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成功的智慧-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底下的第一大梦想是出路,第一大实践是出路,同样,当代人 的第一大焦虑,也是出路。
当代青年学子内心最大的焦虑是什么?不是考大学问题,而是大 学毕业后如何找出路问题!
有人形容当今中国的人才市场是: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 有博士可以抖一抖。
大学毕业生 2001年,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2006、2007年,人数还将不断攀 升,他们像蝗虫般地涌向街头,敢问路在何方?
当这些“天之骄子”在招聘会上看到一些用人单位公然打出“不 要北大清华学生”的招牌时,当看到北大才子陆步轩毕业后,回到西安市长安区开“眼镜肉店”、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卖肉汉时,当看到文 科状元毕业后上街卖冰糖葫芦时,当看到十年寒窗的好友毕业后到麻 将馆洗麻将以谋生时,当看到“大学生已走进低薪时代”、“天之骄子, 你被谁抛弃?”等各种报道时,他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学文的还是学 理的,不论是名牌大学的还是普通大学的,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 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出路的恐慌。
更为焦虑的恐怕还是大学生的父辈,他们在“读书改变全家命运” 的感召下,砸锅卖铁,不惜透支家庭后几十年的收入供子女上大学,对 贫困家庭而言,一个孩子念完4年大学一般要透支35年收入,可“毕 业即失业”的现实,怎不令人焦虑呢?即使是城市富裕家庭,父母倾 注大半生的心血,培养出来的子女居然是“啃老族”的成员,同样忧 心如焚呀!还有即将或将来有子女上大学的父母,看到这一现实,又 怎么不“杞人忧天”呢?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把目光投 向其他人群,不难发现,对出路的焦虑原来是天下人最大的共性问题。
天下人聚焦天下路。
成千上万的下岗职工,谁又不在拷问:出路在哪里?
几亿农民及一亿多农村剩余劳力,他们像候鸟一样奔走四方,哪里有门路就往哪里奔,出路,日夜搅拌着他们的心灵,归宿在哪里?
“一杯清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半天”的公务员,被社会称为“三 水干部”,即“上班捧一杯茶水,下班喝一顿酒水,外出捞一些油水”。 当发现昔日的理想在泯灭、意志在削弱、能力在退化时,又怎么不为 发展的出路而忧虑呢?
还有那些最令人羡慕的老板,他们怀揣着几百万、几千万、几个 亿的资金,堆积如山的钱如何花,投资的出路在哪里?他们请来专家 顾问日夜盘算,与一般老百姓相比,钱的出路问题,搞得他们更加躁 动不安。
第5节: 天下人聚焦天下路(4)
中国平均每天有560人自杀,每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在15 ~35岁人群中,自杀已成为第一死因。为什么选择自杀?不论何种原 因,都是对生命的绝望。对生命的绝望,本质上就是对出路的绝望, 自杀的方式,往往是寄希望能在天国里找到出路。
人人关心出路,人人忧虑出路。说到底这是种选择的恐 慌、本领的恐慌和观念的误导所致。
上世纪80年代关于“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大讨论尚感余 音缭绕,本世纪出路的现实问题又似惊雷般震撼大地。
焦虑出路,为何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呢?尤其是当今之世,我 们对人类的出路、民族的出路充满信心时,为何对个人的出路又如此 惶恐?说到底这是种选择的恐慌、本领的恐慌和观念的误导所致。
先说选择的恐慌。生活中有种“手表定理”,即一个人有一只表时, 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不同时间的表时却无法 确定。这就需要选择,生活也是如此,时刻面临着选择。如果每个人 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那么,无论走什么路都可以心安理得。 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心力交瘁, 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加之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更不知道何去 何从?
传统社会,人的出路问题毋需选择,简单得两眼一睁就能看清出 路,即使读几年书,也是从哪儿来,就到哪儿去,用不着为出路担心。 社会流动性差,机会少,人们工作的样式、生活的样式,就那么几种, 各就各位,清清楚楚。如“农之子恒为农”,每天跟随太阳一起运动,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除了季节的变化、年成的丰歉对人的情绪有所 影响外,人也没有必要太计较出路问题。因为,人对自己的一生,一 眼就能望到头。
现代社会,变得色彩斑斓,出路问题也变得扑朔迷离。社会大转 型、大分化、大重组,从大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机制,到小 的个人家庭、职业地位及财富分布,都在不断地重新洗牌、重新组合。 昨日泥腿子,今日大老板;昨日骑的自行车补过胎,今日开着奔驰到 处游。社会急剧变化,社会流动加速,人的出路问题随着社会这架机 器高速转动,一切都变得不知所以。什么样的路都可以走,但对每条 路的选择都感到惶惑?
再说本领的恐慌。伟人毛泽东说得好:“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 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传统社会,低 水平发展,个人不需要什么本领也能适应。譬如当农民,几乎不需要 文化也干得很自在,当工人,先当两年学徒便成。对大学毕业生也不需要有真本事的要求,有个“分数杠杆”就解决出路的分配问题了。如 进机关,只要“会打开水会扫地,点头哈腰记笔记,外加年终写总结”, 就是“好样的”人才了,不需要什么过硬的本事。出路是“被安排的”, 出路在于“等”、在于“熬”而不在于“争”。到了现代,社会发展大 大升级了,出路变得五花八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不断升级,第 三、第四产业又扑面而来。无限多的机会、无限多的出路,但需要有 特殊的本领才能适应。而且,市场决定一切,由计划经济的安排出路, 变成了个人到市场上去“争”出路。市场是残酷的,每个人必须有能 换取“真金白银”的真本事才能生存,否则就被淘汰。可是,在学校 管用的分数,到了社会却不一定能换取真金白银,于是傻眼了:谁抛 弃了我们?怎么没出路了呢?
还有传统出路观的误导,必然引发对出路的恐慌。今天看来,我 们传统的出路观的确“有病”,而且病入膏肓,至少有三种毛病:
第一,虚高症—认为那些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是有出路,实实 在在做事的没有出路;为少数人服务的,如为领导老板拎包、开车门 的,认为有出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如卖肉,则认为没出路;远离 家乡、在外面图虚名的认为有出路,天天在家乡搞建设、当老黄牛的 则认为没有出路;写一些人人都看不懂的、纯粹浪费纸张的“高深理 论”,便认为有出路,写一些一看就明白,对人人有帮助的著作则认为 没出路。
第6节: 天下人聚焦天下路(5)
第二,盲从症—社会是个大观园,有着无限的空间,完全可以 走出各式各样的有创造性的个性化之路。但我们盲从,总喜欢往人多 的路上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挤过去的便认为有出路,挤不过去 的便认为没有出路。认个“死理”,祖祖辈辈就认定那么几条路。如大家死也要当公务员,一个位置几万人争。为什么不学学西方人,他们 从尿片子里找出路,成为“尿片大王”;从垃圾堆里找出路,而成为垃 圾处理大王。
第三,幻想症—幻想“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上帝能给自己“送” 一条好出路。不相信出路是自己闯出来的,不相信出路是用真本事换 来的,不实干、不奋斗。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这么幻想,就 这么等待。头发等白了,还会恶狠狠地说“上帝,你太不公平了!”于 是引发对命运的恐慌。
出路—念歪了的天下第一经。《易经》念 成了宿命论,《厚黑学》念成了“流氓混世学”,“狼道”、“狗 道”正在冲击“人道”,“应试学”越来越接近“赌博学”。“歪 经”盛行,出路将指向何方?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要发笑。
—犹太谚语
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 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同样, 有什么样的行动,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
人类的实践归根结底是关于出路的实践,人类的思想归根结底是 关于出路的思想。
天下所有的学问,大至天体宇宙之学,中至帝王经世之学,小至企业改革、个人创业成才之学,都是为“出路”拓展思维空间,为出 路释疑解惑,为出路“挖资源”、“找门子”。
因为出路,才有世界文明,因为出路,才有灿烂的中国文化。一部 中国文化,套用冷成金先生的说法,其实就是一部关于出路的智慧经典 文化,其中儒家是其最深刻的一页,法家是其最刻毒的一页,道家是其 最聪明的一页,纵横家是其最无耻的一页,佛家是其最超脱的一页,而 阴阳家则是其最神秘的一页。 (略)
大气大成—人生出路的第一密码。“游 走全球的人”,面对空间无边界、资源无边界、发展无边界的 大时代,非大气无以驾驭,非大气无以大成?大气做人、大气 谋事,不是我们高明,而是必须这么选择!视野大气、理念大 气、胸襟大气、思路大气、本事大气、行动大气,以大气人生 姿态走向大成人生彼岸!
写人间书,为现实人写书。
—申子题记
地球上有193种猿类和猴类,其中192种身上长了许多毛,只有一 种是无毛或只长了少量汗毛的一种,这便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类。
对此,莎士比亚曾充满激情地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 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
这么了不起的人,到底要以什么姿态去谋出路呢?起码的一点, 不能像动物一样去找出路。出路是人的出路,人要像人一样找出路,至 少我们坚持的出路思想应符合人性、遵循人道、张扬人格。
如此,我们又怎么能学“狼道”、“狗道”,像野兽一样地去找出路 呢?又怎么能“脸厚心黑”像流氓地痞一样地去找出路呢?而且,人 具有高贵的理性,又怎能把出路交给不可知的“命”去摆布呢?
无疑,传统的出路思维必须颠覆!必须把出路的“歪经”当做尿 片一样毫不留情地抛弃!
那么,在这个多元诱惑的年代里,打拼出路凭什么?用什么思想来总揽人生出路?
本书主张:大气才能走向大成!大气大成,是破解人生出路的第 一密码,是赢得出路的第一宝典。
这不是“唱高腔”,也不是标榜“高明”,而是时势发展所迫,是 世界的巨变和个人出路所面临的崭新时代逼着我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第7节: 天下人聚焦天下路(6)
“游走全球的人”,面对空间无边界、资源无边界、发展无 边界的大时代,非大气无以驾驭,非大气无以大成?
我们的老祖宗在很早的时候就倡导“做人要大气”,如孟子倡导“养 浩然之气”,李白、苏轼、朱熹、王阳明等名人为灌输“大气”理念同 样费尽心机。古代也有许许多多的圣人贤人哲人,也有许多壮士或普通 百姓的确很“大气”,他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们“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在那个年代要把“大气”作 为指导人们谋出路的普遍经典,那只是痴心妄想!那只不过是圣人们的 理想而已!为什么?因为那是一个“鸡肠小肚”的年代,是一个资源十 分短缺、饥肠辘辘的年代,在勒紧裤带过日子时,人们又怎能“大气” 起来呢?那个时代,只会逼着我们“小气”。
人类进入21世纪,我们的社会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这个时代, 鸟枪换炮了,许多东西,都反过来了。如何谋出路?又逼着我们必须 “大气”,不大气,无以生存,不大气,无以发展!为什么作出这种判 断呢?
出路的主体—人,已由“夜郎国”里或“桃花源”里的人,转化 成为“全球游走的人”,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井底之蛙,变成 为“行走”于世界各地的人。周游列国成为一种时尚,就连既无文化、 又无资金的安徽农民陈良全也要骑着摩托车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在 湖南卫视的鼓动下,还组织了一个“陈良全周游世界团”游走全球。即 使不出国门的人,通过网络事实上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坐在家里,可 以与战火中的伊拉克士兵交流,可以与在欧洲举行的足球世界杯现场 互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确使现代人成为“电子游牧一族”,把我们从“村落人”变成了“全球游走的人”。
与此相应的,出路的空间观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过去的人是生活在某个地方的人,如今天下为家,籍贯、肤色、民族都将成为记忆 中的符号。我们面对的出路舞台无比宽广,这就是说,我们已从根本 上告别了在一个井里争水喝的年代,告别了在一个办公室里争位置的 年代。面对一个如此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大气,能行吗?
其次,决定出路命运的资源已发生颠覆性的改观。 出路的本质是“抢资源”,即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去交换、整合更多的资源。在“吃 不饱”的年代里,人们所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尤其是共享资源,除 了空气、阳光,能共享的资源所剩无几。如今时代大不同,资源极其 丰富,遍地是黄金,无论是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无论是社会资源 还是经济资源,无论是先赋资源还是后致性资源,均无比充裕。尤其 是共享资源,多如牛毛。天下所有的资源,人人可以共享,譬如说,天 下堆积如山的金钱尽管都装在别人的口袋里,尽管你现在身无分文, 但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动员能力”,如让别人参股等,这些钱都可以归 你使用,怎么也花不完,别人还会对你感恩戴德,大老板都是这么成 长的。又譬如个人每月花几十元的上网费,就可以买下一个世界。 从资源整合的角度看,所谓的私有制、公有制、国有制是一个狭隘的、落 后的经济学观念,用现代的观念看,所有的资源人人可以享有、可以 整合、可以使用,不管你的出身如何,学历如何,年龄如何,既然如 此,天下资源事实上已成为“人有制”,至少在整合使用权上是“人有 制”。这就是说,我们告别了资源短缺的年代,告别了面黄肌瘦的年代, 告别了在一个锅里争饭吃的年代。
资源短缺的年代里,逼着人“小气”,也必然“小人”辈出,在资源“人有制”的时代里,又逼着我们“大气”,不大气,能驾驭这么丰 富的资源吗?
还有赢得出路的途径与方法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靠雕虫小技、 靠小聪明、小人哲学、流氓哲学行不通了,而需要真本事、大胸怀、大 思路、大战略。因为现代市场宽广、门路非常多,譬如商业竞争过去 靠缺斤少两、以次充好、靠“无商不奸”赚取蝇头小