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商道[崔仁浩(韩)著] >

第1章

商道[崔仁浩(韩)著]-第1章

小说: 商道[崔仁浩(韩)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道》作为亚洲史诗式的作品,一经问世,迅速突破了200万册,一手缔造了韩国发行史上最耀眼的奇迹。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迅速占踞畅销书的榜首,形成亚洲文化圈的《商道》热。作者巧妙地运用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深入浅出,所引用的寓意皆迸发着禅学的神光,将佛道博大精髓内涵借经商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说描绘了19世纪初朝鲜巨商林尚沃真实而神秘、传奇的一生,以及他的赚钱之道和花钱之道。整部小说高潮不断,如解连环谜语般生动有趣,娓娓道来经商之道以及经商之道所衍生出的做人之道,并对商道与商术做了独特无比的诠释,被许多著名企业人士誉为“参悟商业最高境界”的奇书。
《商道》虽然是一本韩国小说,却引经据典了大量的中国典故。透视商道,可以窥见中、韩文化的渊源。毫不夸张地说,《商道》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哲理小说。 


 
  
 
作者简介: 
    崔仁浩,1945年生于汉城, 延世大学英语专业毕业。1963年高中二年级时在《韩国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穿越障碍》;1967年在《朝鲜日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见习患者》。 其它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他乡》、《我内心的风车》、《地球人》、《傻子们的行进》、《城市猎人》、《爱的条件》、《佛色》、《冬天里的客人》、《没有路的路》、《爱的欣喜》等。 大型历史小说《失落的王国》(全五卷)、《王道的秘密》(全三卷》等。 曾获韩国现代文学奖、理想文学奖、天主教文学奖等。  




《商道》:“天下第一商”林尚沃传奇


1。“孔子穿珠”的启示

韩国:崔仁浩 
    1807年,也就是年仅11岁就登上王位的纯祖即位第七个年头的九月。
    林尚沃与朴钟一急急匆匆赶往京城汉阳。
    当时,林尚沃年方29岁。
    林尚沃与朴钟一风风火火地急赴汉阳,是因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朴准源刚刚以68岁之龄作古。
    朴准源,朝鲜王朝后期的文臣、大学者,自幼通六艺,谙百家,女儿成为定祖的夫人后进入当时的权势中心。
    第三个女儿被选为正祖的姝嫔后,朴准源一跃龙门,仕途畅通,飞黄腾达,扶摇直上。后姝嫔生元子,朴准源成为太子的外祖父,并因辛苦护产而擢升通政大夫,经常淹留宫掖,保护元子,为太子之辅。
    1801年,外孙纯祖终于承大统登王位,朴准源被垂帘听政的贞顺王后重用,历任户曹、刑曹、工曹三曹判书,任禁卫大将,掌三营兵权长达八年之久,权倾一时,成为权势的核心。
    在今天的骊州,仍保留着歌颂其业绩的神道碑。据传神道碑的碑文是由纯祖亲自撰写的,足证朴准源当时权柄之重。
    那么,林尚沃与当时处于权势核心的朴准源究竟有何种渊源,使他为奔丧而从义州到汉阳,2000里日夜兼程而来?
    坦率地说,林尚沃此行并非为死后追赠“领议政”、谥“忠献公”的朴准源奔丧而来。林尚沃急火火地来参加葬礼,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朴准源的儿子朴宗庆。
    朴宗庆与他那廉洁方正的父亲迥然不同,是当时尽尝权力滋味的头号权臣。当时,朝中权柄在握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朴宗庆,一个是金祖淳。
    四年后发生洪景来之乱时,洪景来曾传檄天下,鼓动暴乱,檄文劈头就提到了这两个人:
    “方今海内,纯祖皇帝年少稚幼,金祖淳与朴宗庆之流欺天子而弄权柄。”
    从引起西北的革命派洪景来的传檄声讨来看,不难推断,朴宗庆和另一个人物金祖淳可谓纯祖王朝权倾一时的权贵。
    朴宗庆以及他的父亲朴准源属于大王纯祖的外戚,而以金祖淳为首的安东金氏一族则是纯祖时期垂帘听政的英祖继妃贞顺王后的近亲。贞顺王后属庆州金氏,自她垂帘听政之时起,就开始把自己的亲戚一一提拔到各种要职上。到纯祖年满15岁,贞顺王后撤帘还政时,金祖淳的势力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朴准源是大王的外祖父,而金祖淳因为是太后之父,人称国丈。
    所以说起来,朝鲜王朝后期的一切混乱与弊害,全部是拜大王与太后的亲戚所赐,因而我们不得不铭记这样一个历史教训:无论古今,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近亲与家臣,而权力的腐败皆因这群近亲与家臣而起。
    总之,林尚沃面临着一种非常急迫的局面,使他不得不在两大权臣朴宗庆与金祖淳之间选择一个。因为这一时期,朝廷颁布了新的政策。
    过去,无论是谁,只要有意,都可以自由地出口人参;只要纳税,都可以毫无约束地收到货款。可自从人参生意从白参跨入红参时代,每年的人参贸易额已突破白银百万两,成了国家已不能继续放任自流的财源。
    于是,朝廷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人参交易权——说起来叫做交易权,实则是一种人参垄断权。尽管此时,林尚沃已成为义州最大的人参王,最大的湾商,可如果拿不到人参交易权,就会在一夜间沦为靠零售维持的小店铺。
    “大哥,”经商手腕高出林尚沃一筹的开城商人朴钟一对垂头丧气的林尚沃开了口,“光这么干坐着,难道就能坐出什么妙策不成?”
    “那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嘛。”
    “虎穴?”
    “古时候有个故事,说的是孔子有一天得到了一个稀世宝珠,宝珠上有一个九道弯的孔。孔子想给宝珠穿上线,可一次都没有成功。他想,像这样的事情妇道人家可能会有办法,于是便去问一个在附近采桑的妇女。那妇女却要他好好想想,对他说‘密尔思之,思之密尔’。孔子想了又想,终于明白了那妇女的意思,回头捉了只蚂蚁,在蚂蚁的细腰上系上细细的丝线,把蚂蚁放进宝珠孔的一头,在另一头抹上蜂蜜,引逗蚂蚁。果然,蚂蚁带着丝线从珠孔的这头爬到了另一头,就这样把线顺利穿好了。孔子是从妇人对他讲的‘密’字想到了蜂蜜的“蜜”字,才有了这个办法。现在,大哥也已经得到了稀世罕有的珠子。古言道‘玉不琢不成器,珠不缀不为宝’,而您如果想把这稀世罕有的珠子缀起来,就得有蚂蚁和引诱蚂蚁的蜂蜜。”
    朴钟一讲的是一个有名的成语故事,叫做“孔子穿珠”。对于这个成语,林尚沃不会不知,但他并不明白朴钟一对他说这些话的意思:
    “我不懂你说这些究竟是什么意思。”
    朴钟一马上说道:“大哥是天下第一的商家,怎么会不明白我的意思。大哥手里已经得到了一只带九曲孔的珠子,您必须像孔子那样从珠子的孔里缀上丝线,而这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您必须按照采桑女所说的办法去抓只蚂蚁,在蚂蚁的腰里系上细丝,把它放进珠孔的一头,在另一头抹上蜂蜜。以后的事情就无需大哥您费心了,蚂蚁自己就会找到出口,替您把丝线缀起来的。”
    蚂蚁与蜂蜜。
    这就是开城商人朴钟一告诉林尚沃的商技第一要诀。林尚沃一向只重商道,而朴钟一又为他传授了作为经商手腕的经营哲学。




一 

  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是朝鲜王朝一个没有什么资本的行商,每年随着出使大清国的队伍到北京,卖掉人参买进绸缎,回国后再将绸缎转售他人。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比任何人都精通中国话,这自然使他在出使的队伍里备受优待。所以林凤库还有一个梦想和愿望,那就是能够通过译科考试,成为一名译官。他之所以梦想成为一名译官,不单单是因为他精于中国话,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成为译官可以发大财。在当时,译官们的职责是与使臣一道出使中国担任翻译,或在中国或日本使节来访时到朝廷做翻译。译官的选拔是经译科考试进行的。译科作为一种科举考试属于文科,因此与其他文科一样三年一试。由于每当国家有喜庆事时即开增广试,译官往往供大于求。于是,无法为这些译官一一提供俸禄的朝廷便允许译官在使臣出使外国时随行其间,从事黑市贸易。这为译官们提供了生财之道。 

  译官们作为贸易资金带到中国去的主要是人参。当时,人参在国内产品中具有最高的使用价值,而在中国作为药引也非常受欢迎,是一种有优势的交易商品。译官们被允许带到中国的最大限额是八包人参,每包内装人参10斤,总重量80斤。译官们就此公开地从事着走私贸易。按时价每斤人参纹银25两计,80斤人参的货价是纹银2000两。这笔巨额资金如果换算为大米,则相当于数千石。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梦想做译官,正是为了这个缘故。他虽然每年都可以随使臣来往北京做翻译,但因不是正式的译官,只能偷偷贩运人参,每次也就是五六斤的样子,而且也只有赶上好运道才能挣个本钱,大部分情况下是被禁门发现而遭到没收。 

  使臣出访时,告别朝鲜的最后一关是鸭绿江的九龙亭。出使的队伍离境时,平安监使与义州府尹带着官妓前往九龙亭作最后的惜别。译官、通引、马夫们各自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痛饮三杯,尔后登船,而官妓们则打开蒲扇,齐唱《行船谣》。 

  这种浪漫的场面结束之后,使臣队伍渡过鸭绿江,来到清政府设于鸭绿江沙场的禁门。沙场上插着三面旗子,算是一道门,在义州府尹和书记官在场察看的情况下,对随出使队伍乘船的300多名中人(注:朝鲜王朝主要从事会计、诉讼、翻译等事务的人)一一彻底搜查。清查违禁品的门共有三道,分别为一道门、二道门、三道门。检查官从解开的上衣到裤子的裆部一一搜过,查禁的对象是黄金、珍珠、貂皮、人参等。当时的禁运法条文规定:“如果在第一道禁门被发现则没收,在第二道门被察觉则脱掉裤子受杖责,如果藏到第三道门才被查出则处以枭首,首级被挂到禁门前的旗杆上示众。” 

  因为是过境,还要缮写每个人的“人相书”,即使是使臣的队伍也不例外。这种人相书相当于今天的护照,记载着一个人的姓名、居住地、年龄、长相等身体特征。 

  林凤库每每都会在第一道禁门被查出,人参则遭到没收。于是,经过苦思冥想,他想到了一个暗度陈仓的办法,即比出使的队伍提前几天渡江,设法躲过彻查,然后再与使臣队伍会合。但靠这种小打小闹,所得也只能是饣胡口而已。 

  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曾四次参加译官科考,但每次都是名落孙山。自信比任何人都精通满洲语的林凤库对自己每每落榜的原因百思而不得其解。但最终他还是明白了,根源就是因为自己的祖上属于那种卑贱的阶层。同时他也明白了,不管自己一辈子如何挣扎,都不可能摆脱贫困潦倒的行商身世。为此,他异常失望。 


二 

  就是在这种充满失望的日子里,终于有一天,他因喝醉了酒,跌入鸭绿江而死。那年,林尚沃年方20岁。人们明着说林凤库是因为醉酒失足而落水溺死,暗地里都说他是因悲观于世道,自寻短见而死。 

  20岁就失去父亲的青年林尚沃感到前途一片渺茫。尤其是,根据有关记录,林尚沃的父亲死时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无奈之余,林尚沃只得到父亲告贷的店家去做伙计,以工抵债。 

  按照当时义州商人的风习,雇人做工是没有工钱的。只需给口饭吃,过5年或10年,看着没什么出息就赶走,看上去还算有苗头,东家就会给一些本钱,任其独立。在父亲借债的那家门商里,林尚沃以身抵债,做了三年的店员,一直忠心耿耿地侍奉着东家。所谓门商,是指同中国做买卖的店铺。父亲留下的债务数额之巨,做一辈子店员也难以还清,但林尚沃心无旁骛,起五更,睡半夜,做起活儿来不知疲倦。 

  林尚沃做工的那家门商的东家名叫洪得柱。 

  洪得柱对年方20的林尚沃非常信任,因为林尚沃虽然年龄不大,对人参却别具眼光。从幼时起,林尚沃就随着父亲见过无数的人参,久而久之,对人参具有了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有一天,一位老者来到洪得柱的店里。那是晚秋时节。通常,参客们都是初秋进山寻找山参,晚秋之际带着山参下山的。那老者一身典型的参客打扮:头戴细绳帽,脚穿登山鞋,手拄爬山杖,长长的外套遮盖到下衣。 

  老者从背囊里掏出一个木匣,掂在手里,对洪得柱说:“我刚从妙香山挖到一棵山参,跟人参打交道四十多年,挖到这么大的参还是头一遭。请洪大人给鉴定鉴定,中意就请您买下吧。” 

  洪得柱的店铺主要经营人参。他知道,珍稀的山参非常难得,而且价值不菲。 

 参客和参商们都知道,如果真的得到一棵完好的稀世山参,即可使人从此改变命运。所以,自古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真正的山参世所稀有,天下难求。即便是山参,也有一种是家养之参,形体与真参一般无二,真假难辨。” 

  在洪得柱的眼中,老者出示的山参是一棵确切无误的山参,而且,是山参中质量最为上乘的神灵草。于是,他准备出高价买下那棵山参。当时正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林尚沃却抓住衣袖把洪得柱拉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开口说道:“大人,您还是先不要买下那棵参。” 

  “为什么?” 

  林尚沃马上回答道:“那参还不能确定真假,您可以先把它留一天,等明天早晨天明后我为您鉴别。” 

  洪得柱心中怏然。一个年纪不过20、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竟敢对自己这样一个同人参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行家做出的判断说三道四,这让他几乎火冒三丈。但这个年轻的林尚沃所说的话虽然顶撞了自己,却也不能完全充耳不闻,因为山参的价钱可是个让人吃惊的数目,万一出真参的价买棵假参,那就惨到家了。 

  “就照你说的办吧。” 

  林尚沃郑重地将老者带来的山参放回木匣。第二天一大早太阳一出,他拿着那棵山参走到阳光下,仔细地看了又看,最后才开口道:“险些出大乱子了。这不是山参,是惊参。” 

  惊参,不是自然生长在深山的山参,而是一种移植后长大的人参。山参,原是指从未经人栽培而在山中自生自长的人参。 


三 

  有时,参客发现山参的幼苗后,就会连苗带土一道起走,移植到远离人家、无人知道的地方。如果移植到田地里,施以肥料,培成药土,称为“药直”;如果把幼参直接种在平地里,则称“直参”或“土直”。所谓惊参,就是指把幼小的山参连根带土起走施肥培养而成的人参,一般也叫做“重拔”,或称“山养”。所以,惊参同真正的山参相比,外观虽然一模一样,药效却有天壤之别,价钱也很悬殊。 
  “当真?”洪得柱半信半疑地反问,“这参难道不是山参,而是重拔?” 

  “是的。”林尚沃毫不含糊地回答。“那……这事该怎么办呢?” 

  林尚沃马上说:“东家您先不要做声,看我的吧。” 

  林尚沃取出木匣中的人参,一切两段,头部照样保留着,根部接上一截样子与人参相似的桔梗。桔梗虽说样子很像人参,但桔梗就是桔梗,它的颜色是紫绿色的,虽然人称“三尺童子”,但只消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与人参的不同。 

  天色大亮后,老者又来到店里。林尚沃马上迎上去说:“您带来的虽然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