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003-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可以安心睡觉了。”
151 狄仁杰桃李满门
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
才。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
资格深浅,破格提拔,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
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
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告诉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
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别人
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
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武则天听了,
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来俊臣得势的时候,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打进了牢监。来俊臣
… Page 69…
逼他招供,还诱骗他说:“只要你招认了,就可以免你死罪。”狄仁杰坦然说:
“如今太后建立周朝,什么事都重新开始。
像我这种唐朝旧臣,理当被杀。我招认就是了。”另一个官员偷偷告诉
狄仁杰说:“你如果供出别人来,还可以从宽。”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
“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我可干不出来!”说着,气得用
头猛撞牢监里的柱子,撞得满面流血。那个官员害怕起来,连忙把他劝住了。
来俊臣根据逼供的材料,胡乱定了狄仁杰的案,对他的防范也就不那
么严密了。狄仁杰趁狱卒不防备,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写了封申诉状,
又把它缝在棉衣里。
那时候,正是开春季节。狄仁杰对狱官说:“天气暖了,这套棉衣我也
用不上,请通知我家里人把它拿回去吧。”狱官也不怀疑,就让前来探监的
狄家人把棉衣带回家去。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发现父亲写的申诉状,就
托人送给武则天。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申诉状,才下令把狄仁杰从牢监里放了出来。武
则天召见狄仁杰,说:“你既然申诉冤枉,为什么要招供呢?”狄仁杰说:“要
是我不招,早就被他们拷打死了。”武则天免了狄仁杰死罪,但还是把他宰
相职务撤了,降职到外地做县令。直到来俊臣被杀以后,才又把他调回来做
宰相。
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有个将军娄师德,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
他;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不大瞧得
起他。
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说:“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狄仁杰
说:“娄师德做个将军,小心谨慎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
就不知道了。”武则天说:“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狄仁杰说:“我
跟他一起工作过,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武则天微笑说:“我能发现你,
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狄仁杰听了,十分感动,觉得娄师德的为人厚道,
自己不如他。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我想物色一个人才,你看谁行?”狄仁杰
说:“不知陛下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武则天说:“我想要找个能当宰相
的。”狄仁杰早就知道荆州地方有个官员叫张柬之,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
办事干练,是个宰相的人选,就向武则天推荐了。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推荐,
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 (治所在洛阳)司马。
过了几天,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狄仁杰说:
“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
了吗?”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是让他当司
马的啊。”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
像张柬之那样,狄仁杰前前后后一共推荐了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为当
时有名的大臣。这些大臣都十分钦佩狄仁杰,把狄仁杰看作他们的老前辈。
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门下了。”狄仁杰谦逊地说:“这
算得上什么,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啊!”狄仁杰一
直活到九十三岁。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他多次要求告
老,武则天总是不准。他死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
夺走我的国老啊!”
… Page 70…
152 张说不做伪证
狄仁杰死了以后,魏元忠当了宰相。那时候,武则天宠幸两个官员,
叫张昌宗、张易之。这两个人权势大得不得了,满朝文武官员见到两张,都
让他们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魏元忠是个有名的硬汉,在周兴、来俊臣得势的时候,他三次被诬陷
遭到流放,有一次差点被处死。但是他始终没有屈服过。后来他担任洛州刺
史的时候,张易之的仆人在洛阳大衔上仗势闹事,欺压百姓。洛阳官员因为
闹事的是张府里的人,不敢奈何他。这件事传到魏元忠那里,魏元忠把那个
仆人抓了起来,一顿板子打死了。
魏元忠做了宰相后,武则天想把张易之的弟弟张昌期任命为长史,一
些大臣迎合武则天的意思,都称赞张昌期能干。魏元忠却说张昌期年青不懂
事,干不了这样的大事。这件事就只好搁了下来。
为了这些事,张昌宗、张易之两人把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计想把
魏元忠除掉。他们在太后面前诬告魏元忠,说魏元忠在背后议论:太后老了,
不如跟太子靠得住。
武则天一听就火了,把魏元忠打进了牢监,准备亲自审讯,并且要张
昌宗他们两人当面揭发。
张昌宗恐怕辩不过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部下官员张说(音y
uè),要张说作伪证,并且说,只要张说答应,将来就提拔他。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召集太子和宰相,让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
魏元忠说什么也不承认有这回事。两人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张昌宗说:
“张说亲耳听到魏元忠说过这些话,可以找他来作证。”武则天立刻传令张
说进宫。跟张说一起的官员听说他要上朝作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个官
员宋璟(音jǐng)对张说说“一个人的名誉是最可贵的。千万不要为了
保全自己,去附和奸臣,陷害好人啊!为这个得罪了朝廷,被流放出去,脸
上也光彩。”史官刘知几也在旁边提醒张说说:“不要玷污你的历史,连累后
代子孙啊!”张说明知魏元忠冤枉,但是又害怕两张的权势,思想斗争得挺
厉害,头上直冒汗,听了宋璟他们的一番话,才觉得胆子壮了些。
张说进了朝堂。武则天问他说:“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
魏元忠一见张说进来,就高声叫起来说:“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人
吗?”张说回过头来哼了一声说:“魏公枉做宰相,竟说出这种不懂道理的
话来。”张昌宗一看张说的话不对头,就在旁边催促他,说:“你别去管他,
快来作证。”张说向武则天说:“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这样胁迫我,
可以想象他在宫外是怎样作威作福了。现在我不能不实说,我确实没听魏元
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只是张昌宗逼我做伪证罢了。”张昌宗一见张说变了
卦,气急败坏地叫了起来:“张说这小子是魏元忠的同谋犯。”武则天是个聪
明人,听了张说的答话,知道魏元忠的确冤枉,但是她又不愿给张昌宗他们
下不了台阶,就骂张说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说着,就命令侍从把
张说抓起来。以后,武则天又派人审讯张说。张说横下一条心,咬定他没有
听到魏元忠说过谋反的话。
武则天没有抓到魏元忠谋反的证据,但是还是撤了魏元忠宰相职务,
… Page 71…
又把张说判了流放罪。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她的侄儿武三思和张昌宗、张易之勾结
起来,把持政权。
宰相张柬之和一些官员趁武则天病重,夺取禁卫军军权,把两张逮捕
起来杀了,迎接唐中宗复位。不久,那个显赫一时的女皇帝武则天病死了。
153 姚崇灭蝗
唐中宗复位以后,让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
得混乱不堪。公元710年,中宗死后,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后,
拥戴睿宗复位。过了两年,睿宗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
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
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
现了兴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
广阔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
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
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
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
告急。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
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
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
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 (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
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
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
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
要他负责。
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
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
下来。
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
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
么乱子来。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
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
… Page 72…
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
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
危险了。”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依你
说,该怎么办才好?”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
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
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
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
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
伤和气吗?”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
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家里有丧事,请了十天假,朝
廷的公事就积压了一大堆。另一个宰相卢怀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急得团团
转。过了十天,姚崇回朝,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
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问一个官员说:
“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那官员
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 ‘救时宰相’了。”唐玄
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二十多年里,除了姚崇以外,还任用过好几个有名的贤
相,像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他还比较肯接受宰相和大臣们的正确
意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财政充
裕。据说,当时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布帛,长安和洛阳的米和帛都
跌了价。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
154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想,
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
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唐玄
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有一个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
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
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
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又
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
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
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
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
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点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李
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
… Page 73…
书呆子,不识大体。”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
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吗!”
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