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愣严八十分义 >

第18章

愣严八十分义-第18章

小说: 愣严八十分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所求福德亦无有异。由菩萨修习得真圆通故。
 
无畏通结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分义】菩萨以三昧妙力,施与众生,福德圆备,无苦不拔,无乐不与,饶益众生,无有穷尽,令得无畏。是故名为十四施无畏福备众生。
 
 
四不思议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分义】观音大士圆证一心,妙契涅槃,故得四不思议。所谓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全体业用,随机适时,应心变现。如是业用,心不可思,言不能议,是谓无作妙德。
 
一 妙容说咒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分义】此别明妙容说咒不可思议。所谓初於闻中,反闻自性。反闻即始觉,自性为本觉,始本合一,二俱成妙,故曰妙妙。心精遗闻,即闻所闻尽,唯一心精,脱尽根相,一根反源,六根解脱。以脱粘遗闻故六用不隔,纯一圆明清净宝觉,本妙明心,万用具足,故能现众多妙容而说无边秘密神咒。首为六用之总,臂表提接之悲,目表照了之智。以众生迷蔽本妙明心而为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故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今圆证本妙明心,故转众生业力而为八万四千金刚首、妙咒手印、清净宝目,无作妙用不可思议。通身手眼毛孔光明微妙,应慈应威,定慧圆明,调伏众生,得大自在。
【烁迦罗】此云具足坚固不坏,犹如金刚。
【母陀罗臂】母陀罗此云印,言手手各有妙印。
【清净目】谓金刚眼睛,照彻尘劳,照明佛法用。
 
二 妙形说咒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分义】由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解脱六根的缠缚,超越六尘的障碍。如声逾垣墙,墙不能阻隔。是故能发挥妙用的功能,随缘任运,可因机而示现各种各样的身形,说各种神咒,运用这些身形和神咒,以无畏施诸众生,解除众生的恐怖和烦恼。所以十方微尘数的国土,都尊称观音大士为施无畏者。
 
三 博施肯求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分义】由於菩萨修习本妙圆通,得证清净本然的如来藏性,一切无染无着。凡是大士所游的世界,皆令众生,舍弃自身所有的珍宝,供养诸佛菩萨,求观音大士哀怜悲悯而纳受,施作佛事。
 
四 供佛利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分义】菩萨由获得诸佛秘密因地心,依之起修,证得佛心究竟平等的首楞严大定,入妙壮严性海,具无量福慧。故能以无限法施回向,以种种珍宝,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使求妻的得妻,求子女的得子女,求三昧的得三昧,求长寿的得长寿,以至求证大涅槃的就得大涅槃。世出世间,凡有所求,无不获益。
 
耳根通结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分义】佛今问圆通,观音菩萨以从耳根一门深入,反闻闻性的功夫成熟,六根一时销落,寂灭现前,证圆照三昧,获二殊胜。上同诸佛,下化众生,随缘施设,无不自在。今能够如此,起修实在于逆性反闻,入流亡所,因此而得三摩提,成就菩提道,圆成果地修证。若论圆通,当以耳根为第一。当时大士所师之佛,名观世音,授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故得如上无量功德。是以果觉为因心,因赅果海故。并於会中,授记观世音号。观听圆明,十方无碍,如声逾垣,若月印水,有感必应,故观世音之名,遍闻十方世界。
【授记】佛对於发菩提心之众生,授与将来必当作佛之记别。
 
文殊选音闻分第五十
法音自演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分义】二十五圣各述自证圆通法门,唯独耳根最胜。观音大士自陈所证功德不可思议,堪任此界当机最初方便。如来圆证诸圣圆通,故世尊五体同放宝光,灌十方微尘诸佛菩萨,而彼诸圣亦同放宝光来灌佛及诸大众顶,且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此正表自他不二,依正互融,有情无情同成佛道。所以是诸大众普获金刚三昧,故天雨百宝莲花,虚空成七宝色。根尘销尽,净秽情亡,法界圆成。是故娑婆隐而不现,十方合成一界。梵呗咏歌,法音自演。真实圆通,世事希有。
 
选择圆通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分义】二十五圣各证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差别,则门门皆可返妄归真。法无高下,契机则妙。但为合化此土众生之机,令其顺而易入,故须选择,令一门深入,易于成就,是故佛敕大智文殊选择圆通。
 
文殊偈颂
一 略示真妄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分义】文殊奉佛慈旨,拣择圆通。先示一真性体为迷悟之本。真性以知觉为体,深广为量,湛寂圆明为相,圆通妙明为用。觉性本自妙明,绝诸对待,不属迷悟。故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性体本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唯一真性了无能所之相。然而众生不达真性迷真起妄,一念妄动于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而形成所相,所妄既立则生妄能,而元明真性隐覆。故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由无明晦昧覆蔽灵明妙空,变为虚妄顽空,依空结暗为四大妄色。故曰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由妄想凝结成无情国土,由妄识知觉成有情众生。故曰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虚空世界众生皆因迷妄而有。虚空虽广大,然于大觉中,如海中一浮沤,若沤灭则虚空本无。经言: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何况依空所生之世界国土及三有众生而不震裂!今返妄归真,顿悟真性,本无有二。但入路多歧,方便有多门。圣性普融,旁通万法,或顺或逆,皆为入理方便。但以初心方便,以顺此方之机为易入,则收功速。若逆此方之机为难入,则取效迟。故须拣择,以便悟入。
 
二 拣非当机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祇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无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分义】此文殊拣选二十四圣初心方便,皆不堪任此方当机,憨山曰:若於六尘而入,六尘妄结不一。若於五根而入,五根隔越不通。若於六识而入,六识生灭宛然。若於五大而入,五大无知昏钝。若於识大而入,识性本非常住。若於见大而入,念性元是无常。是皆不合此方之机,难入圆通本根。
 
三 选择音闻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分义】此文殊选择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速取三摩提,实从闻性而入。观音耳根圆通,最契此方娑婆世界众生之机。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在三科七大中最灵敏锐利。所以依耳根修行,最易成就。耳根闻法,即成闻慧;思惟所闻之法,即成思慧;依法修行,即成修慧。三慧具足,则即得入三摩地,永离众苦,成大解脱,获大自在。过去微尘诸佛,皆从此入成就;现在诸菩萨,亦从此中入圆明;未来修学者,必当依如是法门,反闻自性,成无上道。所谓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是故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确实是此方当机,真实圆通之门。末劫众生,但依此根修,则圆通实超余者。真实心要如此。
 
法会受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分义】此明当机领悟,普会获益。当机阿难,请入华屋时所问诸佛成道最初方便。世尊开示初觉发心二义,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以及今闻圆通本根,身心了然。故于菩提涅槃,如人远游虽未归还,但已知归家道路。是则自信如法修行,当成妙果,决定无疑。普会大众皆得本心,获法净眼。性比丘尼得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菩提心。自从请入华屋至此,通示妙圆自利理行竟。
【天龙八部】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伽。

【得本心】得本心者,达此现前一念之本体。
【法眼净】即须陀洹道,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
【无等等】心之与理,具不可得,故曰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知,亦言无上正等正觉。
 
(三)辩离魔业修证
三无漏学分第五十一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三决定义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