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45-灵素节注类编 >

第31章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31章

小说: 445-灵素节注类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邪必乘虚而入,各异其处,则不得皆当其风府之穴也。上文言其发病日晏、日早者,因邪先客于脊背,乘卫 
气至风府穴,而腠开邪入则病发。如其邪客头项,或中于背,或中腰脊,或中手足,皆无定所,必以卫气周行所 
至,与邪遇合则病作。故风邪无常客之府,其卫气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因入,与卫气所合之处,则为其府, 
不必定在风府之穴也。由此可知,人身营卫气血周行,自有常度而不改变,其邪之中人,既无定所,而又流传 
各处,故其病变多端,经文可谓详尽义理矣。 
帝曰∶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 
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此更明同由外邪而发病不同之理也。凡感风邪,则身热头痛,而邪常留其处,必服药汗出乃已,既已即不 
复发,以其邪去也;疟病发后休歇,歇后又发者,以其邪随经络流行,混于血气之中,沉以内薄,故不之觉, 
遇卫阳之气冲动乃发,而卫气周行表里,与邪相离,则邪仍伏而病休歇也。 

卷六诸疟证
寒疟温疟瘅疟
属性: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 
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 
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 
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此明疟邪之由,各有不同,以暑热、水寒、风邪交混而成疟,其邪所伤有先后多寡不同,故发病亦异。如 
夏伤暑热,汗出腠开,又遇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中,至秋又伤于风,则成疟。水寒为阴,风邪为阳,先伤水寒, 
后伤风邪,故病发则先寒后热,名曰寒疟;如先伤风邪,后伤寒邪,故病发则先热后寒,名曰温疟;其有素来 
阴虚阳盛之人,所伤之邪化热,而阴寒之气先绝,则阳邪独发,乃少气力而烦冤,手足皆热而欲呕,以火性炎 
上故也,名曰瘅疟。由是观之,发于秋后者,多挟暑邪;发于春后者,必由风寒而无暑。或有挟湿者,其湿有 
外感、内生之不同,脾虚则水液不化,而湿自内生;卫虚则表阳不固,而湿从外受。肝血少,风自内生;肾水 
亏,热从内发。凡此诸义,皆当知者也。 

卷六诸疟证
论治法
属性:帝曰∶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 
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岐伯曰∶经言 
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 
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 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并复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 
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 
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之不可当也。故经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 
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止,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古经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以调其平,为一定之法也。若疟之大寒大热,亦有余不足之类,而良工不能 
即用补泻之法以治之。必须其气自衰,乃刺之者,盖经亦有言∶无刺 之热、浑浑之脉、漉漉之汗。 、 
浑浑、漉漉者,邪正相争,阴阳相并,气血腾沸,无论不可刺,药亦不可服,服之遏其势,或致元气闷绝而死 
者有之,此不可不知也。故疟病者,阴阳之气相角相并,互相胜负,阳并于阴,则阴胜而寒,阴并于阳,则阳 
胜而热。当其发也,如火性风雨之急骤不可当,故经言方其盛时而治之,必毁其元气,因其病气衰而调之,事 
必大昌。调之得时,真气安而邪气乃止,故良工不能治其已发之时,为其气逆不可犯也。 
帝曰∶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 
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当其发时不可治,则治之必有其时矣。盖疟邪混于血气之中,随经络流行,以致营卫阴阳不和,邪与卫气 
相遇,则邪正互争而病发。夫十二经阴阳之气流行,交接于四肢之末,其邪将发,必使阴阳移易而扰乱,故疟 
发时,从四末阴阳交接之处起,而指尖先冷。阳气既伤,阴必从之而伤,故当先其发时,邪气未动,坚束四末 
指尖,使阴阳气不移易,而邪气止于一处,不得出入阴阳以扰血气。然后审其孙络之脉盛而且坚,有血色现者, 
邪气之所在也,用针取之以去邪,则真气往归本位,而未得与邪相并,则病不发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 
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乃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人身阴阳二气,本来交通而和平,疟邪居之,使有偏亢,邪在阳,则阳盛阴衰,则热而脉躁;邪在阴, 
则阴盛阳衰,则寒而脉静。邪气出入阴阳,使阴阳互争互并,扰乱之极,则邪正之气俱衰,卫气与邪相离, 
其病乃休;卫气集,则病复作也。 

卷六诸疟证
三阴疟
属性: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 
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 
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疟邪在阴则静,遇阳则动。腑居身中阴分,邪客于腑,与卫阳有时相失而不遇,故间二日或数日一发, 
名为三阴疟也。盖卫气行于阳,其气旺,行于阴,其气衰,不能冲动邪气,邪气蓄积数日,与元气俱旺,则病 
发。故邪在阳分则浅而从汗泄,为易愈;邪在阴分则深,为难愈也。邪乘阳则热,热甚则渴,不甚亦不渴; 
邪乘阴,不热而不渴;或乘阳而挟湿邪,虽热亦多不渴,或口燥而不欲饮者,湿遏阳气,津液不升也。 

卷六诸疟证
四时疟
属性: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疟有不必定发于秋,与论言不相应者,盖四时之气,皆能成疟也。如春风、夏暑、秋凉、冬寒,四时之气 
也。其病有异形者,与四时之气相反也。如秋应凉而反热,春应温而反大寒,此其气异,而病亦异,乃变成疟 
也。然春为风木主令,其发疟也,则必恶风;夏令阳气发泄,其病疟也,则必多汗。此其病形虽异,而气之升 
降浮沉,仍有次序可验。以疟者由伏邪所发,夏令发泄,感邪不觉,至秋外寒骤加,而内邪不容,则必病发, 
故论言之也。其三时之气不反,则感邪即病,少有成疟者,故论独举夏伤暑,秋病疟也。其三时之气不反而有 
伏邪者,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已另有明文矣。 

卷六诸疟证
又论温疟
属性: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岐 
伯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 
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 
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皆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伏邪发于少阴经络也。故仲景论伏气 
温病,必先喉痛,以少阴经脉循喉系舌本故也,然肾司冬令而主骨,此其邪入深,而云藏于骨髓,故至春阳气 
虽大发,而邪气不能自出,因又遇大暑,其邪久伏,郁极而成热,烁髓消肌,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以动阳, 
其邪始与汗皆出。此因先藏于肾,从内出外,故其阴已虚,而阳邪盛,阳盛则热矣;盛极必衰,衰则邪气复反 
入阴,入阴则阴盛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以其邪本温热,因入于阴而身寒,故名温疟,非寒邪也。 
其寒疟之由,已详上文矣。 

卷六诸疟证
又论瘅疟
属性: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 
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 
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 
肺素有热者,以其阳盛于身也,阳盛则升气多而厥逆上冲, 
中气实而不外泄,所以肺热也。因有所用力而腠理开,风寒乘虚客于皮肤分肉之间,以其阳盛,邪即化热, 
心为君火,同气相召,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则消烁肌肉。其邪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命曰瘅疟 
也。大抵疟之发寒热者,以邪气出入阴阳,阴阳之气互争互并故也。然邪必随身中之气变化,故阳盛之人,邪 
即化热,阳虚之人,邪易入阴,入阴则阴盛多寒,客阳则阳盛多热。瘅疟之邪,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也。 
又有湿闭热伏之病,亦由阳气不振,或见其内热而投寒药,则湿邪愈闭而阳陷,乃至危殆矣。此阴阳强弱, 
邪之浅深,不可不辨也。 

卷六诸疟证
足太阳疟
属性:《素问·刺疟篇》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 
难已,刺 中出血。 
此下皆明足六经所行之现证也。足太阳经脉自足由背上头,故腰痛、头重、寒从背起,然风寒在太阳必 
头痛,今不痛而但重者,正因湿邪所闭,阳郁不伸,故先背寒;其邪本在阳经,阳郁极则发热而 者, 
遏闷不达也,故虽热止汗出,而病难已,为阴湿所闭也。郗中,太阳经穴,刺之以泄其邪。 

卷六诸疟证
足少阳疟
属性: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少阳胆经之脉也,内通肝经,肝主筋,邪热侵之,筋脉弛纵而解 也;邪入近阴分,故发寒热而皆不甚; 
其邪伤胆则胆 
怯,故恶见人,见人而心惕然也;人身之阳,初由少阳而升,及其阳升邪发,则热多而汗出甚也。刺法同上。 

卷六诸疟证
足阳明疟
属性: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火光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阳明胃经之脉也,胃为脏腑之海而主肌肉,阳明行气于三阳,邪客之,三阳之气皆不伸,故先寒而洒淅 
寒甚,久始发热;然后气行腠开,热去汗出,以邪未净则阳不能伸,故喜见日月火光为快也。 

卷六诸疟证
足太阴疟
属性: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 
足太阴脾经之脉也,与心气相通,邪闭气不舒,故心不乐而好太息;脾困不运,故不嗜食;与阳明为表里, 
其邪出入阴阳,表里相格,故多发寒热;而胃中水谷之气外泄,则汗出也;病至邪气冲胃,则善呕,呕已,邪 
气乃衰也。 

卷六诸疟证
足少阴疟
属性: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少阴肾经之脉也,肾者,胃之关也,邪阻关门,浊壅于胃,不得降而上逆,故呕吐甚;少阴为至阴之地, 
邪伏深而难 
达,故发寒热皆多时;其阳胜,则热尤多于寒也;气闭,心抑闷而不爽,故欲闭户独处,以肾邪心火受制故也; 
邪在至阴,故病难已。 

卷六诸疟证
足厥阴疟
属性: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足厥阴肝经之脉也,肝为肾子,子能令母实,故所现多兼肾证,腰者肾之府,少腹肝之居,故腰痛而少腹 
满,肝主遗溺癃闭,此病浅在经,故小便不利,似癃非癃,数数欲便而短之意也;肾主恐,故恐惧;肝郁,气 
不接续而少气,《虚实篇》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腹中悒悒者,窒闷也。 

卷六诸疟证
肺疟
属性: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热甚,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凡一脏受邪,其气横逆,必侮其所不胜,而乘其所胜也。心火为肺金所不胜者,以其邪气横逆,心火被抑 
而心寒也;肺主一身之气,一身皆为邪窒,故其发寒发热皆甚也;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肝病也,以肺邪势 
衰,犹逞余威,乘其所胜也∶目为肝窍,邪侵肝,故目光乱而妄见怪异之物也。刺肺与大肠经,以泄其邪。 

卷六诸疟证
心疟
属性: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心为君火,疟邪犯之,故烦心甚,而欲得清水以解之;火热内郁,阳不流行,故表反寒多而不甚热也。按 
经所言,心藏神 
明,其脏坚固而不受邪,受邪则心伤神去而死。凡言心病者,心之包络受邪也。包络为心脉之本,心气所由出 
入,故受邪乱气,则但神昏而不死,如癫狂等病亦然。若受邪在经,神亦不昏,故刺手少阴经以泄其邪。 

卷六诸疟证
肝疟
属性: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肝木色苍,肝病故色现于外;肝郁不舒,故必太息;肝藏魂,其气厥逆,则肢冷神昏若死者,厥回则苏, 
厥不回即死矣。肝藏血,故必刺之出血,方能去邪。 

卷六诸疟证
脾疟
属性: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为阴脏,位于腹而主肌肉,故受邪则身寒腹痛;阴盛极则阳来复而发热;热则气动而肠鸣,鸣已,其表 
气亦通而出汗也。刺其经以泄其邪。 

卷六诸疟证
肾疟
属性: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膀胱为肾腑,外应腠理毫毛,脏病必及于腑,故乍觉寒袭腠理而洒洒然,如冷水洒之也;肾居腰脊,故腰 
脊痛;肾开窍于二便,邪侵气窒,故宛转大便难也;目之黑珠属肝,瞳神本肾,肾连肝病,故目 然, 音 
悬,即昏眩也;十二经阴阳之气,交接于手足指尖,阴阳不得交通,则手足皆寒。刺膀胱、肾经以泄 
其邪。 

卷六诸疟证
胃疟
属性: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令人且病者,谓其发寒热之疟病,而邪在胃腑也;邪热壅胃故饥;其清浊不转,故不能食,食则支满也; 
支满而肠中不得传导,则腹大矣。脾胃同气相贯,故刺胃脾经横脉出血以泄邪。夫阳经自表通腑,阴经自表通 
脏,皆为躯体至脏腑之径路也。上文举六经疟病,明其邪在经而浮浅,此以脏腑名病者,明其邪已深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