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

第12章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第12章

小说: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许的。但是,全部是以私欲的贪嗔痴所引起的行为,对谁也没有开许。
不与取也是同样,对于根本无私欲并具非凡勇气的菩萨,为了供养三宝、布施乞
丐等而盗窃富贵者、吝啬者的财产是开许的。

妄语也是同样,如果是为了保护接近被宰杀的生命,或者为保护三宝财产等说妄
语是开许的。但为了私欲欺骗他人说妄语是不开许的。

说离间语(也是同样),例如:一个行善法的人和一个喜欢造业的人相互为友,
造罪业的人力量很大,因担心行善法者转入罪恶邪道,而说离间语使他们分开是
开许的,使志同道合的两人分开,说离间语是不开许的。

恶语(也是一样),对于以温和的方式不能调伏的士夫,(必须)以粗暴的方便
恶语使他们趋入正法。或者(上师等)宣讲教言揭露他们的罪恶等,说这种恶语
是开许的。阿底峡尊者说:“上师殊胜揭露罪,窍诀殊胜击中罪。”而轻视对方
说恶语是不开许的。

说绮语(也是一样),对于喜欢讲话的一些人,以禁语的方式不能使他们趋入正
法,(必须)以各种方便法才能使他们进入佛门,说这种绮语是开许的,而说令
自己和他人散乱的绮语是不开许的。

三种意罪业(贪、嗔、邪见),不能转成善法,生起一个恶分别念,就成了不善
业,所以,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没有开许。

    这样的善不善业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心,虽然身语没有表露出来,但是
心的分别念也有很多会导致严重的善不善业的果报。所以,(我们)应当经常观
察自己的心,如果为善心应生欢喜并使善业增上,如果处于恶念中应立即忏悔,
并且自己思维:我这个人如此恶劣,虽然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现在还生起这样的
恶分别念,实在惭愧。从今以后应当努力使自相续中不生起这样的分别念。

凡是做一件善事之时,首先也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心,如果是善心,就去做那件善
事,如果是为了与别人竞争或者装模作样、贪图名誉等心态,应当认真改正恶心,
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竭尽全力也无法转变此心,那么舍弃做那件善事为好。
从前,奔贡嘉格西,(一次)有许多施主将要来拜见他,那天上午他在三宝所依
前,摆设供品,装饰得非常善妙。当时,他观察自己的发心,发现是为了在施主
们的面前表现很庄严的形象而做,(这)是不清净的发心。所以他向三宝所依和
供品上撒了一把灰,自言自语说:“我这个比丘不要那么虚伪。”帕单巴尊者知
道这件事后说:“西藏的所有供品中,奔贡嘉的一把灰尘最好。”

因此我们应随时随地善加观察自相续,如果造罪业应马上意识到,并立即忏悔,
发誓不再造恶,使自相续不能与恶业同流合污。但是在此凡夫地中,相续中不生
起恶分别念的意乐加行是不可能的。如从前,奔贡嘉格西到一位施主家里的时候,
施主们都到外面去了。他想,我没有茶叶,应当偷一些以后去住山修行时煮的茶
叶。当他把手伸进茶叶袋里时,立即以正念摄持。于是,他大声呼喊施主们:
“我这个人正在(偷茶叶),把这只手从手腕砍断。”

同样,阿底峡尊者也说:“我自己入了别解脱门后,细微的过患也未染上;(入
了菩萨乘)对于菩提心的学处(菩萨戒),出现过一两次过失;入了密宗金刚乘,
虽然犯过很多的过患,但是全都立即忏悔了,从来没有不忏悔而让罪业过夜的。”
他在行路途中也是一样,出现恶分别念时,马上取出一木制曼茶罗,立即做忏悔。
同样,在攀耶嘉的地方,有施主在众多格西聚集的行列中供养酸奶,奔贡嘉格西
坐在行列中间。他看到施主给前面的人供养了许多酸奶,他想:好象到我这里,
我的那份很可能得不到。产生了这个念头,紧接着他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便
自言自语:“象你这样的比丘对饮用酸奶具有这么大的信心。”于是他把碗扣下,
供养者来请他享用酸奶,(因为生起了恶念)格西对他说:“我已饮用过了,不
愿意再享用。”

(本来)他只是想和其他清净比丘平等得一份,没有任何不善的方面,但仅仅因
为有希望获得好酸奶的私欲,所以就不享用了。

如此,我们如果随时随地观察自相续,取舍善恶,调伏自心,则自相续全部令成
为善业。

从前,扎堪婆罗门经常观察自心,生起一次不善的分别念时,放置一个黑色石子,
生起一次善的分别念时,放置一个白色的石子。最初时单单是黑色石子,精勤进
行对治,取舍(善恶),到中间时呈现黑白各半,最后,已全部成了白色的。

所以(我们)应当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摄持,生起善的对治,连细微的罪业也不
要沾染上。虽然今生没有积累罪业,但从轮回无始时以来所积累的罪业之边际无
法现见。将要感受的业果也有不可思议的,因此现在唯一行善、修习空性的那些
人,后世将转生恶趣的业力随眠习气,采取现行对治力后,也有今生的感受(那
些恶趣)痛苦的。如《能断金刚经》中说:“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
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在今生成熟。”(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
中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同样,也有(今生当中)唯一造罪业,(但因往昔)所造的微小善业成熟而暂时
感受善果的。例如,从前尼洪国家,最初七日降下珍宝雨,接着次第降下衣服雨
和粮食雨,最后降下土雨,所有的人被压在土下而死,堕入地狱中。可见,行善
者感受痛苦,造罪者获得快乐,也都是往昔业力成熟的(果报)。所以,恒时对
因果的道理生起定解并进行取舍非常重要,不应当以高深见解的法语轻视因果。
如邬金莲师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大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行为不能
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
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相和有相所束缚,无有解脱之机会。”又说:
“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若证悟了空性而造罪业,有害还是无害?”帕单巴仁波
切回答:“若证悟了空性,便不会造罪业,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时
的。”所以,若想修持正法,应当以取舍因果为主,并且见解和行为不相脱离而
修持。

那么,业因果之引导在相续中生起的界限是怎样的呢?应象米拉日巴尊者那样。
弟子们问米拉日巴尊者:“尊者您的行为都已超越了凡夫众生的意境,那么上师
仁波切最初时是金刚持还是一位佛菩萨的化身呢?请告诉我们。”

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或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说明你们对我
的一种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因我最初依靠
咒力降冰雹,造了那样严重的罪业,当时想肯定只有堕地狱了,因此集中精力、
专心致志、精进修持正法,依靠密宗甚深的方便要诀,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的功
德。如果你们能从内心对因果生起诚信,象我那样的毅力,所有的凡夫人都能具
有,那么(你们)相续中也会生起同样的功德,那时,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
菩萨的化身了。”

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业,内心也确定一定会堕入地狱,这是诚信因果而产生的,
依靠对因果的诚信,精进修持正法,所以,象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苦行和精进的
事迹在印度和西藏是很难得的。

因此,应当从内心对这些业因果的要点生起诚信,并发誓愿,随时随地,乃至细
微的善业也要以三殊胜摄持而尽力行持,纵遇命难也不造极细微的恶业。

早晨起床时,不要象牛羊从圈里爬起来一样,突然站起,应在床上自心悠然放松,
向内反观自相续,观察昨晚的梦是善是恶,如果在梦中显现造恶业,应生起后悔
心并进行忏悔,若梦到行善则应生起欢喜心,并把善根回向给众生。观想发心:
我今天为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而尽力修持白业善法,尽力
断除黑业恶法。

晚上睡觉时,也不要于无忆念中平卧而睡,应在床上平稳安坐,如前一样观察思
维:呀!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修持了什么善法?若成办了善事,应生起
欢喜心,并为一切众生获得佛的果位而回向;若造了恶业,应想:我实在恶劣,
我今天已毁了自己。这样生起后悔心后,诚心忏悔,并发誓愿,从今以后再不造
那样的(恶业)。(我们)应当随时随地不离正知正念,对于内外器情的一切显现
不应贪执为坚固实有,应于无实如幻的游舞中修持自心,使自己的相续恒时安住
于善法和正道之中,调顺自心。

这以上归纳总结了修四种厌世心(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
的中心要义。如果能做到那样,做任何善事自然不离三殊胜。如颂云:“善人如
药树,依彼胜一切,恶者如毒树,依彼毁一切。”这种善人以自己的堪忍力,使
与他结上缘的人内心转向正法方面。并且,自他的广大善业将越来越增上,生生
世世不会堕入恶趣和邪道并且获得善趣人天的殊胜身体。甚至这样具法相的补特
伽罗(高僧大德)无论安住在何处,所在之处的人们也都会行善,且诸事吉祥,
众天人也会经常护持。

  【虽知因果差别然信弱,
    虽闻众多正法然未修,
    我与如我恶行众有情,
    自心与法相应祈加持。】

宣讲业因果差别之引导终


五、解脱之功德

  【众多高僧智者所摄持,依照上师言教而修行,
    解脱胜道无误示于众,无等上师足下我顶礼。】

解脱之功德与依止善知识之引导分二:听闻的方法,所讲之法。初者如前,二者
如下:

所谓的解脱是指脱离轮回的大苦海,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的任何一种果位
都是解脱,解脱又分为因与果。

(一)(能获解脱果位之因):从暇满难得开始,以四厌世心(修法)调顺自相
续,然后从一切圣道的基石皈依开始,至圣道正行完全圆满之间,每一修法都有
各自的功德,前面已讲述了,后面还要讲述,此为解脱之因。

(二)(三菩提之果位)果者:声闻、缘觉圆满菩提三者无论获得哪一种,都是
寂静清凉的(这说明已)从轮回痛苦的狭道中得到了解脱,所以我应该生起欢喜
心,其中特别是(我们)如今已值遇大乘佛法,所以应当唯一希求圆满的菩提,
精进修持十善、四无量、六度、四静虑、四无色、二止观等一切法门。并以加行
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三殊胜摄持而修持。


六、依止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之引导,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未宣说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
史。我们现量见到的,也无有一人以自我造就和魄力而生起(十)地、(五)道
功德的。如此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对于邪道很有“造诣”,而对于解脱和遍知的圣
道却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上一样。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
洲中取宝的例子。因此说:善知识和善道友是解脱和遍知(圣道)的真实引导者,
所以应当恭敬依止。依止上师分三:首先观察上师,中间依止上师,最后修学上
师的意趣。

(一)观察上师:本来凡夫人很容易被友伴等暂时的因缘所改变,所以,应于随
时随地依止善知识和善友。譬如: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的檀香树林中,
经过数年后,就熏染上了旃檀木的妙香,于是,这颗普通的木材也会发出芬芳的
香味。同样,若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仪也将
成为大德那样(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云:“如玛拉雅树林中,
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

如今处于五浊恶世,在众多续部宝典中所讲的,圆满具足一切法相的上师极为难
得。但是,对于人们所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未违犯外别解脱
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相续清净;了知经续论典??广闻博学;对无边的
众生如母对独子般慈爱??具大悲心;精通外三藏、内密四续部的仪轨??(通达显
密);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现前断证);以布施、爱
语、同行、共事四摄事摄受具善缘的弟子??(圆满四摄)。

如《功德藏》云:“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
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果丰富,四摄鲜花奇争艳;善缘弟子如
蜂集。”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之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必须具足诸续部宝典
中所讲的(下列条件):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成熟相续;没有违犯灌顶时
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净持律仪;烦恼和分别念微弱??相续调柔;精通一切
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精通显密;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圆
满??念修圆满;现量证悟实相意义??解脱相续;心相续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
断除了今生世间的贪执??琐事鲜少;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现见
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并且也劝勉他人??厌世劝他;以各种各样善巧
方便调伏摄受弟子??摄受弟子;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的加持??具有加
持。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云:“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
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
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除此以外,应当舍弃的上师法相是这样的:虽然自相续中无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
却自以为‘我乃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等,已胜过其他人,并且现在我
的传承也是那样的’。这种如同婆罗门的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而非佛教中
所说的具相上师);或者虽然具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追求来世的清净
心而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是为了今生的目的,
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他们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是和凡夫人无有差别,无有少许特殊的
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的人对他生起信心,未经观察便将其置于高高的位置,
(他)获得名闻利养后,自己的相续已改变了,自相续充满了我慢,见不到圣者
的功德,称为如“井蛙”之上师。据说从前,有一只老青蛙长期居住在一井底。
(一天)一只来自大海的青蛙到它面前,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海蛙回
答:“我从大海来。”“你的海有多大呢?”“大海非常大。”“那么,有我的
井的四分之一大吗?”“不止。”“那么,有没有一半大呢?”“不止。”“那
么,有此井这么大吗?”“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
去看看吧。”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见到大海时,井蛙(吓得)昏倒了,头
顶裂开而死。

未曾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