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03-01-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目 录
书屋絮语 书屋絮语 澧 人
书屋讲坛 勇破坚冰的《未定稿》 李 凌
学界新论 论鲁迅启蒙思想的历史局限 路文彬
灯下随笔 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命运随想 雷池月
灯下随笔 人与门 张远山
灯下随笔 在日光与夜色中间进击 刘旺华
说长论短 学术的边界? 何中华
说长论短 两种批判风格 吴 钩
说长论短尘埃落定水更清 林 谷
说长论短《齐人物论》与语言暴力 毛 翰
说长论短 荆轲刺秦,无关恐怖章 明
说长论短 跟随石先生推理 黄一龙
其人其事 “关学”余脉:于右任、张季鸾和吴宓 李廷华
其人其事 在水一方,有一群清洁的灵魂 胡松涛
流年碎影 崔健的摇滚乐与反抗的流变史 赵 勇
书屋品茗 在锈弦上轻轻弹奏 曾 园
史海钩沉 古代判词、供词拾掇 张法绥
张 芳
补 白 选举的意义 党国英
封 二 煮茶图吴山明 画
封 三 题《八阳》韩 羽 文画
《书屋》2003年第一期
作者:未知
勇破坚冰的《未定稿》
? 李 凌
一
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原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任院长,于光远、邓力群分任副院长。院领导说,“四人帮”虽然倒了,但流毒很深,要办刊物,写文章,出书批判。依据于光远的建议,成立了一个写作组,负责编一个固定刊物叫《未定稿》,继续批“四人帮”。人民日报原理论部主任林韦负责编写一本批判“四人帮”的书,兼为《未定稿》审稿。
社科院成立后,原任《工人日报》总编辑、时任社科院办公室主任的邢方群向院部推荐我参加写作组的工作。当时在写作组的还有江明和丁磐石两人。同年9—10月间,邢方群和江明被调回《工人日报》复任正副总编,不久,丁磐石也调中宣部。好在此前他们已组织了一批高质量的文章,并且有两位青年人——王小强和王晓鲁写文章自荐。他们都是“文革”时的插队知青,在修理地球的同时注意抓紧学习,观察社会,研究问题。他们写来的文章很有水平,大家传阅后都同意调入写作组。我于1957年在空政工作时被吴法宪打成右派,被押往北大荒劳改,1959年摘帽后,1962年调到通县,1978年把我从通县调来社科院后,就由我负责,和两位小王一起编辑《未定稿》。我们拟好每期出版的目录和选定要用稿子后,就送给林韦看,他有病在家,主要任务是编《“四人帮”批判》一书。他对我们送去的稿子看得很仔细,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另外写作组还有三位女性:陈光辉、聂峙砥和张莉。陈是老学部的人,和各所的老专家都熟,她就负责向他们组稿。聂、张二位负责和作者、读者联系,及校对、出版、发行、财务等工作。大家虽然原来并不认识,但因观点相同,都痛恨林彪、“四人帮”一伙,都愿为清除他们的流毒尽力,所以工作都很积极,合作得很好。
《未定稿》开始筹备的时间是1978年下半年,当时“四人帮”虽已被打倒两年,但“两个凡是”观点仍然根深蒂固,有许多人对实践标准仍然抵触,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仍未平反,各方面各个学术领域仍然有许多禁区,人们仍然心有余悸。《未定稿》在1978年12月4日试刊第一期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着重对当前思想理论战线方面的问题发表一些探讨、研究和评论的文章。有些文章的思想内容不一定成熟,但它如果提出了重要的问题,有一定的见解,有助于活跃思想、打开思路、破除迷信、冲破禁区,对进一步深入探讨有所启发,本刊也准备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予以发表。”简单地说,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冲破禁区,这就是院部给《未定稿》的基本任务。这需要理论上的鉴别能力和勇气。我们在以后几年,一直朝这方向努力。
二
在1978年12月出版的试刊第一期发表了黎澍的《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条件》。文章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说明封建势力及其思想影响极其深重,它依靠我们党和国家内部的代理人,即林彪、“四人帮”一伙,强调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和所谓“党内资产阶级”,来进行封建复辟活动,倒行逆施。这是过去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灾难的重要原因。接着第二期发表了邢贲思的《“恐右症”的来历——驳“左比右好论”》和柳树滋的《科学要敢于冲破禁区》两篇文章;1978年12月又发表了邢贲思的《真理面前不应当人人平等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些文章对解放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未定稿》为平反冤案大声疾呼。1978年12月出版的第四期发表了黎澍的《彻底平反吴晗同志的冤案》;1979年2月发表了丁伟志的《“四五”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欢呼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并指出应吸取的历史教训。1979年2月发表了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同志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信》,影响尤其巨大。许多同志过去只知道因为这封信惹恼了毛泽东,把原来准备反“左”的会议转为反右,把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和周小舟等人打成“右倾反党集团”,并在全国掀起反右倾运动,把六百多万人打成右倾机会主义者,使原来就“左”的政策更“左”,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因饥饿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不知多少(据《炎黄春秋》杂志2000年第三期党史专家廖盖隆的文章透露,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四千万)。但许多同志当时对彭写给毛的信的内容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所以《未定稿》一发表此信,读者都纷纷打电话或登门索要。《未定稿》本来只印三四百份,免费供社科院各所各研究室的同仁阅读的,现面对读者日益增加的大量要求,我们后来只得增加印数,每期六百至一千多份,还是不敷需要,于是请示院领导同意,改为内部征订,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迅速达到三万多份。院领导说这是内部刊物,不准再增加。如果不是这样,订数还可能大幅度上升。此后数年,订数一直在三万份左右。其实,所谓“内部征订”不过是个名义,实际上与公开刊物差不多,因为征订启事写明,不但研究机关、党政机关、大学图书馆可以订,而且个人也可订,份数不限;还声明,《未定稿》所刊文章,各报刊、杂志可以自由转载。确实,转载率也很高。我理解,“内部征订”和《未定稿》这个名字可起到一层保护色的作用。当时流传一种说法,叫做“宣传有纪律,研究无禁区”。由于过去多年养成的习惯,许多人认为,党报就是党的喉舌,把刊登在党和政府公开报刊、杂志上的文章,都看做是党发出的声音,党的政策宣传,不能置疑,所以要慎重。但事实上,林彪、“四人帮”一伙散布的许多谬论需要肃清,“两个凡是”的禁区需要冲破,而且新的事物不断出现,需要大胆的探索,自由的研究,有些论点不一定完全成熟,但可启发人们的思想。有了《未定稿》这样一个内部刊物就可以自由发表,如果有人来抓辫子,就可以用“内部发行”、《未定稿》来作掩护。我们体会,院部为刊物取的这个名字,实在是“用心良苦”。当然,这只是在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环境比较宽松,这个刊名才能起一点保护作用,如果还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时代,或者是“两个凡是”派当政,《未定稿》这个刊名还是不管用的。
三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其中心内容之一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未定稿》从1979年起,就接连发表了许多文章论述这个问题。1979年1月12日发表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周叔莲两人合写的《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批判林彪、“四人帮”一伙以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等等为幌子,破坏中国的经济建设。1979年1月10日发表了由本院哲学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和写作组(即《未定稿》编辑部)合编的《革命导师关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一些论述》共四十八条,此文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作用。一些读者来信说,读了马、恩、列、毛的这些论述,就知道阶级斗争、武装斗争不过是手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此文受到学术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其中论述多次被引用,《北京日报》等多家刊物在它们的内部刊物上全文转载。
1980年2月,党中央作出决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此前,《未定稿》1979年3月即发表了李凌和王小强合写的《伟大的大会 光辉的文献——重读中共八大的主要文献》。此文目的一为呼吁早日给刘少奇平反,二为八大的“政治报告”关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鼓与呼。中共八大是在毛泽东亲自主持下召开的,他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当时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中国改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化的国家”。言犹在耳,不久,他就开展政治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反右派运动,并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文革”期间,林彪、江青一伙竟全盘否定八大,把八大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说成是“唯生产力论”,是反对毛泽东思想。他们的这种做法,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使全国人民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四
发展经济,用什么形式?我国过去长期学习苏联的僵硬的“计划经济”模式,有什么经验教训?是不是应该灵活一些?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不是应该考虑、应该研究?《未定稿》很早就注意这个问题,1979年4月1日发表了刘明夫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文中指出,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相互对立的;商品交换也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为了在市场上通过交换来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而不必区分买卖双方各自属于不同的所有制。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我们要运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社会生产。
这种理论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并且明确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二十多年以前,撰写并发表这种理论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等就因为坚持价值规律学说而被残酷迫害。
《未定稿》冒着风险继续发表这方面的大量探索研究的文章。1979年5月13日发表了寒山的《略论价值决定的条件》。文章指出,价值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所能实现的价值量。在商品生产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能靠抽象计算出来,只能在供求和竞争中确立,价值也只能在波动的市场价格中确立。科学的经济计划应直接建立在市场之上。1982年8月发表了杨永华的《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评介卓炯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卓炯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性质同所有制没有联系,商品经济是同社会分工和交换相联系的。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仍然要有社会分工和交换,因此到那时商品经济仍将存在。价值规律是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即使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价值规律仍然存在并发生积极作用。
五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说过:商业劳动只能“实现价值,但不创造价值”。“流通过程是总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但在流通过程中,不生产任何价值”。受这种理论的影响,苏联和中国长期忽视商业,忽视流通,使经济发展受到障碍,商业职工的工资水平被压低。针对这种情况,《未定稿》于1980年9月发表了杨春旭的文章《商业职工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吗?》,文章指出,商业职工要用很大精力从事商品的保管、运送、分类、散装等生产劳动。马克思说,这些劳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运输部门是生产部门。既然铁路、公路、航运工人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商业职工的这些劳动也应是生产劳动。作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了忽视流通和商业的危害性,指出对此问题的认识应有革命性转变,才能有利于商业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广大职工同心同德地工作。对此问题,《未定稿》1982年3月发表了朱卫国的《商业劳动不形成价值的理论商榷》,6月发表了王志毅的《也谈商业劳动与价值形成》。为开展讨论,同期还发表了王宏昌的《买卖劳动不创造价值》一文,观点相反,以期引发争鸣。
六
为了进一步启发人们解放思想,《未定稿》1982年11月发表了熊映悟的《用发展观研究〈资本论〉》一文。作者首先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把经济学推向了新的高峰,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等等。接着,作者也指出,《资本论》同任何伟大的科学著作一样,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有历史的局限性。例如,《资本论》的某些原理,是从资本主义前期的实际情况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们未必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阶段;有些理论未必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的某些结论,根据不足,未必能成立。例如,生产价值的构成为什么不包括地租呢?“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也不一定能成立;《资本论》及其他著作对未来作出的某些预测,属于“未来学”的范畴,有待今后的社会实践来检验。遗憾的是后人往往把这些预测当作定论,削足适履,以致造成很多失误,等等。恩格斯在肯定《资本论》的伟大成就时,也告诫读者不要期望在《资本论》中找到什么“真正社会主义的秘密学说或万应灵丹”,也不可能在书中找到“千年共产主义千年王国”是什么样子,否则就会“大错特错”(《马恩全集》第16卷第243页),可见《资本论》并不是经济科学的终结,而是引导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经济科学的指针。《未定稿》1983年第十期又发表了奚兆永的《〈资本论〉中的笔误》一文。作者列举一些误译和笔误后说明,发表此文的目的在于“希望有关方面的同志能对全书进行一次系统的、完整的校订,如果误译就在译文中订正,如原笔误就在注释中说明,这对读者学习《资本论》无疑将有很大的裨益”。
七
过去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大企业由于资金雄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般规律。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会在竞争中被大企业吞并。小企业越来越少,大多数小企业主破产,沦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人口的多数。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只剩下少数的大企业。1982年4月发表李凌的《大生产、小企业、所有制——兼论我国集体经济、个体经济长期存在的客观依据》,文章根据大量已经实现了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发达的国家的材料说明,主要由于:1。专业协作分工的需要;2。日用百货商品生产的需要;3。某些手工业在将来也无法取消;4。安排劳力就业的需要等原因,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后,实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