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94-长沙方歌括 >

第8章

094-长沙方歌括-第8章

小说: 094-长沙方歌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 
壅遏于会厌狭隘之地也。 

卷五少阴方
苦酒汤
属性:治少阴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主之。 
半夏(洗破十四枚) 鸡子(一枚 去黄。)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 
不瘥。更作三剂。 
歌曰 生夏一枚十四开。(洗破十四枚。)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 
绝妙 
蔚按。一鸡子壳之小。安能纳半夏十四枚之多。近刻以讹传讹。即张令韶、张隐庵、柯 
韵伯 
去其涎。而破为十四枚也。旧本破字模糊。翻刻落此一字。以致贻误至今。特正之。 
张令韶曰。此治少阴水阴之气不能上济君火也。君火在上。热伤经络。故咽中伤生疮。 
经曰 
能环转而上达。故不能语言声不出也。张隐庵有云。人之声音。藉阴中之生气而出。半夏生 
当夏半。感一阴之气而生。故能开发声音。破十四枚者。七为奇数。偶七而成十四。是偶中 
之奇。取阴中之生阳也。鸡卵属金而白象天。肺主金主天。助肺以滋水之上源也。刀为金器。 
环者还也。取金声环转之义也。苦酒醋也。书曰曲直作酸。经曰少阳属肾。一以达少阳初生 
之气。一以金遇木击而鸣矣。火上三沸者。金遇火而三伏。三伏已过。金气复矣。枢转利。 
水气升。金气清。则咽痛愈而声音出矣。 

卷五少阴方
半夏散及汤
属性:治少阴咽中痛者主之。 
半夏(洗。) 桂枝 甘草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巳。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散服者。以水 
一升 
歌曰 半夏桂甘等分施。散须寸匕饮调宜。若煎少与当微冷。咽痛求枢(少阴主枢。其 
气逆 
蔚按。少阴主枢。热气不能从枢而出。逆于经脉而咽痛。为甘草汤证。寒气不能从枢而 
出。 
即桂枝汤啜粥之义。从中以达外。俾内外之经脉通而少阴之枢机出入矣。如咽痛不能服散。 
以汤少少咽之。取其轻捷。即汤亦同于散也。 

卷五少阴方
白通汤
属性:治少阴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卷五少阴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
属性: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此方 
脉暴出者死。脉微续者生。 
白通汤中加猪胆汁(一合) 人尿(五合) 
上如法汤成。内猪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歌曰 葱白四茎一两姜。全枚生附白通汤。脉微下利肢兼厥。干呕心烦胆尿襄。(人尿 
五合。猪胆汁一合。) 
男元犀按。白通汤主少阴水火不交。中虚不运者也。用生附启水脏之阳以上承于心。葱 
白引 
蔚按。白通加猪胆汁汤。张令韶之注甚妙。令韶谓脉始于足少阴肾。主于手少阴心。生 
于足 
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心无所主胃无所生肾无所始也。白通汤三面俱到。加胆汁、人 
尿调和后入。生气俱在。为效倍速。苦咸合为一家。入咽之顷。苦先入心即随咸味而直交于 
肾。肾得心君之助则生阳之气升。又有附子在下以启之。干姜从中以接之。葱白自上以通之。 
利止厥回。不烦不呕。脉可微续。危证必仗此大方也。若服此汤后脉不微续而暴出。灯光之 
回焰。吾亦无如之何矣。 

卷五少阴方
通脉四逆汤
属性: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方主之。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强人四两) 附子(一枚 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 
九茎 
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歌曰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一本。 
甘 
加减歌曰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 
痛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参各家说 阳气不能营运。宜四逆汤。元阳虚甚。宜附子汤。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宜白 
通汤 
岂能疾呼散阳而使返耶。故倍用干姜。而仍不减甘草者。恐散涣之余。不能当姜、附之猛。 
还藉甘草以收全功也。若面赤者。虚阳上泛也。加葱白引阳气以下行。腹中痛者。脾络不和 
也。去葱加芍药以通脾络。呕者。胃气逆也。加生姜以宣逆气。咽痛者。少阴循经上逆也。 
去芍药之苦泄。加桔梗之开提。利止脉不出者。谷气内虚。脉无所禀而生。去桔梗加人参以 
生脉。 

卷五少阴方
四逆散
属性: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 
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 
利下重者。 
分温再服 
歌曰 枳甘柴芍数相均。热厥能回察所因。白饮和匀方寸匕。阴阳顺接用斯神。 
加减歌曰 咳加五味与干姜。五分(去声)平行为正路。下利之病照此加。辛温酸收两 
相顾。 
法度。腹中痛 
三升。去薤纳散寸匕数。再煮一升有半成。分温两服法可悟。 
张令韶曰。凡少阴病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 
逆散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宜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 
柴胡启达阳气而外行。阳气通而四肢温矣。若咳者。肺寒气逆也。用五味、干姜。温敛肺气。 
并主下利者。温以散之。酸以收之也。悸者。心气虚也。加桂枝以保心气。小便不利者。水 
道不行也。加茯苓以行水。腹中痛者。里寒也。加附子以温寒。泄利下重者。阳气郁于下也。 
用薤白以通阳气。 

卷六厥阴方
乌梅丸
属性:治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蜀椒(四两 炒去汗。)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 
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 
歌曰 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 
论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 
止。此厥阴病之提纲也。经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是厥阴以风为本。以阴寒 
为标。而火热在中也。至厥阴而阴已极。故不从标本而从于中治。沈尧封云。此厥阴证之提 
纲也。消渴等证外。更有厥热往来。或呕。或利等证。犹之阳明病胃家实之外。更有身热汗 
出不恶寒反恶热等证。故阳明病。必须内外证合见。乃是真阳明。厥阴病亦必内外证合见。 
乃是真厥阴。其余或厥或利或呕。而内无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证。皆似厥阴而非厥阴也。男 
元犀按。论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是以少阴证之脏厥。唤 
起厥阴之蛔厥也。然少阴证水火不交。则为烦躁。若真阳欲脱危证。则但躁不烦。与厥阴之 
但烦不躁者不同。故曰肤冷而躁。名曰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为厥阴病的证。厥阴阴极阳生。 
中为少阳相火。名曰蛔厥。此蛔字所包者广。厥阴主风木。若名为风厥。则遗去木字。若名 
为木厥。又遗去风字。且用字亦不雅驯。若名为风木厥。更见执着。第以蛔厥二字该之。盖 
以蛔者风木之虫也。而吐蛔为厥阴之真面目。拈此一字。而病源病证俱在其中。其人当吐蛔 
者。以风木之病当有是证。亦不必泥于蛔之有无。如本节静而复烦。与上节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皆是也。曰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又用一当字者。言吐蛔者其常。即不吐蛔而呕而 
又烦。风木之动。亦可以吐蛔例之也。曰静而复烦。曰须臾复止。曰又烦者。风有作止也。 
然通篇之眼目。在此为脏寒四字。言见证虽曰风木为病。相火上攻。而其脏则为寒。何也。 
厥阴为三阴之尽也。周易震卦。一阳居二阴之下。为厥阴本象。病则阳逆于上。阴陷于下。 
饥不欲食。下之利不止。是下寒之确证也。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吐蛔。是上热之确 
证也。方用乌梅。渍以苦酒。顺曲直作酸之本性。逆者顺之。还其所固有。去其所本无。治 
之所以臻于上理也。桂、椒、辛、附。辛温之品。导逆上之火。以还震卦下一画之奇。黄连、 
黄柏。苦寒之品。泻心胸之热。以还震卦上四画之偶。又佐以人参之甘寒。当归之苦温。干 
姜之辛温。三物合用。能令中焦受气而取汁。而乌梅蒸于米下。服丸送以米饮。无非补养中 
焦之法。所谓厥阴不治。取之阳明者此也。此为厥阴证之总方。注家第谓蛔得酸则静。得辛 
则伏。得苦则下。犹浅之乎测乌梅丸也。 

卷六厥阴方
当归四逆汤
属性: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此方主之。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 甘 
草(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治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即前方加生姜(半斤) 吴茱萸(二升)上以水六升。 
清酒六升。煮取五升。温分五服。 
歌曰 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二升。)姜(半 
斤。)酒(六升。)烹。罗东逸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若受寒邪。则阴阳之气不相 
顺接。故脉微而厥。然厥阴之脏。相火游行其间。经虽受寒。而脏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发 
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汤 
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其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 
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荣。去生姜者。恐其过表也。倍大枣者。即建中加饴 
之义。用二十五枚者。取五五之数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辛甘并举。则志遂而神悦。 
未有厥阴神志遂悦。 
厥逆与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之品不能兼治。则加吴萸、生姜之辛热。更 
用酒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脏。迅散内外之寒。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卷六厥阴方
麻黄升麻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 
不止者。为难治。此方主之。 
麻黄(一两半) 升麻(一两半) 当归(一两)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 
蕤(十八铢) 石膏(六铢)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芍药(六铢) 桂枝(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 天冬(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 
歌曰 两半麻升一两归。六铢苓术芍冬根据。膏姜桂草同分两。十八铢兮芩母萎。(一本。 
麻 
冬。无天门冬。余俱同。) 
张令韶曰。伤寒六七日。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为大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 
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 
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接。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 
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 
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 
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此方药虽驳杂。意义深长。学人宜潜心细玩可也。 

卷六厥阴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属性: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主之 
干姜(三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芩连苦降藉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蔚按。伤寒本自寒下者。以厥阴之标阴在下也。医复吐下之。在下益寒。而反格热于上。 
以致食入即吐。方用干姜辛温以救其寒。芩、连苦寒降之且以坚之。然吐下之后。阴阳两伤。 
胃气索然。必藉人参以济之。俾胃气如分金之炉。寒热各不相碍也。方名以干姜冠首者。取 
干姜之温能除寒下。而辛烈之气又能开格而纳食也。家君每与及门论此方及甘草附子汤。谓 
古人不独审病有法。用方有法。即方名中药品之前后亦寓以法。善读书者。当读于无字处也 

卷六厥阴方
白头翁汤
属性:治热利下重。及下利欲饮水者主之。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曰 三两黄连柏与秦。白头二两妙通神。病缘热利时思水。下重难通此药珍。 
蔚按。厥阴标阴病。则为寒下。厥阴中见病。则为热利下重者。即经所谓暴注是也。白 
头翁临风偏静。特立不挠。用以为君者。欲平走窍之火。必先定摇动之风也。秦皮浸水青蓝 
色。得厥阴风木之化。故用以为臣。以黄连、黄柏为佐使者。其性寒寒能除热。其味苦。苦 
又能坚也。总使风木遂其上行之性。则热利下重自除。风火不相煽而燎原。则热渴饮水自 
止。 

卷六霍乱方
四逆加人参汤
属性:治霍乱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此方主之。 
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一两) 
歌曰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内经 
谓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方用人参滋中焦之汁。非取其回阳也。) 
蔚按。论云。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无血也。言霍乱既利而复利。其证恶寒。其脉又微。 
可 
则亡阴之义也。金匮曰。水竭则无血。即为津液内竭。故以四逆汤救其阳气。又加人参生其 
津液。柯韵伯疑四逆汤原有人参。不知仲景于回阳方中迸绝此味。即偶用之。亦是制热药之 
太过。惟救阴方中乃加之。韵伯此言。可知未尝梦见本草经也。 

卷六霍乱方
理中丸
属性:治霍乱病呕吐泄利。寒多不饮水者。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 
四夜一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 
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 
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 
饮热粥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