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全-少有人走的路 >

第25章

全-少有人走的路-第25章

小说: 全-少有人走的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的心灵进化,也可以划成类似的图形,如_F图所示:
  健全的心灵┏┳┓┃    /o ┃1、       ┃┃        ┃眭N       ┃┃        ┃    \\  ┃┃’/    ┃          ┃┗┻┛尚未开发的心灵我再强调一次,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须与自然力量对抗。还要反抗循规蹈矩的自然倾向。我们习惯于保持原状,我们热衷于使用陈旧的地图、陈旧的方法;我们习惯于走平坦的道路,害怕道路上荆棘遍布。在反抗自身自然性的过程中,心灵还要同熵的力量对抗。但是,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我们的心灵还是克服了熵的力量,并得以成长。尽管我们遭遇到各种阻力。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坚持,然而,我们的心灵还是逐渐变得成熟而健康。我们会大吃菩头,傻相当多的人仍可实现自我完善,这推动了文化和社会不断进步。我们身后有一种力量,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它使我们宁愿忍受痛苦,选择艰难的旅途,使我们敢于穿越荆棘,走过泥泞,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丁少有人走的路心灵进化的金字塔图形。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但我们必须积极行动,克服阻力,才能实现目标。上面的图形甚至适用于整个人类,只有每个入的心灵完善和进化,才可带动社会的完善和进化。童年时期,我们接受自身文化环境的滋养,到成年时期,我们可以将得到的滋养回馈给整个社会。心智成熟的人可使自己受益,也会把创造的果实奉献给人类。个人的进化与社会的进化息息相关,这是人类进化的本质。
  不过。对于人类进步的梦想,有的人却感到怀疑和失望,在他们看来,人类世界其实没有取得多大进步。他们从不认为,人类心灵的成长,呈现攀升而非下降的趋势。他们说这似乎不符合事实,譬如眼下到处都是战争、贪污和污染,世界局势益发混乱和糟糕。既然如此,有理性的人怎么还会认为人类正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呢?而这正是我想加以解释的。我们产生幻灭感.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期待远远高于上一代人。今天面目可憎、叫人无法容忍的行为,昨天还被视为理所当然。以本书探讨的一个重要题目为例,父母有义务哺育子女心智成熟,这在今天绝不会被认为是异端邪说,但在几百年前,却很少有入给予关注。尽管父母的教育水平还差强人意,不过我相信,和以前的父母相比,其总体的教育层次和教育水准,显然已经高出很多。我最近读到一篇关于教育子女的文章,文章写道:
  罗马法律规定:父亲对子女有绝对的控制权。父亲可以出售子女。也可以将他们处死。父亲作为绝对权威的观念.后来被写入英国的法律,且原封不动地沿用到十四世纪。中世纪时期。无数人的童年生活,完全不像现在认为的那样美好。孩子到了七岁,就要被送出去当奴仆或学徒。和他们的劳动相比,学习排在其次。他们的作用,就是充当行业师傅的奴仆,孩子和仆人的待遇基本上没有区别,对其称呼的措辞也很难区分。
  直到十六世纪,年幼的孩子才受到重视,社会承认他们要经历特殊的成长过程,值得得到父母的关爱。
  归根结底,推动个人乃至整个物种克服懒惰和其他自然阻力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已经给它取了名字,那就是“爱”。我们能够成长,在于持续的努力;我们能够付出努力.是因为懂得自尊自爱。爱,使我们愿意接受自律,我们爱别人.也能够帮助他们进步和完善。自我完善的爱,是一种典型的进化行为,具有生生不息的特征。在生物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永久而普遍的进化力量,体现在人类身上,就是具有人性的爱。
  它违反熵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永远走向进步的神奇的力量。
  熵与原罪谈到心智的成熟,显然要涉及同一件事的反面: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不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也无法取得成功。所以,懒惰也是本书一大主题。我已经说过,我们总是逃避必要的痛苦,惯于选择平坦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惰性使然。谈到“爱”这一题目,我也强调过,不少人的爱是虚假的爱,因为他们不想面对自我完善的痛苦。懒惰是爱的对立面。心智的成熟,需要付出,必要的努力。现在,我们要探讨懒惰的本质。简单地说,懒惰,是人生的一种可怕而消极的力量。
  许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基督教所谓“原罪”的概念,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让人倒胃口。比如,我向来认为,性爱丁少有人走的路和原罪没有什么关系。就我本人而言,除了性爱,我的其他嗜好同样无辜。假如我放纵自己,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事后顶多是消化不良,为此吃些苦头而已,我却不认为自己有罪。我知道,人世间充斥着罪恶、欺骗、偏见、折磨、残暴,可是我从婴儿身上,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与生俱来的罪过。我也绝不认为,仅仅因为祖先偷吃善恶树的果实,每个孩子都应该跟着遭殃,世世代代都要受到诅咒。不过,我也注意到,懒惰其实无处不在。为帮助病人心智获得成熟,我做过各种努力,我发现最大的敌人就是懒惰。而我在自己身上,也看到了懒惰作祟的痕迹。
  它阻止我实现自我完善和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和所有人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无法摆脱懒惰,就这一点而言,伊甸园中的蛇和苹果的故事,突然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圣经的故事,也许遗漏了最重要的部分。圣经让我们知道,上帝有一种习惯:黄昏时刻,他喜欢到伊甸园散步,他和人类的沟通也是开放的。既然如此,经受蛇的蛊惑而偷吃苹果的亚当和夏娃,为什么不坦率地告诉上帝:  “我们很想知道您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吃善恶树的果实。我们喜欢伊甸园并对它充满感激,可是,我们无法理解您的规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吃善恶树的果实呢?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他们显然没有这样做。
  他们盲目地触犯了天条。他们不了解上帝的规定,也没有试着向上帝提出疑问,去质疑上帝的权威和观念。而且,他们没有从成年人的理性立场出发,与上帝进行起码的沟通。他们单单听信了蛇的话。在偷吃果实之前,乃至在遭到惩罚之后,都没有聆听上帝的心声,让上帝给出明确的说法。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受到诱惑就马上行动,却没有采取某种缓冲性的步骤呢?这一步骤的缺席,就构成了原罪的本质。这一步骤,本应就是他们、蛇与上帝的辩论。亚当和夏娃本可携起手,当着上帝和蛇的面,在彼此间掀起一场大辩论。
  既然他们没有这样做,也就无从知道上帝的立场。也许上帝和蛇之间的辩论尤为重要,象征着人类心灵的善恶之争。我们回避内心的善恶论辩它,就产生了许多构成原罪的邪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权衡某种行为是否正当,斟酌某种选择是否明智,我们就无法判断上帝的立场和标准,也没有聆听我们内心的上帝——与生俱来的正义感——的声音。我们的失败应归咎于懒惰。完成心灵的论辩需要努力,需要时间,需要坚强的意志。假如我们聆听内心上帝的声音,就会得到这样的指令:我们需要选择相对艰难的道路。如果要走完这样的道路,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经受更多的痛苦。这当然使我们产生恐惧,从而逃避痛苦——就像亚当和夏娃以及其他祖先一样。
  就这一方面而言,从古到今,我们人类莫不是懒惰者。
  是的,我们身上确有一种原罪:懒惰。人人都有这种原罪,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者,包括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也包括健康人和残疾人。也许有些人不算过分懒惰,但在本质上,所有人都是懒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管我们精力多么旺盛,野心多么炽烈,智慧多么过人,只要深入反省,就会发现自身懒惰的一面,它是我们内心熵的力量。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
  我相信,你可能不以为然地说:  “我不同意你的话。我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懒惰。我每周工作六十个钟头。每天晚上还要加班,甚至周末也不休息。尽管我累得要命,可还是强打精神,陪妻子出门购物,带孩子参观动物园,帮他们做好家务事。
  我的人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忙!忙!忙!”倘若果真如此,我的确应该对你表示同情,可我仍想指出,只要用心观察,你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懒惰之处。就懒惰而言,它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丁少有人:走的路要特征,就是恐惧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再次引用亚当和夏蛙的神话。例如,有人认为,亚当和夏娃没有去问上帝:
  他为什么制定法律,不允许他们偷吃苹果,其原因不是因为亚当和夏娃天生懒惰,而是他们内心的恐惧。他们不敢面对令人生畏的上帝,他们害怕上帝大发雷霆。
  并非所有恐惧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确与懒惰有关。
  我曾指出:人们总是觉得,新的信息对他们是有威胁的,他们不得不做大量工作,修改关于现实的地图。他们会本能地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他们宁可同新的信息较量,却不想吸收它们。
  他们抵抗现实的动机,固然源于恐惧,但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
  他们害怕不得不做的大量工作。
  在有关爱的部分,我谈到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意味着接受新的责任,做出新的承诺,发展新的关系,达到新的层次,经受更大的风险,现在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其实是害怕失去当前的地位或角色。我们害怕转换成新的角色,达到新的地位。
  我们害怕改变现状,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所以,亚当和夏娃不敢询问上帝,完全可能是出于恐惧。他们害怕一旦去质疑上帝,就可能发生更大的不测。因此,他们宁可选择一条简单的出路,一条不做正面对峙,而是默默离开的、不合理的“捷径”。这样一来,他们得到的是没有多少用处的认知。他们希望仅凭现有的认知,就可以平安地生活下去。质疑上帝,或许会给人类带来麻烦,但圣经这则故事却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
  想必心理医生对此最有体会。病人向心理医生求助,是为了寻求某种改变,事实上,他们对于改变恐惧得要命,他们害怕不得不吃各种苦头。这种恐惧感,或者说懒惰,使90%的病人在恢复以前,就会忙不迭地退出治疗。有趣的是,这种临阵脱逃的情况大多出现在最初几次治疗中,或是在治疗之初的几个月。相当多的已婚病人,在最初几次治疗之后,就意识到其婚姻危机重重,若想使心灵恢复健康,只有通过协议离婚,或是接受极为艰苦的自我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构建理想的婚姻。有的病人看心理医生之前,直觉就意识到症结所在。他们接受治疗,只是为了确认早巳意识到的可怕的人生现实。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他们总是害怕面对困难,例如,他们不得不独自生活,或者不得不用几个月乃至几年,与伴侣一齐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以便改善婚姻状况。恐惧感使他们常常半途而废,有时是在两三次治疗之后,有时是在十次或二十次治疗之后。而且,他们打算中止治疗时,总会编造这样的借口:
  “我们原以为有足够的钱来治疗,但实际上我们想错了。”他们有时也会坦言:  “我害怕治疗。我害怕不得不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挽救当前的婚姻。我知道这是临阵脱逃。或许有一天,我会有足够的勇气,继续到您这里接受治疗。”总而言之,他们宁可维持可怜的状态,也不想通过努力而摆脱困境。
  在心理治疗初期,对于“懒惰”这一病因,病人可能一无所知。他们也可能承认:  “我和别人一样,有时当然不免偷偷懒。”其实,他们懒惰的程度,已经超出常人的想象。懒惰就像魔鬼一般狡诈,使得当事者不仅擅长伪装和欺骗,还会想方设法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哪怕其意识思维已成熟到一定程度.他们也未必有能力去了解懒惰的本质,并与之进行对抗。假使他们有机会进入某个领域,获取某种新的知识,就很容易出现懒惰的情绪并产生恐惧。他们可能说:  “我听说有很多人涉足过这一治疗领域,但最后也没修成正果。”  “我认识一个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不过他始终是个酒鬼,后来还自杀了。”或者是,  “难道你想让我改头换面,变得跟你一模一样吗?这可不是心理医生该做的事。”诸如此类的回答,都是病人(或者学生)逃避治疗(或者学习)的遁词,他们为懒惰寻找借l21。他少有人走的路们要欺骗的人,与其说是心理医生(或者教师),不如说是他们自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认清懒惰的本质,需要承认懒惰的存在。
  出于上述原因,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就我个人而言.在追求心智成熟的过程中.我越是接近真理、接近事实,就越是感到懒惰在作祟,而我有可能获得的最新启示随时都会从身边溜走。有时候,当我即将获得建设性的思路时,我的脚步竟突然停止,或不由自主地变得迟缓起来。我相信,某些极有价值的想法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让我忙碌了半天,最终功亏一篑。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一旦发现放慢了脚步,就会强迫自己加快步伐,朝着自己企图远离的方向大步迈进。
  与懒惰对抗是永恒的战争,你永远不要放弃,你要与懒惰斗争到底。
  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我和一个健康的自我。即便内心充满恐惧,性情无比固执,我们的身体里,仍有一部分神奇的力量——也许这力量很小,但它积极、健康、向上,它推动我'frq;D;智的成熟,它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它愿意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甘愿冒心智成熟带来的一切风险。同样,不管我们表面看上去多么健康,心灵进化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的身体里也始终有另一部分力量——它同样很小,它不想让我们付出任何辛苦。它坚守熟悉的、陈旧的过去,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宁愿为此付出“无效”、  “停滞”乃至“退化”的代价。
  在我们某些人的身体当中,健康的自我也许小得可怜,它完全被庞大的病态自我带来的懒惰和恐惧所控制,而有的人的心智则迅速成熟,居于主导地位的健康的自我,总是热切地渴望进步和完善,最终达到神性的高度。需要指出的是,健康的自我必须时刻提防懒惰的病态的自我,后者始终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我们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足以代表整个人类。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都拥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欲望;而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同样都有懒惰的原罪。无所不在的熵的力量,试图把我们推回到人类进化的初期——那里有我们的幼年,有母亲的子宫,还有荒凉的原始沼泽。
  邪恶的本质在我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