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上下五千年003 >

第3章

上下五千年003-第3章

小说: 上下五千年003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法。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 

上盔甲,手拿刀枪。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 

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扫掉了。 

     还有那一条条拦在江面的铁链怎么办呢?王濬又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 

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 

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 

被烧断了。 

     王濬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地 

打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 

     由陆路进攻的杜预大军也取得大胜,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张暂时休整 

一下再打。杜预说:“现在我军军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几节以 

后,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劈到底了。”(“势如破竹”的成语就 

是这样来的。)他竭力支持王濬带领水军直扑东吴国都建业。 

     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 

万吴兵渡江去迎战,被晋军全部消灭。 

     王濬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吴主孙皓这才着了慌,派将军张象 

带领水军一万人去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濬的战船,无数面的 

旌旗迎风飘扬,连天空也给遮住了。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 

来势,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 

     有一个东吴将军陶濬,正在这时候去找孙皓。孙皓问他水军的消息。 

这个陶濬是个糊涂虫,他说:“益州下来的水军情况我知道,他们的船都小 

得很。陛下只要给我两万水兵,把大号的战船用上,准能够把晋军打败。” 

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节杖交给他,叫他指挥水军。陶濬向将士下了命令, 

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跟晋军作战。但是将士可不像陶濬那样糊涂,不愿送死。 

当天晚上,就逃得一干二净。 

     王濬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地到了建业。建业附近一百 

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濬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上岸,在雷鸣般的鼓噪 

声中进了建业城。 

     孙皓到了山穷水尽的田地,只得自己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 

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濬的军营前投降。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 

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晋朝统一了全国。 

     三国时期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不少传说。到了明朝初年, 

小说家罗贯中根据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民间话本,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 

国演义》,对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历史人物作了艺术上的塑造。它是我国 

杰出的文学巨著之一。 



                           110 石崇王恺比富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 

     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 Page 12…

     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 

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 

     羊琇、王恺都是外戚,他们的权势比石崇来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却 

比不上石崇。石崇的钱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这许多钱是哪儿来的呢? 

原来石崇当过几年荆州刺史,在这期间,他除了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之外,还 

干过肮脏的抢劫勾当。有些外国的使臣或商人经过荆州地面,石崇就派部下 

敲榨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盗一样,公开杀人劫货。这样,他就掠夺了无数的 

钱财、珠宝,成了当时最大的富豪。 

     石崇到了洛阳,一听说王恺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听说 

王恺家里洗锅子用饴 (音yí)糖水,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这 

件事一传开,人家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 

丝编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 

把洛阳城轰动了。 

     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比 

王恺的屏障更长,更豪华。 

     王恺又输了一着。但是他还不甘心罢休,向他的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 

晋武帝觉得这样的比赛挺有趣,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 

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夸耀一番。 

     有了皇帝帮忙,王恺比阔气的劲头更大了。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 

上他家吃饭。 

     宴席上,王恺得意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观赏 

一番怎么样?”大家当然都想看一看。王恺命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 

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匀称,色泽粉红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都说 

真是一件罕见的宝贝。 

     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看到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 (一种器物),顺 

手抓起,朝着大珊瑚树正中,轻轻一砸。“克朗”一声,一株珊瑚被砸得粉 

碎。 

     周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主人王恺更是满脸通红,气急败坏地责问 

石崇:“你……你这是干什么!”石崇嬉皮笑脸地说:“您用不到生气,我还 

您就是了。”王恺又是痛心,又是生气,连声说:“好,好,你还我来。”石 

崇立刻叫他随从的人回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 

     不一会,一群随从回来,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 

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至 

于像王恺家那样的珊瑚,那就更多了。 

     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石崇家的财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 

倍,也只好认输。 

     这场比阔气的闹剧就这样结束了。石崇的豪富就在洛阳出了名。当时 

有一个大臣傅咸,上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他说,这种严重的奢侈浪费,比 

天灾还要严重。现在这样比阔气,比奢侈,不但不被责罚,反而被认为是荣 

耀的事。这样下去怎么了得。 

     晋武帝看了奏章,根本不理睬。他跟石崇、王恺一样,一面加紧搜刮, 

一面穷奢极侈。 

     西晋王朝一开始就这样腐败,这就注定要发生大乱了。 


… Page 13…

                          111 周处除“三害” 



     西晋时期,除了像王恺、石崇一类穷奢极侈的豪门官员外,还有一批 

士族官员,吃饱了饭不干正经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胡乱吹牛,尽说些脱离 

实际的荒诞无稽的怪话。这种谈话叫作“清谈”。这种人,往往名气很大, 

地位很高。这也可见当时风气的腐败了。 

     但是在官员中,也有比较正直肯干实事的人。像西晋初年的周处就是 

这样的人。他担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太守的时候,当地原来的官吏腐败, 

积下来的案件,有三十年没有处理的。周处一到任,就把积案都认真处理完 

了。后来调到京城做御史中丞,不管皇亲国戚,凡是违法的,他都能大胆揭 

发。 

     周处原是东吴义兴 (今江苏宜兴县)人。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 

力气比一般小伙子大。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 

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 义兴 

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 

猎户也制服不了它。 

     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义兴人把周处和 

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这“三害”之中,最 

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有一次,周处在外面走,看见人们都闷闷不乐。他找了一个老年人问: 

 “今年年成挺不错,为什么大伙那样愁眉苦脸呢?”老人没好气地回答:“三 

害还没有除掉,怎样高兴得起来!”周处第一次听到“三害”这个名称,就 

问:“你指的是什么三害。”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加上你, 

不就是三害吗?”周处吃了一惊。他想,原来乡间百姓都把他当作虎、蛟一 

般的大害了。他沉吟了一会,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 

我把它们除掉。”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找虎去了。 

到了密林深处,只听见一阵虎啸,从远处窜出了一只白额猛虎。周处闪在一 

边,躲在大树背面,拈弓搭箭,“嗖”的一下,射中猛虎前额,结果了它的 

性命。 

     周处下山告诉村里的人,有几个猎户上山把死虎扛下山来。大家都挺 

高兴地向周处祝贺,周处说:“别忙,还有长桥的蛟呢。”又过了一天,周处 

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刀剑跳进水里去找蛟去了。那条蛟隐藏在水深处,发 

现有人下水,想跳上来咬。周处早就准备好了,在蛟身上猛刺一刀。那蛟受 

了重伤,就往江的下游逃窜。 

     周处一见蛟没有死,紧紧在后面钉住,蛟往上浮,他就往水面游;蛟 

往下沉,他就往水底钻。这样一会儿沉,一会儿浮,一直追踪到几十里以外。 

     三天三夜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下子周处 

和蛟一定两败俱伤,都死在河底里了。本来,大家以为周处能杀死猛虎、大 

蛟,已经不错了;这回“三害”都死,大家喜出望外。街头巷尾,一提起这 


… Page 14…

件事,都是喜气洋洋,互相庆贺。 

     没想到到了第四天,周处竟安然无恙地回家来了。人们大为惊奇。原 

来大蛟受伤以后,被周处一路追击,最后流血过多,动弹不得,终于被周处 

杀死。 

     周处回到家里,知道他离家三天后,人们以为他死去,都挺高兴。这 

件事使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学习。那时候吴郡有两个很有名 

望的人,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周处去找他们,陆机出门去了,只有陆 

云在家。 

     周处见到陆云,把自己决心改过的想法诚恳地向陆云谈了。他说:“我 

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现在想干一番事业,只怕 

太晚了。”陆云勉励他说:“别灰心,您有这样决心,前途还大有希望呢。一 

个人只怕没有坚定的志气,不怕没有出息。”打那以后,周处一面跟陆机、 

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的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 

大家的称赞。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来做官。到了东吴被晋朝灭 

掉以后,他就成为晋朝的大臣。 



                              112 白痴皇帝 



     晋武帝和他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可是他的儿子 

——太子司马衷偏偏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低能儿。朝廷里里外外都担心,要 

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低能儿继承了皇位,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有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太子,但是不敢明说。有一天,在晋武帝举行 

宴会的时候,大臣卫瓘 (音guàn)假装酒醉,倒在晋武帝的御座面前, 

用手抚摸着座位,嘴里含含糊糊地说:“这个座位太可惜了!”晋武帝马上懂 

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假装听不懂,说:“你在胡说些什么,准是喝醉 

了吧。”接着,吩咐侍从把卫瓘扶起来送走。 

     打那以后,谁也不敢向晋武帝再提这件事。 

     晋武帝毕竟也有点犹豫。他想试试他的儿子到底糊涂到什么程度。有 

一次,他特地送给太子一卷文书,里面提出几件公事,要太子处理。 

     太子的妻子贾妃,是个机灵的女人,见到这卷文书,连忙把宫里老师 

请来,替太子代做答案。那个老师很有学问,写出一份卷子,引经据典,答 

得头头是道。 

     贾妃看了挺满意,旁边有个略懂文墨的太监却提醒她:“这份卷子好是 

好,可是皇上明知太子平常不大懂事,现在写出这样一份卷子,反倒叫他怀 

疑。万一查究起来,就把事情弄糟了。”贾妃说:“对,亏得你提醒一下。那 

么还是你来另写一份吧。写得好,将来还怕没你的好处!”那个太监就另外 

起草了一份粗浅的答卷,让太子依样画葫芦抄写一遍,送给晋武帝。 

     晋武帝一看,卷子虽然写得很不高明,但是总算有问必答,可见太子 

的脑子还是清楚的。俗话说: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能将就也就将就过去了。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太子司马衷已经三十多岁。按理说,三 


… Page 15…

十多岁的人已经可以处理政事了。但是晋武帝到底不放心,立个遗诏,要皇 

后的父亲杨骏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马亮一起辅政。晋武帝临死的时候,只有杨 

骏在身边。杨骏为了想独揽大权,和杨皇后串通起来,另外伪造一道遗诏, 

指定杨骏单独辅政。 

     晋武帝一死,太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晋惠帝。 

     晋惠帝即位以后,国家政事他一件也管不了,倒是闹出一些笑话来。 

     有一次,他带了一批太监,在御花园里玩。那是初夏季节,池塘边的 

草丛间,响起一片蛤蟆的叫声。 

     晋惠帝呆头呆脑地问身边的太监说:“这些小东西叫,是为官家,还是 

为私人呢?”太监面面相觑 (音qù),不知该怎样回答。有个比较机灵的太 

监一本正经地说:“在官地里的为官家,在私地里的为私家。”惠帝似懂非懂 

地点点头。 

     有一年,各地闹饥荒。地方的官员把灾情上报朝廷,说灾区的老百姓 

饿死的很多。这件事给晋惠帝知道了,就问大臣说:“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 

死?”大臣回奏说:“当地闹灾荒,没粮食吃。”惠帝忽然灵机一动,说:“为 

什么不叫他们多吃点肉粥呢?”大臣们听了,个个目瞪口呆。 

     西晋出了这样一个白痴皇帝,周围的一群野心家自然就蠢蠢欲动了。 



                              113 八王混战 



     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 

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王 

国里的文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 

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哪里知道这一来,反而种下了祸根。 

     晋惠帝即位以后,外戚杨骏用阴谋手段,排挤了汝南王司马亮,取得 

单独辅政的地位。 

     一些诸侯王当然不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