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如,有一个人立志要做医生,然而,立志要成为医生也意味着许多不同的事情。他不仅希望成为科学或病理学的专家,他还要在他的活动中,表现出他对自己和对别人的特殊程度的兴趣。
我们能够看到,他训练自己去帮助他的同类到何种程度,以及他限制住他的帮忙到何种程度。他把他的这种目标作为补偿其特殊自卑感的方法,而我们也必须能够从他在职业中或在其他处的表现,猜测出他所想补偿的自卑感。
例如,我们经常发现:医生在儿童时期大多很早便认识了死亡的真面目,而死亡又是给予他们最深刻印象的人类不安全的一面。也许是兄弟或父母死掉了。他们以后学习的发展方向,便在于为他们自己或为别人找出更安全、更能抵抗死亡的方法。
另一个人也许把立志做教师当作他的具体目标,但是我们也很清楚,教师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老教师的社会地位感觉很低,他以当教师作为优越感目标的目的,可能就是想统治较低下的人,他可能只有和比他弱小或比他缺乏经验的人相处时,才会觉得安全。
有高度社会地位感觉的教师会以平等心态对待他的学生,他真正是想对人类的福利有一番贡献。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提起的是:教师之间不仅能力和兴趣的差异非常大,他们的目标对他们的外在表现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目标被具体化之后,个人即会节减并限制其潜能,以适应他的目标。
他整个目标的原型会在这些限制之下扶摇前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会找出方法来表现他赋予生活的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最终理想。
因此,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看他表面下的东西。一个人可能改变使其目标具体化的方法,正如他可能改变他具体目标的表现之一 ——他的职业—— 一样。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其潜在的一致性,其人格的整体。
这个整体无论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它总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拿一个不规则三角形,按各种不同位置来安放它,那么每个位置都会给予我们不同三角形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再努力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三角形始终是一样的。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尽净,但是我们都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绝不可能对一个人说:“如果你做了这些或那些事事情,你对优越感的追求便会满足了。”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八、狂妄的优越感
我们不打算轻率地刻划出任何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但是我们在所有的目标中,却发现了一种共同因素——想要成为神的努力。
有时,我们会看到小孩子毫无顾忌地按这种方式表现出他们自己,他们说:“我希望变成上帝。”许多哲学家也有同样的理想,而教育家们也有些人希望把孩子们教育得如神一般。在古代宗教训练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目标:教徒必须把自己修练得近乎神圣。
变成神圣的理想曾以较为温和的方式表现在“超人”的观念之中。据说:尼采(Nietzsche)在发疯之后,在写给施存堡Strindberg)的一封信中,曾经署名为“被钉于十字架上的人”the Crucified)。
发狂的人经常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他们的优越感目标,他们会断言:“我是拿破仑”,“我是中国的皇帝”。他们希望能成为整个世界注意的中心,成为四面八方景仰膜拜的对象,成为掌握有超自然力量的主宰,并且能预言未来,能以无线电和整个世界联络并聆听他人所有的对话。
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无所不知而拥有宇宙间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在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
无论我们希望保存的是我们世俗的生命,或是我们想象我们能够经过许多次轮回,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人间来,或是我们预见我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永生不朽,这些想法都是以变成神圣的欲望为基础的。
在宗教的训导里,只有神才是不朽的东西,才能历经世世代代而永生。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这些观念的是或非,它们是对生活的解释,它们是“意义”。而我们也各以不同的程度采用了这种意义——成为神,或成为圣。甚至是无神论者,也希望能征服神,能比神更高一筹。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目标。
九、改变生活目标的个案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对个人来说,在他的生活的风格中,就不存在什么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它们都无可非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在某个学校里有个男孩子,他是班上最懒惰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你的功课为什么老是这么糟?”他回答道:“如果我是班上最懒的学生,你就会一直关心我。你从不会注意好学生的,他们在班上又不捣乱,功课又做得好,你怎么会注意他们?”
只要他的目标是在引起注意和使老师烦心,他便不会改变作风。要他放弃他的懒惰也是丝毫不生效用,因为他要达到他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改变他的行为,他便是个笨蛋。
另外有个在家里很听话,可是却显得相当愚蠢的男孩子,他在学校中总是落于人后,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风格却和他迥不相同。他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来鲁莽成性,不断惹出麻烦。
有一天,人家听到这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象你那么粗鲁!”
如果我们认为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因为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如果他犯了过错,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看来,他不是愚蠢,他是装傻。
十、神经病——对付现实的工具
直到现在,一般的治疗都是针对病症而进行的。不管是在医药上或是在教育上,个体心理学对这种态度都是完全反对的。
当一个孩子的数学赶不上别人,或学校作业总是做不好时,如果我们只注意这些,想要在这些特殊表现上改进他,那是完全没有用的。
也许他是想使老师困扰,或甚至是使自己被开除以逃避校。如果我们在这一点上纠正他,他会另找新办法来达到他的目标。这和成人的神经病是恰恰相同的。
例如,如果他患有偏头痛(migraine)的病。这种头痛对他非常有用,当他需要它们时,它们便会适逢其时地发作。由于他的头痛,他可以免于解决许多社交问题,每当他必须会见陌生人或作出新决定时,他的头痛就会发作。同时,头痛还能帮助他对他的部属或妻子和家属滥发脾气。
我们怎么能够期望他会放弃这么有效用的工具呢?从他现在的观点看来,他给予自己的痛苦只不过是一种机智的发明,它能带来各种他所希望的好处。
无疑地,我们可以用能够震惊他的解释来“吓走”他的这种病症,正如用电击或假装的手术偶尔也能够“吓走”战场神经病的病症一样。也许医药治疗也能使他获得解脱,并使他不再延用他所选择的特殊病症。
但是,只要他的目标保留不变,即使是放弃了一种病症,他也会再选用另一种。“治疗”了他的头痛,他会再害上失眠症或其他新病症。只要他的目标不变,他就必须继续找出新的毛病。
有一种神经病患者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甩掉他的病症,并毫不迟疑地再选用新的一种。他们变成了神经病症的收藏家,不断地扩展他们的收藏目录。阅读心理治疗的书籍,只是向他们提供许多他们还没有机会一试的神经病困扰而已。因此,我们必须探求的是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和这种目的与一般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在教室里要来一座梯子,爬上它,并坐在黑板顶端。看到我这样做的每个人很可能都会想道:“阿德勒博士发疯了。”他们不知道梯子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爬上它,或我为什么要坐在那么不雅观的位置上。
但是,如果他们知道:“他想要坐在黑板顶端,因为除非他身体的位置高过其他人,他便会感到自卑。他只有在能够俯视他的学生时,才感到安全。”他们便不会以为我是疯得那么厉害了。
我是用了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来实现我的具体目标。梯子看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工具,我爬梯子的动作也是按计划而进行的。
我疯狂的所在,只有一点,那就是我对优越地位的解释。如果有人说服我,让我相信:我的具体目标实在选得太糟,那么我才会改变我的行为。
但是,如果我的目标保留不变,而我的梯子又被拿走了,那麽我会用椅子再接再厉地爬上去。如果椅子也被拿走,我会用跳或运用我的肌肉来攀爬。
每个神经病患者都是这个样子:他们选用的方法都正确无误——它们都无可厚非。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的具体目标。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而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的地位。
十一、30岁女人的焦虑
让我举一位 30岁妇女为例,她因为受到焦虑的困扰而无法与人交友,特来向我求助。
她因为在职业问题上总是无法获得进展,结果仍然要依赖家庭供给生活所需。偶而她也会从事一些诸如打字员或秘书之类的小工作,但是由于命运不佳,她遇到的雇主总是想向她求爱,让她感到烦恼使她不得不离职。
但是,有一次她找到一个职位,这次她的老板似乎对她毫无兴趣,结果她觉得受到轻视,又愤而辞职了。
她已经接受心理治疗达数年之久——我想,大约是8年左右——但是她的治疗却一直未能使她更容易与人相处,或让她找到能够赖以谋生的职业。
当我在治疗她时,我追踪她的生活风格到童年时期的第一年。没有学会如何了解儿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她是家里的小女儿,非常美丽,而且被宠得令人难以置信。当时,她双亲的境况非常好,因此她只要说出她的希望,就一定能如愿以偿。当我听到这里时,我赞叹地说:“你象公主一样地被服侍得无微不至呢!”“是呀,”她回答道:“那时候每个人都称我为公主呢!”
我要求她说出最早的回忆。
她说:“当我4岁时,我记得我有一次走出屋子,看到很多孩子在玩游戏。他们动不动就跳起来,大声喊道:‘巫婆来了!’我非常害怕,回家后,我问家里的老塘镇,是不是真的有巫婆存在。她说:‘真的,有许多巫婆、小偷和强盗,他们都会跟着你到处跑。’”
从那以后,她就很怕一个人留在房子里,并且把这种害怕表现在她的整个生活风格中。她总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离开家,家里的人必须支持她,并在各方面照顾她。
她的另一个早期回忆是:
“我有一个男钢琴教师。有一天,他想要吻我,我钢琴也不弹了,并跑去告诉我的母亲。以后,我再也不想弹钢琴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她已经学会要和男人保持距离,而她在性方面的发展,也都遵循着避免发生爱情纠葛的目的而进行。
她认为:恋爱是一种软弱的象征。在这里,我必须提到:有许多人在卷入爱的旋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在某些方面看来,他们是不错的。
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必须变得温柔,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兴趣也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只有优越感目标为:“我决不能软弱,我决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人总是要远离爱情,并且也无法接受爱情。你常常能注意到:当他们觉得有陷入爱情的危险时,他们便会把这种情况弄糟。他们会讥笑、嘲讽并揶揄他们觉得可能使他们陷入危险的人。用这种方式,他们便避开了软弱的感觉。
这个女孩子在考虑到爱情和婚姻时,也会感到软弱。结果在她从事某种职业时,如果有男人向她求爱,她便会感到惊慌失措,除了逃避以外,再也无计可施。当她仍然没学会如何对付这些问题时,她的父母相继去逝,她的王朝也垮了。
她打算找些亲戚来照顾她,但是事情并不如意。过不了多久,她的亲戚就对她非常厌倦,再也不给予她所需要的关怀。她很生气地责备他们,并且告诉他们:“让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是件多么危险的事。”这样,她才勉强地免除掉孤苦伶仃的悲剧。
我相信:如果她的家族都完全不再为她担心,她一定会发疯。达到她优越感目标的唯一方法,是强迫她的家族帮助她,让她免于应付所有的生活问题。
在她的心灵中,存有这种幻想:“我不属于这个星球。我属于另一个星球,在那里,我是公主。这个可怜的地球不了解我,也不知道我的重要性。”
再往前进一步的话,她就要发疯了,可是由于她自己还有点机智,她的亲戚朋友也还肯照顾她,所以她还没有踏上这最后一步。
十二、两名失足少女—从自卑到自虐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自卑情绪和优越情结。
有一个16岁的女孩子被送到我这儿来,她从7岁起,就开始偷窃,12岁起,便和男孩子在外面过夜。当她两岁时,她的双亲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吵后,终于离婚了。她被她的母亲带到祖母家里抚养,她的祖母对这个孩子却是非常宠爱。当她出生时,她父母间的争执正达到最高潮,因此她的母亲对她的降临便不表示欢迎。她从未喜欢过她的女儿,在她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
当这个女孩子来看我时,我用友善的态度和她谈话,她告诉我:“我不喜欢拿人家的东西,也不喜欢和男孩子到处游荡,我这样做,只是要让我妈妈知道:她管不了我!”
“你这样做,是为了要报复吗?”我问她。
“我想是的。”她答道。
她想要证明她比她的母亲更强,但是她之所以有这个目标,则是因为她觉得比母亲软弱。她感到她母亲不喜欢她,而受到自卑情结之苦。她认为能够肯定她优越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到处惹事生非。儿童犯偷窃或其他不良行为,经常都是出于想报复之心。
一个15岁的女孩子失踪了8天。当她被找到后,被带到少年法庭。她在那里编了一个故事,说她被一个男人绑架,他把她捆起来后,关在一间房子里达8天之久。没有人相信她的话。医生亲切地和她谈话,要求她说出真情。她对医生不相信她的故事,觉得非常恼怒,而打了他一记耳光。
当我看到她时,我问她将来想做什么事,并给她一种印象,让她觉得我只是对她自己的命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