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 >

第17章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军炮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到大战爆发前夕,重炮的口径已经达到了356 

—381毫米,反雷击炮口径增到152毫米。炮弹的初速达到了950米/秒,射 

程达到120链。炮弹的重量、穿透力、爆破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鱼雷也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到1904年,美国人F。M。莱维特制成热动 

力蒸汽瓦斯鱼雷,使鱼雷的航速达到35节,航程达到2,740米。至此鱼雷 

最终实现了由冷机到热机的突变,破坏力、航程、航速等都大大提高。鱼雷 

发射装置也有了很大进步,战前出现了多管鱼雷发射器。第一个多管(3管) 

鱼雷发射器于1913年在俄国彼得堡制成,能进行扇形齐射,从而使鱼雷的威 

胁进一步得到提高。 

     此外,水雷、布雷舰、扫雷舰、水上飞机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海军的无线电应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军备竞赛的进行,迫使列强大力发展各自的军工生产,各国的国营军事 

工厂不断增加,私营工厂也被广泛地用于生产武器,从而使国民经济走上了 

军事化的道路。20世纪初到第一次大战爆发前夕,德国的兵器工业已经有了 

相当的规模,政府和民间的兵工厂共有30多家,18万名工人。其中有一些 

兵工厂规模很大,如著名的克虏伯军火工业公司,1912年前共生产各种火炮 

约53600门,其从业人数也逐年上升,1873年为9千名,1902年为4万4 

千名,1906年为5万8千名,到1913年已经达到了8万名。俄国的军事工 

业也很庞大,战前已经拥有20余家官办和私营兵工厂,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 

普梯洛夫工厂、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图拉枪炮厂等都是著名的大企业。俄国 

还大量向外国订货,如军舰由英国和德国承办,枪炮则由德国和法国装备。 

战前法国的军事工业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它拥有6家造船厂、23家国营军 

事工厂,和许多生产军需品的私营企业,著名的如施奈德公司、圣夏蒙公司 

等。另外英国的军事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它拥有像阿姆斯特朗——威 

特沃特商行这样的大军工企业。战前英国的军事工业总共大约有 10万多工 

人,私营企业在它的军事生产中起很大作用。 

     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还表现在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上。下面是欧洲六 

国的军事开支表: 


… Page 71…

                 常备军  陆军拨款  军舰吨位  海军拨款  防务总支出 国内人 

                  (000) (000;000)  (000)  (000;000) (000;000) 均费用 

                            美元                  美元        美元      美元 

      三国同盟 

        德国 

       1890年       526      121        190        23         144        2。95 

       1914年       812      442       1;305       112        554        8。52 

         奥匈 

       1890年       337      58         66          6          64        1。56 

       1914年       424      143        372        38         182        3。48 

        意大利 

       1890年       262      56         242        23          79        2。63 

       1914年       305      92         498        49         141        3。81 

      三国协约 

        英国 

       1890年       355      88         679        69         157        4。03 

       1914年       381      147       2;714       237        384        8。53 

        法国 

       1890年       502      142        319        44         186        4。87 

       1914年       846      197        900        90         287        7。83 

        俄国 

       1890年       647      123        180        22         145        1。32 

       1914年     1;300      324        679        118        441        2。58 

       *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 《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上册,第37—38页。参考其他材料修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军费开支增长最快的首推德国,其次为奥匈与俄 

国,增长率最低的法国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1914年的军费开支绝对值来 

看,排在首位的仍然是德国,达到了5亿5千4百万美元,其次分别为俄国、 

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匈;从国内人均军费开支来看,英国和德国几乎不 

分上下,分别为8。53美元、8。52美元,法国的人均开支也达到了7。33美元。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人均军费开支增长最快的为德国,从1890年的2。95美 

元,到1914年的8。52美元。由此可见,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的确很激烈, 

从整体来看,欧洲六国的军费开支由1890年的7亿7千5百万美元,增长到 

1914年的19亿8千9百万美元,增长率为每年6。3%。而扩军活动最激烈的 

是德国,年增长率达到11。4%,到1913年,德国的军费预算已经达到了全部 

国家预算的一半。 

     这一期间,美国的军费开支也有大幅度上升,1890年美国军费开支为6 

千7百万,到1914年增为3亿1千4百万,年增长率为14。75%。其人均军 

费开支也由1890年的1。06美元,达到了1914年的3。20美元,增长了201。88% 

强。 

     扩军竞赛进一步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1899年和1907年,列强先后参 

加了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会议通过的公约和宣言中虽然表示“希望限制陆海 

军军力及军费预算”,但由于列强各怀鬼胎,毫无诚意,“和平”的姿态, 

不过是列强加速扩军备战的掩护物罢了。所谓的“和平会议”,根本就不能 


… Page 72…

  制止不断增长的战争危机。相反,它只是大战即将来临的征兆。与此同时, 

  各国国内的军国主义却达到了高潮。 



                                   3。军国主义的泛滥 



         “军国主义是这个样子出现的:首先是出现为军队本身,然后出现为一 

  种超出军队本身,通过军国主义和半军国主义的组织网而把整个社会包括进 

  去的制度,再进一步出现为以军国主义精神渗透了人民整个私人生活和公共 

                    ① 

  生活的制度。”到一次大战前夕,做为一种群众情绪的军国主义已经在各国 

  的各个社会阶层中广泛散布开来,并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精神生活。它与政策 

  性的军国主义互相促进,互相激荡。扩张、复仇、战争……欧洲历史上的传 

  统仇恨之火又重新点燃起来。 

       德国是以“铁血政策”统一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据说普 

  鲁士军队中有一句格言:“德国人只有当了少尉才算是开始做人。”随着国 

  家精神生活的日益军事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军国主义团 

  体纷纷出现,如海军协会、殖民协会、国防协会、泛日尔曼同盟等,从政客、 

  教授、企业家,到新闻记者、邦参事、学监,甚至偏僻的乡村教师,都被卷 

  入了这种军国主义的狂潮中,为扩建海军,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口头和书面 

  的宣传鼓动。德皇威廉二世得意地说:“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 

  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这一杯!”1912年出 

  版的《德国与下次战争》一书成为最畅销的图书,到1913年就已经出到6 

  版,这本书的主题是:“不用剑去冲击,我们的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和无法 

  解决的。”展望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德国上下充满了自豪与喜悦。渴望大 

  战的到来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1914年夏天,正在德国城市基辛根疗养 

  的俄国将军A·A·勃鲁洛夫见到了这样的情景:城市中心的广场上矗立着莫 

  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模型,在几支乐队的吹奏声中,模型的四周被点上火焚烧 

  起来。“我们面前是一场真正的大火的景象。浓烟滚滚,倒塌的墙垣发出了 

  轰隆隆的响声。教堂的钟楼和十字架歪歪斜斜坠落到地面上……可是德国的 

  人群却在鼓掌,呐喊,狂喜地嚎叫,当最后一堵墙倒在我们宫殿和教堂的灰 

  烬上,乐队立即伴着花炮的轰鸣奏起德国国歌时,人们的狂热已无法抑制 

          ① 

  了。”1914年5月,美国的E·M·豪斯上校在他从柏林写给伍德罗·威尔 

                                                                     ① 

  逊总统的信中也说:“形势极不正常,军国主义猖獗!” 

        由于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失败,复仇主义思潮占据了法国思想界 

  的主流。大战爆发前出版的《未来战争中的胜利者法国》一书的作者、法国 

  军事作家阿尔蒂尔·布歇写到:“法国人……是足以自豪的人民,他们永远 

  履行荣誉所赋予的使命……法国应当发出高亢而坚定的声音,因为它对此有 

                                                           ② 

  着充分的权利。它在1870年的敌人犯了错误。” 1913年,出生于被德国占 

  领的洛林地区的右派部长 P·普恩加来当选为总统。比利时驻法大使写道: 



① 卡尔·李卜克内西:《军国主义和反军国主义》,第59 页。 

①  A ·A·勃鲁西洛夫: 《我的回忆》。转引自(苏)罗斯图诺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册,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2 年版,第80 页。 

①  '美'汉森·W·鲍德温: 《第一次世纪大战史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8 页。 

② 罗斯图诺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第83、84 页。 


… Page 73…

  新总统和他的同僚们“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政策的制定者和支 

          ③ 

  持者” 。他上台后,在他的推动下,复仇主义更为高涨。到了大战前夕,普 

  恩加来得意地说:“最近十八个月的事件使法国的舆论发生了剧变,并在这 

  里激起长久以来未曾有过的爱国主义情绪。”④ 

       英国的军国主义是以殖民主义为基础的,19世纪末的许多作家公开要求 

  实行更积极的殖民政策,要求对布尔人开战。到英布战争期间,战争的声音 

  已经压倒了和平的呼吁。当自由党演说家谴责这场冲突时,却被愤怒的群众 

  呐喊声压倒。德国的强大对英国形成直接威胁后,又出现了鼓吹对德战争的 

  狂潮。《星期六评论》发表文章,说:“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 

  那末,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 

  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 

  商业而从事战争吗?”海军参谋长费希尔勋爵公开表示:为了英国的安全, 

  德国舰队应该“哥本哈根”!——意即像在哥本哈根消灭丹麦舰队那样,将 

  之全部消灭。 

       在意大利,军国主义是与文学艺术上“反理性”紧密相连的。“未来派” 

  的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简单而直截了当地将意大利青年人的信条 

  表达了出来:“我们赞美战争,战争是世界上唯一的卫生术——它具有尚武 

  精神。建立丰功伟绩、摧毁无政府主义、带来死亡的美妙的理想,还有对妇 

  女的蔑视。”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威严与强盛,把意大利文明“传播到‘全 

  世界’”,也成为意大利军国主义的口号之一。 

       做为一个富有扩张和侵略传统的国家,俄国国内的军国主义也十分猖 

  獗。俄国的军国主义是以保卫“兄弟的斯拉夫人”为口号,以大斯拉夫主义 

  为特点的。俄国的十月党人、民族主义者都叫嚣着“攻击奥地利,唆使人们 

                                                       ① 

  同它开战,叫喊俄国负有‘斯拉夫人的任务’”。此外,塞尔维亚国内的“大 

  塞尔维亚主义”、保加利亚国内的“大保加利亚主义”、土耳其国内的“泛 

  突厥主义”、奥匈帝国国内的“塞尔维亚威胁论”等也都泛滥起来。 

       到了大战前夕,这种军国主义情绪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这种情绪散布 

  在各国政府为其公立学校系统编辑的教科书中而灌输给儿童。在学校教育之 

  外,新闻记者、政客、有名的教授等在报纸、教会、文学、艺术、讲演中到 

  处发起战争的鼓动。“新近创办的受人欢迎的日报已经发现,它们刊登的新 

  闻越是耸人听闻,报纸的销路就越好。于是,引起了恶性循环:灌输给欧洲 

  青年的不是比较开明的政治上的了解,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宣传,这就训练 

  青年把充斥于报刊上的毫无节制的仇恨宣传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接受了下 

         ① 

  来。”这种军国主义的狂热反过来又推动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备战,从而加快 

  了大战的爆发。 



                   4。两次巴尔干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两大军事集团积极备战的情况下,1905—1913年之间,国际危机和局 



③ 汉森·W·鲍德温: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第10 页。 

④ 罗斯图诺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第83、84 页。 

① 《列宁全集》第18 卷,第344 页。 

①  C ·E·布莱克E ·C·赫尔姆莱克: 《二十世纪欧洲史》上,第38—39 页。 


… Page 74…

部战争不断爆发,其中有1905、1908、1911年的三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 

年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等,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 

逐渐升级。1912年—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导致两大军事集团之间 

的矛盾空前集中、尖锐,巴尔干地区成了欧洲的火药桶,局部战争向世界战 

争的转化已经不可避免。 

     巴尔干地区之所以成为欧洲的火药桶,与这一地区的战略位置、历史渊 

源、民族构成密切相关。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控制 

了巴尔干地区,就可以控制黑海、地中海,控制通往东方的道路,具有十分 

重要的战略价值。19世纪以来,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已经衰 

败到行将崩溃的地步,欧洲列强从各自的海外战略出发,竞相争夺奥斯曼帝 

国的遗产。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地区已经成为列强利益最集 

中、战略冲突最尖锐的地区。远东的失败使得黑海成为沙俄向欧亚扩张海陆 

力量的唯一出口,而要控制黑海就必须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