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文学简史(日本部分) >

第1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文学简史(日本部分)-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内容简介

  日本如今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在整个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日本的崛起堪称一个奇迹。为此,许多人希望通过文学了解日本、日本人或日本文化。

  《日本文学简史》旨在粗略勾划日本文学从古到今的发展轨迹,内容上分为古、近、现三代,且在这一划分的基础上,选择最为突出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作家或作品,结合时代背景,作出简要的介绍或评述,以求使读者对日本文学获得初步的认识或印象。书中的时代划分,“古代”自文学发生期的“神话、传说”写到1868年“明治维新”;“近代”由“明治维新”到“大正时代”(1912);“现代”则是“大正时代”以后。限于篇幅,“现代”只写到七十年代初。琼新登字03号

  古 代

  草创期的古代神话与传说

  日本的早期神话与传说,也是口头传诵的文学。直至公元7世纪后半叶,才有文字记载。统治者为了记载所谓“王道历史”,产生对于文字的需求。随后出现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有所不同,《古事记》主要记载统治阶级“王道历史”,《日本书纪》则模仿中国正统史书的体裁。当然,二者皆涉及此前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与传说,也明显地体现出“王权”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但因受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日本文学亦文史不分。进一步说,日本的文字源自中国,如今的日语文字正是由古代汉语演化而来。

  《古事记》作者不详,完成于和铜五年(公元712年),是日本最早的神话传说,共分上、中、下三卷,卷首有优美的汉文序。此外, 《古事记》的作品结构,乃以神统、皇室谱系为经,神话、传说、歌谣物语为纬,经纬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上卷由天地开辟时出现的天御中主神写至草葺不合尊;中卷由神武天皇到应神天皇;下卷则由仁德天皇到推古天皇。进而言之,上卷主要描述开天辟地后国土初建,以及皇家祖先作为“天神替身”降临于世的经过。中卷以后的皇家,却有“人化”特征。由仁德天皇开始的下卷,则陈述了传统“天神御子”天皇观的变化。仁德天皇被称作“圣帝”,乃因受到中国儒家圣天子思想的浸润。作者当时显然对中国文化的传入予以很大关注。因为中卷结尾的应神天皇首先将儒教引进日本,而下卷开篇即仁德天皇。另外,下卷的结尾写至推古天皇,也有作者的用意包含其中。因为至推古朝,统治思想又发生了变化。由这一朝代开始,佛教成为日本国家权力的中心,尤其是其后圣德太子执政期间,致力于佛教兴隆,且以佛教精神匡正当时的思想弊端。结果,在平稳实现国家的革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简而言之,《古事记》的中卷结尾和下卷结尾皆处于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一是引进儒教,一是弘扬佛教。

  从结构上看,上卷最具立体感,形成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上卷的主题是描述“建国之经由”。那些神话、神统和歌谣,皆受到以皇室为中心的国家精神制约,完美地展现出崇高雄大的国家形象。可见作者的目的兼具政治性与宗教性。但作品的结构与表现方式却体现出强烈的文学意愿。具体地说,所谓“建国经由”的主题,主要由下述内容所构成:即伊诺、伊奘冉男女二神结婚后生成大八岛国 (丰苇原的瑞穗国);成立以皇祖天照大神为主宰的天上国家(高天原);天上国家移位于大八岛国即天孙(天神御子)降临导致国家主权的确立。局部看来,故事情节、歌谣皆与主题构成有机的联系。因而,《古事记》上卷最具艺术性。

  相反,中下两卷虽然亦具统一性,结构上却呈平面化特征。各代天皇皆以谱系为纽带,却体现出不同的物语内容或歌谣,且依皇位继承的顺序而排列。上卷中体现的国家精神,中卷里仍时时涌动。不过中卷着重表现的是当时朝廷以及朝廷中达官显贵、强大氏族的政治观或国家观。只因同时描述了天皇或皇族的生活,才具备了文学作品的意味。例如,关于神武天皇的一段描写,显然是神话式的,某种意义上可称作上卷神话的延续。这一段,嵌入许多战斗歌谣,天皇的英雄行为亦被大大美化。同时,一连串的歌谣表现天皇择后,以及这种活动中显现的丰富的人性特征。其次,崇神朝时神人分离。天皇下令,凡人必须统统祭神,违令者,遣皇族诛之此期内政、国家进一步完善,皇家统治有了更大发展。再往后,景行朝威势更大,国家的统一事业迅速推进。此时最为重要的英雄人物,便是日本武尊。这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形象,忠君报国,转战南北,在苦难与忧愁中徒然地客死异乡。

  总之,中卷着重述说天皇国家的建设、管理与发展。在并列式的情节结构中刻划了富于血肉的人物形象。

  下卷的结构形式与中卷相近,但描述的却是围绕皇位频频发生的叛乱事件。就是说,神武朝以后天皇皇位几度濒临危机,但每次都平安度过而保证了皇统的绵延。在雄略记一节关于志几大县主和一言主大神的情节中,十分具体地强调天皇的权威与尊严。最后一节显宗记“御陵之土”中,则述说天皇的神圣不可侵犯。

  很显然, 《古事记》尽管富于神话、宗教色彩,实际上却与历史的现实紧密相连。故事中的人物在上卷中是被“神化”的;中卷则神、人难辨;唯有下卷中的人物,由神解放为人。亦即写出富于人性的天皇与皇族,有恋爱,有嫉妒,有争斗,也有谋略,且每一段故事都是透明而明朗的,完美、朴素地展示出道德彼岸的人性善或人类爱。但是,若从神话这一文学类型着眼,还是上卷的艺术性较高。因为虽然神话像所有的文艺作品一样不可能完全脱离历史与现实,但毕竟有别于史诗。应当将实在抽象为相对虚空的神的世界。

  由于当时汉字传入日本尚为时不久,《古事记》音读、训读混合使用,乃使文章十分难懂。下为《古事记》中一段摘译:

  当天地浑沌,山海未成形;日月也还未照临大地的时代,有男神伊邪那岐、女神伊邪那美二神和天之御中主神等,奉令造成国土。二神拿了神赐的天治矛,立在天浮桥上,用矛揽下界,从矛尖滴落下来的水,凝固成形,就成了自凝岛,此岛为二神生殖的灵地。二神住居岛上,努力于国土的成长。先生水侄子,神把他放在苇船里,任他飘流;次生淡岛,也不列入子女内。后生14个大八岛国与35柱神祗。伊邪那美产最后一个神时 (此神为火神,名火之迦具土神),下身为火烧,遂死。伊邪那岐失了爱妻,哀痛之余,不觉大怒,拔了十拳剑,斩了火神,从火神的血里又生出许多神来。……(转引谢六逸译作)

  在日本的文学史论中,将日本神话思维的特征归纳如下:1。对神的国度强烈憧憬,却无意想象神国中的特定景象;2。叙述中最为关切的,是由神国走向人的世界,亦即神的后代转变为人;3。然而作为叙述对象,人化的神或已经变成人的神的后代,却仍被当作神之一类。说来说去,日本的神话虽然具有一般神话的共通特点,却也具有日本式的世俗化特征,当然这里的世俗化不同于日后的平民化,其意义在于由神国降落凡界。例如西乡信纲将日本式的神话想象归结到祭式之中,认为始祖神话的特征是神人通婚。神话一般都涉及神秘的自然,而 《古事记》之类的日本神话中,据说连表示自然的语汇都没有,日本神话不回答自然是什么这样的哲学问题,它所关注的,是如何创出自然中的人类空间与时间。自然紧紧地围绕着人类中心。日本神话中所展示的不是自然观,而是人类观或文化世界观。也就是说,在日本神话中,自然仅仅是人类空间·文化性时间创成·定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立要素。

  《日本书纪》完成于奈良时代(公元720年)。其后的《续日本纪》中这样评述道:“先是一品舍人亲王奉敕修日本纪,至是成功,奏上纪三十卷系图一卷”。《日本书纪》的称谓,仿效了中国史书的编后体如《汉纪》、《后汉纪》等,内容是关于日本国天皇的纪录(帝纪)。日本编修历史最早可溯至公元620年推古朝,有厩户皇子、苏我马子奉敕命撰写的《天皇记》、《国记)等(烧失)。

  《日本书纪》主要记述开天辟地的神代至持统天皇年间的历史。前面部分内容与此前完成的《古事记》,时代上有所重复,但23卷“舒明纪”以后则是新内容。各卷的叙述中心,皆皇室系谱及皇族活动。前半部有很多神话故事或传说,后半部的主要特征则是对外关系之类的历史事件记述。总之,《日本书纪》的文学价值不如《古事记》。但毕竟也有很大比重的神话描写。例如写到天地初开、国土生成、诸神诞生,又转入以素佈鸣尊为中心的出云神话,写到天孙降临及神武天皇出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竟有多处引用中国古籍《汉书》、《艺文类聚》、《淮南子》中的语句,以为润饰。如开篇一句“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浑沌如鸡子……”,则是唐代欧阳询的名句。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大。14卷“雄略纪”到21卷的“崇峻纪”,这种特征更加明显。除前述《汉书》、《艺文类聚》,还引用《后汉书》、《三国志》、《梁书》、《隋书》、《文选》之中的语句,甚至引用汉译佛典《金光明最胜王经》,以为润色。另外,17卷“继体纪”详细记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19卷“钦明纪”则记述佛教传入日本。

  从总体上看, 《日本书纪》的文体是传说式陈述体,比较重视史料。但卷三十“持统纪”具有散文化特征。应当说,《日本书纪》首先是一部史书。创作过程中显然参考了诸多资料或记录,而且模仿 《汉书》的注释体裁,书中插入许多资料说明或训诂注释。从各卷文体差异上看,这部史书非一人所撰,因为既有和文体亦有汉文体,还有和汉混用的文体。因而,《日本书纪》没有《古事记》那种文体上的统一性。但它毕竟是拥有诸多珍贵资料的史书名作,且因受到中国史书文史不分的影响,加上重要的神话部分,《日本书纪》堪称日本最早的文学名著之一。

  《日本书纪》又是日本纪传体史书的嚆矢。进入平安朝后(公元784~1192年),相继出现了另外5部有名的纪体史书,即《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和《三代实录》,与《日本书纪》一并,合称“六国史”。

  《古事记》、《日本书纪》的共同特征是致力于阐述“王化的历史”,进而构建起体现王权的意识形态。但是二者的作用又有所不同。不妨说,《古事记》的“王化”是纯粹观念性的;而《日本书纪》却是一部正史。《古事记》为《日本书纪》提供了观念基础。《日本书纪》却偏离了前者的观念轨迹,而更加注重政治性的官僚律令制度。关于日本早期的神话时代,二者态度迥异。《古事记》描绘出一个应当复归的原型世界——神化的圣性;而《日本书纪》却大地淡化了神的世界,将叙述的重点移至神武天皇以后。 《日本书纪》已将神化对象化为历史,它所依循的原理,不再是基于祭式的神话,而是儒教这种具有更高组织化特征的世俗思想。儒教在日本促成了大陆式官僚国家体制的生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古代日本地方地志的《风土记》(公元713年)。

  《风土记》记载古老传说、旧事佚闻,涉及各地的产物、地名、风俗等。《风土记》包含多部,但渐次逸失,现存只有常陆、出云、播磨、丰后、肥前五部,其中又唯有《出云风土记》尚属完本。《风土记》的文学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大量采录不同于权威系统的地方民间神话与传说。作品中,处处可以窥见日本古代农村的生活气息。《风土记》尽管从文化上讲,与《古事记》、《日本书纪》有所重合,但根本上是不同的,例如《风土记》竟然不知道“记·纪”文学中天照大神的存在。此外,《风土记》各篇的编篡方式、文体与结构皆不相同。“万叶”和歌与汉诗

  日本最早的诗歌是和歌。和歌的产生与《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歌谣”具有关联。例如,《万叶集》中即可窥见“记·纪”歌谣的诸多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内容上,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