人只要与法一致,便能得到镇静。阿难!镇静的人不应该
故意想:‘希望我能得到身体的轻安。’阿难!镇静的人只要与法一致,便能得到身
体的轻安。阿难!身体轻安的人不应该故意想:‘希望我能得到禅定。’阿难!身体
轻安的人只要与法一效,便能得到禅定。阿难!有禅定的人不应该故意想:‘希望我
能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阿难!有禅定的人只要与法一致,便能如实知见〔
世间的现象〕。阿难!能如实知见〔世间现象〕的人不应该故意想:‘希望我能厌离
〔五蕴〕。’阿难!能如实知见〔世间现象〕的人只要与法一效,便能厌离〔五蕴
〕。阿难!能厌离〔五蕴〕的人不应该故意想:‘希望我能离欲。’阿难!能厌离〔
五蕴〕的人只要与法一效,便能离欲。阿难!能离欲的人不应该故意想:‘希望我能
解脱。’阿难!能离欲的人只要与法一致,便能解脱一切的贪欲、瞋恚、愚痴。
3。 “阿难!是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
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心。阿难!多闻圣弟子有定心者便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
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己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
此戒趣至第一(553),谓度(331)此岸,得至彼岸。”
“因此,阿难!由于持戒便能得到不后悔,由于不后悔便能得到欣悦,由于欣悦便
能得到内心的喜悦,由于内心的喜悦便能得到镇静,由于镇静便能得到身体的轻安
,由于身体的轻安便能得到禅定。阿难!广泛学习的圣弟子因为有禅定便能如实知
见〔世间的现象〕,因为如实知见〔世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