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把别人认为是秘密武器的东西拿下来,只有突破这些秘密的东西,这些关
键的东西,才可能赚到钱。”
是的,软件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它好比是“一匹狂野的马”。美国在
这方面占主要地位的原因是美国客户众多,市场均衡,语言统一,洲与洲之
间标准统一,另外经济规模较大。一些亚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软件产业中很
有活力,如印度、台湾、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和菲律宾等在软件
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可以说明软件产业发展的特点。李国杰说:“我们要咬
住国外公司的耳朵,能并驾齐驱才行。在中国市场上,甚至要让国外咬我们
尾巴,我们要超出他们半年。”
李国杰的这种论道,正如一位革新专家在论述微软的成功时说:微软的
成功不是因为它编写了最好的程序,而是因为它确立了最好的标准——这种
个人计算机软件——被培育和发展成一种标准,而不仅仅是另一种操作系
统。微软的目标绝非收入甚至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它是在与消费者、软件开
发商和英特尔这样的微处理器生产商之间建立关系,为此给微软在“充分发
挥作为新产品和关联产品标准供应商的优势”方面提供支持。
在中国计算机市场环境中,李国杰认为这样说的依据是,“国外公司以
为中国没人在做大机器,因此在中国市场上他们不着急。性能高的、刚出来
的机器一定不是最先在中国推,而是用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因此最新机型
半年以后在中国市场才能见到。另外,国外最新机型进入中国,还有很多入
关的手续要办,不是一出来马上就能出现在中国市场的。”一个企业能否做
大,有时并不取决于个人的才干和学识,也不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能力凝聚更
多的人和你一起干事情,要意识到建立一种新市场的重要性在于支持各类企
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参与快速增长的市场经济竞争,融入全球市场。
要不断地考虑到自身企业与世界的重要性,要考虑到培养未来市场的必要
性。有一种对企业发展很重要的描述是: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在,只不
过更长些,其中很有道理。回顾一下微软的发展历史,你就能看出微软之所
以能长久主宰软件产业的发展,正是由微软对未来的基本假设所决定的。首
先,微软相信个人计算机软件在功能方面会变得更为丰富繁多,对微软这样
的软件公司来说越来越难以生产。新产品将把原先在不同的应用程序、操作
系统以及网络通信产品中的许多特点都集中于一身。第二,与此同时,微软
相信未来的个人计算机软件,从用户的角度看,将会变得更加简单和可靠。
这将使成百万(甚至上亿)的新家庭消费者更加频繁地使用电脑,处理各种
各样的日常工作事务。第三,微软认为像个人计算机软件这样的高科技市场
变化很快,以至于微软无法断言十年以后微软是否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有实力
的软件公司。同样无法确信,微软将成功地保持其在当前市场上所处的地位,
并且将其主导权扩展到新的差异很大的市场上。
所以,中国的软件企业在造就“中国的微软”的过程中,不要只看到竞
争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行为决定变化”对未来影响的另一面。只有在目前
已有的市场及其他新的市场上积极进取,在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现存的产品、
顾客、标准、技术能力以及组织机构等资源时,不断地团结更多的技术人才,
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成为中国最强大的软件公司。
五、别无选择
不知谁说过:“人生就像在大海上行船,在浪峰过后一定是低谷,但紧
接着又会是浪峰,穿越浪峰破浪前进,不知不觉中,你已经驶出了很远。”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都在成长中经历了这样一次磨练。
在这一段磨练的过程之中,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当我们坐下来静思
时,却发出了令人感慨的沉思“我们记住了不该记住的东西,却忘却了不该
忘却的东西”。
寻本溯源,质变来自于挫折。
在我国的软件企业群体之中,有哪一位软件人没有经历过这种挫折,有
哪一位没有经历过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忧虑,只是我们审视的角度不同而已。
哪怕是现在,一些软件企业界的知名人士也在忧虑。前不久,当我与ADBOE
中国区总经理皮卓丁闲聊时,他从“维纳斯”背后的阴谋到对方正出现滑坡;
从分析国内财务软件的潜在危机到探讨中国风险投资会不会变味,到说起微
软和中国软件产业的时候,他在忧虑。他说,自己这些年来变化最大的一个
地方就是比较理性化了。过去的时候,可能是比较年轻,受北大的传统影响,
动不动老是有点忧国忧民的样子,老觉得肩膀上的担子很重,恨不得把国家
的命运都挑在自己的肩上。现在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至少不是那
么简单。
说起皮卓丁,这使我想起了在中国的软件产业界那些曾经有过辉煌,然
后又消失的人们;想起了那些曾经对中国软件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然后
抱着遗憾而隐去的人们;想起了那些开创了信息软件产业的人们。吴晓军的
离去,王志东的平步青云,求伯君、王江民、朱崇君的自己作主,周志农的
超想,鲍岳桥、简晶等人离开希望出来自己创业等,无一不是对中国软件产
业的直面,他们的经历为我们编写了一个个故事,同时也为我国软件产业的
发展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1996 年,当我在一家计算机媒体工作时,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吴晓军离
去》,此时思来,心中未免有些伤感。尤其是吴晓军对2·13 的那种痴心不
改令人佩服。但是世事无常,谁想到吴晓军会离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晓军
公司,然后又回到晓军公司挂个总工程师的名份。如今,他每天都要去中国
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去上班,主要工作是网络和机器的维护工
作。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吴晓军离开晓军电脑公司,晓
军公司仍然叫做晓军公司;王志东离开新天地,新天地照样出中文之星,在
这个时代里,我们已经不需要依附某一个英雄人物了。说起王志东,他可以
说是这群人之中的“一帆风顺”者。虽然他在新天地摔过跟头,但使他明白
了营造一个好的软件开发环境比创造一个好产品更加困难。他说:“我曾经
一厢情愿地想为自己找一个好的环境,使自己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致
志地写程序,但是国内缺的就是这种环境,国内搞技术出身的人倒霉的很多,
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经营,怎么管理,怎么把握方向。”王志东在找了
几次也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环境后,就下决心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环境。
1989 年,当王志东进入北大方正时,任务是艰巨的,他要在三个月内拿出东
西,而那时他对WINDOWS 从来没摸过,但他一拍脑袋说,我试试看。而王选
则说,别试试看,立个军令状。就这样,王志东开始躲进自己屋里,什么人
都不见,专心写自己的程序,各种设计的纸铺了一地。两个多月后,王志东
的成果出来了。
1991 年,王志东认为自己在方正该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就想走出方正
再学点别的。当时,王志东离开方正有三条路:一是自己办公司;二是出国;
三是去外企。对此,他曾经这样说过:“我想去学一学国外企业的管理,学
几年,再回来自己干,同时练练英语。”于是他就利用在家等出国手续的机
会,又埋头做了一个全新的中文之星1。0 版。不久,他碰到了一个一起上街
的北大同学,同学看到王志东写的这个新玩艺,建议他一起办公司,于是在
1992 年4 月底,新天地成立,王志东出任总工程师和副总经理。王志东说:
“当时看来,这样的分工很自然,我是搞技术的,公司有管理和技术两摊事,
我只能管技术,我不管技术,没有人管技术,我也懒得管财务和人。”但是,
好景不长,到1993 年初,因公司内部原因王志东离开了新天地,再后来的日
子,他的事业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气势。
在软件行业界,能与王志东一样取得好成绩的还有皮卓丁。
说到皮卓丁,我们不得不简短地对他的个人经历作一些介绍。1988 年,
当皮卓丁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工人日报》社成为一名技术人员时,他同年又
回到了他的老师王选那里搞了一年半的研究工作。
1990 年,皮卓丁到了联想工作,当时联想刚好希望在汉卡上做点软件,
因为那时候汉卡遇到了一些阻力。而这些对于皮卓丁来说,又刚好是专业对
口,所以他就提出了一个想法:“我可以在汉卡上面加装公文处理、排版这
样的软件。只要配备足够的人员,我可以管理这个项目。”
皮卓丁在做这个项目时也得到了联想高层领导的支持,当时出任联想副
总经理的倪光南对这个项目非常支持,不到半年,这套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就
出来了。当柳传志和李勤他们来看这个东西的时候很满意,并称赞皮卓丁说:
“哎,小伙子不错,不到半年就做出了这么一个好东西。”
事实也是如此,在后来的日子里,皮卓丁在联想独挡一面,为联想的发
展起到了一分子的作用。但好景不长,1995 年初,就在联想想向软汉字过渡
时,由皮卓丁负责的联想OF… FICE 软件的50 万元广告费引来了麻烦。单从
数字上说,这50 万元不是个太大的数,皮卓丁说他不光完全有动用这笔资金
的权限,而且预算是经过讨论的,这笔钱干什么也完全有帐可查。而当时联
想领导人却想用这笔钱来改变中国信息产业的样子,但无论怎样,这笔钱的
支出,还是使皮卓丁与老板的意见发生了冲突。皮卓丁后来回忆说:“他们
认为自己创业的时候投资总共才20 万嘛,你怎么没有必胜的把握就那么大
方,好像50 万元不是个事似的。”皮卓丁想起这些话的时候很有些激动:“我
觉得现在的联想跟过去的联想就是不一样了,还按照那种方式经营怎么行
呢?再说做软件就是需要投资风险的,这与做PC 根本就不一样嘛。其实后来
想想,说白了就是上面的老板不放心联想对软件的投入。由于我在这件有‘原
则性背景’的事上跟老板起了非常大的争执,同年7 月份我离开了联想。”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次变故却成为了皮卓丁人生历程上的一次
重大转折点。虽然当时他是带着一肚子的气,决心一定要找个外企进去看看
他们是怎样经营的,看看对这样的事情会怎么处理。就这样,皮卓丁主动找
到莲花公司的老板,1995 年8 月底进入莲花做渠道销售。1996 年10 月份,
皮卓丁被任命为莲花中国区的总经理,紧接着就创出了一个神话,1997 年莲
花中国区的销售额被他拉高了7 倍。
1998 年10 月,皮卓丁又转投到了ADOBE 的旗下。不过这次是被猎头公
司几经努力才挖去的。皮卓丁觉得ADOBE 中国区总经理这个职位对自己是很
合适的,与自己的专业对口。不过,在他谈起对未来的一些看法时,他说:
“其实,有的时候我也感到很迷惑,想不明白自己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到底是
为了什么。说实在的,现在很难再找到自己最开始在联想的那种感觉了。我
经常在心里说服自己,就是打工嘛,人家付你这份钱,你就帮人家做好这件
事,做到咱们心安理得就行。按说到现在也应该满意了,你付出的都得到了
相应的报酬,生活还过得去,还想怎么样呢?本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非
要说今天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明天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何必呢?”
在这个生存空间里,不管我们怎样地去努力,但我们必须鼓起勇气去面
对现实,面对自己,更加投入地完成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
识和技能。皮卓丁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从哪里跌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不
应该被一个挫折所吓倒,在你没有错的时候,你应该选择一个新的环境来证
实你的能力,“我不能让别人说我是因为工作没做好而辞职的”。
第三章恐惧微软
企业与人一样,是有生命力的;企业与人一样,面对某种超级大物,同
样会产生恐惧症。在谁是“中国的微软”中,一些软件企业就产生了恐惧症,
大有谈“微”色变之感。认为想成为微软式的公司,只是那些大企业的事。
我曾问一位做软件的朋友有没有想成为“中国的微软”的打算?他笑着说:
“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对于企业的超速成长,在我们这
些小企业里,由于资金与市场都跟不上,我可不敢妄自尊大。说实在的,有
些企业在走向“中国的微软”时所提出的战略方案与五六十年代的“赶英超
美”差不多,这只能会走向极端。的确,患了这种“恐微”症的企业是很多
的,有时甚至是政府部门也患了恐微症。只是恐惧的目的不同而已,一方面
是要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又要作出行政上的干预。美国政府就
是患“恐微”症的最佳代表。
一、企业“恐微”为何事
谈“微”色变,这在世界计算机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司法部指控
微软将其“互联网探索者网上浏览器”与“WIN98”捆绑在一起销售,违反了
美国“反垄断经营法”,是在不正当地利用其几近垄断的地位。这一指控在
很大程度上是对微软的“恐惧”。如太阳公司和网景公司的抗议所做出的反
应,这些公司认为,要想阻止这个业界的“巨无霸”,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3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贝纳姆说:“谁不怕微软,谁就是傻子。”
假如微软公司造汽车,会是什么模样?有人设想,首先,按照微软的捆绑式
销售的习惯,所有汽车必须使用微软牌汽油以及微软牌润滑油、机油等等;
其次,按照微软为使用者设计的“陷阱”,微软汽车的新座位将迫使驾驶者
不得不长有同样大小的屁股;其三,按照微软与政府部门的糟糕关系,所有
的公路管理部门都将不让微软汽车舒服地行驶。。以上是关于微软的笑语,
编笑话的人也许是出于善意的讽刺,可对于欧美许多IT 企业来说,这样的笑
话肯定不能表达出他们对微软的真实感受,那就是两个字——恐惧。
美国《财富》杂志说,对微软的恐惧已经成为美国计算机业日常生活的
一个部分。一位荷兰软件公司的老板说,凡是被微软看中的公司,总会被它
搞到手。需要资金,微软给你;需要市场,微软也可以给你,最后,没有人
能够抵御微软的诱惑力。
在过去几年里,微软推出了多种基于互联网的进取性的业务,甚至威胁
到汽车零售业、报刊业和旅行服务业的现状。下一个要轮到的是银行。鼓捣
出点子的是微软属下的交互媒体集团公司,其老总是盖茨多年的副手彼德·西
金斯。他提出的惊人举措有:“汽车销售点”,通过这个网址,你可以了解
全球新旧汽车的最新行情,比较价格,购买自己中意的汽车;“人行道美国
城市网上指南”,它与“汽车销售点”和即将推出的名为“居家顾问的房地
产网址”一起,可能会从报纸手中夺走分类广告的业务;但便利行是一家生
意兴隆的网上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